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应公正
❶ 怎么处理不公正的法官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
2、隐瞒、伪造、变造、故意损毁证据、案件材料的;
3、泄露国家秘密、审判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4、故意违反法律法规办理案件的;
5、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6、拖延办案,贻误工作的;
7、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
8、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利益输送,或者违反有关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
9、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
10、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
法官的处分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二、第四十七条规定 ,法官涉嫌违纪违法,已经被立案调查、侦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暂时停止其履行职务。
(1)法官应公正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二十条规定,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提请免除其法官职务:
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2、调出所任职人民法院的;
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法官职务的,或者本人申请免除法官职务经批准的;
4、经考核不能胜任法官职务的;
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
6、退休的;
7、辞职或者依法应当予以辞退的;
8、因违纪违法不宜继续任职的。
❷ 法官应当如何保持本心与公正
把关应当如何保持本心与公正?法官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能去做法官呢?我受了委屈的人,就得去找法官来给他来公证。
❸ 法院审理案件的公平原则 600字以上 谢谢大神
法官是办案的主体,只有心存良知,胸怀法度,才能办公正之案。法官的公正之心,来源于对法律的敬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对法律的敬畏是每一个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也是法官职业的基本要求。
敬畏是一种庄严感、神圣感,蕴含着忧患,凸显着境界,折射着人民法官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一名法官如果对法律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视法律为玩物,手中的权力必将被倾斜和放任。只有高悬法律之剑,视法律为生命,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匡扶正义,秉公断案,仗义执言,才能掌好用好人民赋予我们的司法权。法官的公正之心,来源于深厚扎实的法学素养。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法官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是依法公正办案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法官公正司法的利器,没有这一利器,维护公平正义就会成为一句空谈。法官应当积极苦练内功,注重知识更新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掌握好赖以立身的看家本领,打牢公正司法的能力基础。法官的公正之心,来源于良好的职业操守。法官职业精神的核心在于以自己的法律专长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司法事业作贡献。对一名法官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法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于法律知识、规则和技巧掌握得越娴熟,对公平正义的损害可能就越大。
人民法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应当具有恬淡寡欲、不为物役的精神境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法官要善于以德润身,内正心,外正容,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做“良心和正直的值更人”。近年来,司法不廉不公的例子时常见诸报端,究其根源,就在于法官道德堤防的失守。“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只有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坚守道德底线,远离法纪红线,“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以不贪为宝,洁身自好,才能在执法办案时守义持正,无愧天平。
❹ 法官的公正性值得怀疑吗
在中国来说,从古到今,“官官相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发明的。所以,如果按楼上所以的那样,如果你没有关系的话。你得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也是中国这个特殊国情决定跟国外不一样的地方。
❺ 假如你是法官,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当代法律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法官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正义感,回精通并遵守法律,答但即使是现行法,也会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有违反正义的情况,因而,法官就要在国法的基础上利用法律原则进行修正,尽量维护公平正义,如果不能维护,就尽量地接近公平正义。
❻ 法院法官不公正判案应该找谁
法院法官是否公正判案,这个要看原告一方提供的证据,以及案件的相关事实。
简单的举个专栗子:原告现金借款属给被告个人,被告写了欠条,但是被告没有按照期限归还,原告就起诉到了法院,但是原告不小心搞丢了欠条原件,被告也不承认欠款的存在。那法官会怎么处理呢?如果确实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那么,法官可能私人感情上会很同情原告,但是仍然会判决原告败诉。
原告可能会说法官判案不公正,被告就是欠我钱了,为啥判决我败诉?这个事情却正好反映了法官的公正判案,因为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只能承认法律事实,而无法承认客观事实。尽管客观上,被告确实从原告那里借款了,但是在法律上,只能承认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也就是法律事实)。
举这个栗子,我的意思是说,要认为法官判案不公,最好是拿着全部的证据材料,找个负责有经验的律师,请人家综合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该从那些方面入手解决问题。而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法官“不公正判案”。先这样吧。
❼ 难道法官就都是公正的吗
法理不外人情,法律是公正的,但执法之人就有问题了,人会有各种欲求,于是就会有软肋拉,所以法官不一定就公正的,法官因徇私舞弊被处罚的为数不少呢!
❽ 法官不公平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抄读完后,我有两个感觉,一是法官没有明显错误,二是看不出你的损失要不回来,现在一一分析给你:
一、关于赔偿:按照法律规定,钱赔肯定是要赔的,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伤残补助费等等;
二、关于协议:首先纠正你一个认识,就是无论是新法旧法对私人协议都是认可的,合同法对协议的要求就是协议双方自愿。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无效的一个情形,就是恶意串通。当然,合同目前还是有效的,只有等你有证据证明他们恶意串通且向法院提请,经法院判决后,协议才会无效。证明恶意串通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个东西是主观上的,很难取证,建议你找一个律师;
三、关于得到赔偿:你的赔偿实际上和那辆车没有关系,而和该赔你车的人们(车主、车主所在公司和保险公司)有关系。法官的做法在法律上还是有据可查的,没有硬伤。至于他转移财产你也不用害怕,法院强制执行是和银行账户以及房产挂钩的,他总不能把所有的钱和房子全转了吧,就算全转了,他们总不能一辈子再也不和银行发生任何关系吧。
四、补充:建议你提财产保全,把所有被告的财产冻结,免得你执行起来麻烦。
❾ 要求法官公平公正的判决陈述
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有助于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真实,同时还凸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对旁听民众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此外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 最后陈述权-理论基础 被告最后陈述权 在刑事审判的过程中,诉讼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控方与辩方在力量对比上的相对均衡,在中国刑事诉讼机制转型的今天尤应如此。因为,力量相对平衡是形成对抗的前提所在。不过,为大家所达成共识的是,代表国家参与诉讼的检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参与诉讼的能力上存在着先天的严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将刑事诉讼描述成是检察官代表强大的国家向弱小的被告人发动的一场战争。控方掌握着国家强制力,可以实施各种强制措施,而被告人似乎仅是被强制的对象。因此,各国不得不在立法上纷纷采取方略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便是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权,以使其在参与能力和诉讼地位方面逐步接近或赶上他的检察官“对手”,使控辩双方能够形成对抗之势。被告人被赋予的特权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上的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前者譬如对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规定,后者譬如一些国家对被告人沉默权的规定。可以认为,被告人在庭审中被赋予最后陈述权也是这种特权在程序上的一个体现。这一点在与民事诉讼的对比中也可得到验证:民事诉讼中两造的天生平等注定了民事被告人不能享有特殊的最后陈述权。 另外,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行使必须以当庭口头陈述为唯一的形式,任何书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头陈述。因此,最后陈述权又被认为是言词原则的当然体现。所谓言词原则,是指法庭审理案件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即口语形式进行。公开的直接言词审理取代秘密的间接的书面审理,是诉讼制度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发展。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是未经当庭以言词方式调查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裁判的依据。因此,书面辩护词等任何书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为剥夺或限制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理由。可见,作为现代审判原则之一的言词原则也是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一个理论基础。 最后陈述权-功能 法庭审判的最后陈述权 其一,作为法庭审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有助于法官发现案件真实。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是最了解案情者,因此其陈述对案件的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又常常能够最集中、最明显地表现出被告人的主观个性特点。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较之其以前的各种陈述,往往有新的内容。因此,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于法官作出正确的判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在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中发现了新的证据或者其他新的情况,法官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而不是径行休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所作的司法解释中就规定:“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合议庭认为可能影响正确裁判的,应当恢复法庭调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辩解理由,合议庭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恢复法庭辩论。” 其二,最后陈述程序可以突显对被告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如果说前述一方面是出于能够准确地惩罚犯罪的考虑的话,那么这里可以认为是出于保障被告人人权的考虑。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程序的关注也日渐强烈,过去那种程序法是实体法的附庸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学术界甚或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人们意识到程序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又是多元的。其中程序能够体现当事人做人之尊严的价值引起了充分注意。“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保障体制强调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正、民主和法制的观念,使诉讼具有理性活动的形象。”不管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最终的裁判结果有无实质的影响,最后陈述程序还是可以让被告人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虽然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已得到确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告人是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这种境地难免会对其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为被告人设置一个释放情感的平台并非毫无必要。当然,在最后陈述中被告人并非可以毫无边际、言无不尽,还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下文将作专门论述。 其三,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以个案的形式向旁听民众宣示法律以及劝诫民众切勿违法犯罪。本来,教育功能应当说是整个庭审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的一个功能。但是,被告人最后陈述往往会带有更为浓烈更为直接的教育色彩。被告人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情感丰富地向人们展示其内心感受,具有一种“最后的临别赠言”的性质。有一些陈述可能与认定案件事实毫无关系,所以在其他程序中可能并无机会做出。而各国立法对被告人最后陈述的限制一般都是“与本案有关”或者“不离题”,这类陈述虽说与认定事实无关,但应当说是还是“与本案有
❿ 法官是公正的吗
理论上来应该自是,但法官由人组成,个体差异很大。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8937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8605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