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
㈠ 调查对象的统计违法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对这些统计违法行为如何处分和处罚
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违法行为主要包括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以及屡次迟报等形式。对这些统计违法行为的处分和处罚,虽各地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依据《统计法》及其他统计法规、规章进行,具体如下:
虚报:
- 定义: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
- 处分和处罚:视情节轻重,可能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瞒报:
- 定义: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
- 处分和处罚:同样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伪造:
- 定义:编造虚假数据或资料。
- 处分和处罚:伪造行为因其主观恶意较大,往往面临较重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吊销相关证照,甚至刑事责任。
篡改:
- 定义: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
- 处分和处罚:与伪造行为类似,篡改行为也可能受到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以及可能的刑事责任追究。
拒报:
- 定义:拒不提供统计资料,对统计部门的合法要求置之不理。
- 处分和处罚:拒报行为可能被视为严重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因此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屡次迟报:
- 定义:上一年度有迟报记录且本年度再有两次迟报,或本年度有三次迟报行为。
- 处分和处罚:屡次迟报被视为对统计制度的持续忽视,可能受到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并可能影响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注意:具体的处分和处罚措施可能因地区、情节轻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参照当地最新的统计法规和政策进行。
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可以依法独立行使哪些职权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不受侵犯。
法律依据:
《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统计人员除应当依法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统计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和资料为依据。
(2)统计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扩展阅读:
统计机构和人员行使职权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
(一)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
(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的;
(三)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四)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的;
(五)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
统计人员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法公布统计资料的;
(二)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统计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迟报统计资料,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迟报统计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时,认为对有关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该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第四十四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或者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除对其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其中,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其他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申请行政复议。
㈢ 我国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行政拘留,其他。
一、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规则
1、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主体管辖
但如果由违法行为人住所地行政主体管辖更为方便的,经与行为发生地行政主体协商也可由违法行为人住所地行政主体管辖。
2、两个以上行政主体对同一违法行为都有处罚管辖权的,或者违法行为地点难以查明的,由最先查处的行政主体管辖。
3、行政主体如认为自己所查处的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认定确属犯罪,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该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则应将案件退回行政主体,由行政主体依法处理。
4、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对行政处罚权发生争执的,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报请其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5、行政处罚的级别管辖由具体法律、法规规定。但上一级行政机关有权管辖下一级行政主体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下级行政主体对所管辖的处罚案件,如认为确有必要,可以报请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6、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如果违法行为人、证人、关系人不在其管辖的行政区域,可委托这些人员所在的行政区域的行政机关讯问或调查取证,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有义务协助。
三、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1、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
2、所制裁的对象不同
3、采取的形式不同
4、行为的性质不同
5、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九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1警告、通报批评;
2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3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4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5行政拘留;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