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没地位
A. 法院比政府厉害吗
各地的法院是最高法院设在当地的审判机关,开展审判活动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但其各项开销由当地政府财政拨款支付。
B. 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要主体或主要诉讼主体。进行刑事诉讼不能没有法院,不能没有法院对指控犯有某种罪行的被告人的审判。
C.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宪法地位
分别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和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根据《宪法》相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第一百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一百三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第一百三十七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3)法院没地位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分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三)专门人民法院。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第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规定由其管辖的和其认为应当由自己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二)对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抗诉案件;
(三)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规定提起的上诉、抗诉案件;
(四)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案件;
(五)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核准的死刑案件。
D. 法院 执行局 比法庭厅长大吗
首先需抄要纠正一个错误:法庭袭负责人叫“庭长”,不是“厅长”;执行局是单位,庭长是人,所以说单位和人是无法比较的。
法院执行局是法院下设的二级单位,其前身也可以看作是执行庭。但现设的执行局正副局长均为组织部管理的实职干部,从级别上远高法庭,按规定执行局长应为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下设若干庭,大多数局设有执行实施庭、执行裁决庭、综合处,有的局还设有信访等庭室。
所以说,按目前的设置看,执行局比执行庭大的多。
(4)法院没地位扩展阅读:
中国的法官分为四等十二级,职务排名如下:
(一)首席大法官;
国际上认为首席大法官相当于国家元首,享受外交豁免权,接待外国首席大法官要按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的规格。
(二)大法官:一级、二级;
相当于行政上内阁成员。中国称副总理级、省、部级。
(三)高级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相当于行政上的地、市级。副地、市级、正县级。
(四)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相当于县级以下政府官员。
E. 检察院好还是法院好,
在法院比较好,法院的地位现在越来越高,现在法院正在进行改革,要完全脱离地方政府,这样地位会更高。
具体原因:
1、同一地区的检察院与法院,在收入上差不多,法院比检察院稍微高一些;
2、检察机关是国家的公诉机关,刑事案件,也就是说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侦查的案件,都是通过检察机关审查后,起诉到法院的。民事案件,如借贷、离婚等案件;行政案件,如强制拆迁中的案件,都是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的;
检察机关还有反贪反渎部门,对于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这是由检察机关直接侦查,自己提起公诉的。
3、总的来说,法院比较忙一些,检察院相对轻闲一些,这是总体而言的,对于个别岗位,那就不一定了。
F. 人民法院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惟一机关,审判职权是人民法院的专有职权。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人民法院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依法保障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三条规定,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人民法院通过依法打击犯罪、严惩严重犯罪,依法调节民商事关系,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审判刑事案件。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刑事法律规定,依法应受法律严厉惩罚的行为。人民法院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审理刑事犯罪案件,及时查明案件事实,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规定,正确的定罪量刑,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使那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破坏国家的经济建设,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使无辜的人免受非法追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审判民、商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属于平等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关系到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行使和实现。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主要是根据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对婚姻家庭、债物纠纷,合同、金融、票据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海事海商纠纷等进行审理,查明案件事实,分清责任,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调整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信用和契约关系,保护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保障市场中公正公平竞争。
(三)审判行政案件。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审判行政案件,依据行政诉讼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还可以变更;对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判决维持,一方面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是审判工作,但同时还包括围绕审判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提出司法建议等活动。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案件,用具体的案件事实,正确的法律裁判,对有关机关、企业、团体和广大公民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们自觉的了解、学习法律,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G. 法院是否有权改变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最高法院有一个《民事案件案由管理规定》,如果诉争的案由与当事回人主张的案由不一致,以法答院结案时认定的案由为准,也就是说,法院是可以更改案由的。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做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然后你变更诉讼请求,就相当于另行起诉了。
H. 法院在诉讼中的地位
法院是审判机关,应审判中立,是指承担审判职能的法院及其审判人员不能有控辩双方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机关或者人员担任,而且审判者应当对控辩双方不偏不倚,平等对待。审判只有中立才能公正,无中立即无公正。为了保证审判中立,控审必须分离,控辩双方必须对等。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行政审判“参照适用”行政规章,这不但是《行政诉讼法》的明确规定,也是当前法学界通行的观点。一般认为这里的“参照适用”是指人民法院在对行政案件进行司法审查时对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章参酌、鉴定之后,决定是否适用。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根据符合法律的规章作出的,人民法院就应当适用该规章,判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根据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原则精神作出的,人民法院就可以不适用该规章,判决撤消原具体行政行为。”①由此可见,基于《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行政规章在行政诉讼中处于行政审判中的“参照”地位而其作用仅在于:当法院通过司法审查,在认定行政规章合法有效的基础上“参照适用”,从而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裁判。
I. 最高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既然是最高法,地位当然是在司法审判方面是最高权威的。最高法的判决是最终的了,没有上诉可能。
J. 诉讼地位如何确定
1、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诉讼地位平等,也就是诉讼权利和义务平等。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虽有原告、被告、第三人等不同的诉讼称谓,但在诉讼过程中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不分优劣和高低。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中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平等地承担诉讼义务。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在民事诉讼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当事人享有某些相同的诉讼权利,例如双方当事人都有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提供证据、请求调解、进行辩论、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等权利。二是双方当事人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例如原告有提起诉讼的权利,被告有提出反驳和反诉的权利。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互相对应的,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承担的诉讼义务也是平等的,例如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遵守诉讼秩序等。当然,由于当事人在诉讼中担负的具体角色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所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尽相同,不履行诉讼义务的后果亦有差异。因此,无论从诉讼权利来看,还是从诉讼义务来看,当事人双方平等都不意味着其诉讼权利、义务是完全相同的。 2、双方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同时,人民法院应当平等地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是实现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没有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那么,平等的诉讼权利也只是纸上谈兵,得不到实现。行使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有口头的或书面的。例如,为实现申请回避的权利,就要提出口头的或书面的申请,并说明理由;为行使辩论权,就要在法庭上有充分的发言机会等。如果在民事诉讼中,只有一方当事人享有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就无法保证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 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对一切诉讼当事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应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一切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都应受到保护,一切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制裁,这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