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中国仲裁法官

中国仲裁法官

发布时间: 2021-11-17 23:34:48

① 仲裁庭审时是法官判定还是协商好

仲裁庭审和法院庭审的区别是:
(一)权力来源不一样
诉讼和仲裁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在于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区别。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案件,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活动。诉讼程序是当事人行使诉权,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过程,也是国家行使司法权的过程。
人民法院裁断案件的诉讼活动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公权力。
而仲裁庭处理纠纷不是国家赋予的权力,其权力来源是当事人的自愿选择。仲裁庭裁断案件的权力基于当事人之间合意达成的仲裁协议,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协议管辖赋予了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的排他管辖权。此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员的任命、仲裁规则的适用、仲裁适用准据法的确定等等,都可以,也主要来自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选定。
仲裁就是当事人自愿把自己的争议交给第三方来居中裁判,而且自愿接受并执行仲裁庭的裁决结果的程序性活动。
(二)对裁判结果的纠正救济方式不一样
仲裁庭仲裁案件的权力是当事人赋予的,其对案件的管辖权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愿,因此仲裁是一裁终局,仲裁庭出的裁决生效后,对当事人即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仲裁裁决没有上诉之说。
因此,在仲裁的过程中,研究清楚各个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研究清楚仲裁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在一个阶段程序结束,仲裁规则规定的相关期限经过之后,可能就没有了纠正弥补的机会。比如当事人在提交证据期限截止之后,再提交证据,仲裁庭就有可能不接受,从而直接影响到基于证据而做出的仲裁结果。
之后申请人再就同样的事由,想去法院提起诉讼,试图通过诉讼程序纠正仲裁过程中己方的失误,因为仲裁对案件管辖权的存在,法院无权受理。法院通常也只对符合有限几种法律规定情形的仲裁裁决行使司法审查撤销权,例如:没有仲裁协议的;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因此通常来说,当事人对仲裁庭的最终裁决只有无条件接受,没有其他救济的方式。
(三)审理期限不一样
为了响应当事人对案件处理效率的要求,充分发挥仲裁程序的优势,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在审理期限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依照仲裁规则,一个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子,审限一般是四个月,经首席仲裁员申请,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长。
而实践中,一个案子的平均审结期限,大概在六十八天左右。因为仲裁是一裁终局,仲裁裁决一经做出,当事人签收后就可以去法院申请执行。
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审限,一审为六个月,二审为三个月,即终局裁决的做出一共需要九个月。
出现特殊情形的时候,经批准,审理期限还可以相应延长。
因此,比较而言,相对于诉讼程序两审终局的审理期限,一审终审的仲裁制度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当事人付出的经济费用成本、时间机会成本相对较少。
(四)保密性不一样
诉讼和仲裁因为其本质上是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区别,还引申出二者公开开庭审理和不公开开庭审理的区别。
诉讼程序公开审理是原则,不公开审理是例外。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因此,除上述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之外的其他公开审理的案件,只要是年满十八岁的正常人,凭借身份证就可以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后进入法庭去旁听庭审过程。

然而仲裁程序不公开审理是原则,公开审理是例外。依照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因此除了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以外,其他人是不能出现在仲裁庭的。通常仲裁规则都对仲裁程序的保密性进行明确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仲裁员、证人、翻译、仲裁庭咨询的专家和指定的鉴定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均不得对外界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的有关情况。

事实上,在实践中很多当事人选择仲裁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仲裁是不公开开庭审理的,保密性比较强。尤其是商事纠纷中的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不希望外界知道公司处于纠纷争议当中,恐对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更倾向于选择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在商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他方之间的纠纷争议。

(五)审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不一样
法院是国家司法机关,行使的是国家的公权力,管辖案件的法院,组成具体案件合议庭的审判法官不可能由当事人自主决定,法院对案件的管辖权是由法律规定的。尽管在合同法领域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在合同条款中事先选定管辖法院,但亦要受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以及法律规定选择范围的限制。
另外,从当前法院内部案件分配的一般程序来讲,当事人到法院起诉,立案庭审查之后,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受理,之后具体案子将由电脑依照事先设置的条件,根据案由类型分到各个审判庭里,到了审判庭里再按照各个法官承办案件的情况进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当事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组成合议庭的法官的,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处理相关案件的专家来组成这个合议庭的审判员。

但在仲裁程序中,可以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受地域、级别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选择自己信任的仲裁委员会审理自己的案件。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也是由当事人选定。根据仲裁规则,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可以各单独指定一名仲裁员,然后双方共同指定一名首席仲裁员,三名仲裁员组成裁决案件的仲裁庭。
如果当事人超过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仍不指定仲裁员,则将会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每个仲裁委员会都会公布仲裁员名册,当事人可以在选定仲裁委员会的网站上查询。提交仲裁申请后,仲裁委员会的秘书处也会给双方当事人寄发全体仲裁员名册。每个仲裁员擅长的仲裁方向都会在名册中列明,无论是房地产的、证券的、一般货物买卖、合资合作企业,还是一般的合同、知识产权专利,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的特点自行选择擅长处理相关案件的仲裁员。
比如案件是证券的,可以指定证券方面的专家;案件是建筑工程的,可以找建筑工程方面的专家来裁判审理。对仲裁庭的组成和仲裁员的选定,仲裁程序中的当事人是有一定决定权的。
(六)庭审模式不一样
我国一直实行一种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较之大陆法系奉行诉讼职权主义的国家强调法官在诉讼中的作用而言,我国法院更注重法官在诉讼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主导者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的庭审过程中,法官经常采取询问当事人的方式来查清案件事实,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各个庭审阶段程序。因此,相对来说到法院打官司,诉讼开庭的程序特别严格。有的法官对庭审现场的控制比较严厉,在宣读起诉书阶段,当事人申请在起诉书之外进行扩展性陈述,法官可能不予准许,要求当事人只能宣读起诉书,或者只能宣读答辩状,到辩论阶段再陈述。
在质证阶段,当事人想谈谈相关证据的形成背景,法官也可能不允许,要求仅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质证。诉讼过程中的审判气氛严肃有余,而民主不足,没有尽可能的激发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也比较拘谨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仲裁庭则不同,当事人参与仲裁庭开庭的感觉与当事人去法院应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仲裁员都是兼职,不是专职的,仲裁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前提是当事人的指定。当事人指定仲裁员处理自己的案件,是基于对该仲裁员的信任。仲裁员是带着被当事人信任的出发点来审理案子,当事人也是带着案件将由自己信任的仲裁员来审理的心态来参与仲裁程序。
基于这样相互之间的信任,在仲裁庭庭审过程中,虽然争议双方当事人共处一室,但氛围比较友好,各个程序阶段相对也没有那么严格刻板。另外,鉴于法律对仲裁员任职资格的规定,能在仲裁委员会担任仲裁员的都是从事仲裁工作、律师工作、审判员工作、法律研究教学工作以及在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满八年的,所以仲裁员中专家型仲裁员比较多,对仲裁参与各方较为友好。
尤其是律师型的仲裁员,因为特别能体会到律师工作的不易,所以在仲裁庭庭审过程中对代理人的权益亦比较照顾。这样的庭审方式更有利于各方仲裁参与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放松态度想办法简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及支持理由让仲裁员接受。也正因为仲裁委员会、仲裁合议庭的组成人员都是当事人指定的,在其信任的机构、由其信任的仲裁员处理案件,因而对于仲裁结果,当事人也都能接受并予以执行。

(七)程序灵活性不一样
就诉讼程序来说,它是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解决纠纷的全部活动。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因、因为法院审理案件方式的原因、也因为法官对庭审活动的掌控,法院诉讼程序是不能改变的,每次庭审程序的顺序也是固定的,双方起诉、答辩,然后调查事实,进行证据质证,双方辩论,以及最终陈述。
法官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的各个程序阶段中的陈述表达控制比较严格。宣读起诉书、证据举证质证、辩论陈述等各个程序阶段不能混同交叉进行,只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先后,按部就班,不能变更。当事人只能按照法院的安排,依照案件具体承办法官的要求,进行诉讼程序。
而在仲裁过程中,熟悉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了解案件审理的一般程序后,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案件的审理程序有特别的要求,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向仲裁庭提出申请。
比如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在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之后,不想直接进行开庭审理程序,而是想请仲裁庭在开庭之前先组织与对方进行调解,就可以向仲裁庭提出书面申请,仲裁庭收到申请后会进行考量并征询仲裁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因为调解需要双方都同意才能进行。
如果双方都同意先行组织调解,则仲裁庭可以决定开庭审理前,先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仲裁案件立案要按规定缴纳仲裁费用,但是如果在开庭之前调解结案了,仲裁费用不但减半,而且退款的比例会更大。所以申请在开庭前调解,对当事人也有好处。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仲裁程序,然后拟定对己方最有利的程序策略,及时向仲裁庭提出相关申请,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己方利益。

同时仲裁庭也可能会主动跟当事人就仲裁程序进行沟通。仲裁员不一样,审理案件的特色也不一样,有的仲裁员可能开庭就先质证再陈述:先把双方的证据互相质证完了,然后双方再陈述主要理由和仲裁请求,之后再辩论。所以在准备仲裁的时候,不要呆板地认为仲裁庭庭审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应该把案件情况全部了解清楚,根据庭审过程中的不同程序,以及各个仲裁员掌控庭审程序的不同特点,把对己方最有利的事实、法律、主张,在适当的时候清楚地表达出来。

② 仲裁和法院的区别

一、意义不同

1、仲裁: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一种特殊调解,是自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2、法院: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的国家机关。主要通过审判活动惩治犯罪分子,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公平正义。

二、处理方式不同

1、仲裁:倾力调解,尽量协商一致。

2、法院:尽管原则上也期望调解成功,但法官案件甚多,不会有太多时间拘泥于调解,出判决必须及时。

三、审案水平不同

1、仲裁:虽经过专门训练和考核,但法律水准上一般略逊于法官,其审案有时过于关注细枝末节,未必是案情的真正焦点。

2、法院:经过严格考试、训练,深谙法律,审案时直接针对焦点问题,断案麻利。当然,不同人的差别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四、举证的严格程度,要求不同

1、仲裁:一般接受当庭举证、甚至庭后补交证据。

2、法院:必须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进行,否则,除非是新证据(符合法律上“新证据”的要求),不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五、事实认定上,侧重点不同

1、仲裁:以尽量调查真相,贴近客观事实为基础(所以举证即使过期,只要是事实,均会接受)。

2、法院:效率与公正的结合,注重证据,以证据反映的“法律事实”为基础。

六、受理不同

1、仲裁:必须要经过的程序,劳动纠纷还是先申请劳动仲裁比较好,应为仲裁的。

2、法院:不受理你的劳动纠纷的官司的。只有仲裁不受理或者不服仲裁决定才可以向法院起诉的。

③ 仲裁员和法官的水平,哪个高

仲裁和诉讼取决于仲裁员、法官的个人素质,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一般来说,如果争议的问题涉及适用的法律范围较广的,法官相对来说更强一些。如果争议的问题专业性强(如劳动仲裁),那么仲裁员更具有优势。

④ 怎么投诉劳动仲裁法官

如何投诉法官
1、根据《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可以向其所在县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或者举报;
2、向该县法院所在的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或者举报;
3、如果涉嫌职务犯罪,可以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者举报;
4、向该县法院同级的人大常委会反映或者举报;
5、也可以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或者中纪委举报。

⑤ 请问申请劳动仲裁,怎样称呼仲裁员法官吗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按照仲裁法 就是仲裁员 其中有一个是首席仲裁员 一定不能称法官的

⑥ 法官可以对仲裁员提出仲裁意见吗

不可以,仲裁是独立完成的,不单单法官,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出仲裁意见专。
但是对于仲裁不服的属可以申请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对于仲裁中存在的严重错误或者程序上的重大失误。
法官可以以法院的名义提出司法建议函。但是这个只是理论规定,现实中很少很少。

⑦ 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区别

仲裁委来员会和法院的区源别:

1.部门性质不同: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仲裁委员会是民间的裁决机构,仲裁委的监督机构是中国仲裁协会,其仲裁员大多是律师和政府机构人员兼职从事。

2.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的,当事人不存在上诉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又规定了一些补救措施。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仲裁裁决。法院诉讼是两审终审,二审判决是生效的判决,当事人应自觉履行。

3.收费不同,仲裁费用高,而且不能缓交、免交、减交。法院的受理费相比仲裁费用要低,一些情况可以缓交、免交、减交。

4.权力不同:仲裁排除法院管辖,即如果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诉讼了。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案件,无权采取保全措施和执行措施,这两项措施仍由法院办理。

⑧ 法官与仲裁员的异同

1、性质不同。仲裁机关是民间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仲裁员也就不是国版家干部,而法院权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一级司法机关,法官也就是行使这种职责和权力的人。
2、组成人员不同。仲裁庭和法院的合议庭人数不相等,仲裁庭人数可能会很多,而法院审理案件一般由3人组成。
3、自由度不同。仲裁前,允许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选择仲裁庭人员组成,但法院决不会允许你选择谁来审判,当然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当事人本身的。
4、人员素质,这也是最大的不同点。仲裁员不是固定的,他们可能来自各个行业,是各自专业的行家里手,且很多仲裁员是某市某某委员会的科长或处长,比如建委之类,举不胜举,他们的专业知识比法律知识丰富得多,在仲裁时也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评判,而法院比较注重对法律事实的审查和法律条文的运用。

⑨ 首席仲裁员与审判长的区别

第一,仲裁员,属于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根据《仲裁法》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和委员七至十一人组成。
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
仲裁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 从事仲裁工作满八年的;
二 从事律师工作满八年的;
三 曾任审判员满八年的;
四 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
五 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仲裁委员会按照不同专业设仲裁员名册。
第二,审判长,属于法院的法官,一个案件的主审。根据《法官法》第三条 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法官的职责: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第九条 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 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⑩ 怎么投诉仲裁法庭法官

1、根据《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可以向其所在县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或者举报;

2、向该县法院所在的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或者举报;

3、如果涉嫌职务犯罪,可以向同级检察院反映或者举报;

4、向该县法院同级的人大常委会反映或者举报;

5、也可以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或者中纪委举报。

热点内容
商法总论期末题目 发布:2025-10-06 09:35:16 浏览:725
临时工劳动法怎么维权 发布:2025-10-06 09:35:13 浏览:200
案件辨护律师法官沟通 发布:2025-10-06 09:35:12 浏览:21
老年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10-06 09:30:54 浏览:434
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分析 发布:2025-10-06 09:20:02 浏览:646
微商卖书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06 09:19:56 浏览:693
个人签字的借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06 09:19:56 浏览:613
美女律师日本在线 发布:2025-10-06 09:15:27 浏览:310
劳动法倒班倒多长时间可退休 发布:2025-10-06 09:04:48 浏览:488
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督 发布:2025-10-06 08:56:21 浏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