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法官
『壹』 秦朝的最高中央司法官是
是廷尉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机构体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回夫。
丞相。《汉书》:“相国、丞答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长官,百官之长。吕不韦、李斯均为宰相。
太尉。《汉书》:“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战国时候秦国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汉书》:“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图籍秘书”,转呈公卿奏事,按章弹劾百官,有时受皇帝命令处理重大案件。《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翻)销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执行机构。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负责皇帝宫殿门户警卫的官吏,直接负责皇帝安全,与皇帝接触频繁。
卫尉。负责整个宫城门户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亲卫军。
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
典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租税服役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财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泽税收。
『贰』 秦国法律的种类有哪些(
法律形式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离开魏国,携带李悝的《法经》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国于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为改法为律。
秦朝立法源于秦国立法,秦国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订秦律为主,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诛,车裂镬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后,开了秦修订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后,承袭前代,刑律内容无大更改。变化的是,秦朝不断增修单行律条,以适应国家统一后,不断变化的政治与经济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种单行律条。
(2)在秦朝,令(以秦国家或君王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制、诏(改皇帝命令为命为制,令为诏)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针对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书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种法律形式。式是办事规则,公文程式。如云梦秦简当中曾有《封诊式》,具体规定了堪验、调查、审讯的法律文书程式。
(4)在秦朝,为了统一适用法律,还专门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释,以利于官吏依法判案。在云梦秦简中,《法律答问》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释的明证,它对秦国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适用当中的重要问题,都作了具体解释,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秦国法律形式的一种,秦统一后仍在沿用,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法律解释。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马,一天,马踢伤别人又吃了别人田里的庄稼,问是否追究法律责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当赔偿损失。”
刑罚体系
1.死刑
残酷而又繁杂,承袭奴隶制内容,又因镇压犯罪需要而有所发展。主要有枭首、弃市、腰斩、车裂等,还有凿颠、抽肕、镬烹等执行方法。
2.肉刑
大量承袭奴隶制肉刑。如鲸、劓、剕、宫等执行方法。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肉刑多与各种劳役刑相结合使用,如“鲸为城旦舂”。
3.劳役刑
(1)城旦舂。凡有罪,男为城旦,治城也。女为舂,治米也。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它与鲸劓等肉刑结合使用,分别对男女犯施以处罚。男修长城,从事苦役五年。女犯负责舂米但不与肉刑结合使用。
(2)鬼薪、白粲。据《汉书》注:鬼薪为祭祀宗庙鬼神而采薪,即罚男犯人入山打柴以供宗庙祭祠鬼神之用的一种劳役刑。白粲即罚女犯人择米选正米以供宗庙祭祀鬼神之用的一种劳役刑。鬼薪和白粲刑期为三年,因男者为鬼薪,女者为白粲,故鬼薪、白粲二者常常连用。
(3)隶臣妾。所谓“隶臣妾”,男者为隶臣,女者为隶妾,即将犯人及其家属,罚作国家的男女奴隶,为封建国家服苦役,处罚轻于鬼薪白粲刑。
(4)司寇。司寇即罚男犯人到边远地区服苦役,同时兼负侦察守备之责,防御外寇的突然袭击。所谓“女为作司寇”,就是女犯人担负与男司寇相类似的劳役,刑期都是二年。
(5)罚作。罚作是强制男犯人到边远地区守边或服苦役。强迫女犯人在官府中服劳役。但刑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
(6)候。候是秦代劳役刑中最轻的一种,即把一般刑事犯人罚去边地,充当望敌情之役。
4.流刑
秦朝流刑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流放刑,是强制遣送犯人到边远地区服苦役,而不准回迁原籍的一种酷刑。
5.耻辱刑
秦朝刑罚中最轻的一种,一般给犯人剃去头发“髡刑”或剃去胡须“耐刑”,以示耻辱的一种刑罚。
6.财产刑
秦代广泛使用财产刑,但一般只用于优待地主贵族官员阶层的一般罪行。
7.连坐刑
连坐刑是秦朝牵连坐罪的一种残酷刑罚。共有4种:
其一、上下级之间的职务连坐;
其二、军队内部的军事连坐;
其三、亲属之间的连坐的族刑;
其四、邻居之间的邻里连坐。
刑法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
男身高六尺五寸,女身高六尺,即年龄十五岁以下为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或虽然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处罚上减轻刑事责任。
2.原心定罪原则
秦朝所谓“原心推定”原则,就是把有无犯罪意识作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前决条件。秦律在定罪量刑上注重贯彻这一原则。即区分故意和过失,如甲盗钱,乙知盗,同罪,丙不知道,不论罪。
3.共犯罪从重,集团性犯罪从重原则
如秦简中法律答问中一案,五人以上共同犯罪,或者属集团盗窃犯罪性质的,虽然赃不足一文钱,也要从重处罚。相反,不足五人的盗窃犯罪,尽管赃过六百六十钱,处罚同前者相比,还是属于从轻的。
4.累犯从重,二罪从重原则
秦朝注意区分累犯与初犯的界限,凡累犯者从重处罚。如一人犯了“当耐为隶臣”罪的人,现今又犯了“以司寇诬人”罪,其处罚要加重,即除去仍“耐为隶臣”外,还要“系城旦六岁”,即拘禁为城旦六年。同时,如一人同时犯有二罪,其处罚原则是二罪从重判罚,而不是二罪俱罚。
5.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原则
如甲教唆成年人乙行盗,虽未遂,两人均被判处赎墨之刑。如甲教唆十五岁的未成年乙盗杀人,乙不论罪,甲将判处死刑。
6.诬告反坐原则
故意捏造事实以陷害他人的,秦时称为“诬告”,对诬告者秦主张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到的处罚,反过来处罚诬告者。如应判处耐为司寇罪的犯人,诬告别人导致后者受耐为隶臣的处罚,那么,该诬告者要受到耐为隶臣的处罚。
7.自首减刑的原则
如被判处司寇刑的犯人盗窃赃一百一十钱,先自告,本应服司寇刑外,还应服耐为隶臣刑,但因其自首,所以改耐为隶臣为柴罚二甲,从轻处罚。
以上原则都具有重要价值,故为后世承袭。
罪名
秦律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严惩统治阶级内部一切危害皇权的犯罪,如不道罪、不忠、不孝(胡亥假传诏,以不忠、不孝赐死太子扶苏及将军蒙恬),谋反罪(李斯以此罪被腰斩于咸阳),不敬罪(伪听命书,实际不执行的要剃去须发罚到边地作守卒。听宣命,不起立的,也罚钱两件铠甲的钱,罢职,永不续用)。
(2)严刑峻法推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如偶语诗书和以古非今罪(如焚书)、诽谤妖言罪(如坑儒)、妄言罪(如项羽说我可取而代之)。
(3)严刑镇压盗贼,确保封建统治秩序。群盗处刑严酷,不足一文也要重罚,与盗六百文同等),杀伤罪有贼杀、盗杀、擅杀和斗杀之分。贼杀为故意杀人,另有大道上故意伤人,百步以内若坐视不管的,应赀二甲。又贼入室杀人,邻居知而不救,要论罪。
秦法的立法成就
秦律是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制定的一系列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尽管在立法技术上还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成就毕竟是主要的,它把中国成文法的制定技术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主要体现在:
1.调整范围广
秦律在一切“皆有法式”的法制原则要求下大胆尝试,成功地将法律的调整范围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手工业、商业、赋税、金融、交通运输、自然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均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2.内容详细具体
秦统治者认为法律的不完备、不具体是导致民众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内容详备、具体成为秦律制定者的自觉追求。
3.语言精确,通俗易懂
语言通俗易懂,百姓才能知法守法,也才能增强法律的操作性。
4.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
秦在立法上,除了注重制律外,还强调令、式、课、程等其他法律形式;做到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完善法律体系。这一做法被后世大多数统治者所继承,从而形成中国古代立法的一大传统。
『叁』 谁知道秦国的法律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於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於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於手段过於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於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位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於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在经济上,秦始皇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秦始皇还大力发展了全国的水陆交通,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并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此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统一币值,也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在统治期间还发兵南征北讨,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载「北扩千里」,「百越之地,尽皆俯首」。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为了大力开发南越地区,秦始皇强令50万人口迁移进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长期的融合和统一。 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强令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至今,万里长城已经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徵性标志之一。
『肆』 秦朝司法机构特点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国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权,在皇帝之下设专职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关仍是廷尉,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以及地方上报的疑难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2)、地方司法机关:在地方上仍然实行郡县两级制,由郡守、县令兼理司法审判。乡间有专门的官吏负责轻微民事案件的审理,叫做有秩啬夫,另外由游徼来维护治安。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的民主的法治社会。这个法治社会有如下特点:一、法律统一,法律约束了社会所有的重要领域,货币、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权。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统一了国家意志。正因为秦始皇的伟大贡献,中国才发展到今天,没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会中,不管是谁,违反了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例如焚书坑儒,如果换成现在肯定做不好。因为现在很多事情都不服从法治,另外干预司法审判的也多。而那时,执法就很好。焚书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个名望很高的知识分子因为违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当时,因为法律健全,没有人敢于干预司法审判。有人说那是皇帝为维护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滥加杀戮。这个认识是单薄的。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始皇帝用毕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会。赢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会后,社会发展就趋于平等。赵高在指鹿为马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但是因为赵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为马,受到民众、群僚的拥护和爱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从民主、法治了。这个事件说明,秦朝时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时也是独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干预司法审判的,并且受到了民主的监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觉的服从民主、法治的楷模。
『伍』 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谁
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
秦孝公时,卫鞅入秦,内通过景监的引见,得到了容秦孝公的重用,开始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杀敌一首升爵一级,实行连坐制,举奸一人与杀敌一人同功,奖励农耕,分大家为小家,实行丁口税赋制,抑制商贾,变法二十年,秦国富强,并通过欺诈魏国大将公子卬取得河西之地,因功封为商君,所以卫鞅也被称为商鞅。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被新王之傅公子虔诬告,发兵追捕,商鞅作茧自缚无处可逃,逃亡魏国,不被接纳,返回商地起兵抵抗,兵败被处以车裂之刑,并灭族。但秦国新法得以保持。
『陆』 简述秦朝司法机关
先秦:西周时期有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司法机关,秦国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国叫廷理,齐国叫大理。秦朝建立后,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地方的司法机关由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父母官)——郡守和县令兼任。
两汉:汉朝中央的司法机关仍然是廷尉,地方则与秦朝相同。但汉武帝之后,王权逐渐加强,出现了尚书台这种中枢组织,尚书台内设立了执法机构,在西汉是三公曹,东汉是二千石曹。从而侵夺了廷尉的司法权。
南北朝: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基本继承汉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发展。北齐将廷尉改称大理寺,下属官员也增多了,扩大了司法机关的规模。更重要的一点是,死刑的复核权收归了皇帝,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变化。
隋唐:隋唐的司法机关是三个: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宋元:宋朝的司法机关也是继承了唐朝的体制,但也有些变化,如宋太宗时期设置了审刑院,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职权,到神宗时撤消,职权又分归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机关,州和县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为了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设立了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各州县的司法事务。宋朝还规定地方司法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否则处以徒二年的刑罚。从这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州(府)县官员都要亲自审判案件。元朝在继承前朝的体制基础上,也有变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时,设置大宗正府来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权。
明清:也是以三法司为主要司法机关。但是其职权发生了变化,大理寺的审判权归了刑部,而刑部的复核权则给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明朝的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古代司法机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皇权逐步加强的趋势,司法机关一直隶属于行政,最终隶属于皇帝,说明了司法仅仅是君主专制的一种工具,司法的独立是很难出现的。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柒』 秦朝是什么尉管司法来着
秦朝管司法的官抄叫:廷尉。
廷尉[tíng wèi]
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
汉宣帝时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东汉时复名廷尉,仍掌审判。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属官有正和左监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掌平诏狱。魏、晋、南朝沿置,属官有正、监、平、律博士各一人。南朝又置建康三官,分掌刑法审判,职权比汉小。南朝梁、陈称廷尉卿,北魏沿置而又增设少卿,为副。北齐初沿置,后改置“大理卿”。
『捌』 汉承秦制,但为甚么秦国的法官制度,没有被汉朝承袭
汉承秦制主要承袭的还是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等大的方面,当然汉朝的专律法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于秦属朝的。
至于法官制度为什么没有被承袭么……这个只能算是有所损益中被“损”的部分了,秦朝毕竟是崇尚法家,以吏为师,而汉朝起先是黄老,这个讲究的是无为,后来又是儒家。这两个思想流派对于“讼”都是想消除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法律诉讼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能够消除是最好的,处理诉讼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孔子就说过,处理诉讼的能力他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他要做的是消除诉讼。老子如此崇尚自然而反对人工造作,并且完全“反智”的人自然也不会赞同诉讼,他的理想世界是鸡犬之声相闻的世外桃源啊……所以我想汉朝的主流思想是对废黜这个制度有比较大的影响的。
『玖』 秦朝有哪些官员称呼
秦朝官职
中央部门主要官职部类。
主要官职------------------品级(秩)------说明。
三公:丞相相邦(相国)--------金印紫绶--------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以张仪为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左右丞相。吕不韦初任丞相,后尊为相国。丞相执掌为“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九卿。
奉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同上-------------------掌宫殿掖门户
卫尉-------------同上-------------------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同上-------------------掌舆马
廷尉-------------同上-------------------掌邢辟
典客-------------同上-------------------掌少数民族之事
宗正-------------同上-------------------掌亲属
治粟内史---------同上-------------------掌谷货
少府-------------同上-------------------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其他。
中尉-------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徼循京师
将作少府---二千石-----------------------掌治宫室
典属国-----同上-------------------------掌蛮夷降者
詹事-------同上-------------------------掌皇后太子家
内史-------同上-------------------------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同上-------------------------掌列侯
地方部门主要官职
部类--主要官职----品级(秩)-----------说明。
郡:监御史郡守---二千石银印青绶-------掌监郡掌治其郡
郡尉--------------比二千石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郡丞--------------六百石铜印黑绶-------掌佐守
长史--------------同上-----------------掌兵马,边郡设之
县:县令(县长)--令千石至六百石铜印黑绶-------人口在万户以上之县设令,不足万户者设长。掌治其县。
县丞--------------长五百至六百石铜印黄绶-------丞、尉称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等,称少吏。
县尉--------------四百至二百石铜印黄绶---------县乡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秦后宫制度: 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拾』 秦国官职有哪些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为巩固统一成果,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央官制的创建就是重要的举措。
廷尉掌司法,主管刑狱,为秦朝全国最高司法官;卫尉掌宫廷警卫;郎中令掌皇帝侍从警卫;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掌诸侯及归附的少数民族之礼仪和对外关系;宗正掌皇族宗亲内部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和供皇室需要的手工业制造;太仆掌皇室车马;中尉掌京师保卫。
一般认为三公是政务官,而九卿则是事务官、行政官,九卿的职能主要是与天子的私事有关,因而九卿的设置及其功能说明封建时期设官治理国家的考虑还不成熟,也是封建社会初期国家事务不多,天子及皇族事务压倒一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