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性精神病法律责任负责
『壹』 我邻居是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经常伤人,请问他会负法律责任吗
看伤人时有没有精神病。有,不负法律责任。没有,负法律责任。
『贰』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杀人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病情发作期间杀人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否则就应当承担法专律责任。
『叁』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什么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间接性精神病在未发病时间实施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具体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要看实际情况及医学精神病鉴定书)
2.重特大案件间接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量刑方面不适用死刑。
『肆』 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把人打成轻伤要付民事责任吗
间歇性精神病把人打成轻伤当然要付民事赔偿责任,哪怕不是间歇性的,打伤人都是要付民事赔偿责任的。民事责任和有无精神疾病没有关系的。
『伍』 精神病患者犯罪承担法律责任吗
精神病患者犯罪根据不同情况下考虑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间隙性精神病法律责任负责扩展阅读:
精神病患者犯罪需要进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是司法鉴定项目之一,在审理案件中,对涉及法律问题的当事人。怀疑患有精坤病时,由司法机关聘请精神病科医师和法学工作者共同进行精神状态的检查、分析、判断和评定。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对象和任务是:判定当事人有无精神病;有无责任能力;判定确属精神病患者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有无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无行为能力;对犯罪之后出现精神病而未判决的被告人,提出能否适用刑罚的意见。
对于在押犯发生精神病者,提出适当医疗的意见;判定民事当事人有无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从而确定遗嘱、合同、买卖、赠与、婚约、契约、租赁等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对无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需要综合判断,不能认为患有精神病就一律认定无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应根据各种精神病的不同性质、病程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等具体分析有无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
『陆』 如何认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一、案情 案例1: 被告人某甲,男,33岁,某市个体屠夫。 被告人某甲有间歇性躁狂症。一日,因与妻子发生口角,用刀将其妻子刺伤,后急送其妻到医院抢救,因抢救无效,其妻死亡。经法医鉴定,某甲刺伤妻子时,精神完全正常,其间歇性躁狂症并未发作。 案例2: 被告人某乙,男,23岁,某市无业人员。 被告人某乙多次在公众场合,当着妇女的面将其生殖器故意外露,并故意顶擦妇女身体。一次,某乙在汽车上一边用一把小水果刀威胁一少女,一边拉开裤子的拉链,露出其生殖器,并使劲顶擦该少女的身体,致使该少女又惊又怕,当场昏厥,车上乘客将某乙扭送到派出所后,经医学鉴定,某乙患有轻微的“露阴癖”。 二、问题 ⒈某甲对其妻的死亡结果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⒉某乙对其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三、研讨 精神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多种多样,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人,如果因其精神疾患(精神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决定,在其实施危害行为时,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既没有丧失也没有减弱,即行为时其责任能力完备,根据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这样的精神障碍人就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不能因其精神障碍而减免刑罚。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和有关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及司法实践经验,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责任能力完备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 ㈠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间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国临床精神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所使用的专业术语,而是刑事立法根据社会公众的日常观念,在我国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现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个法律术语。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明文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一般认为,刑法中所说的“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癫痫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瘾症性精神病等。[18]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责任能力完全具备,不符合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学(法学)标准,因而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里,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时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底缓解期,以及某些阵发性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结合案例1的情况来看,某甲虽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伤害其妻致死的行为,是在其精神正常时候所为,因此应当负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㈡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⑴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⑵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⑶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⑷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⑸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⑹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⑺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⑻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⑼轻微精神发育不全。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这类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无责任能力的医学和心理学标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减免处罚的原则,因而不能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其行为负减轻的刑事责任,而应责令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例如,对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同性恋、性虐待癖、恋童色情,以及轻微精神发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理论和鉴定经验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这类人对其危害行为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但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可以减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例如,有的论著主张,对性变态人中的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显的减弱,应评定为部分(即减轻)责任能力;[19]有些论著还指出,在极少数情况下,变态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甚至完全丧失,[20]对此种变态人格者的危害行为应减免其刑罚或消除其刑事责任。再如癔症中,也有极少数属于病理激情发作、有明显的意识障碍而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如有癔症性神游),应减免刑罚或不负刑事责任。 就案例2的情况来看,某乙所患的露阴癖一则属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二则程度较轻。因此,某乙作为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正常人,应当说是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的。所以,某乙应当对其行为负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柒』 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如何处罚
需经依法鉴定,嫌疑犯的确是间歇性精神病人,还要看其伤人时是否发病。如果其在发专病时,且完全丧失辨认属或者自控行为能力时伤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但也应负民事责任,可要求其家属或者监护人赔偿。
如果伤人时间歇性精神病没有发作,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间隙性精神病法律责任负责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
第一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正确适用该条规定应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是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第二,精神病人犯罪时必须是正处于发病时;第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第二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参考资料:凤凰网-精神病人犯罪的处罚原则
『捌』 间歇性精神病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3、被鉴定人是女性,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权遭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缺乏实质理解能力的,为无自我防卫能力。
4、被鉴定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者被裁决受治安处罚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其无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为无服刑、受劳动教养能力或者无受处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