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报道失实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❶ 记者发布未经核实的假新闻该怎么办
这要根据各媒体的管理制度进行处理,有的媒体是要求公开更正,有是的停发记者稿件相专应的时间(三属个月至一年不等),还有的可以临界职位危机等。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2009年11月9日修订)
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1、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
2、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刊播新闻报道要署作者的真名;
3、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
4、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
❷ 报道不真实新闻,作者该承担什么责任
放一堆案例做参考……
《中国新闻(媒体)侵权案件精选与评析50例》
1.有罪者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尹冬桂诉长江日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2.法院不应当成为名誉权纠纷的原告——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诉民主与法制社侵害名誉权案
3.法官名誉权的特殊保护——郑进民诉新疆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4.死者名誉亦受法律保护——郭小川遗孀及子女诉贺方钊与媒体侵害名誉权、肖像权案
5.针对群体的言词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齐宝山等189名蒙古族大夫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侵害名誉权案
6.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作为名誉权案件的侵权结果地——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诉华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7.名誉侵权构成要件是判断名誉侵权成立与否的逻辑起点——番禺加富房地产有限公司诉羊城晚报社、汪令来侵害名誉权案
8.名誉侵权不以“点名”为要件——程国强诉烟台日报社、曲全承等侵害名誉权案
9.能被他人辨识是作品指向性的关键——张勇、曾清炎等诉湖北日报社、襄樊日报社、程天友侵害名誉权案
10.将活人报道成去世不一定构成侵权——陈家镛诉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11.一般人认为消息来源合理可信,媒体即有豁免权——广州侨房公司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侵害名誉权案
12.网络消息再传播的求证责任区别——文清诉重庆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13.有“事实根据”不等于有“客观事实”——余秋雨诉肖夏林侵害名誉权案
14.盖公章的新闻稿失实媒体难以免责——李庆、刘让诉鹤壁日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15.连续报道不是新闻侵权的“免罪金牌”——上海中远汇丽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诉辽宁日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16.依据网络信息发表评论无须向网站和当事人核实——肖传国诉方是民、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侵害名誉权案
17.可以大胆质疑,切勿轻下断言——陈建民诉北京科技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18.既然是评论,就存在褒贬——唐治军诉羊城晚报社、株洲广播电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19.学术批评:即使“上纲上线”,也要适度宽容——余一中诉新闻出版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20.在学术争议面前,司法必须保持克制——赵季平诉刘鸿志、羊城晚报社、法制日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21.演员仗义执言,何需躲躲闪闪?——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湖北省文化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吴柯蓝侵害名誉权案
22.权利冲突与法益衡量——宣科诉吴学源、艺术评论杂志社侵害名誉权案
23.唯一的特许权:准确和不准确的理解与适用——刘景全诉河南省遂平县广播电视局等侵害名誉权案
24.“特许权”保护与“已经更正”抗辩——李基武诉深圳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25.媒体发表政府不公开文件不受特许权保护——韩西宾诉陕西日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26.公众人物的特殊义务:宽容媒体监督,容忍轻微损害——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害名誉权案
27.自愿成为公众人物岂能忌讳公众批评——张钰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纪中、黄健中、于敏侵害名誉权案
28.抨击公共官员舞弊,虽言辞激烈亦不构成侵权——吴敢诉袁成兰侵害名誉权案
29.负面评价的评选活动有营利性传媒应承担相应责任——臧天朔诉两网站侵害名誉权案
30.消费者的批评和评论不应认定为侵害经营者的名誉权——深圳富华医疗美容医院诉张慧琴侵害名誉权案
31.患者知情权应受保护,医疗服务行为须受监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诉中国消费者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32.网络评论质疑在更正后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唐春祥诉中国青年报社、黄晋章及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名誉权案
33.应给媒体刊登“读者来信”更大的法律空间——陈友贵等诉四川法制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34.主动新闻源对新闻失实要承担法律责任——张铁林诉周美凝、成都商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35.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者和作者的民事责任——文登培训学校、陈文登诉北京娱乐信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36.信息提供者何时对新闻失实不承担责任——于桥等诉王任直、《三联生活周刊》侵害名誉权案
37.转载媒体不应承担与原发媒体相同的责任——唐季礼诉青年时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38.网站对博客负有监管责任——陈堂发诉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名誉权案
39.名誉侵权赔偿精神抚慰金的条件及尺度——朱江洪诉仲大军侵害名誉权案
40.媒体侵权应着重以更正致歉的方式救济——恒升电脑公司诉王洪、生活时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41.法人名誉权受损应考虑予以一定的商誉赔偿——成都轻工大厦诉商务早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42.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可以用答辩的方式消除影响——呼益经诉安阳人民广播电台侵害名誉权案
43.网络隐私权可以作为他人主张名誉权时的抗辩事由——德楹、高原诉赛龙网侵害名誉权案
44.披露隐私需要权利人明示许可——李××诉郝冬白、兰州晨报社、现代妇女杂志社侵害隐私权案
45.五十万元精神抚慰金的启示——张××诉湖南电视台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案
46.司法审判中对隐私侵权的认定应有别于名誉侵权——李××、郑××诉金华日报社、陈更侵害名誉权案
47.名誉权与隐私权均应单独保护——刘×诉南方都市报等侵害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案
48.新闻人物形象合理使用与商业使用的界限——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侵害肖像权案
49.中国新闻官司第一案:让人一声叹息——杜融诉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
50.令人担忧的刑事制裁——訾北佳制作“纸馅包子”虚假新闻被判“损害商品声誉罪”案
❸ 为什么总是出现假新闻,那些编假新闻并传播的人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你好
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其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可能受治安处罚,如果是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等情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涉嫌犯罪,相关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❹ 新闻报到不真实,会负什么法律责任吗如何维权
可以要求报料人发布公告更正不实报道,没效果可以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4)记者报道失实该负什么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❺ 记者有什么法律给予的特殊权力吗
记者法的出台势在必行
新闻媒体是一个天平,天平的两边是社会效应,砝码则是记者的笔杆子,砝码应当放在左边还是右边,要看笔杆子站在左边还是右边,而笔杆子的左移还是右移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主观因素。因此,本人认为,一篇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性、指引性、价值性、教育性等综合后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个人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成正比。
当然,新闻报道首先必须真实,可是在真实的前提下记者们是否应当对真实事件进行必要的剪切?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因为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或者情节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消极的社会效应,这种情况若无法杜绝则应该尽量避免。比如,邓玉娇的案件被报道后,从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会见邓玉娇的两个律师出了看守所的门抱头痛苦的场面。我认为象这样的细节真的不必刊载在报纸上,虽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邓玉娇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是,作为两名律师却有些失态,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掺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这种在办案过程中加入个人感情其实是律师应该避免的,象这样的镜头会有损律师的形象。总之,记者在报道事件过程中同样要谨言慎行,不可以一刀切,全盘端出。
另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常常存在违规采访,自然报道也就失实或者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比如,<<华商报>>一名记者在采访一民警时,记者坐在那位民警上司的办公室,该民警到了其上司的办公室后,其上司就直接问他办理某一件案子的情况,那名记者在旁边听完后就走了。过了几天那位民警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他办理案件的一个报道,其中有很多言辞对其影响极坏,他才知道那天在他上司办公室的是一个记者。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表明身份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和对被采访者的起码的尊重,是一个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从业道德,采访毕竟不是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当然,对市场中一些从事违法活动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采访时,为了安全期间,可以隐藏身份,这是例外,而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时应当表明身份并出示证件应该是原则。
综上所述,以及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的现状来看,新闻媒体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巨大,因为记者在从业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新闻媒体这一天平常常倾斜向消极社会效应这一边,让人感到心寒,因此,记者行业规范或者说记者法的制定势在必行。
❻ 电视记者报道假新闻,会受到什么惩罚
根据来《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自》的规定: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❼ 记者消息来源失实而造成报道失实,能否承担侵犯别人名誉权甚至诽谤罪名
名誉权要看是否发生损害结果,如果对被害人造成了精神损害或者别的损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至于诽谤,报道如果不是虚构的,一般不会构成诽谤罪
❽ 记者报道失实,要求澄清,应如何处理
电视台目前在我国是属于国有管理,如果在没有侵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公民是没有权利控告的,
❾ 新闻记者虚假报道有没有相关法律
有新闻记者虚假报道相关的法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回理办法》第十八条,答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
(9)记者报道失实该负什么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新闻机构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从事有关活动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编发虚假报道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转借、涂改新闻记者证或者利用职务便利从事不当活动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未在离岗前交回新闻记者证的。
❿ 记者报道假新闻,会受到什么惩罚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报批评;
2.责令限期更正;
3.责令公开检讨;
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
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
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
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