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威胁被告

法官威胁被告

发布时间: 2021-11-28 01:44:15

法官这样是威胁吗

法官抄这样并不算威胁,只是说话有点过了而已,基层的法官一年要断一两百件案件,对你这样的案件见得太多了,不耐烦而已,既然是调解就要双方同意,而且是要出自内心的非胁迫的,就像你自愿放弃的一样,法官也不能要求你不放弃。不过作为中院的法官这样说话欠失水准了点,你不接受调解并不影响判决的,实在不行你就找一个好一点的律师,在理论上来说,调解可以不公平但判决是依据法律而作出的,必须公平公正。这一点你放心好了。

我起诉的时候已经放弃了房屋增值的部分,你在二审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你是受胁迫或其他因素影响而非自愿放弃的,那么增值多少你都要不了。法院不告不理的,你告什么他判什么。别想当然了。

⑵ 法院法官私下里威胁被告怎么办

就看你被告有没有理亏啦?别人告你一定有他自己足够的理由。法官有权力调查你有些不提回交的证答据。如果你在开庭时不想承认你的一些违法行为,一旦被法官调查清楚,你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法官会把违法不承认的不利后果给你说清楚,这样不叫威胁。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违法犯罪之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法官把事情的严重后果给你说清楚也是对你好。如果你确定自己一定是清白无罪的,你可以把法官对你的好心提醒。如果你的确犯了法那就向法官主动承认错误,争取坦白从宽的处理吧!希望我的回答能正确帮助到你!

⑶ 打了两次地方官司了,不公平,法官明显的和被告串通好了,还威胁原告说他是法官,他说了算,他说什么就是

一般打输官司的来,都认为自法官跟对面的人有猫腻,见怪不怪。尤其是现在案件多的情况,法官一般很难仔细耐心的跟当事人解释。
而打官司是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不是你想的那样”。我遇到过一个,结婚几天女方就提出离婚的,男方说离婚可以,但是要返还结婚用掉的钱。问题是,不是你说还就还的呀,你要有证据啊。不然你说用掉一百万,就要给你一百万吗?但结婚谁会去开发票啊?发红包给人家还让人家签名确认已收钱?这不现实对吧。这就是没有证据,举证难。
女方也不傻,要求对方拿出证据。判决下来大家想必知道了,就是一分钱都没还。这时候男方就很大意见了,说用掉了多少钱,谁谁谁都知道,谁谁谁可以作证。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还需要什么证据??
这就是真实生活跟打官司的区别。
再时候说你的情况。一般来说,起诉之后的结果有:撤诉、判决、调解等等比较常见的。无论是哪个,都是一个结果一个交代。中院说调解,你也可以说不同意调解啊,你说就要判决啊。调解的一个前提是双方都同意调解,你不调解,那就肯定不会调解结案。无论判决还是调解,方式不一样而已,不影响结果的。

⑷ 法官在审理案件期间,涉嫌指使被告人威胁恐吓甚至是无端举报当庭证人是否构成犯罪

1、要看威胁恐吓是不是加重,如果是情节较情的,可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项: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恐吓、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如果对证人打击报复严重,可以构成刑法308条打击报复证人罪: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⑸ 法院可以威胁被告就范吗

按理说是不能通过威胁的方式让被告就范,应该以理服人。威胁被告是违法的。

⑹ 如果法庭上法官偏袒被告怎么办

发现法官明显偏袒被告,可以举证,申请法官回避的,投诉办理案件的法官。或者法院判决内后。容立即上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⑺ 原告对被告的证人威胁恐吓,作为被告能采取什么法律手段

可以向主审法官反应,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7)法官威胁被告扩展阅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妨害作证罪: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⑻ 开庭之前原告一直出言威胁被告

司法实践中,经常有在法院对于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由检察院公诉不可能出现类似事件的)庭审开庭之前原告一直出言威胁被告事情的;但是这除了少部分原告是为了发泄内心气愤意外,绝大多数对于原告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心虚的原告才会在法院庭审开庭之前原告一直出言威胁被告的;也就是说原告因为事实、证据和法理缺乏而打出的是一张心理牌。

对于被告而言,一是将此作为自己申辩和取得胜诉的信心加强剂,二是有机会的可以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及时录下影像、声音,在庭审中予以新证据示以主审法官或合议庭,取得主审法官或合议庭对于自己胜诉的加分、并且由主审法官或合议庭及时阻止原告可能出现的再次出言和行为威胁。其法律依据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网页链接(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七十条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一)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二)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⑼ 对方在法院有亲戚,开庭中明显感觉法官有倾向性,甚至代被告搪塞问题,或者总是指责或威胁原告方,怎么办

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法官回避
法官回避指为了保证法官不因血缘关系、亲属关内系或者其他特定关系而对其履行容职责产生不良影响,在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所谓特定关系是指法官本人与案件的处理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其他关系,实践中主要包括:本人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本人或本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本人是本案的证人或者曾担任过本案的鉴定人、辩护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代理人等。凡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法官本人应当主动提出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在说明理由的情况下申请法官回避。

⑽ 执行法官威胁当事人可以投诉他吗

可以。不过,抄执行法官袭威胁当事人,这里的威胁,应当属于告知法律的相关规定吧,如果抗拒执行的,依法可以罚款,可以司法拘留。

法条链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合同法52条第5 发布:2025-07-18 20:16:21 浏览:621
法院拾荒者 发布:2025-07-18 20:06:21 浏览:200
经济法律法规试卷 发布:2025-07-18 19:59:37 浏览:653
微信造谣刑法 发布:2025-07-18 19:55:48 浏览:574
学前教育有关的法规 发布:2025-07-18 19:48:14 浏览:881
经济危机和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7-18 19:30:07 浏览:604
船舶停靠法规 发布:2025-07-18 19:03:05 浏览:745
新劳动法辞退赔偿基本工资 发布:2025-07-18 18:34:37 浏览:228
二审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18 18:34:30 浏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英文对照 发布:2025-07-18 18:34:23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