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因做到

法院因做到

发布时间: 2021-02-03 05:37:25

① 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法院执行工作高效化

一是以素质教育经常化为基础,铸造一支过硬的执行队伍。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团体学习”等理念,狠抓执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方法上,注重形式多样,把讲大道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执行人员树立“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等观念,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把普遍教育与分层次、分时机教育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疑难案件讨论会等形式,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把平时的谈心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增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严肃性。把领导的帮助教育与同志之间的思想互动相结合,把短期培训与远程教育、请专家学者讲课与执行人员上台讲法相结合,做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是结合法院文化建设,形成以庭、室为单位的经常性学习研讨组织,为执行改革与发展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教育内容上讲究学用结合。结合以“转变作风、树立形象、优化环境”为主题活动,引导执行人员充分认识执行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大家做好执行工作的自豪感。结合学习长霞精神活动,教育执行人员切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办好每一起案件,增强法官的责任感。 三是以日常管理制度化为依托,构筑一道牢固的屏障,以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为主线,不断拓宽管理监督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提高执行透明度。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组织纪律性。对院里出台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逢会必讲,警钟长鸣,要求法官时时以“慎权慎独慎微”自勉,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自觉抵制人情、关系的诱惑,使司法为民这一宗旨在执行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以执行流程规范化为核心,提升执行公信力。充分发挥执行体制改革带来的“纵横联合、集体发力”优势,对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对每个案件分门别类,因案施策,做到案件推进与环节期限相对应,不给地方保护、不当干预以伸展空间,防止案件久拖不执、久执不结等现象的发生。对不能按期执结的案件,承办人必须写出报告说明情况,并办理延期相关手续,否则按照《执行工作考评办法》处理。 五是以执行程序公开化为前提,增加执行透明度。 即本着“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原则,将案件执行全过程置于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直接监督之下,把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的权利公开化,通过采取执行告知、执行听证、执行回访等措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增加执行工作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当事人对执行工作的误解,避免承办人暗箱操作。 六是以执行文书格式化为窗口,增强法官自律力。针对执行队伍素质偏低、办案粗糙、容易出差错等问题,不断强化执行文书的“窗口意识”,按照裁决文书改革的有关要求,对现有的法律文书进行细化处理。依照法律要求,对每一个案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量化,将流程管理表、立案审批表、执行通知书、执行措施告知书、结案审批表等法律文书以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适用时认真填写,以达到执行文书“种类齐全、措施严谨、格式规范”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差错,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人民法

② 法院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司法独立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只有在体制上能独立于行政机关之外,包括人事、财政等一系列制度都不受行政机关的制约,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司法独立。

③ 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一是依法履行公职

即依法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他不是为自己工作,也不是为某个私人的企业或者组织工作或者服务。这里所依的“法”,是广义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因此,政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不同方式参与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及实施的活动也是一种履行公职行为。

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仅以履行公职为标准,还不能作出明确的界定。有一些在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人员,他们从事的也是公务活动,但并未纳入国家的行政编制序列,因而不能认定为公务员。必须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序列、履行公职的人员。

对于“编制”一词,实践中有多种用法,除使用行政编制外,还有政法编制、国家编制、机关编制等。这里的“编制”系指各种纳入国家编制管理机关管理的机构序列及人员,不仅限于行政机关编制。

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也就是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工资、退休和福利等保障。公务员属于国家财政供养的人员,但并不是财政供养的人员都是公务员。财政供养人员的很大一部分,如公立学校的老师、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等,虽然由国家负担其工资福利,但不属于公务员,因为他们不具备另外两个条件。

(3)法院因做到扩展阅读

刑法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犯罪主体,它影响着侦查机关的管辖分工,关系到如何定罪量刑的问题。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渎职罪主体立法解释》),实际上是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释。

根据《刑法》规定的精神以及《渎职罪主体立法解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了上述四类人员以外,还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行政处罚法》第17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制定《刑法》惩治公务员渎职犯罪

2.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4.在乡镇以上共产党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5.在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④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所谓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时候,只能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作为基础,而不能以其他别的东西作为根据。

审判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应用法律,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

所谓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审判人员办理民事案件,只有以法律为准绳,才能做到正确、合法、及时的处理案件,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贯彻实施。

《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法院因做到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同时指出: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十一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⑤ 到法院上诉,通过开庭后,被告做到了原告的要求修复,有的不修(因证据不足),判决时算谁胜诉

只要的判决符合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算胜诉,如达到原告诉讼请求的一部分,算部分胜诉。因证据不足部分之诉讼请求没有予以判决,
算败诉,你所述为部分胜诉。

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工作人员

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法官在司法工作中要有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司法队伍的一份子,是新化法院队伍的一份子,法官应注意处理好和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一意孤行,骄傲自大。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团队协作和审判独立之间的关系,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不能被权势和金钱所左右,而沦为它们的奴隶。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大局观,公正司法,出色地完成好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其次,过硬的业务能力,准确把握好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法官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必须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要仔细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一定要清楚,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客观事实接近。然后,要确保自己认定的案件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做到证据确实、充分。最后,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前提下,要把法律适用这一关处理好,法律推理要严谨,准确运用“三段论”来进行法律推理。过硬的业务能力是法官出色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护身符,能为审判工作保驾护航。否则,再响亮的口号也不过是一句空话,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第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做到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准确、明晰。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也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足以说明细节的重要性。法官在日常的审判工作中要做到处处严谨,事事细心,一旦稍有不慎,司法这则天平定会有所倾斜,有碍司法公正。
第四,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准则》等法律规范,做到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应自觉抵制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不正之风,本着为老百姓办苦事、办实事的想法去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踏实工作,心系百姓,作一名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好法官、好公仆。

⑦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审判的基本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贯穿于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并对审判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根据宪法和三大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除了必须遵循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审判活动的特有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不告不理原则、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审判及时原则。集中审理原则等。

一、不告不理原则

不告不理,是指没有原告的起诉,法院就不能进行审判。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原告的起诉,法院不得启动审判程序,即原告的起诉是法院启动审判程序的先决条件;二是法院审判的范围应与原告起诉的范围相一致,法院不得对原告未提出诉讼请求的事项进行审判。

二、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

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是指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包括法官和陪审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口头陈述,对于案件事实和证据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当庭口头提出并以口头辩论和质证的方式进行庭审调查。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

四、审判及时原则

审判及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应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而且应尽量做到快速结案。

五、集中审理原则

集中审理原则,又称不间断审理原则,是指法庭对各类诉讼案件的审理原则上应当持续进行,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以外,不得中断审理。

⑧ 法院如何公正司法

(一)实体公正,或称为“结果公正即对案件的实体裁决应做到公正。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符合案件所查明的事实,并与所适用的实体法相对应。实体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求得结果的公正是“打官司”的当事人追求的直接结果和最终目的,从微观上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宏观上看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因而要做到,案件事实要清楚、定案证据要确凿、适用法律要准确、裁决结果要妥当,裁判的效果亦应体现出社会的公序良俗和社会之正义,这是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的相互统一。我们要坚持审判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才能准确的把握和运用法律统一的原则,从而真正做到实体公正。
(二)程序公正,也叫过程公正,即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做到公正。从案件的受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在诉讼中要确保当事人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平等地给予当事人陈述事实、理由和举证的机会。任何案件非经法定程序审理和执行,都是违法或无效的,程序的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要件,是确保实体公正的第一道防线。实体的公正有赖于程序的公正。两者的公正,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在程序公正方面应注意一下问题:1、严格依法行使管辖权,它是正确行使审判权的前提。2、充分保证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3、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必将有力的维护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的形象。
(三)形象公正,人民法院的执法形象是人民群众评判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它是通过每一个法官的具体表现出来的,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官本人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法院的形象。法官无论是在法庭内外的任何场所都要保持言论和行动的公正形象,每位法官都应谨慎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正确的处理每一个案件,自觉的维护人民法院的整体形象,用形象公正体现程序,实体公正。
综上,司法公正是通过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形象公正全面体现的,只有在审判实践中,全面的坚持和树立“三个公正”意识,将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

热点内容
最新民事诉讼法第229条 发布:2025-08-21 13:51:24 浏览:568
监狱医院完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13:36:34 浏览:410
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 发布:2025-08-21 13:31:30 浏览:802
家族里的规章制度公告 发布:2025-08-21 13:29:53 浏览:40
违反法律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布:2025-08-21 13:29:53 浏览:970
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处分办法 发布:2025-08-21 13:21:13 浏览:843
牙科诊所规章制度图片 发布:2025-08-21 13:16:21 浏览:169
山东巨野律师 发布:2025-08-21 13:10:56 浏览:240
老干部局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13:10:34 浏览:251
兴宁法院在哪 发布:2025-08-21 13:08:52 浏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