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春秋书法院

春秋书法院

发布时间: 2021-02-13 21:57:48

❶ 关于西周和春秋的法律故事 一些书籍上记载的 简短的故事就可以了。. 关于法律的就可以

《尚书》中有一篇《吕刑》,是研究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

❷ “《春秋》三传”是哪三本书

《春秋》被儒家复奉为经典,今制与之有关的作品有《春秋左氏传》,本名为《左氏春秋》,起初独立行世,以叙事为主,内容与《春秋》相表里,汉代以后常被用来解释《春秋》,四晋后遂与之合为一处,又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儒家解经之作,侧重阐发“微方大义”。上述三书合称“《春秋》三传”。

❸ 《春秋》一书作者是谁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❹ 求大神《春秋》《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这五本书分别产生与何时 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影响

《春秋》春秋时期。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内散文集
《尚书容》春秋时期 。 相传为孔子编定,以记言为主,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左传》春秋时期。 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战国策》该书经过多次的编写,并不是一人一时写成的。 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国语》应该是春秋。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

❺ 《春秋》是一本书一套书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专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属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❻ “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以上的论述只是关于《春秋》的皮毛叙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是孔门治学的圣经。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春秋文字的精练。另外,《春秋》简朴的文字背后深藏着艰深的隐痛和博大的胸次。庸常之人难以窥见。《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新〗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着华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礼乐制度已经倾圮。所谓"礼崩乐坏"是也。利欲熏心的权势者深信赋予其权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权力意志。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弑君亡国的惨祸一再地发生,前事预言着后事,遗憾的是醉生梦死的"乱臣贼子"们永远在重蹈着前驱的覆辙。不修《春秋》依周史旧例必定同时记录当时的祥瑞和灾异,而《春秋》除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外只有灾异的记录。盖因真正授予"国命"的乃是生生不息的"仁"。在其眼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有的只是灾异,这"灾异"正是它向世人发出的谴告。

当时年迈的孔子与其弟子驾着车乘奔走列国,栖栖惶惶、席不暇暖,为灾难深重的人类探寻新的道路——"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凭籍其自作主宰的意志把握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永远为后人所铭记的伟大的时刻,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始了新的纪元。然而,从前四九七年去鲁至前四八四年归国,孔子携其弟子在外奔波十三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当时的世界正醉心于疯狂的权力斗争,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倾听一位"不识时务"的老人的理想和志向——他的伟大也正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还不足以理解他的伟大。而他所能报答主宰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发愤工作,为其发起的儒学运动撰写了一篇纲领性文件,此即儒家之"经王"——《春秋》。在这部书中,为人类的福祉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孔子为他所眷恋的世界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为后世的政治家写的一本布道的书,其中蕴涵中国道统的精义——只有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的导师,学术凌驾政治成为第一权力中心的时候,人类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点,进而从主宰那里争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

在孔子编订的六艺之中,《诗》、《书》、《礼》、《乐》属于殷周文明之旧典,《大易》、《春秋》则代表了"仁"与理性时代的"人"订立的新约。《易》原为备于王宫的三代卜巫之书,由孔子之《易传》而获得全新的内涵,形成与《春秋》外王之学相配套的内圣工夫。与《易》教相应的《春秋》教最重"华夷之辩"。"华夷之辨"不在种族血统而在文化理想之有无——自觉地恪守崇高的理想并以之为向导努力超脱自然法则的国家或民族为"中国";反之,放纵本能、唯利是逐,将其命运拱手交给"上帝之手"的国家或民族为"夷狄"。一个人要先立乎其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因其立志要成为"中国"。它永远将崇高的文化理想视为指导国家行为的南针,高尚其志,逐步带动尚未开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谓"齐一变至鲁,鲁一变至道。"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去也,哲人颓萎,留给世人的最精粹的文化遗产是:《春秋》及三千弟子,精者七十二。

四 结论:《春秋》是一部文学作品

从以上论述得出关于"文学",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么几个关键词:
语言、文采、艺术性、明道、缘情和博学。说《春秋》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因为:

1、《春秋》是语言性的作品,并且不是一般性的语言,而是艺术性的语言。
2、艺术性的含义体现在文辞的简洁,"约其文辞而指博"。
3、《春秋》虽为信史,但并非录音机式的全息记录,而是注重灾异的记录,以达到对世人的谴告。
4、《春秋》的文采不是绚烂的那种,而是内敛的,类似于花苞式的做派。
5、《春秋》是缘情的,但是这种情不是基于一人一国之利,而是基于全人类的,是世界公民式的情怀。奠基于博大的胸次。
6、《春秋》是博学的,《春秋》经义实涵盖了一套植根于新天道性理的高明的政治哲学,其内容强调兼摄经权、与时俱化。大致而言,先秦儒家守其经,孔门流衍之兵、法、纵横家得其权。其博大也体现在:没有对先秦两汉学术文化全面的了解就不足以言《春秋》。
7、《春秋》是明道的,"文明"有三千幻相,"自由"乃其无相之相。"人"在"仁"的引领下终于挣脱了生存竞争的法则,使"自由"的领地不断向神的国土延伸。在斗争中盲目的"仁"逐渐发育成熟;当它达到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化生出理智的力量和节制的精神—------"智"。"智"是"仁"的对立面,也是"仁"的完成;此经通过鲁史之剪辑及孔子口说表达经义,全面革新了殷周文明的天道性理,实现"天下归仁"的伟大的政治理想。但这些"道"也是不好言语的。子贡曾向老师闻询天道的究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真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8、说《春秋》是文学作品,就不能仅仅以今日狭义文学观的视角论〈春秋〉,而是放在先秦浑朴的广义文学观的视野里,并且,不论文学观念在历史上如何的张着狭、广两翼,纵横捭阖,其本意仍在"文章和博学"。
金属的光芒,不韬.

❼ 《尚书》、《春秋》、《左传》三书的体例是

<<左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回这是我国第一部上答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❽ 《春秋》这本书的名字来源是

选A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内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容年,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❾ 四书五经里的《春秋》指的是哪本书

《春秋》就是鲁国的史书,相传由孔子编撰。全名就是春秋,春秋左氏传是后人对他的诠释,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目前以春秋左氏传为尊,中华书局有出版过。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9)春秋书法院扩展阅读:

学术探讨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

《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考古发现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海昏简本《春秋》现存100余枚。西汉流传对《春秋经》进行注释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研究人员根据文字较清晰的20余枚竹简初步判断可知,简文内容多同见于今本《公羊传》和《谷梁传》,也有仅见于《公羊传》者。其内容文句与今本有出入,也有不见于今本者。

海昏简本《春秋》与《春秋公羊传》关系密切,汉代公羊学盛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作为治国基本原则,海昏简本《春秋》的发现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提供了《春秋》经的最早实物,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力依法治企 发布:2025-08-18 23:28:09 浏览:345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五大体系 发布:2025-08-18 23:25:46 浏览:750
劳动法41条内容42条 发布:2025-08-18 22:58:28 浏览:509
农村土地征用涉及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8-18 22:57:10 浏览:99
成品油行政法规 发布:2025-08-18 22:44:25 浏览:62
著作权法法律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发布:2025-08-18 22:44:18 浏览:645
广东劳动法生育规定 发布:2025-08-18 22:44:08 浏览:919
法治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发布:2025-08-18 22:37:22 浏览:407
浦发银行法律顾问投标 发布:2025-08-18 22:37:09 浏览:380
买房婚姻法公平 发布:2025-08-18 22:32:08 浏览: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