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法院
Ⅰ 林肯要求法庭重新审理案子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美国总统林肯天生说话有口吃,可是他自从立志要做律师之后,深深了解了口才的重要,从此每天到海边对着大海练习演讲。经过千万遍的练习,林肯不仅成为一位名声斐然的律师,而且踏入政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人怀念的一位总统。现在大家提到林肯,只记得他留下脍炙人口的葛底斯堡演讲词,却绝少有人记得,他曾患有口吃,说话比一般人都差劲。不断的努力,可以使林肯得到绝佳的口才,同样的道理,魅力也需要靠后天的努力,它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天生的。
矫正口吃的几种有效方法:
有些口吃结巴者对获取演说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的“生理缺陷”已把自己拒之演说门外。如果你知道:古希腊的大演说家德莫西尼和现代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就曾经是口吃者。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口吃仅仅是一种通过模仿和某种暗示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并不是发音器官有病变性毛病或遗传性疾病,更不是口吃者思维力迟钝,通过训练是完全能够矫正的。下面介绍一种方法。
1.朗读矫正法
朗读能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可以不断提高大脑皮层和发音器官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口吃的矫正。口吃者大都有说话时即表现得心慌性急、肌肉紧张、急欲把话快速说完的心理内驱力。为消除这一毛病,可以拿一篇自己熟悉的课文或文章来朗读。读前,把心情平静下来并使肌肉放松。开始朗读时,先慢速度进行并注意轻读每一句话的第一字音和句中词组的首字音。如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2.写字矫正法
说与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位科学家要求口吃者把他们所写的一切都用印刷体规矩地写出来。这潦潦草草地写要多花费2—3倍的时间。据说有的口吃患者坚持这样写字一星期,讲话的节奏逐渐均匀,最后就不再口吃了。这是因为一丝不苟地写字会养成从容不迫的思维习惯。
3.字音纠正法
口吃的人有个毛病,即常对某些字的发音有困难。如遇到有声母b、p、m或zh、ch、sh的字音就口吃。口吃患者注意自己在哪些字上口吃,就把这些字单独记下来,进行专门训练。
4.体育疗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经常做深呼吸对矫正口吃也很有帮助。这是因为口吃患者有个特点,说话时心情紧张,急于把话说完,造成气短,从而破坏语言节奏,形成紊乱现象,使口吃加重。所以口吃患者要经过体育活动,多做深呼吸,说话要慢一点,心情不必紧张,说不出来不硬说,停顿一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会使大脑皮层对发音器官的协调能力得到改善,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使口吃的不良习惯得到矫正。工夫不负有心人。经验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习,一般只要半年就可以把口吃矫正过来。
(三)朗读式训练法
这是美国总统林肯所使用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朗读来获得口才。其做法是:
1.低声朗读
林肯把历代学者、诗人和其他优秀人物的著作当成益友,通过低声细吟慢读,与作者作心灵上的无声交流。他往往选择最精彩的作品慢慢地、细细地低声朗读,悉心领会其含义、气势、节奏乃至神韵。他备了两本拜伦的诗集,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本放在家中,经过年长日久的反复诵读,两本诗集都被他翻得皮破页卷了。真可谓“读破拜伦两卷书,万千精蕴自得知”。
2、高声诵读
经过低声诵读,林肯对作品加深了理解,也相当熟悉了。接着,他就高声诵读,进而背诵。他常常高声背诵拜伦、白朗宁的长诗。进入白宫后,还常常放声朗读、背诵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名剧的大段对话。在看戏时,他甚至能够随口评论演员念词的正误,同时说出他本人的解释。高声而有感情地朗读,对这些优秀作品理解得更加深透,记忆得极其牢固。对其中的佳句,在演说或交谈时,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3、快速朗读
把作品读熟以后,林肯就试着快速朗读,限定时间,逐次加快速度,快而不乱,快而不错,最终做到—口气把一长段诗歌毫不停歇地背诵出来。这样,既训]练了他高度灵敏的思维,又训练了他极好的记忆,还训练了他一种卓越的本领一一能在演讲中把一长串优美的语句倾斜直下,如急流飞瀑,奔腾万里,气势磅瞒。
4.模仿角色朗读
林肯经过选择优秀剧本,把自己当做演员,“研究各种不同人物。”模仿不同角色。反复朗读,表现出不同的语气、语调和种种神态。他曾经给当时的名演员哈凯特写信到:“我曾读过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比任何一个非职业的读者都熟悉……”这使得林肯在演说时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人物的说话腔调,大大增强了演说的生动性。卡尔-桑德斯堡曾在《林肯传》中这样描绘林肯:“他会扮演各种鬼脸,会讲滑稽的故事……
5、面对听众朗读
林肯很喜欢把经典作品片段有声有色地读给别人听。他千方百计争取听众,力求面对面地读给人听。他会公开大声朗读,他会临时找人当听众。有时他午夜醒来,会随手拿起枕边的诗集念起来。一但发现特别美好的句子,他常常只穿睡衣,兴奋地跳下床来,还把一首首他认为最奇妙的诗高声念给秘书听。读得抑扬顿挫,像是作者本人在与人畅谈似的。
林肯朗读的毅力是惊人的。他从青少年时期起,到25岁就当选洲议员,47岁成为副总统候选人,52岁担任总统进入白宫以后,一直坚持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即使在南北战争那段最繁忙的岁月里,他都忙里偷闲朗读一些作品。正如马克斯所称颂的那样:林肯在“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他一生时时伴随着演说活动也时时伴随着优秀作品的朗读。朗读,是林垦从演说家迈向总统宝座的成功之路。当然,林肯学会演说还用过其他多种方法,如,去法院旁听、归途中面对树桩、玉米杆等做模拟演说等。朗读对他训练口才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则毫无疑问。
Ⅱ 谁知道拜伦的这首诗
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一边是宫殿,一边是牢房。
举目看时,内许多建筑物忽地从河中升容起,
仿佛魔术师挥动魔杖后出现的奇迹。
千年的岁月用阴暗的翅膀将我围抱,
垂死的荣誉还在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
记得当年多少个番邦远远地仰望,
插翅雄师之国的许多大理石的高房:
威尼斯庄严地坐镇在一百个岛上。
-----------这是英国诗人拜伦写的一首有关威尼斯叹息桥的诗。
这座桥建于1603年,桥的两端连接着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
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
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
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
在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
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
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
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
叹息桥由此得名。--------
等待了多久
我和你的相遇
是宿命还是天意
跨越叹息桥的距离
多想亲口说爱你
却见不到你
要我怎么还你
比翼双飞的约定
普罗旺斯的墓碑上
你我连名字都不能在一起
我终于还是失去了你
威尼斯的桥上于是写满了叹息
Ⅲ 拜伦诗歌对青年鲁迅有哪些影响
首先说,拜伦诗歌属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使青年鲁迅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及文化,对日后鲁迅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拜伦诗歌中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这些人物精神在所谓“异族压迫之下”仍能够拥有“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豪迈。对青年鲁迅将来决绝的投身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支撑。
其实拜伦诗歌对鲁迅的影响,鲁迅自己早有论述,其详细内容可以参看他的《摩罗诗力说》,这里面我节选一段,仅供您研究。
“然裴伦之祸,则缘起非如前陈,实反由于名盛,社会顽愚,仇敌窥覗,乘隙立起,众则不察而妄和之;若颂高官而厄寒士者,其污且甚于此矣。顾裴伦由是遂不能居英,自曰,使世之评骘诚,吾在英为无值,若评骘谬,则英于我为无值矣。吾其行乎?然未已也,虽赴异邦,彼且蹑我。已而终去英伦,千八百十六年十月,抵意太利。自此,裴伦之作乃益雄。
裴伦在异域所为文,有《哈洛尔特游草》之续,《堂祥》(DonJuan)(78)之诗,及三传奇称最伟,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一曰《曼弗列特》(Manfred),记曼以失爱绝欢,陷于巨苦,欲忘弗能,鬼神见形问所欲,曼云欲忘,鬼神告以忘在死,则对曰,死果能令人忘耶?复衷疑而弗信也。后有魅来降曼弗列特,而曼忽以意志制苦,毅然斥之曰,汝曹决不能诱惑灭亡我。(中略)我,自坏者也。行矣,魅众!死之手诚加我矣,然非汝手也。意盖谓己有善恶,则褒贬赏罚,亦悉在己,神天魔龙,无以相凌,况其他乎?曼弗列特意志之强如是,裴伦亦如是。论者或以拟瞿提之传奇《法斯忒》(Faust)(79)云。”
(注:其中的“裴仑”即“拜伦”)
Ⅳ 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精神的
原创文/董元奔
(雪莱像)
1822年7月,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1792-1822)在流亡意大利期间于斯贝齐亚的海上不幸溺亡,雪莱的挚友——当时同样流亡意大利的另一位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匆匆赶到火葬场参加雪莱的葬礼,从火化炉中抢救出雪莱的心脏,并以雪莱的遗嘱执行人身份宣布永远保存这颗心脏,他认为未来的世界需要雪莱的灵魂。
一年多后的1824年4月,拜伦作为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游击队总司令逝世于军营,临终前他要求把他的心脏埋在希腊,身体则运回英国跟他的母亲合葬,——他深爱被外族专制主义压迫的希腊人,但他把他的身体还给了他的祖国。
拜伦对雪莱和自己心脏的重视显示出拜伦对二人诗歌灵魂的珍视,但是他对于这两颗心脏的处理方式也显示出这是两个不同的灵魂。那么这是两个怎样不同的灵魂呢?
浪漫主义是英国十九世纪前期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其在诗歌领域存在着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递进的发展阶段。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都憎恶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消极浪漫主义憧憬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所谓“田园牧歌”生活,对改造现实社会即怎样走向未来却一筹莫展;积极浪漫主义则通过描绘民主、自由的未来社会图景激励人们勇于斗争,打碎和改造现实社会。英国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性诗人是“湖畔派”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性诗人就是拜伦和雪莱。
虽然同为积极浪漫诗人,但是拜伦和雪莱的诗歌风格是不一样的。拜伦对雪莱和自己的心脏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那是因为:拜伦的浪漫主义诗歌重在打碎,即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海外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重在描绘,即未来的民主、自由、博爱、平等的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
(拜伦像)
一、拜伦:现实的社会必须打碎
拜伦的诗歌作品始终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心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然而在拜伦及其作品于1902年经梁启超介绍给中国读者时,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在赞叹拜伦诗歌的感染力之际,不约而同的把拜伦看作是一个革命者:梁启超说拜伦“实为一大豪侠”,王国维说拜伦是一个“以一身与世界战”的人,鲁迅则说拜伦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斗士。
中国文学大师们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拜伦本人也说自己是“业余的诗人,职业的海盗”,拜伦为自己确立的人生使命是斗争,是革命,是打碎罪恶累累的资本主义社会。革命是需要武器的,拜伦手中有两个武器——枪和笔。拜伦愿意拿起枪直接参加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任何军事斗争,他为希腊民族独立运动殉职就是明证;同时,拜伦还拿起笔,通过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宣示自己的理念,希望感染许许多多的人像他一样,拿起枪去斗争。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近似自传体的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这部长篇叙事诗以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德出国游历为线索,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感,典型的反映了拜伦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热情。
长诗第一章反映了拿破仑铁蹄蹂躏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反抗行为,塑造了一个西班牙女游击队员的战斗形象。第二章反映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希腊人民的悲惨生活,诗人痛斥土耳其人对希腊古典文明遗迹的破坏行径,缅怀希腊的光荣历史,呼吁希腊人用清醒的理智和无畏的牺牲起来跟敌人斗争。写于1812-1815年的这两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字里行间充满反抗压迫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呼吁道:“海潮在咆哮,晚风悲叹,/成群的海鸥啊厉声呼唤——/夕阳在海边渐渐下坠,/我们的船儿啊赶快拉起巨帆!”
第三章和第四章写于1816-1818年,则以抒情为主。拜伦意识到刚刚失败了的拿破仑针对欧洲其他国家战争的动机是推翻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残暴的封建制度,所以他一方面批判神圣同盟剿灭拿破仑革命的历史倒退行为,另一方面也批判拿破仑革命损害了工人阶级和弱小民族的自由权,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虚伪性,为此他号召人们要打碎世间的一切反动制度。拜伦早在第二章中就表达了自己对希腊的深切同情感和对希腊民族觉醒状况的担忧,1817年前后正是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时期,拜伦在第四章中热情赞扬希腊民族的觉醒,这是他不久之后亲赴希腊与希腊人民并肩战斗的原因所在。第三、第四章由于是以抒情为主,诗歌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得到了更热烈的张扬,比如诗人用大海作抒情背景呼吁人民群众彻底打碎任何性质的妨碍自由的社会,他写道:“海军的大炮,像霹雳似的猛击,/岩石筑成的城墙,使事情慌张,/任何希望都在他们的京城里颤抖惊慌。……/那些泥塑的创造者,全部像雪片似的纷纷飘落/融化于大海那滚滚不息的波浪。”
拜伦诗歌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前中期的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郭沫若发表于1921年的《女神》呼吁人民起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彻底埋葬旧中国,比如《天狗》那篇所塑造的那个“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的“天狗”就是拜伦勇于破坏的精神的化身。二十年代末的革命诗人殷夫的那些讴歌工人阶级,鼓舞人们起来推翻旧世界的战斗诗歌,抗日战争时期“时代的鼓手”田间的那些鼓舞人们团结起来驱逐侵略者的战斗诗歌,都具有拜伦式的的彻底的战斗精神。
(雪莱像)
二、雪莱:未来的社会是这样的
拜伦不太喜欢预言未来,他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打碎铁幕一般的现实社会;雪莱不同于拜伦,他喜欢憧憬,我们最熟悉的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如此。其实,早在雪莱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之初,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就看到了雪莱的浪漫主义不同于拜伦的地方。
1922年雪莱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周作人在《晨报副镌》发表《诗人雪莱的百年祭》一文,在分析雪莱和拜伦的不同之处时他说道:“拜伦的革命是破坏的,目的在于去除妨碍一己自由的实际的障害;雪莱是建设的,在提示适合理性的想象的社会。”雪莱诗歌中所想象的是什么社会呢?周作人说:“他诗中的社会思想多半便是戈德文哲学的无政府主义。”
周作人认为雪莱的理想社会是无政府主义社会,这未必恰当。雪莱有一首诗《麦布女王》以荒诞的手法让女王通过“时光隧道”走进未来世界,女王发现,“未来世界不再是地狱,而是爱情、自由和健康。”其实,爱情是需要责任的,有时候会受到自由的制约,雪莱的理想社会显然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倡的那种连爱情、家庭都要取消的绝对自由的社会。但不管怎么说,雪莱的笔并没有过分渲染拜伦诗中那样的武装革命,他更注重人类远景的想象性描绘。我们还是通过雪莱的诗来体会雪莱的理想吧。
雪莱的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和“好神”。他发现宙斯的专制统治给人间带来了巨大灾难,便盗得智慧之火欲拯救人类,恼怒的宙斯用铁索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悬崖上。普罗米修斯经过三千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宙斯终于入了地狱,人间获得了智慧之火,到处充满光明。
固然雪莱用许多文字描写了宙斯统治下“首先是饥荒,接着是劳苦和疾病,/争执和创伤,还有破天荒可怕的死亡”的人间惨状,固然雪莱用许多文字描绘了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基于“只要你在天宫做一天皇帝,/我便一天不想安睡,一天不头低”原则上的决绝的斗争情形,但是,长诗还是以更精彩的篇幅描绘了人间获得智慧之火之后的美好图景。有一节诗这样热情地写道:“人间已经变得好像是个天堂,/不再骄傲,不再嫉妒,不再有什么/羞耻的事情,也不再有什么苦水/来摧毁那解忧忘愁的爱情的甜味,/人类从此不再有皇权统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类从此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区别,/也不再需要畏惧、崇拜、高低,/每个人都是管理自己的皇帝,/每个人都公平、温柔和聪明。”很显然,诗中描绘的这种社会已经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了:没有了阶级和国家,但是有爱情;没有了尊卑和压迫,只有尊严和自由;没有了贪婪和剥削,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智慧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恩格斯据此曾称雪莱是未来社会“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所说的未来社会当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十世纪前中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火热时代,但是有许多文学家游离于时代生活之外,醉心于花草虫鱼或个人的感情生活。雪莱的诗歌在反映黑暗现实的基础上,撇开个人享受,描绘全人类共同幸福生活的未来图画,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具有脱离社会现实倾向的周作人就在那篇《诗人雪莱的百年祭》中看到了《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文艺与社会相结合的可贵之处,他说,雪莱“的社会问题乃至阶级意识都可以放进文艺中去”,并且没有丧失“文艺的自由和生命”。当然,文艺与时代生活实现完美结合直到1942年延安整风时才真正做到。
(拜伦塑像)
同为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打碎,雪莱注重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两位诗人1816年在意大利的相识和相交,预示着只有把旧世界的打碎和新世界的重建结合起来,浪漫主义诗歌才有可能是完美的。可惜的是,二人相处仅五六年就阴阳两隔了,他们之间的艺术渗透尚未充分。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尚未登上人类思想舞台的十九世纪一二十年代,无论拜伦和雪莱用多少年时间互相借鉴各自的浪漫主义,他们的浪漫主义都还会是有缺欠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拜伦包括《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在内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孤傲、浪漫、单枪匹马、出入神秘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们虽然也呼吁民众起来斗争,但是他们希望民众跟他们一样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去斗争,这些主人公后来被称为“拜伦氏英雄”。至于雪莱,怎样才能迈入雪莱作品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呢?在《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英雄的化身,普罗米修斯并不是依靠人民,而是依靠宙斯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冥王、赫拉克勒斯等一批神灵打败宙斯的,所以雪莱曾说他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