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马道义法官

马道义法官

发布时间: 2021-03-16 02:20:17

⑴ 中国专辑文学马道义

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 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中华民族的文学, 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中国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⑵ 谁知道日本的剑术都有哪些流派

::::北辰一刀流::::::::::::::::::::::::::::::::::::::::::::::::::::::::::::::::::::::::::
典型的现代意义上剑术流派,亦即艺术类剑派。又名北辰梦想流,因源出一刀流,故名北辰一刀流。元祖为小野派一刀流的千叶周作(1794~1855)。他开设“玄武馆”,改良竹剑与护具,制定对战规则,对现代日本剑道影响极大,因此受到水户藩的赏识,成为藩校弘道馆的教师。其弟定吉(荣次郎)及定吉之子千叶重太郎(1824~1855)对北辰流的贡献更大。定吉在江户桶町开设练兵馆,在江户的各藩志士、各地浪人,入道场学习的极多。其中既有土佐勤王派的坂本龙马,也有一变成为新撰组军师的伊东甲子太郎,反正是不论思想、不问出身,只习艺术而已。重太郎是龙马的挚友,试图刺杀胜海舟也有他的一份。但他后来脱离勤王运动,回去继承桶町千叶道场,使道场的名声更为响亮。北辰一刀流的要谛是:“瞬息心气力一致。”
::::镜心明智流::::::::::::::::::::::::::::::::::::::::::::::::::::::::::::::::::::::::::
源出富田一刀流,元祖为桃井八郎直由。直由吸收了许多其它门派的特色,才将一刀流进化为明智流的,因为非常注重姿式、形态,故人称“传派桃井”。江户的桃井道场名为“士学馆”,它是三大道场中声名、品质第一的大道场。桃井三代号为香藏,四代即桃井春藏直正(1825~1885),将明智流发挥到了巅峰。春藏曾在幕府讲武所中供职,维新后在大阪开馆授徒,名声传遍整个日本。此派介乎于艺术与格斗之间,但更偏重于艺术。主要门徒有武市瑞山、上田马之助等;也包括在幼年偷学技艺的基础上,勤习镜心明智流,终于完成独特稀代暗杀剑法的冈田以藏。
::::一刀流·中西派::::::::::::::::::::::::::::::::::::::::::::::::::::::::::::::::::::::
源自伊藤一刀斋在江户开设的中西道场。此派剑术,平时习练使用竹刀,攻击的要点讲究“切落”。它是中世一刀流最正统的继承者,真正无渣滓地体现一刀流的真髓。其实可以从日常习练的武器上,大致体现出流派是偏向于格斗还是艺术。艺术剑派大多使用竹刀,竹刀轻而富有弹性,破坏力较小(当然,高手的奋力一击,大家还是禁不起),习练中可以减低危险系数枣中西派也是使用竹刀习练.而偏重格斗的流派则以真剑或木刀来较艺,木刀重、硬,缺乏弹性,稍微用力一点,中者就可能折手断足,甚至可能导致终身残废。因为平日练习若没有实践觉悟的话,在实战时是不可能取胜的。
::::直心影流::::::::::::::::::::::::::::::::::::::::::::::::::::::::::::::::::::::::::::
源祖为山田光德,据说是他最先把防具运用到习练(试合稽古)中的。山田门下,幕臣甚多,主要讲究的是心胆的磨练,强调使用厚重之剑。直心影流最著名的剑士是号称“剑圣”的男谷精一郎(1798~1864)。精一郎的弟子榊原键吉(1830~1894)也是其中矫矫者,他开办了讲武所,对剑道的中兴贡献极大枣门下洋弟子众多,如对日本医学助益良多的佩鲁茨等。
::::大石神影流::::::::::::::::::::::::::::::::::::::::::::::::::::::::::::::::::::::::::
源出新阴流,流祖大石进种次,据说曾仗一柄三尺三寸长的竹刀,挑战江户诸大道场,无人能敌。此派的最大特色是左手快速突进。这一派影响稍弱,大概因为择徒太严的缘故吧,主要传人是大石一门。
::::心形刀流::::::::::::::::::::::::::::::::::::::::::::::::::::::::::::::::::::::::::::
伊庭秀明曾在幕府讲武所授课,他的剑术千变万化,一刀技、二刀技、小太刀技无不精熟。不过据说心形刀流威力最大发挥,最在使用大刀。还记得《るろうに剑心》中,妙和燕托斩左去购买月冈津南的彩色版画一事吗?她们共同的要求是什么?枣幕末第一美男剑士“独臂伊庭八郎”。这位伊庭八郎秀治,就是心形刀流的嫡派传人(可惜没和冲田总司比一比,谁才是第一美男子)
::::神道无念流::::::::::::::::::::::::::::::::::::::::::::::::::::::::::::::::::::::::::
长州的实战剑术,源祖为福井嘉平,但真正名场天下是到斋藤弥九郎(1798~1871)的时代。弥九郎在江户开设练兵馆,号称江户剑术第一,门下弟子多达三千人。无念流虽为格斗剑术,但同时也相当注重修身养性,讲究“自戒、自律”,道德色彩非常浓厚。以桂小五郎为首的长州藩土们,大多习练无念流,但当斋藤弥九郎在江户开馆后,流中水户藩士却日益增多,如芹泽鸭等。附带提一句,正因为如此,弥九郎深受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赏识,戊辰战争中请他出任上野彰义队队长。弥九郎深知天时人和,没有答应,战后出仕新政府。
::::天然理心流::::::::::::::::::::::::::::::::::::::::::::::::::::::::::::::::::::::::::
源祖近藤长裕,代表人物近藤勇、土方岁三等,武州多摩的农民剑法,不用多说了吧。此派讲究“根与力”,极意称为“浮鸟之位”(荒海波涛汹涌,风雪疾作,浮鸟冲浪高飞之意)。至今日本龙源寺中还藏有近藤勇使用过的木刀。“新撰组”的拥护者们,大家明白了吧。近藤派基本都是天然理心流的,而北辰一刀流的藤堂平助、伊东甲子太郎叛逃高台寺被斩,神道无念流的芹泽鸭被暗杀,永仓新八亦叛。流派之争,是否也左右着新撰组的内部整肃呢?

::::示现流::::::::::::::::::::::::::::::::::::::::::::::::::::::::::::::::::::::::::::::
萨摩藩的御用流派,亦名“自显流”。练习时,独特的使用木刀击打立木的方法,使其招术十分诡异,并变化出多种惊人的必杀技。如果说天然理心流是新撰组的中心流派的话,那么示现流就可以说是人斩的中心流派。从附表可以看到,田中新兵卫和中村半次郎都出于此门。
::::柳刚流::::::::::::::::::::::::::::::::::::::::::::::::::::::::::::::::::::::::::::::
在幕末的关东,柳刚流的影响力与门人数目,直逼北辰一刀流。此派的最大特色,是击斩敌人的下肢(敌の臑),直接干脆地摧毁其战斗力

⑶ 古罗马的元老院是干什么

元老院
Senate
古代罗马政府机构中历史最悠久的组成单位
。公元前6世纪,元老院议员(约有300名)由罗马国王委任,并随时向国王提供咨询。到公元前5世纪末,庶民首次担任长官职务后,开始进入元老院。公元前4~前3世纪在连绵不断的战争时期,元老院对外交政策施加影响的力量增大了。在共和国最后两个世纪(前2~前1世纪),通过一系列未成文的规定,元老院在外交政策、立法、财政、宗教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有权给长官们分派任务,延长他们的任职期,指定设立元老院委员会以协助长官管理被征服的土地,以及根据人民的战争与和平的正式特权指导外交关系。在共和国最后几十年里,由于军事领袖崛起、由于元老院本身唯利是图、由于它的改革受阻以及它的重要成员的排外主义,元老院的威望和权力下降。后来G.J.凯撒把元老院议员的人数增加到900名。公元前27年罗马第一位皇帝 G.屋大维恢复元老院的威望,并把它视为统治帝国的正式的合作者。长官、主法官和法官的选举由公民议会负责转到元老院。然而,皇帝对选举起很大的作用,并随意委任元老院议员。元老院恢复它作为统治者咨询机构的本来面貌。580年,罗马元老院终归取消。

⑷ 孟子公孙丑下 全文译文

一、原文

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赠七十镒而受; 于薜,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第六章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 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赢,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第十章

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 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 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第十一章

孟子去齐,宿于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穆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第十二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第十三章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第十四章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二、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第二章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 ‘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第三章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第四章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第五章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 “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第六章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第七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

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

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第八章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 “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第九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

(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

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第十章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 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 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

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

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第十一章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第十二章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

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

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第十三章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第十四章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4)马道义法官扩展阅读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作品名称:《孟子·公孙丑下》。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孟子》。作者:孟子

⑸ 历史对商鞅的评价

一、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翻译:商君,他的天资刻薄人啊。从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说,不是它的本质了。再说凭靠宠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高昂,不兵赵良的话,也足以证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书,与他的个人行为相类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译:从古代百姓赶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让政治一定行。

三、毛泽东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5)马道义法官扩展阅读: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⑹ 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律师

因为有的律师没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其行为与责任、道义相背离。

⑺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曹操灭吕伯奢一案

原告:吕伯奢

档案: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

社会关系:系曹嵩的结拜兄弟。不过因为吕伯奢看不起曹嵩结交权贵、买官的行为,两人多年没有来往。

被告:曹操

档案:(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社会关系:曹嵩的儿子,大太监曹腾的孙子。



案件经过:189年曹操因为得罪董卓只身逃亡,在路过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因为某个原因将吕伯奢一门老小屠杀干净,留下名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当然这个案件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三国演义、魏书、世说、孙盛杂记。

《三国演义》: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这个版本里面曹操因为一点怀疑就将父亲结义兄弟一家屠杀干净,而且在逃跑的路上再次杀掉吕伯奢,相当于是灭了吕伯奢满门。

按照这个版本判决那么曹操就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而且凶残没有人性应该直接枪毙。就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大家鞭尸一百遍啊一百遍。

不过《魏书》记载曹操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见财起意想要抢夺曹操身上的财务才被曹操杀死。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如果是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曹操最多就是正当防卫不用承担任何罪责。

至于那句著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可以解释成被相信的人伤害之后的发泄或者说一时感悟,只能说身在乱世就应该处处小心不能相信任何人。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按照这两个版本怎么看曹操都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应该被判斩立决。

判断一个案子首先我们要弄清事实,这四个版本当中魏书因为是曹家人自己写的不足为信。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自己加工过的也不能当成事实,但是大致经过可以相信只不过罗贯中用了春秋笔法篡改部分而已。

《世说》和《孙盛杂记》想必还是比较可信的。

那么我们来还原一下案情:

189年愤青曹操不满董卓专权废立皇帝拒绝董卓的招揽逃出洛阳,董卓发下海捕文书捉拿曹操。曹操一边逃亡一边想着回到老家号召诸侯进京勤王。

曹操在路过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的时候被吕伯奢一家热情招待曹操,吕伯奢一家杀猪宰羊款待曹操一行,并且表示希望曹操多留几日。

吕伯奢自己还专门到县城里去买最好的美酒来招待曹操。曹操这时起了疑心招呼随从奔赴后堂杀掉吕伯奢一家,然后急急忙忙逃走。

这是事情的大致经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三国演义当中我们都是从曹操的行为来看却没有从吕伯奢的行为来看这个案子。

这件事的关键点在于是曹操多疑胡思乱想疑心吕伯奢一家还是吕伯奢一家真的想谋害曹操。

如果是吕伯奢热情款待反而被曹操认为是要害他,那么曹操就是残忍好杀坐实了他大奸大恶的名头。

但是如果是吕伯奢害人在前呢?那么曹操不过是在危险来临之前自我防卫。那么就不能说曹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个人觉得第二点是比较可信的,为什么这么说?

从吕伯奢的行为来看有两个疑点。

疑点一,吕伯奢为什么要杀猪款待曹操一行?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杀个猪款待一下客人没什么,但是你要想一下在古代不是天天都杀猪吃肉的,只有在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有。

当然你也可以说吕伯奢和曹操父亲是结义兄弟,款待结义兄弟的儿子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杀猪的动静那么大,好像不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家来了人。

要知道曹操是逃亡的,成臬就在京师附近,逃亡应小心翼翼怕走露行踪,引来追兵,愈早走开,走得愈远愈好。吕伯奢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疑点二,吕伯奢作为曹嵩的结拜兄弟那么家境应该不错,很可能就是地方豪强。

那么吕伯奢家里会没有酒么?用得着跑到县城去买酒么?

侄儿来家里难道不应该作陪么?怎么还外出呢?再说买酒找一个下人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亲自去。

疑点三,吕伯奢作为一个地方豪强对于中央要通缉曹操一行的事情应该是早就知晓的,况且成臬就在京师附近,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时候吕伯奢作为曹操的长辈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想方法帮助曹操逃跑,甚至催促曹操逃跑么?怎么会要留下曹操呢?

退一万步说曹操现在被董卓通缉,吕伯奢作为一个普通的豪强应该没有心思或者胆量藏匿曹操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留下曹操呢?

猜测吕伯奢当时是有心要害曹操的,也有可能是害怕被曹操牵连想先下手为强。

有了这个猜测加上曹操当时被董卓通缉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听到拔刀声有那样的反应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下不应该对曹操有太多苛求,曹操处于乱世如果不是这份小心谨慎也走不到三国的尽头。

当然曹操自己也是纠结的,虽然猜测对方是想谋害自己,总归还没有图穷匕见,为了安全起见先下手为强在道义上总归说不通。因此曹操才呛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最后宣判:曹操灭吕伯奢一案铁案如山不容辩驳,但是念在曹操事出有因,事后又有悔意,加上曹操与国有功,予以轻判:曹操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有为青年,虽然犯错但是情有可原。

不过你对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怎么看呢?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好:有味道的历史。(ID:xishuolishi-1)

⑻ 日本剑术分哪些流派

我楼上的说法不知道是从哪里拷贝下来的...正确性偏低...理由如下.. 冲田总司..是天然理心流没错.也是天才..但是他甚麼时候当过师范?.甚麼时候在道场可以教人?...根本没有这说法..还有剑心..这号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剑心是卡通虚构的夸张人物..竟然被当真..实在荒唐.. 在池田屋事件中..冲田 总司一战成名..但在那事件之前..其时..他一直是新撰组里年纪最轻的剑士{18岁}.说的难听一点..他其实很像近藤勇的小跟班..因为.在当时..近藤勇如兄如父.是他的偶像表率. 既然要拷贝..那就要全面些.. 怎麼不提坂本龙马和桂.小五郎在殿前比武的那一段...两人被评为最强高手.排在最後的一局的决赛.激战.两人所代表的是不同流派..是否也该说.这两人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最强江户一带最强的两大流派呢? 坂本龙马在明治3年{应该是1872年}被暗杀成为历史玄案.剑术高手饮酒後被杀..谜案至今未解..一说.是冲田总司为刺客..事实不然..冲田总司1869年内战死於阵前..{死时好像才24岁.若我记错就是26岁}..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很有名的小说家..但是在我眼中..只认定他是如武侠小说这样的作家..因为他对历史人物有过度美化与合理化的解读手法..因此不可尽信..辟如..宫本武藏...这号人物..日本人视为剑王..我却认为此人的人格有瑕雌..与人决斗竟然一口气杀了人家全族.. 我也鍊过剑道..甚麼流派不重要..而且现在也没分流派.. 补充..拔刀术...就是居合道..居合道的优点是..刚开始的前5招速度很快..可是若几回合下来.居合道在攻击与防守上的破绽就会出现.. 我的覌点是..强不强..取决於对练.对战的经验..无论剑道.空手道都一样..对战的枅会多..就会强..就是如此简单..... 还有..虽然现在不练剑..但是以前我当过空手道助教..时不我与..没有运气成为选手..人生大憾..

⑼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曹操灭吕伯奢一案

原告:吕伯奢

档案: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

社会关系:系曹嵩的结拜兄弟。不过因为吕伯奢看不起曹嵩结交权贵、买官的行为,两人多年没有来往。

被告:曹操

档案:(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社会关系:曹嵩的儿子,大太监曹腾的孙子。


案件经过:189年曹操因为得罪董卓只身逃亡,在路过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因为某个原因将吕伯奢一门老小屠杀干净,留下名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当然这个案件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三国演义、魏书、世说、孙盛杂记。

《三国演义》: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

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这个版本里面曹操因为一点怀疑就将父亲结义兄弟一家屠杀干净,而且在逃跑的路上再次杀掉吕伯奢,相当于是灭了吕伯奢满门。

按照这个版本判决那么曹操就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而且凶残没有人性应该直接枪毙。就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大家鞭尸一百遍啊一百遍。

不过《魏书》记载曹操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见财起意想要抢夺曹操身上的财务才被曹操杀死。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如果是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曹操最多就是正当防卫不用承担任何罪责。

至于那句著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可以解释成被相信的人伤害之后的发泄或者说一时感悟,只能说身在乱世就应该处处小心不能相信任何人。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按照这两个版本怎么看曹操都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应该被判斩立决。

判断一个案子首先我们要弄清事实,这四个版本当中魏书因为是曹家人自己写的不足为信。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自己加工过的也不能当成事实,但是大致经过可以相信只不过罗贯中用了春秋笔法篡改部分而已。

《世说》和《孙盛杂记》想必还是比较可信的。

那么我们来还原一下案情:

189年愤青曹操不满董卓专权废立皇帝拒绝董卓的招揽逃出洛阳,董卓发下海捕文书捉拿曹操。曹操一边逃亡一边想着回到老家号召诸侯进京勤王。

曹操在路过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的时候被吕伯奢一家热情招待曹操,吕伯奢一家杀猪宰羊款待曹操一行,并且表示希望曹操多留几日。

吕伯奢自己还专门到县城里去买最好的美酒来招待曹操。曹操这时起了疑心招呼随从奔赴后堂杀掉吕伯奢一家,然后急急忙忙逃走。

这是事情的大致经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三国演义当中我们都是从曹操的行为来看却没有从吕伯奢的行为来看这个案子。

这件事的关键点在于是曹操多疑胡思乱想疑心吕伯奢一家还是吕伯奢一家真的想谋害曹操。

如果是吕伯奢热情款待反而被曹操认为是要害他,那么曹操就是残忍好杀坐实了他大奸大恶的名头。

但是如果是吕伯奢害人在前呢?那么曹操不过是在危险来临之前自我防卫。那么就不能说曹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个人觉得第二点是比较可信的,为什么这么说?

从吕伯奢的行为来看有两个疑点。

疑点一,吕伯奢为什么要杀猪款待曹操一行?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杀个猪款待一下客人没什么,但是你要想一下在古代不是天天都杀猪吃肉的,只有在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有。

当然你也可以说吕伯奢和曹操父亲是结义兄弟,款待结义兄弟的儿子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杀猪的动静那么大,好像不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家来了人。

要知道曹操是逃亡的,成臬就在京师附近,逃亡应小心翼翼怕走露行踪,引来追兵,愈早走开,走得愈远愈好。吕伯奢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疑点二,吕伯奢作为曹嵩的结拜兄弟那么家境应该不错,很可能就是地方豪强。

那么吕伯奢家里会没有酒么?用得着跑到县城去买酒么?

侄儿来家里难道不应该作陪么?怎么还外出呢?再说买酒找一个下人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亲自去。

疑点三,吕伯奢作为一个地方豪强对于中央要通缉曹操一行的事情应该是早就知晓的,况且成臬就在京师附近,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时候吕伯奢作为曹操的长辈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想方法帮助曹操逃跑,甚至催促曹操逃跑么?怎么会要留下曹操呢?

退一万步说曹操现在被董卓通缉,吕伯奢作为一个普通的豪强应该没有心思或者胆量藏匿曹操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留下曹操呢?

猜测吕伯奢当时是有心要害曹操的,也有可能是害怕被曹操牵连想先下手为强。

有了这个猜测加上曹操当时被董卓通缉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听到拔刀声有那样的反应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下不应该对曹操有太多苛求,曹操处于乱世如果不是这份小心谨慎也走不到三国的尽头。

当然曹操自己也是纠结的,虽然猜测对方是想谋害自己,总归还没有图穷匕见,为了安全起见先下手为强在道义上总归说不通。因此曹操才呛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最后宣判:曹操灭吕伯奢一案铁案如山不容辩驳,但是念在曹操事出有因,事后又有悔意,加上曹操与国有功,予以轻判:曹操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有为青年,虽然犯错但是情有可原。

不过你对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怎么看呢?

热点内容
邵阳市法官 发布:2025-07-29 02:27:19 浏览:900
滇池流域保护条例 发布:2025-07-29 02:27:09 浏览:758
青春与法治同行手抄报 发布:2025-07-29 02:27:09 浏览:299
美国总统被法院 发布:2025-07-29 02:22:28 浏览:344
经济法基础概述试题 发布:2025-07-29 02:22:23 浏览:532
国家预算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29 02:21:09 浏览:521
对于思想道德防线 发布:2025-07-29 02:21:07 浏览:535
晋州法院网 发布:2025-07-29 01:52:52 浏览:671
职业道德的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 发布:2025-07-29 01:38:28 浏览:744
肇庆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7-29 01:38:23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