保险对双方的法律效力
1. 保险合同中的批注是否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属于合同内容的一部分,是有效力的
2. 保险性质和法律效力
保险公估人的报告没有法律效力。保险公估报告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证据,回对保险合同人答不产生必然的约束力。因此,保险公估报告虽经专门机构作出,但只能作为民事证据的一种,当事人仍需举证,质证过程,有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其证据效力。
3. 保险公司定损单是否有法律效力
有法抄律效力。
《保险法》对其有相袭应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3)保险对双方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保险法》相关法条:
第四十三条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
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权利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
第四十四条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
4. 保险凭证的法律效力与保险单的法律效力相比较,两者的关系是
保险单简称“保单”是《保险法》中列举的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专正式书面保险合同的属一种。它由保险人签发给投保人,完整地记载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向保险人提出索赔或给付的依据和凭证。
保险凭证是保险人发给投保人以证明保险合同业已生效的另一种文件形式,是一种简化了的保险。
保险凭证上不印保险条款,只有有关项目,但其与保险单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即保险凭证效力等于保险单的效力。
5. 如何认定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
依据《保险法来》第十三条规定自,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应当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采用其他书面形式载明合同内容。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保险合同的效力认定是通过对其所进行的调查来完成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调查,是以我国《保险法》、《合同法》等法律规范为依据,结合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所签订的保险合同条款来进行的。通过对保险合同效力的调查而形成的认定,在总体上,可分为有效合同的认定与无效合同的认定、有效合同中的部分无效条款认定等情形。
保险合同的效力调查与认定没有固定模式,只能以个案方式存在。因此,对积累案件资料和案例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从法律效力来看,保险合同中默示保证与明示保证的关系表现为
从法律效力来看,保险合同中默示保证与明示保证的关系表现为默示保证的法律效内力等同于明示保证容。
默示保证是保证的一种,指虽然在保单中无文字,但习惯上认为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应对某事项的为或不为作出的保证。
明示保证主要用于保险合同当中,以书面形式载于或附于保险单内、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必须作为或不作为或者保证某项事实的真实性的特约条款。
7. 保险理赔协议经双方签字了,但没有盖章,是否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对此,能否可以认为,只要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合同就不成立?《合同法》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并且对方接受的,该合同也成立。可见,当事人未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合同就不成立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没有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有下列情况:第一种是只有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了,如果一方(不论是否是签字或者盖章的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并且为对方所接受,该合同成立,而不论接受方是否履行了其应负的义务;第二种是只有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了,如果一方(不论是否是签字或者盖章的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但不为对方所接受,该合同不成立;第三种是只有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了,但是双方当事人都未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该合同不成立;第四种是双方当事人均未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但是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了其主要义务而且为对方所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而不论接受方是否履行了其应负的义务;第五种是双方当事人均未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了其主要义务但不为对方所接受的,该合同不成立;第六种是双方当事人均未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双方当事人也都未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该合同不成立。
8. 保险公司定损是什么性质和法律效力
我国《保险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保险人未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所谓“核定”,大致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对于保险事故是否发生给予核实;2、对于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给予确定,也就是定损;3、对于是否存在免责情形给予确定。
所以,保险公司的定损员要确定的是一种金钱总量。 保险公司不是汽车修理厂,定损员也不是修理工或者技术员,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定损员在发生事故后去检查受损车辆每一处细微、去考虑汽车哪里可能受损、用电脑察看汽车的内部情况、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等等,所以定损员通常不太可能了解具体事故给汽车造成的损伤和潜在影响等等。
可是不了解这些损伤,就无法确定修理费用,也就无法确定保险赔偿金数额,所以,必然需要人对之进行全面、谨慎的检查、检测、确定车辆损失细节等。确定最终需要的修理费价目、总额等,从而确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赔偿金总额。由此可见,单从损失的范围看,就可能存在不同人、不同认识上的冲突。
此外,现实中很多修理厂存在着以次充好、高价低配的情况,所以,保险公司可能会对配件、修理费用价格进行必要的限制, 这就会与修理厂的价格产生矛盾。另外,有些被保险人希望在4S店对车辆进行修理,可是保险公司却希望在具有一定资质的普通修理厂进行修理,能省点钱就省点钱,这种不同的服务商价格肯定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定损结果。
《保险法》第23条将定损规定为保险公司的一项法定义务,而没有规定为一种法定权利,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保险公司、被保险人都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有义务向保险公司报告自己的大致损失是什么、是多少?而保险公司也有义务进行损失核定,提出自己认为的损失是什么、是多少?两种观点都是各自的看法而已,都无法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都没有法律约束力。
实践中,对于保险公司定损结果,被保险人也可以接受,这实际上是双方协商一致的后果,是协议约定损失数额,并不是保险公司有什么威权。但是,如果被保险人不接受保险公司的定损结果,则保险公司也没有什么办法。
反过来也一样,被保险人也无权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接受自己的损失结果。
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则审理的法院可以根据相应证据,合理认定被保险人损失数额。也很有可能另行组织资产评估机构,对于被保险人的损失情形给予第三方中立的核定,这实际上是司法鉴定,鉴定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9. 保险合同一经认定无效,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同时也将产生一些后果。如
保险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商事合同,除具有一般合同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的特点是: (1)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保险合同作为一种法律行为,一旦生效,便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各方当事人均负有自己的义务,并且必须依协议履行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一方当事人的义务,对另一方而言就是权利。例如:投保人有交付保险费的义务,与此相对应的是,保险人有收取保险费的权利。 (2)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所谓要式是指合同的订立要依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进行。订立合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保险实务中,保险合同一般以书面形式订立。其书面形式主要表现为保险单、其他保险凭证及当事人协商同意的书面协议。保险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是国际惯例,它可以使各方当事人明确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易于保存。 (3)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保障,必须支付相应的保险费。 (4)保险合同是诚实信用合同鉴于保险关系的特殊性,保险合同对于诚实信用程度的要求远大于其他民事合同。可以说,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完全建立在诚实信用基础上,因此,保险合同被称为“最大诚信合同”。 (5)保险合同是保障性合同保险合同是保障性合同,即保险合同是在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的合同。
10. 如何认定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
一、增加格式条款提供者一方的充分说明义务 1、《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2、《保险法》第18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二、发生争议时,作出对格式条款提供者一方不利的解释 1、《合同法》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2、《保险法》第31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做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三、其他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法律规定 1、《保险法》第15、16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保险合同另有约定之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而保险人不得解除保险合同。这是在合同的法定解除权方面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规定。 2、《保险法》第60条规定:保险人对人身保险的保险费,不得以诉讼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这就是说,一旦投保人认为投保时没有完全理解保险合同内容,致使保险合同与所希望的保险保障不符合,或感觉自身经济能力不能满足保险费用的交纳,投保人可以随时解除保险合同,而保险公司不能强制要求投保人继续交纳保险费。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能够采取的救济措施 1、《合同法》第54条规定:对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或者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对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这就是说,当投保人、被保险人认为订立保险合同时受到了误导而错误的签字,或认为保险合同的约定明显不公平,或被人利用自己对保险合同和法律的缺乏了解而签订的保险合同,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有权在一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对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变更,或直接撤销保险合同。 2、在投保、理赔或退保过程中,对有争议的条款内容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利益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也可以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起诉保险公司,捍卫自身的权益。我相信,这对维护保险合同双方的长远、共同利益,保证保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