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基本特征的论述是
A. 法律的基本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B. 法律责任的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规权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C. 法律基础试题
1.甲为一富商,生前立有四份遗嘱,依次顺序为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公证遗嘱和口头遗嘱。上述遗嘱均符合形式要件,但遗嘱内容相互矛盾。应依照哪份遗嘱继承?( C )
A.代书遗嘱
B.录音遗嘱
C.公证遗嘱
D.口头遗嘱
解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这里明确规定了公证遗嘱最具有法律效力。
2.李某因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处死刑,执行完毕后,李父悲痛欲绝加上旧病复发而亡。李有妻甲、子乙、兄丙、弟丁。李父的遗产应由( B )。
A.甲、乙、丙、丁继承
B.乙、丙、丁继承
C.丙、丁继承
D.丁继承
解答:丙,丁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李子乙代位继承李父的遗产
3.下列几项应当准予结婚的是(D )。
A.某女与其表哥 (近亲)
B.某男20周岁,某女22周岁 (未达年龄)
C.某男与其妻已分居,某女离异(重婚)
D.某男35周岁,未婚;某女32周岁,丧偶;二人无血缘关系
解答:无效婚姻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未到年龄的
2.重大疾病的,不适合结婚的
3.重婚的
4.近亲的。(直系或三代以内旁系)
4.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无效婚姻?(ABD )
A 仅差两天即达法定婚龄而登记形成的婚姻
B 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C 为取得巨额财产而与他人形成的婚姻
D 一审判决离婚,在上诉期内与他人结婚形成的婚姻
5.王某与赵某2000年5月结婚,2001年7月,王某出版了一本小说,获得20万元的收入,赵某继承了其母亲的一处房产。2002年2月,赵某在一处车祸中受重伤,获得12万元赔偿金。在赵某受伤后,许多亲朋好友来探望,共收礼2万多元。对此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BC)
A 王某出版小说所得的收入归夫妻共有(知识产权收入)
B 赵某继承的房产归夫妻共有(正常继承应该属于双方共同财产,但遗嘱继承中写明只归个人所有的例外,此选项未说明这个情况,不敢确定,姑且按正常的继承来处理,当选)
C 赵某获得的12万赔偿金归赵某个人所有(身体损害赔偿)
D 赵某接受的礼品归赵某个人所有
解答:夫妻共同财产认定标准:
1.工资,奖金
2.经营,受益
3.知识产权收益
4.继承或赠与的财产
夫妻个人财产认定标准
1.婚前财产
2.身体损害获得的赔偿
3.继承和赠与中说明专属于一方的财产
4.个人附属物品
6.陈某1988年从部队转业,半年后与李某结婚,结婚时李某购置了一套家具。1994年陈某创作长篇小说《军人》。1999年李某得知1986年陈某的姑妈去世遗留陈某一套私房,一直由陈某的父母居住。根据以上情况,陈、李二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哪些?( BC)
A.陈某的转业费(一方婚前财产)
B.李某所购置的家具(婚后的收益)
C.出版小说《军人》所得的稿费(知识产权的收益)
D.陈某姑妈遗留的房屋(一方婚前财产)
7.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夫妻感情已经破裂(ABCD )
A、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B、实施家庭暴力的
C、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D、有吸毒恶习屡教不改的
解答:上面的四个选项就是认定夫妻关系破裂的四条标准
D. 公务员法律责任有什么基本特征
一是明确性与精确性。法律责任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是一个公开的系统,它的具体各项规则都必须以特定方式制定并公布出来,并且,为了追求更严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法律一般不仅在实质性的内容上作出要求,甚至在程序上也作出特定的规范。
就法律责任而言,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是以公意为衡量标准,不是公意认为是就是,公意认为非就非,而是按照明文规定的法律规范的特定标准,由专门的司法机关来进行认定。
二是公平性与稳定性。法律的精神就是公正,法律之所以受人尊重,依靠的不是强制力,而是法律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无论是个人与组织还是组织与组织之间,也无论是国家与公民还是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法律都是一视同仁的。
就公务员的法律责任而言,公务员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与参照系统,并且由专门的机关加以认定,因为要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就必须坚持司法独立。司法独立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依据宪法和法律,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即使这个外在压力是大多数人的要求也不例外。其次,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也只能在其具体审判时进行程序上的干涉,而一旦在审判结果作出后便不能随意变更,只能依据法定上诉程序请求重新审判。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正是基于司法的公正精神,可以说,公务员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也就不是民主,而是公正。当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与行政相对人发生某种法律关系时,法律要做到的就是平等公正地维护双方的权利与利益。
法律责任的规范作用在于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要发挥这种作用,在保持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法律规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让人们的行为按规定轨道进行,就必须让人们对法律有稳定的预期。如果法律变动过快,朝令夕改,此时合法的行为就会成为彼时非法的行为,人们就无法明确自己行为的后果,人们的行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自发的力量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导致法律的无效和法治的失灵。
三是监控性与调节性。现代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与保障便是宪政体制,在宪政体制下政府不仅是法治的主体,更是法治的客体和法治的对象,政府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管理者、治人者,更是被制约者。
现代宪政体制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促使国家执法者依法行使职权,使政府履行其政治责任,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
宪法授予政府权力的同时,更限定了政府权力要保护而不得侵犯人民权利的边界与范围,规定了政府公务员行使权力的合法程序与手段。
权力一旦突破界限,势必会侵犯公民的权利,造成公民利益的损害与萎缩。因此,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对自己违宪违法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务员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必须首先以一个普通公民身份在行为上遵纪守法,同时作为执法者必须在公务活动中知法懂法,模范守法,依法行政,即要做到执法者守法。执法者守法中前一个“法”字是指普通法,是广泛针对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所作出的规范约束性要求,也就是立法机关制订的各项法律。而后一个“法”字的含义不仅包含第一个法字所涵盖的全部内容,而且对于公务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是指专门用于调整和规范公务员行政执法活动及行为规范性的行政法及其相关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是对公务员作为特殊的政府权力行使者而提出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格的公务行为的纪律规范,主要用于调节政府及其公务员在对外行使职权时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法调整的三种政府及其公务员与外部的关系中,政府及其公务员作为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只是各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相应关系的双方。
例如: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构成关系双方主体;在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构成关系双方主体;在行政救济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救济机关构成三方主体。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法律责任实质上也就是调节政治责任双方关系,协调双方责任关系的一种基本保障,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保证政府实现其政治责任的。
E. 简述法律的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由法律规定的、具容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F. 法律的基本特征是什麼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如下两个法律 教育网原创基本特征(易出多选题):
第一,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事或具体人,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方案,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适用。(易出单选)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全体成员有效,人人必须遵守。
第二,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法律 教育网原创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组成;不同规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不同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从属关系。
2.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 教育网原创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系统。
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制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易出多选)。制定,是指由国家机关在某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创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一般是指成文法创制的过程。认可,是指国家承认某些社会上已有的行为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国家认可的法律主要有判例法、习惯法或其他不成文法(易出多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均具有法律效力,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法律 教育网原创。
不论制定还是认可的法律,都与国家权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的属性(易出单选)。这是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特征。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系统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这些机关的执法活动使法律实施得到直接保障。国家强制力使法律获得了对全社会的普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对敌对阶级存在,而且在本阶级内部也存在。当然,并非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力常常是“备而不用”(单选题)。但是,法律如果失去了国家强制力,就无异于“一纸空文”,也就失去了法的属性。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法律,其国家强制力具有不同性质和目的。
4.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手段的法律 教育网原创行为规范系统
法律与权利义务是不可分的,它把一定生产方式要求的行为自由规定为法律权利,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规定为法律义务,使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以此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G. 法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是由法律规定的属、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