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前法院
『壹』 厄尔·沃伦的沃伦法院
1968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新任首席大法官就职,沃伦法院宣告结束。此时的美国嫣然已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歧视黑人的法律纷纷落马;黑人的公民权得到了渐进式的保护;学校祈祷违宪;按照“一人一票”原则重新划分了选区、国会议席分配不再不公;旨在限制共产主义者的国内安全计划落幕;确定淫秽不在第一修正案框架之内,不予以管制;对公共问题的辩论不受限制、生气勃勃并大开方便之门;米兰达警告诞生;穷人获得了律师协助权;权利法案适用于各州… …
这一切属于那个“从华盛顿发话的全能上帝”——沃伦法院。沃伦法院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宪政革命,推动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种种社会运动。因此,后世称沃伦法院秉持“司法主动主义”、“积极有为的自由派司法”,较为否定的看法认为它有违司法审查制约多数的原则,实乃“司法专制”。其实,后者并不新鲜,沃伦法院判决的许多里程碑式的案件大多在当时就受到这样的指责。这一点,《沃伦法院和美国政治》一书的作者鲍威看得很清楚:当然,会有不利的评价,沃伦法院在解释这些上并不成功。因为,沃伦法院并不想在这方面成功。
沃伦法院旨在维护公民权利与公民自由,崇敬它的一代人着迷于它也正在于此。但是,沃伦法院在摧毁旧社会上一点也不超前于整个美国、超前于美国人民。相反,它与二十世纪中期美国人的社会准则相一致。就精英们喜欢讲的主义而言,它是肯尼迪-约翰逊自由主义的逻辑延伸。就现代民主社会的芸芸众生而言,每个普通美国人都明白,依据钱多钱少决定其权利和自由的多寡实为谬误、依据肤色种族黑白相隔也有违良心;每个普通美国人都能说出陪审团审判与军事长官审判的不同;每个普通美国人也都能理解沃伦法院面对刑讯逼供时那种“浑身不自在”,理解沃伦法院不选择以确实有罪但有失保护的罪犯、而选择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作为刑事程序领域革命的突破口。而且,1950年代的美国观念也不再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观念。美国人与沃伦法院这个宪法阐释者的息息相通表露无遗。
布朗案就是这种息息相通的一个完美例证,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赞成废除种族隔离:美国人相信宪法在关键问题上包含并要求道德正确的结果。美国是好的,宪法是好的;因此,重要宪法案件的结果也应该是好的。人们显然与沃伦法院一样,不再假装相信种族隔离有利于黑人的谎言。
这种息息相通还有更完美的阐释,那就是沃伦法院影响最为深远的1962年贝克诉卡尔案。沃伦法院确定:多数原则乃民主制度不可或缺之物,必须确立一人一票原则予以保障。“人民在自己的政府中得到公平代表之权,乃一切民主政体之最基本公民权利”。
为了彻底确立一人一票原则,沃伦法院在雷诺兹案中继续强调这一点。多数原则是民主制的基石:“就逻辑而言,在形式上以代议制政府为基础的社会中,一州人民之多数可以选择该州立法者的多数,这合情合理。”一人一票将确保“每个公民在选举其议会成员时均有同样有效的发言权。”同样有效的发言权进而将促进产生作为整体的选民的“公平且有效的代表”的进程。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不公平的歧视,正如布朗案或者格里芬诉伊利诺斯州案所谴责的那样。而“平等保护条款所要求的正是所有地方、所有种族的所有公民的实质上平等的州议会代表权。” 说到底,“立法者代表人,而非树木或者土地。立法者由选举人,而非农场、城市或者经济利益选举。”
当时即有人指责沃伦法院把一人一票这个强调精确度的数学理想作为宪法原则,然而,正是这个数学理想完美地与多数主义民主契合,它也说明水平不在马歇尔之下的沃伦所领导的沃伦法院深刻地理解了代议制民主的真谛,并找到了这个制宪者们的伟大设想与美国人最基本权利严实合缝的恰切联结点。一人一票,显然是每个美国人都能理解的。
这种息息相通也正是制宪者们的追求。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代表麦迪逊说,“全国议会至少有一院需由人民选举。否则,人民与治理者及官员之间感情上的息息相通就将荡然无存。”(《美国制宪会议辩论记录》,麦迪逊著 尹宣译,万象书坊 p28)制宪者们相信,没有人民的信心支撑,世界上的任何政府都不可能长治久安。也正是因此,美国得以一反古典共和的传统理念,在地上创造出了一个人数越多越共和、疆域越大越民主的制度。
这种息息相通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沃伦法院被称为人民的法院(People’s Court)。人们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沃伦法院四面出击的积极有为,恰恰是没有真正的理解美国法院的政治作用,恰恰忘了最高法院是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之一。沃伦法院对政治社会的深远影响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托克维尔早就指出,只要大法官们“不否认正义”,“就不能拒不审理”美国的政治问题。“他们履行法官的严肃职责,就是在尽公民的义务”(《论美国的民主》。轻松一点的讲法,沃伦法院的所作所为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克尽职守而已。而且,美国仍然是美国人的美国,“与一切人民治理的国家一样,多数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的”(《论美国的民主》,从这一点来看,沃伦法院作为人民的法院,当之无愧。
人民在立国时一次性地行使了立宪权,而将立法权赋予国会。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力不被自己的代表僭越,人民授权法官依据宪法不适用违宪的法律,最高法院因此被打造成为制约多数的利器。然而,沃伦法院处理重大的政治问题时,往往也是国会和总统拒不作为的时候。同时,贝克案之后,依据一人一票原则选举产生的新国会,显然已经不再事事阻挠最高法院了。多数在美国构成了决定性的力量,任何团体都不得不仰赖于多数。而这个多数,恰恰正是沃伦法院校正选举政治进程、保障少数权利和自由、执行民权法案的结果。在公众理解了代议制民主的情况下,沃伦法院促使它更为民主。因此,这个时候,司法审查不再是个制约多数的利器,而成为多数的助推器。
甚至,沃伦法院仍然不是一个与历史决裂的最高法院,尽管“历史不是决定性的”,但显然,这个历史意旨贬低黑人、穷人、青少年、精神疾患者,而拔高白人、富人、成年人、正常人的历史。沃伦法院的基调在于保护公民权利与公民自由,而这是由沃伦法院之前休斯法院的美国诉卡罗琳制品案的脚注四所确立的。
脚注四暗示最高法院将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并撤销对经济行为的宪法保护;指示最高法院审查管制投票与政治表达的法律、保护那些需要保护的分散而孤立的少数、执行权利法案的具体要求确保对言论与宗教的保护。沃伦法院通过脚注四扩展了权利,并保护那些被政治进程排斥的人。黑人、刑事被告、穷人、重新分配国会议席、言论自由以及共产主义案件等领域都适用脚注四。因此,尽管在沃伦法院十六年间判决的1750个案件中仅引用了脚注四两次(一次在卡曾巴赫诉摩根案的法院判决意见中,一次布伦南在布朗费尔德诉布朗案中的独立判决意见中),沃伦法院实质上是在按照这个美国宪法上最著名的脚注运作。在这个意义上,沃伦做出了恰当地定位:沃伦法院是个“连续性的团体”。
这进一步说明了鲍威的意旨,沃伦法院并不是在真空之中运作的,联邦最高法院是与美国政治、文化和知性事件相互影响的政府的三个相互平等的分支之一。沃伦法院没有创造社会运动;它只是对它们做出反应。当然,它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贰』 检察院人事由当地人大还是上级检察院任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六条 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任免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
任免检察人员是宪法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按照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按照宪法规定,由人民选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来组织一府两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法院、检察院的相关人员由权力机关选举、罢免和任免,是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赋予他们的权力。
检察官任职条件与免职事由有哪些
法律是如何规定任免检察人员事由的?高检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下称检察官法)对检察官的任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既有国籍、年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有专业知识、法律工作经历等主观条件的要求,同时还有禁止性规定,比如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能任职检察官。
由于检察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相比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法律要求检察官任职人员需有一定的法律工作经历。普遍要求任职检察官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从事法律工作需满三年;对于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会适当放宽法律工作经历年限。“这些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位负责人强调,“在任职人员的选定上,初任检察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应当从检察官或者其他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检察人员免职
检察官法对检察官免职事由的规定也非常清晰具体,共有八种: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调出本检察院的、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退休的、辞职或者被辞退的以及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其中,因为到退休年龄而免去法律职务是最常见的情形。另外,因职务变动免去法律职务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形。
2013年6月下旬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同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批准免去一名省级检察院检察长职务。“这名同志的免职事由是工作调动,不需保留原职务。”这位负责人解释说。
免职与撤职有什么区别
检察官的免职,很容易让公众联想到公务员处分的“撤职”。记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其中对撤职案的提起主体和程序作出了规定。那么,由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撤职案和免职案,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体系下,撤职和免职都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解除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的手段。撤职与免职有着本质区别——撤职是一种最具惩戒性的解职手段,只有在有关国家机关人员有“重大过错”,如严重违反纪律、工作严重失误,甚至有违法犯罪等行为存在时,才有必要启动撤职程序。而免职一般不具有惩戒性,免职可适用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工作变动、任职期满、退休退职等情形,也适用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重大过错”行为。
检察人员撤职案和免职案的程序也是不同。任免案的提出主体是检察长,其他主体无权提出。而撤职案的提出主体不仅仅是检察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都可以提出。在议案的理由说明方面,撤职案要求更为详细。撤职案提出以后的处理程序也较为复杂,免职案的处理程序相对简单,一般直接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后即予表决。
检察人员任免要经过什么样的法律程序
检察官职务的任免,实践操作过程中,是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免权限和程序办理的。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高检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以及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都是由高检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如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任免名单,涉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的任免,都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起的。
此外,省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的本级检察院检察长,也要由高检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免。如2014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出该自治区检察院新任检察长。根据法律规定,此任命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据了解,该提请批准任命的议案目前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待审议。
提出的任免案应当附有拟任免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任免理由。任免案由高检院检察长提出以后交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所有进入会议审议的议案都要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人事任免案也不例外。表决的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在地方上,各级检察院检察长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选举出的检察长人选须报上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地方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也是由本院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免。高检院和地方各级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员是由本院检察长任免的,不需经过权力机关的批准。
地方检察院检察长和法院院长的产生有何不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检察长需由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而地方法院院长的产生只要经过选举程序即可,这是检察系统和法院系统的不同之处。法律为何作出如此规定?
在组织设置上,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工作,也体现在对人事权的享有上。法律规定检察长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但是上级检察院如果认为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检察长有不适合担任职务的情形,也可行使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不批准任命案的权力。
法院系统上下级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从实践看来,检察长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请不批准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检察长,“这个程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实质上带有真正的制约味道,也体现了检察机关上下级的领导关系”。
『叁』 第一个案子的时候某所律师未经所里同意就为被告代理,但该案需等另一案子审结,法院当时判另行起诉,后来
司法部关于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不宜担任同一案件原被告代理人回的批复
(2001年8月答9日司复〔2001〕12号)
江苏省司法厅:
你厅《关于同一律师事务所两个律师分别担任同一案件原、被告代理人的行为应如何处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分别担任同一案件原、被告双方代理人的行为,属于双重代理,应依据《律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对律师事务所予以处罚;代理律师有过错的,可视情节,依据《律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十六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根据目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县(市)只有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前款规定将会给当事人造成较重经济负担和种种不便。为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我们认为,在县(市)里只有一个律师事务所的情况下,律师事务所可以接受委托,担任同一案件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但必须事前告知双方当事人,征得双方当事人的书面同意,并指派不同的律师进行代理。
『肆』 最高人民法院党委成员名单
截止202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党委成员名单:周强、贺荣、李少平、姜伟、高憬宏、马世忠、刘海泉、杨万明、贺小荣。
人物简介:
1、周强
周强,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
2、贺荣
贺荣,女,汉族,1962年10月生,山东临邑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正部长级)、一级大法官。
3、李少平
男,汉族,1956年10月生,山西武乡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4、姜伟
男,汉族,1957年3月生,山东龙口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5、高憬宏
高憬宏,男,汉族,1959年8月生,辽宁凌源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分党组书记、庭长、二级大法官。
6、马世忠
马世忠,男,汉族,1962年4月生,山东潍坊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7、刘海泉
刘海泉,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山东诸城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
8、杨万明
杨万明,男,汉族,1961年1月生,山西昔阳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9、贺小荣
贺小荣,男,汉族,1963年11月生,陕西子洲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4)邱德前法院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于1949年10月22日,办公大楼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以维护宪法法律尊严为己任,秉持司法为民之理念,致力于构筑法治社会基础,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自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裁判发正义之声,以司法解释行法治之策,把握时代脉动,体察社会需要,满足人民期望,弘扬法治精神,是宪法法律的忠诚守护者。
依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制定司法解释,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并依照法律确定的职责范围,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及相关法律,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下列案件:
一、审理法律规定由它管辖的和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第一审案件。
二、审理对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上诉、抗诉、申请再审与申诉案件。
三、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四、核准本院判决以外的死刑案件。
五、依法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决定国家赔偿。
六、核准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
除审判案件外,最高人民法院还负责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全国法院的执行工作。目前,每年全国法院受理大量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这些案件主要由地方人民法院执行。最高人民法院设立执行局,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监督、协调。
『伍』 在法院门口的一个女人雕像
是正义女神,我正好是是法院的,比较清楚,但这应该是西法院方才有的(中国的是独角兽,叫灋,是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
很荣幸为你解答:正义女神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一剑,一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正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其所值,不多不少;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姑息,一如插着斧子得束棒,那古罗马一切刑罚得化身。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权杖申威,书籍载法,骷髅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义恰好相反。最早的正义女神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西弥斯,她后来做了宙斯的妻子,并为宙斯主持神界的法律和道德。古罗马神话中也有一位正义女神,她叫朱蒂提亚,是四大美德之一——正义的守护神。英语中的“justice”一词就是来自拉丁文正义女神的名字,在英文中这个词不但指正义,而且还有法官的意思,可见正义和法官的联系,法官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详细可以看http://ke..com/view/301218.htm?fr=ala0_1
『陆』 法院法官判案不公我该怎么办
对一审判来决不服的,可以在源上诉期内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法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既然法官要终身负责,如果有人打招呼、很容易办错案冤案。这次规定法官有权拒绝执行任何单位、个人违反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
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6)邱德前法院扩展阅读:
判决不服的介绍如下: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柒』 急!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一、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审判判决书;
二、判决日本发动侵华、就是发动“二战”;
三、日本发动侵华、发动“二战”17年间的罪行事实;
四、批驳日本坚持叫“918事变”;
五、日本坚持叫“事变”,目的之一是不承认战俘,把中国的俘虏当做“土匪”处理;
六、日本1938年又正式决定叫“77事变”;
七、日本坚持叫“77事变”是蔑视国际战争法规的犯罪;
八、起诉书中罪状的认定:日本侵略目标是发动“二战”;
九、918战争之后,战争连绵不断是“二战”特点之一;
十、日本早在918战争之前,就计划、阴谋、准备、发动“二战”;
十一、中国人再也不能跟着日本人叫“918事变”。
关键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判决书 918事变 77事变 918战争
一、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审判判决书
①“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国、新西兰、印度、菲律宾
对荒木贞夫、土肥原贤二、桥本欣五郎、火田俊六、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星野直树、板垣征四郎、贺屋兴宣、木户幸一、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松井石根、松冈洋右、南次郎、武藤章、永野修身、冈敬纯、大川周明、大岛浩、佐藤贤了、重光葵、岛田繁太郎、白鸟敏夫、铃木贞一、东乡茂德、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
判决
本法庭在1948年11月4日宣布判决。”(见《判决书》扉页)
二、判决日本发动侵华、就是发动“二战”
②“第一项罪状:控告全体被告,在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这一期间,以领导者、组织者、教唆者或同谋者的资格,参与共同计划或阴谋,欲为日本取得对东亚、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其接壤各国或邻近岛屿上之军事、政治、经济的控制地位,为达到此目的,使日本单独或与其他国家合作,对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之反对此项目的国家从事侵略战争。”(见《判决书》第4页)
三、日本发动侵华、发动“二战”17年间的罪行事实
③“对于起诉书中的起诉事实,有调查从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间日本历史的必要。更加之,纵然不十分详细,却还要涉及对这时期以前的日本历史的研究。因为假如不作这样的研究,就不能够理解和评价日本和它的领导者的嗣后行动。
起诉事实所包括的期间,正是日本在内政和外交上十分活跃的时期。”(见《判决书》第7页)
四、批驳日本坚持叫“918事变”
④“从‘918事变’的爆发到战争结束为止,日本历代内阁都不承认在中国的敌对行为是战争。他们坚持地称它为‘事变’。以此为借口,日军当局主张战争法规不能适用于这一敌对行为的实行。”(见《判决书》第479页)
五、日本坚持叫“事变”,目的之一是不承认战俘,把中国的俘虏当做“土匪”处理
⑤“国际联盟在1931年12月10日的决议中决定设立李顿委员会并命令作事实上的停战。日内瓦的日本代表当接受这个决议时,曾声明说,他是在下列了解下接受这个决议的,就是说这个决议不得妨碍日军在满洲对‘土匪’所采取的必要行动。日本军部根据对决议的这项保留就继续对中国军队采取敌对行为。日本军部主张说: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存在着战争的状态;纷争只是‘事变’,所以不能适用战争法规;抵抗日军的中国军队不是合法的战斗员,仅仅是‘土匪’。为了消灭在满洲的‘土匪’,所以开始了无情的作战。”(见《判决书》第482页)
六、日本1938年又正式决定叫“77事变”
⑥“因为日本政府把中日战争正式称为‘事变’,把在满洲的中国军队看做‘土匪’,所以陆军拒绝给战斗中被俘虏的人以俘虏的资格和待遇。据武藤说:在1938年已正式决定,依旧称中日战争为‘事变’,并以此为理由,依旧拒绝将战争法规适用于这次的纷争。而东条也对我们作了同样的供述。”(见《判决书》第483页)
七、日本坚持叫“77事变”是蔑视国际战争法规的犯罪
⑦“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布鲁塞尔会议,都未能阻止日本对中国所实行的所谓‘膺惩’战争,即自1937年在芦沟桥所爆发的敌对行为。日本将中日战争作为‘事变’处理的这一方针,一直没有改变过。就是在设立了大本营以后,对于在对华战争进行中如何励行战争法规一事,也没有作过任何的努力。在1937年11月19日的内阁会议中,正象陆军大臣当时所说的一样,只有在‘事变’的规模达到了需要宣战的程度时,才能认为设立大本营是适当的。
日本政府和陆海军,虽然组成了完全的战时态势,但依旧把中日战争作为‘事变’来处理,并借此而蔑视了战争法规。”(见《判决书》第483页
八、起诉书中罪状的认定:日本侵略目标是发动“二战”
⑧“起诉书中的第一项罪状是控告全体被告与其他人等,参加了这一共同计划或阴谋的拟定和执行。并认为这一共同计划的目的,系欲为日本取得对东南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以及该地区内与其接壤的国家或岛屿之军事、政治、经济的控制地位。为达到此目的,日本单独或与其他国家具有同样目的之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以对付反对此侵略目的的国家。
早在1928年以前,原来的被告之一,现因精神状态而为本判决所除外的大川,曾公开主张由日本使用恫吓,必要时则使用武力将日本的版图扩大到亚洲大陆。他还主张日本应统治西伯利亚东部及南洋群岛。他预言说,他所倡导的道路,必然使东方和西方之间发生战争,日本在那个战争中,将成为东方的战士。他所倡导的计划得到了日本参谋本部的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计划中所述的目的,在实质上,正就是我们对阴谋目的所下的定义。我们在检讨事实时,曾注意阴谋者们在以后所作的许多声明中有关阴谋的声明。他们在重要问题上与大川的早期言论并无任何区别。
并为达到阴谋的目的而走向他们所计划中的战争。”(见《判决书》第563-564页)
九、918战争之后,战争连绵不断是“二战”特点之一
⑨“为达到他们的日本统治远东这一最后目标所需要的攻击。在1931年,他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占领了满洲和热河。到1934年,他们已经开始侵入了华北,在华北驻兵,并树立了专为他们的目的而服务而组织的各种傀儡政府。自1937年以后,对中国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侵略了和占领了许多中国领土,设立了仿效上述形式的各种傀儡政府,并且开发了中国的经济和天然资源以供应日本之军事的和一般人的需要。与此同时,他们已长期的进行了企图发动对苏侵略战争的计划和准备。他们的意图是一俟有方便的机会,就去占领苏联的远东领土。他们也老早就认识到,他们开发东亚和他们对西面以及西南太平洋岛屿的企图,将使他们与美国、英国、法国及荷兰引起纷争,因为这些国家要保护他们被威胁的利益和领土。因此他们也老早就从事了对这些国家作战的计划和准备。”(见《判决书》第565页)
十、日本早在918战争之前,就计划、阴谋、准备、发动“二战”
⑩“为实行侵略战争的这类广泛计划,对这类侵略战争之长期的复杂的准备以及其实行,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这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欲实行共同计划而从事活动的许多领导者的工作。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借准备和实行侵略战争来确保日本的控制,这是一种犯罪的目的。实际上不可设想还有什么比阴谋发动侵略战争和实行侵略战争更严重的罪行;因为这种阴谋是威胁了全世界人民的安全,而它的实行是破坏了全世界人民的安全。这类阴谋的可能结果及其付之实行的必然结果,是使无数的人类遭遇死亡和痛苦。
本法庭对于第一项罪状中是否因违反所附的详细载明的条约、协定及诺言而反对侵略战争的阴谋一节,认为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实行侵略战争的阴谋就已经是最高限度的犯罪。本法庭认定,业已证明在第一项罪状中所主张的实行侵略战争的犯罪阴谋是存在的,但是只以对上述目的所肯定的范围为限。”
(见《判决书》第566-567页)
十一、中国人再也不能跟着日本人叫“918事变”
11 “日本政府不承认这次‘事变’为战争,并主张对于这种战争不能适用战争法规,而被俘获的中国人也不能享有俘虏的身份及权利的资格。东条英机知悉这种可怖的状态,却从未曾加以反对。”(见《判决书》第605页)
『捌』 有谁知道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一个法院,两个不同的判决,而且都生效了
由我来给你讲解吧,详细情况请看下面文字【头绪梳理】--对方 私刻公章--骗取信任--与我方签约合作合同--合同执行了一部分--被发现--我方诉讼法院--判决无效。对方没有上诉判决生效。--强行执行合同继续施工造成6000平方米违法建筑--私刻公章方诉讼【在同一个法院】--判决6000平方米产权给他个人--中院维持原判生效了。在同一个法院的两个判决书全部生效了。 私刻公章合法化了。违法建筑合法化了,无效合同合法化了。这就是司法公正与公平吗?
【我方观点】在同一个法律体系下,在同一个法院,私刻公章签约的一个无效的合同,怎么能给出两个不同的判决呢?判决无效以后产生的违法建筑怎么可以判给对方呢?这不是鼓励人们违法吗?让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化了吗?法律到底是应该保护守法者还是一个保护违法者?法律的公正与公平何在?如何杜绝司法腐败,对于法官的社会监督,法官的职业道德,行政干预审判等问题都是目前让司法无法公正的根源,法律是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制度,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法律的公正与公平,关乎当事人的权益,更关乎一个国家执法机构的公信力,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社会是无法稳定和谐的,各种矛盾,上访事件很多是法律层面完全可以解决的,法院的误判只能制造社会矛盾,所有我们认为法官的腐败比其他公务人员的腐败更可恶,希望社会各界参并关注我们的案子,我相信在中国基层县域法院,像这样的案例不止我们应该,整治法官腐败,迫在眉睫。
同一个维权案子,同一个法院,两个不同的判决,而且都生效了。无效的合作合同,按有效合同处理了,在解除了合同以后由于对方违法施工建起来的违法建筑,按合法产权给了判决,让违法建筑合法化了,法律的公平所在,法律的威严所在,难道法院是帮助别人违法的吗?私刻公章骗取合作人签约合作合同,骗取合法委托,强行施工,在没有任何建设手续的情况下强行施工,在法院判决无效合作以后继续强行施工【有公证处的影像资料,保全资料证明可以证明判决以后的现状。】,完全的违法建筑,给了合法产权,用司法权力取代行政许可。难道在法院,什么是产权?什么是无效合同?什么是违法建筑?无效合同怎么解决经济纠纷就这么难吗?
【时间梳理】2003年11月25日对方私刻公章骗取信任与我公司签约合作协议,2005年蒲民初字第1176号判决为无效合同,终止履行合同,没有判决解决办法。我方无奈通过蒲城县公证处进行了法律保全,有文字及影像资料。对方继续强行施工。2009年我方向当地政府报告违法施工情况,政府领导批示到政法委,暂时停工了,后来又继续施工,形成了两栋60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2011年对方诉讼同一个法院。蒲城县法院民初字00240号判决书,将两栋违法建筑判给了对方,让违法建筑合法化了,让无效合同有效化了。2013年渭南市中级法院第00068号判决书维持了蒲城县法院的00240号判决书。
什么是无效合同?什么是违法建筑?什么是产权?无效合同怎么解决难道无法可依吗?在同一个国家法律主体下,一个案子,同一个法院,两个不同的判决书,而且全部生效,让企业怎么维权,法律的公平何在?这里面隐藏的东西大家一看可能就明白了,权钱交易的成分是显而易见的,人为大于法律,法官的权利可以大过法律,希望社会关注与支持,盼望法律公平与公正。
『玖』 有法院的同志或者法律学人吗裁判文书具体包括哪几部分
基本要素
1、文书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2、标题包括法院名称、文书名称和案号。
3、正文包括首部、事实、理由、裁判依据、裁判主文、尾部。
4、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
(9)邱德前法院扩展阅读:
民事判决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即
①首部,写明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案由;
②主文,是民事判决书的核心,要求对该案所涉及的事实和证据作明确的概述,特别是法院查明的事实要写清楚;
③判决结果,即法院根据什么决定原告的请求是否应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写清楚;
④尾部,写明审判庭的组成、人民法院名称等内容。
一方提起民事诉讼,法院有了判决结果后,都会拟写一份民事判决书来宣布判决结果。判决书一般由首部,主文,判决结果和尾部四部分组成。做到格式统一结构完整是为了指导全国法院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所以民事判决书的格式都是大致相同的。
『拾』 45岁湖南高院法官被杀害,此事为何引起了无数网友的愤怒
一:事件经过45岁湖南高院法官被杀害,被杀原因是同乡人因事向法院提起诉讼,想通过高院法官为其打招呼行方便,但被拒后产生怨愤进行报复行凶,引起无数网友的愤怒。
45岁的湖南高院法官周某出生在一普通家庭,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法律的热爱,从基层一直做到高院法官,周某因工作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奖项,判案期间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闹访、无一因过错被发回和改判。但就因同乡人向某自身有事向法院提起诉讼,想通过同乡人周某以法官的身份为自己托关系行方便,但遭到周某的严厉拒绝,之后怀恨在心对周某进行报复行凶,最终导致周某抢救无效,定格在45岁这个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