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一分钟法律知识朗读

一分钟法律知识朗读

发布时间: 2021-01-15 07:25:15

㈠ 播音员的基础知识试题

法律文书,不同于文学作品以及一般公文的写法,而有它自己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读它的时候,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又不能脱离朗读的共性。本文试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来浅谈宣读法律文书的基本要求,以便进一步提高宣读水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工作中,不少播音员轻视朗读,并且还存在着模糊和错误的看法。不错,法律文书的写作极为重要,起诉书、判决书、辩护词等,要写好很不容易,不允许有任何疏漏和马虎。但是,当我们在法庭或其他场合,拿起这些文书来读的时候,是否想到,这同写作一样重要,也需要一定的功夫呢?读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文书的效力。读得好,就能使人明白它的内容,比自己去看文字效果要大。读得差,即使读的是一篇写得很好的东西,却会让人听不清内容,抓不住要领,甚至费尽思索,仍不知所云。如:有的播音员在法庭上宣读判决书,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迸,连不成句,或者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既不能准确表达判决书的内容、分寸,而且影响法庭庄重气氛,引得旁听席上议论纷纷,猜测着这是个什么词,那一句是什么意思。这难道不是问题,不值得我们深思?
更多的播音员还是可以顺利地读下来的,可往往给人以平平淡淡的感觉,不能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气恰当、态度鲜明,不能使人集中注意力听。法律文书阐述理由的部分,必须使人信服,发挥威力,令人感到法制的威严。我们在读它的时候,必须有鲜明的态度和感情。这样做,自然会使听的人更加感受到法律依据是明确的,判决理由是充分的,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
朗读任何文章都一样,如果不认识读的重要意义,就会停留在简单地念出声的水平上,不利于达意传情、提高质量。
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和作用,才有了解朗读的愿望,这样再来谈法律文书怎样读法也就有了基础。
那么,宣读法律文书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简单说来,有以下六方面:
第一、熟悉所读的材料。
读一篇法律文书,就首先要熟悉它,不但从文章分析的角度研究它是怎样写的,既搞清楚它大的结构框架,事实叙述的几个方面层次,说明道理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线索、脉络、逻辑关系,而且要从读给别人听的角度考虑和检查它的内容、语言有没有容易使人费解、误解、曲解的地方,起承转合得有无挂碍,展开收束得是否自然,语句尤其是主要的语句通过朗读能不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为是有声语言读给人听,就与文字语言写给人看不同,用有声语言表达时,有些语句虽能看明白却不易听清,必须字斟句酌,反复琢磨。不是自己写的文书,在熟悉材料的时候发现不妥贴之处应该提出意见,以便作适当修改。即使是自己写的文书,也不能不再仔细斟酌。另外,熟悉有关材料也是必要的,如驳回上诉的,还得了解判决,了解上诉的材料,以便在宣读时心中有数。
第二、明确宣读的目的。
在熟悉了所读材料之后还要对读的现场进行实际设想。这主要指:什么性质、什么规格的场合?参加的人员组成情况怎样?在这场合里主要干什么?读这篇法律文书担负什么使命,起什么作用?设想这些,对播音员是必要的。从设想中,我们就可以明确读的目的。如一般刑事宣判与重大政治审判就有明显的区别;辩护与宣判也不相同;旁听席上有没有人,人多人少不同;参加的人员中,有没有罪犯,如有待判刑的罪犯,要让他们受到震动,以促使他们更快、更加彻底地交待罪行等等。这些,都要在当场读的时候体现出严格的法制政策,准确表明实施法律条文的具体分寸。明确了读的目的,那法律文书的重点就突出了。
第三、把握态度分寸。
对所读材料中涉及到人、事、物和原则、条文、道理,播音员务必要表明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任何一篇法律文书中,都会有是非,正谬,这就决定宣读者的态度。我们读法律文书绝不会有意地采取与其内容相驳的态度,但如果不着意把握,有声语言中却可能发生事与愿违、口不应心的情况,如:在历数犯罪事实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严肃、肯定的态度,通过恰当的语气表达出“罪行严重,事实确凿”这样的认识。宣判“判处死刑”的时候,应该采取严厉、坚定的态度,从语调中表达出“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心情。注意要把握分寸。分寸,过犹不及。太冷了,就像没有是非;太热了,又会失去制约,甚至好像在凭感情用事。这里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是因为有时候大家对此有某种忽视,认为文书中既然很明确,读出来不会使人产生疑问。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有这种情况:在历数犯罪事实的过程中,读的人读起来轻飘飘,似乎在“欣赏”犯罪分子的行为,听来很不对味。可以肯定,这不是读的人有意如此,而是在使用有声语言中不自觉地产生了偏差。不过,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不能认为读时体现什么态度和怎样掌握分寸无足轻重。
第四、语言必须流畅。
在现场宣读法律文书时,首先要不慌乱、不懈怠,而要有信心、沉稳从容。当把文书的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时,要看清楚、想明白再出口,不要顺嘴往外冲。读是要动脑子的,不能见字出声不动脑。另外,要坚持“宁慢勿错”的原则。在那种庄严的场合,读错了,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万一出了错,一定要从全句开始更正,重读一遍,不要只重复读错的那个词。如“判处被告人×××有期判刑四年”一句,读到“四”时,或眼未看真切,或舌头卷了不利落,竟读成“十”了。当知道读错时,应马上从“判处”开始更正,否则“十”为“四”,就无意中读成“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四年”,刑期一下子增加了十年,这是不能允许的。流畅,不是读得很快的意思,相反,有时还要读得很慢,使意思更明白,并且容人思索。
第五、用声留有余地。
现场朗读任何东西,如何使用自己的声音,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它同每个人的用声习惯有关,也同有没有话筒,怎样使用话筒有关。但是,一般来说要留有余地,即:可以再高点、再强点,也可以再低点、再弱点。不要声嘶力竭地大声嚷,也不要虚声虚气地小声念。这样,不但听起来自然,有利于声声入耳,而且也容易控制,要有高低、强弱的变化,以使态度更鲜明,重点更突出。这样,呼吸也会更自如。
第六、表情必须恰当。
播音员虽然是在照法律文书在读,但必须考虑到是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读,因此,在适当的读的空隙扫视一下现场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别人在听你读的时候,同时在看着你,作为读的人,不能没有面部表情的变化。法制的尊严,法律工作者的铁面无私,不但不应使自己面情呆板,反而应随着法律文书中内容的变化体现出相应的态度。这样就能使听的人更正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更好地引起某种程度上的共鸣。
当然,要达到以上宣读法律文书的基本要求并非易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所以只要我们———从事播音工作的同仁们经常进行一些朗读的训练,这些基本要求会被大家掌握得很熟练、贴切。愿此文能与广大同仁共勉。

热点内容
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点 发布:2025-10-08 12:40:02 浏览:915
纪委办案法规集 发布:2025-10-08 12:09:10 浏览:505
湟中县司法 发布:2025-10-08 11:15:41 浏览:899
张倩法学 发布:2025-10-08 11:15:40 浏览:387
带拼音道德经 发布:2025-10-08 11:13:00 浏览:773
杭州王律师 发布:2025-10-08 11:12:50 浏览:729
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时间是多久 发布:2025-10-08 11:08:32 浏览:724
此人在法院 发布:2025-10-08 10:57:14 浏览:716
安全类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10-08 10:46:19 浏览:583
中央12法制栏目社会与法全网追踪 发布:2025-10-08 10:45:34 浏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