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证人书面证言的法律效力

证人书面证言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01-10 12:27:03

① 证言如何写有法律效力

证人证言经过法院审查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版》
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权: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② 民事证人证言有什么效力

证人一般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质询和法庭询问。只有特殊情况才可以提供书面回证词。证人必须如实陈答述自己所知道的事实,不应将自己认为的,推测的作为事实作证。证人陈述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证人及其近亲属不得因作证打击报复,如有打击报复,法庭予以保护。

③ 证人证言是否有效

证人一般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质询和法庭询问。只有特殊情况才可以提供书面内证词。证人必须如实陈述自容己所知道的事实,不应将自己认为的,推测的作为事实作证。证人陈述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证人及其近亲属不得因作证打击报复,如有打击报复,法庭予以保护。

④ 书面证人证言可否作为证据使用

刘翔光一、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也是证据?民事诉讼中时见下列情况:在庭审调查时,当事人为了证明其主张,频频向法庭提交事先由其取得的证人书面证言。此类证言可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左右判决结果的关键。因此,明确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向法院提交的证人书面证言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其理由是: 1、《民诉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有权收集、提供证据”。该条并未限制当事人收集、提供证据的种类,当然包括证人证言。 2、《民诉法》第七十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表明向法院提交证人的书面证言是法律所允许的。 3、《民诉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既然负有举证义务,无疑也享有取证权利。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欠妥。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当事人无权向证人取证,因而当事人自行取得而向法庭提交的证人书面证言也就不具备程序上的合法性,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二、正确理解法律条文是明确这一问题的关键1、《民诉法》第五十条虽未限定当事人有权收集的证据的种类,但根据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收集”不同于“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人和物,而收集的对象只能限于物化了的证据。在《民诉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中,因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这三种实物形态的证据在诉讼开始前已客观存在,所以才有可能由当事人查找到并予收集,而且这三种证据由谁收集一般都不影响其性状,所以《民诉法》规定的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收集的证据实际上仅限于以上三种。至于证人证言,它与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一样,一般是在进入诉讼程序后人们主观意识对案件事实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受到反映主体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对此类证据是无法纯客观地“收集”的,而只能由诉讼法律关系主体通过一定方式的调查活动取得。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诉讼中的调查权是法律授予特定主体的特殊权利,当事人无权享有。因此,《民诉法》第五十条不能作为当事人有权向证人取证的依据。 2、《民诉法》第七十条关于可以向法院提交书面证言的规定,实际上存在两个前提:一是提交书面证言须事先经法院许可,而不是事后追认;二是由证人直接向法院提交,而不是假当事人之手提交。这两个前提在程序上保证了人民法院与证人的直接接触,以便验明证人身份,告知证人作证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而由当事人向法庭提交证人书面证言,显然不符合该条的规定。所以,《民诉法》第七十条不能作为当事人有权向法庭提交证人书面证言的依据。 3、《民诉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证人证言方面,应是向法院提供证人,或证人的姓名、住址及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由法院进行调查取证。因此,该六十条未规定当事人对证人的调查权。 三、明确这一问题是民事审判规范化的客观要求 1、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依法作证义务,这种义务是相对于国家机关而言。公民有无对诉讼当事人作证的义务?答案应是否定的。那么证人应诉讼当事人的要求向其提供书面证言,究竟是在履行法定义务还是在行使法定权利?显然都不是。因此,诉讼当事人向证人调取书面证言是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 2、法律规定审判人员询问证人必须二人进行,并应告知证人作证的权利义务,询问笔录须由询问人、记录人和被询问人共同签名;而由当事人向证人调取书面证言,则没有上述程序上的保证。相反,有的当事人向证人索取书面证言时故意隐瞒用途和目的,有的甚至在自己写好的证词上要求证人签名,这种“证据”能保证其真实性吗?如果允许当事人直接向证人取证,势必使当事人公开争夺证人合法化,干扰诉讼的依法进行。 3、当事人取得的证人书面证言,一般都没有记载证人的年龄、单位、住址等基本情况,在庭审中各诉讼主体根本无法审查证人的真实身份,也无法判断证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更无法核实证人是否确实了解案情;且这种证言内容一般都很粗略,有的甚至文理不通,不知所云,这些都使当庭质证产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院未对证人进行直接核实,则连证言是否确为该证人提供都无法肯定,如何确认其真实性?如果法院对证人进行询问核实,则只能在开庭后进行,如果将这种核实的材料作为诉讼依据,就没有机会进行当庭质证了,这就必然会出现法官“庭下质证”、随意取舍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不符合诉讼规范化要求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应通过制定《开庭审理工作细则》、《当事人举证须知》等方式,明确规定当事人的举证范围和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当庭向法庭提交证人书面证言的,法庭应该当庭口头裁定否定其效力,以确保庭审活动合法、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⑤ 证人证言的效力问题

证言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证言真实性的程度易受证人主观意识的干扰。因此,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尽量排除证人作证的主观臆断、猜测或者推断,在作证时也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证人是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要正确理解证人的资格,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知道案件情况”,能够“辨别事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是取得证人资格的绝对条件。是否作为证人,既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出身、成分、文化程度、财产状况、思想觉悟、表现好坏、社会地位等限制,只要符合证人的条件,都可以作为证人。对案件的同一事实,如果有几个人同时知道,那么他们都可以作为证人,而不能互相代替。
2、生活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待证事项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作为证人。这是因为这些人由于感觉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或者由于年龄关系,对于客观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反映,不能正确表达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对查明案件事实有意义的证言,不能作为证人。如果在生理上或者精神上虽然有某种缺陷,但是还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自然可以作为证人。不能因为有些知情人在生理精神上的缺陷或者年幼,就一律取消他们作证的资格,这些人能不能作为证人,关键要看他们对客观事物能不能分清是非,能不能正确表达。根据这一标准,对具体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后,才能够确定其能否作为证人。必要时,可以进行鉴定再作决定。
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况的人。案件的当事人由于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不能作为证人。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和其他密切关系的人虽然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由于上述关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这些人作为证人所作的证言在证明力上要小于其他的证人证言。

⑥ 如何认定证人证言的效力

一、如何认定证人证言的效力
证人证言应当是证人耳闻目睹的与案件有联系的客观情况,即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以及发生争议的事实。对于证人提供的证言只要其能将这些事实陈述清楚即可,并不要求证人对这些事实作主观上的评价。因此,证人陈述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应作为证言的内容;证人的分析认识或者法律评价也不能作为证据。证人证言应是自己亲自所见所闻,如果是别人看到或听到转告的所谓传闻证言,也不能作为证人证言的内容。人民法院在分析证人证言时,还必须查明证人的身份以及他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仔细地从证人的主观及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研究。
对证人的主观因素方面,应考虑他的文化水平,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他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在其客观因素方面,则应考虑证人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光线明暗、距离远近、室内或室外、嘈杂还是安静等等。对证人证言分析判断时,应综合案件的全部情况及其他证据,加以全面地分析、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证言的真伪及其效力的大小。
二、如何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要查明证人是怎样得知案件的有关情况的,是本人直接感受的,还是间接得知的。一般来说,直接感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提供的证言,真实性相对大一些;而间接得知(道听途说)所提供的证言,则真实性相对较小。
证人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通过间接途径获取的信息所形成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者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只要是证据,那么就需要满足证据的三性,包括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关联性,这样的证据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至于证明力大小,则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⑦ 书面证人证言的效力问题

在现在的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庭的并不多见,因为按证据规则的规定,如证人不出庭,另一方不认可该书面作证形式,一般书面证言不能成为有效证据。

⑧ 书面证词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有效性

1.在司法复实践中,到庭作证的证人制证言的效力都比较低,如果证人与当事人是同事、朋友关系,证言的效力更低,而证人不到庭,就写个证言,签个名,基本上法院都不予采纳的;

2.书面证据的效力远远大于人证的效力;

3.因为现在做假证的太多了,花钱能买到任何证人证言,所以法院根本不相信证人。

⑨ 证人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作为事件的知情者,见证人,证言证词是有法律效力的。

⑩ 证人证言的效力

总体上你说的证据的证明力都不强,但是否采,要依据整体的案件事实和判断,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婚姻法讲座 发布:2025-05-21 04:43:37 浏览:523
法院举证改革 发布:2025-05-21 04:29:58 浏览:414
什么不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5-05-21 03:58:16 浏览:578
司法拍卖房交付 发布:2025-05-21 03:45:17 浏览:93
劳动法10年工龄保险 发布:2025-05-21 03:44:35 浏览:405
法院胸针 发布:2025-05-21 03:38:49 浏览:438
和解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1 03:21:31 浏览:729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钟育周 发布:2025-05-21 03:12:18 浏览:277
司法认知范围 发布:2025-05-21 03:03:15 浏览:912
法律援助中心财务管理制度 发布:2025-05-21 03:01:47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