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侮辱信息法律责任
⑴ 恶意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导致他人名义受损,法律是怎样定罪的
涉嫌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1)散布侮辱信息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诽谤罪的举证责任
1、自诉案件证明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这是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对这点在法学界是普遍认同的;同时也是《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犯罪的责任,不应自证其罪。
2、对于刑事诽谤罪中所散布事实的真实与否的举证责任,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未作规定。按照法理上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在法律要件事实存否不明的情形下,如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发生法律要件事实(作为诽谤罪来讲,就是控诉方要求追究诽谤罪权利形成所须具备的该罪构成要件事实;所须要件齐备,追究权形成),由主张权利存在的人负举证责任。
而当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妨害、权利受制(如被告人主张自诉人追究诽谤罪的权利不成立,就属于妨害、制约追究权成立的情况)或权利消失的法律事实时,则由主张权利不存在的人负举证责任。
被告人把真实作为对其诽谤指控的抗辩理由,被告人主张对其指控的诽谤罪不成立,其就应证明所散布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⑵ 网络散布侮辱国家的言论如何处罚顺便给我一个举报地址
怎么处理还是需要结合具体案例,一般情况下,法律依据如下:
1.因为这些有的可能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例: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2.造谣严重侵犯人权时,可以参照《刑法》侵犯人身权利的条款。
诽谤罪《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侮辱罪《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⑶ 侮辱罪最多赔偿多少钱
根据律规定名誉侵权事实侵害名誉权行主要几种: 一.侮辱行所谓侮辱故意暴力、语言、文字等式贬低格败坏名誉行具体实施式侮辱行三种:(l)用暴力行侮辱众向身体洒泼粪便、众剥光衣服、强迫众自胯钻等(二)用语言侮辱场情况口语言进行辱骂、嘲笑使众蒙受羞辱(三)用文字进行侮辱张贴字报、字报式进行侮辱告张某向青杨某求婚恨意于杨某与高某结婚写挽联花圈装纸盒内托知情孩送举行结婚典礼并众送给新娘结新娘场晕倒 二.诽谤行诽谤行指行故意或失散布某种虚假事实损害名誉行由知诽谤行散布虚假事实散布某种真实事实虽该事实散布害于名誉构侵害名誉权行李婚前与原男朋友性关系李曾事告诉其朋友张某张某与李关系问僵于张某各种场合散布李件事该事传李丈夫影响李与丈夫关系李于张某侵犯其名誉权由张某告庭本案张某散布真实事情所其行并诽谤行并没构李名誉权侵犯张某侵害李隐私权诽谤行既语言诽谤文字诽谤前面我所举语言诽谤例至于文字诽谤指文字式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名誉通写信式散布贬低虚假事实行 三.新闻报道失实指新闻报道报道情况与事实严重符并损害相关事名誉情况新闻要求真实性其所报道内容与事实符则仅符合新闻要求且能侵害名誉高民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第漆条第四款规定: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名誉受损害应按照侵害名誉权处理 四.文作品利用素材指创作文作品使用素材损害文作品物原型名誉权朱某写说故意其前友写说并其前友身强加许损其形象情节构朱某友名誉权侵害 根据《民通则》第 一三四条规定结合侵害名誉权具体特征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刑事责任侮辱、诽谤式侵犯名誉权情节严重并符合刑关于侮辱罪、诽谤罪规定行行构侮辱罪、诽谤罪需根据《刑》第二四陆条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即判处三期徒刑、拘役、管 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构刑侮辱与诽谤条件与民侮辱与诽谤条件并相同显著区别刑所说侮辱要求庭广众害进行公侮辱民侮辱要侵权害侮辱行所知道即;刑诽谤要求所散布虚假信息行自捏造民诽谤并要求所散布虚假信息行所捏造要行散布种虚假事实即 我《民通则》第一0一条规定:公民、享名誉权公民格尊严受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式损害公民、名誉规定我判 断行否构名誉权侵害律依据根据规定构名誉权侵权须具备列四条件:(一)行实施违行;(二) 侵害名誉权损害事实;(三)名誉受损害行违行所造;(四)行错三条件与其身权侵权行没太区别名誉侵 权关键第条件即违
⑷ 如果听信别人的胡说八道自己不了解也跟着瞎说,犯法吗
如果听信别人胡说不道,自己不加以鉴别,就跟着瞎说,涉嫌扰乱公共秩序的,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之规定,涉嫌散布谣言,依法应给予治安行政处罚。
不是散布扰乱公共秩序的谣言,不在此限内。
散布个人谣言的,涉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诽谤他人,其行为也是违法的,依法也要追究治安行政责任。
法律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⑸ 有人私自散布我的个人信息和威胁我,还给我的家人发送侮辱信息。
可以先报警,然后找律师对散步者进行起诉,具体的事宜建议和律师详谈
⑹ 侮辱诽谤到处散布谣言,会判刑吗
一、概念及其构成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2、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处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⑺ 请问关于在网上散播反动,侮辱性质的言论法律上有约束么
对于网络言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7)散布侮辱信息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三十四条 除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对该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二)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三)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四)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⑻ 请问多次被侮辱,诽谤到处散布信息,并且骚扰怎么办
建议搜集证据,尽快报警解决。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版的,处五日以下权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建议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公安机关应按以上法律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⑼ 和男朋友分手后他在网上各种散播我个人信息侮辱性的言论,现在很多男的,来加我微信。我该怎么做
首先你网络搜索有你名字和手机号微信号家地址的所有信息,如是正规网站可申请删除这专些属信息
其次如以上很难解决建议你彻底更换手机号和微信号和QQ号(把旧微信的所有朋友圈和联系人都删除干净在微信上选择注销号码,QQ号也如此操作),换新号后尽量不让认识你们两人的朋友知道避免对方查到。微信和QQ换号后要设置成不能随意加你,微信不能随意搜索出你,朋友圈和QQ圈要设置成不能让陌生人看。微信名QQ名都要改变密码也要改(这是最容易解决的办法),如这个方式解决后又不行那搜索网上有没有你相关资料如有对你不利的信息你可以向网jing报案让人家查到底是谁依照法律处理追责(但这属于万不得已严重影响你生活名誉的时候再用这方式)
⑽ 在网上散布他人有关隐私的照片算犯罪么
在网上散布他人有关隐私的照片造成受害人精神伤害算犯罪,情节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应该报警处理,要求他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失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七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10)散布侮辱信息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