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严格司法

法院严格司法

发布时间: 2021-11-28 17:32:47

㈠ 严格执法是指法院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审判对吗

不对,法院审判案件的行为是司法行为,根本就不是执法行为。执法,又称行政执法,是指包括公安,工商等部门执行法律的行为。

㈡ 各级人民法院要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说法对吗

法院一般是司法环节,可能这个表述不是特别准确

㈢ 浅谈如何加强法院司法政务工作

简单讲,来法院有两大块工作,源一是审判;二是司法政务工作,司法政务通常理解就是后期保障工作。没有强有力的后期保障,审判工作也会滞后。
法院除了审判工作外就是司法政务,包括方方面面,就连北方冬天冷,法庭温度达标都应算在司法政务工作。
为审判人员提供良好服务是司法政务工作重中之重,想把司法政务工作作好,作实,相当于一个小家中的家长,要面面俱到提供周到服务。使司法行政工作成为审判工作的坚强后盾。

㈣ 法院怎样加强严守纪律教育和廉洁司法教育

一是法官要讲学习。实践证明,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自于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来自于思想深处的自觉。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深刻认识到腐败对自己成长和安全、对党的事业、对国家前途的巨大危害和严重后果,才能具有自觉抵御腐败病毒侵蚀的免疫力。作为法官,大家都明白:公而不正要出事,廉而不洁要误事,不廉不洁更坏事。因此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地打扫自己思想上的政治灰尘,不断地从违法违纪案件中吸取深刻教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样,我们就能使自己具备一贯的、坚定不移的正直廉洁的思想和观念,才能防止有一天犯下错误,酿成悲剧,身败名裂。
二是法官要讲品格。法官的品格是法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道德、良知、责任心的共同体。从公正司法的角度来看,一个讲道德、有良知、负责任的法官,所办理的案件基本不会偏离正义的“中轴”,反之,如果办案法官品格低劣,那么司法权就难免会沦为作奸犯科的工具;从廉政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良好品格的法官,即使有“犯错”的机会也“不愿为”;而品格低劣的法官,只能依靠不断严密制度约束使其“不能为”,从而一再加大制度建设的成本。法官作为承载维护公平正义使命的“社会精英”,对其品格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社会公众。
法官品格的提升,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砺和型塑。既是领导管理者的责任,更是每个法官自觉的、日常的道德修养。作为法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养成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情趣爱好,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既要健康长寿增加生命的长度,也要丰富多彩拓展生命的宽度,更要造福社会提升生命的高度,做一个上对得起国家和法律,下对得起当事人和黎民百姓、对得起家庭父母妻儿的法官,这样的法官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法官。
三是法官要保廉洁。当下,“不廉洁”对司法工作的杀伤力远远超过司法不公。越来越多的事例说明,法官职业已经成为“高危行业”,“法官”二字对我们自身也有强大的威慑力,审判权、执行权一旦行使不当,将会招致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直至牢狱之灾。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把廉洁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努力做到“三要”:一要慎微。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二要慎交。交友、交心、不交财,亲贤者,远小人,对那些怀着个人目的前来“拉拉扯扯”的人,要保持高度警惕,净化“社交圈”;三要慎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不为利诱,讲政治、讲正气、讲廉耻,勤于学习,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良田千顷,日食三升;广厦千间,夜卧八尺”。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把金钱、名利看得淡一些,从容一些,宁静一些,切不可把自己陷进金钱、名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㈤ 法院工作人员讲我要想判缓刑,必须要让司法局接受我社区矫正,但我不知道该怎样

你懂的三十张交给所长。《调查评估报告》传送法院后才判决。

㈥ 法院工作为什么要守住法律底线

中华民族是讲底线的民族,上至政治的大是大非,下至做人的原则气节,都有一个底线不可破的前提。对法律的忠诚是法官的底线,坚守法律底线,捍卫司法公正,应融入法官的血脉,成为法院文化的内核,成为法官最根本的职业认同。
一、法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
无论是中华浩瀚的历史进程,或者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的革命、建设及发展事业的每个进步,都离不开对底线的坚守和对规律的捍卫。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不断探索、捍卫党的建设规律的过程。事实上,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守底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执政理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法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法治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坚守底线的客观标准,是因为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坚守法律底线,捍卫法治尊严,就是在维护党的权威,就是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因为法律是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最佳形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底线。触碰法律底线,就是在挑战党的依法执政,就是在背离社会公共道德;是因为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法治化,法治的客观性、规范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与实事求是有着深刻渊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原则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法的领域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强调实事求是,就是强调法治。
二、对法律的忠诚是法官的底线
法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落脚于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律忠诚,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法官对法律的忠诚体现为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坚守法律。信仰法律是精神灵魂,敬畏法律是内心准则,坚守法律是客观实践。只有真正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才能真正地坚守法律。只有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坚守法律,才是真信法、真敬法。
(一)信仰法律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而只是僵死的法条,秩序、理性和正义就会荡然无存。对法院和法官而言,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在审案做事过程中,心里时刻装着法律,以法律为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
第一,法律应成为做人的准则。法律的本质天然蕴含了公正与善良的成分,暗合了人性善与美的本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这是大是大非的法律底线问题。
第二,法律应成为做事的规则。法官、法院领导干部做事首先要守法,在业内外活动中做守法的楷模,心怀法度,善守其本,不做违法之事。在办案过程中更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始终保持高度的司法理性。法官不依法,天地难容。
第三,法律应成为做官的法则。法官不是官,与普通法官和行政官员相比,法院领导更应做信仰法律的典范。法院领导尤其是院长要做法律的坚强捍卫者,拥有更坚定的崇法精神和更纯粹的护法品格,敢于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的宪法原则,善于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为武器抵制践踏法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错误行为,勇于支持法官依法履行职权,院长不能让法官个人或者是庭长、法院副职个人承受独守底线的压力,而应以院长之职集法院之力共守底线。
第四,法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法律不仅应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内形成职业信仰、职业认同,还应被社会所信仰。在法律信仰相对缺失的社会环境中,法官不仅应带头尊崇和信仰法律,还要在实践中传播法治精神。
(二)敬畏法律
有敬畏才能善守信仰。对法律无所敬畏,不把党纪国法当回事,甚至违法乱纪,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法官,只有对法律心存敬畏,才能有底气、有勇气、有力量同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
第一,敬畏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在司法领域主要体现为: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要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的指导思想、三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刑事诉讼基本架构等。这些法治精神,对法官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就是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底线。法治精神是永恒的、最有威慑力的,最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个人意志一时可以遮天蔽日,个人权力一时可以无边无际,但迟早会被国法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是历史无数次应验的真理。到头来,底线失守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法治精神的无限力量。唯有坚定对法治精神的敬畏之心,才能勇于抵制无良之人、无良之事,才不会玩法弄法,背离法律公义,司法事业才能坚守正确方向。
第二,敬畏司法程序。法律程序、诉讼程序的设置,既是对权力的约束,也是对人权的保障。马克思认为,“审判程序和法有同样的精神,审判程序不仅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当前忽视程序正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视诉讼程序为走形式,认为审判是“演木偶戏”,忽视三机关相互监督制约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置;甚至把法律严格规定的诉讼程序视为障碍,利用怂恿领导干预、煽动民意围攻、非法人身攻击等不良手段,想方设法干扰正常审判活动。程序失守就是底线失守,不制约、制约不到位必然产生冤假错案,无原则的退让不仅亵渎法律,也会使工作更加被动,还会使当事人和社会对程序公正甚至民主法治失去信心。务必严格履行审判把关职责,恪守程序正义,反对一味迁就,将错就错就会酿成大错。
第三,敬畏法律后果。法律之所以威严,是因为法律精神正义,法律程序严谨,法律后果严肃。法官敬畏法律威严,尤其应对法律后果心存敬畏。清醒认识法院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终责任,如果因为没有坚守底线、坚持原则导致冤假错案,法院难辞其咎,必然承担审查不严、把关不力的责任,最终的批评和质疑依然集中在法院。法院和法官底线失守,自身腰板不硬,最终还是会自食其果。
(三)坚守法律
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最终落脚于坚守法律。对法律的坚守是法院的立院之基、法官的立身之本。法院、法官办案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前提必须依法。
首先,坚守法律体现在关键时刻、特殊环境及重点案件上。在日常工作、通常情况及一般案件审理中严格依法办案,是基本功;在关键时刻、特殊环境对重点案件的处理,才见真本事。坚守底线的底色纯不纯,底气足不足,底蕴够不够,这个时候就会一清二楚。具体来说,就是敢于坚持原则,始终保持高度司法理性,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对明显有问题的案件说不,对违法的行为说不。这样的法官才有底气、有骨气,法院也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二,坚守法律体现在实事求是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人民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坚守法律底线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武器。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要求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通过实事求是的办案来实现。严格定案的依据、标准和程序,不管什么案件,定案的标准只能是“国标”,依据是事实,形式是法定程序,而不是“地标”、“土政策”,更不是长官意志,否则就乱了法度。办案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善于发现事实、发现真相、去伪存真。一个案件可以调解解决,也可以依法判决,主要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情况,前提是标准不能乱,证据不能虚构,不能根据人为需要预设判决结果。
其三,坚守法律体现在依法独立审判上。从党的十四大至十七大报告,均明确提出“依法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存在两个逻辑层次,一是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不能也无法代替,否则就没有设立法院的必要。二是审判权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否则法院将不成其为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不是为了实现法院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捍卫党的权威尤其是中央权威。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法院是国家统一司法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地方法院不是“地方化”的法院,应从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法制统一的高度捍卫宪法法律权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宪法赋予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地位,是为了保障在审判中独立判断、独立思考,敢于对违法、失范和不道德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在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法律是最大的民意。如果法院在敏感重点案件处置中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既伤害司法本身,也不能实现民意。一方面尊重和合理吸纳民意,遵循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一方面保持高度司法理性,在公众意见面前敢于独立行使职权依法裁决。
其四,坚守法律体现在自身廉洁上。知廉耻才会知边界知底线、知善恶知美丑、知责任知正义。突破底线和底线失守的人是廉耻泯灭的人。只有自身廉洁、无懈可击,才有和不良之人、邪恶之事作斗争的底气和底色;如果自身不正,连自身廉洁的底线都守不住,坚守法律底线只能是一种奢谈和妄想,最终只能是同流合污。法官自身廉洁的底线是“不贪赃、不枉法”,这是最基本的底线,也是一种很高的要求。
三、坚守法律底线需要司法勇气和智慧
坚守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一种能力,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坚守法律是法官最大的美德,是法官永恒的事业。
坚守法律底线需要讲气节。首先坚定。在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最重要的是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摇摆、不刮风、不跟风,不投机取巧、阳奉阴违。其次明断。对中央政策的了解和实践做到全局于胸,做到明察。在此基础上周密思考,英明决策,做到明断。然后就是把握机遇,大胆实践,做到明决。再次正派。坚信邪不压正,敢于坚守真理、维护正义,勇于并善于排除不当干扰和阻力。
坚守法律底线需要讲方法。有了气节,就有了坚守底线的底气,但最终效果还与方法密切相关。首先,该碰硬时必须坚决碰硬。对于罪与非罪、未审先定、违反基本诉讼程序、突破法律原则等涉及到法律底线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没有任何回旋空间,应坚决依法抵制,坚持依法办理。其次,善于以柔克刚。法院、法官坚守法律底线,不仅要敢于碰硬,也要善于以柔克刚,需要刚柔相济。公开是“以柔克刚”抵制不当干预的最佳方式。对于重大敏感案件的审判,越公开越有利于公正。将庭审尽可能的公开,让媒体记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同时让被告人和辩护人充分发表意见,让一切道理在阳光下说透、说清、说明,广泛接受本地甚至全国方方面面的监督,这是挑战法律底线的人最忌惮的,也是对其最大的制约和限制。最后,善于运用法律技术。法律底线坚守得好不好,还取决于法院对法律理解得准不准。对于破坏法律底线的人和事,找准法律硬伤并一击到底,让其在法律适用上无话可说、无理可占,同时灵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阐明坚守法律底线的依据和理由,争取使其改变观点。
坚守法律底线应当成为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坚守法律底线的历程,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注定是充满荆棘和坎坷不平的。当坚守底线却遭受质疑、遇到打压乃至基本权益受到侵害之际,甚至遭遇困难和暂时挫折的时候,依靠个人意志的坚忍不拔个人品格的独善其身是不够的,更需要在法院文化的滋养中获取力量。文化最能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提升战斗力。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是法院文化的精神核心。可传承的文化积淀的形成,在于突出司法的公平正义价值,提升法官的法律信仰,铸造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培育坚强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护法品格,形成以高尚法官人品为内涵,以良好司法技能为手段,以严谨司法程序为保障的司法职业文化并代代薪火相传,真正实现对司法职业的理性认同和全心投入。

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的特殊关系就是雇用关系。

㈧ 法院如何公正司法

(一)实体公正,或称为“结果公正即对案件的实体裁决应做到公正。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符合案件所查明的事实,并与所适用的实体法相对应。实体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求得结果的公正是“打官司”的当事人追求的直接结果和最终目的,从微观上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宏观上看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因而要做到,案件事实要清楚、定案证据要确凿、适用法律要准确、裁决结果要妥当,裁判的效果亦应体现出社会的公序良俗和社会之正义,这是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的相互统一。我们要坚持审判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才能准确的把握和运用法律统一的原则,从而真正做到实体公正。
(二)程序公正,也叫过程公正,即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做到公正。从案件的受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在诉讼中要确保当事人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平等地给予当事人陈述事实、理由和举证的机会。任何案件非经法定程序审理和执行,都是违法或无效的,程序的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要件,是确保实体公正的第一道防线。实体的公正有赖于程序的公正。两者的公正,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在程序公正方面应注意一下问题:1、严格依法行使管辖权,它是正确行使审判权的前提。2、充分保证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3、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必将有力的维护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的形象。
(三)形象公正,人民法院的执法形象是人民群众评判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它是通过每一个法官的具体表现出来的,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官本人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法院的形象。法官无论是在法庭内外的任何场所都要保持言论和行动的公正形象,每位法官都应谨慎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正确的处理每一个案件,自觉的维护人民法院的整体形象,用形象公正体现程序,实体公正。
综上,司法公正是通过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形象公正全面体现的,只有在审判实践中,全面的坚持和树立“三个公正”意识,将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

㈨ 请问:严格司法是司法机关需要做的,那严格执法是政府还是司法机关

首先,明确司法机关在中国是指什么机关,法院?司法局?抑或检察院、公安版局?我想没有一个明确的概权念界限。其次,中国并不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与行政并没有一个界限,司法局在定性上就是一个行政司法机构。最后,执法与司法在中国没法分,不知道哪个部门该做什么事情。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法院就经常被公检拖去联合执法,搞拆迁,而法院却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司法机构。

㈩ 进入法院工作一定要过司法考试吗

进入公检法系统,成为法官或检察官的话,一般来说都是要通过司法考试的。

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也想去法院工作的话,是可以尝试应聘书记员岗位,因为书记员是不硬性要求过司法考试,但要掌握一定的速记技能。

目前我国司法考试已经正式更名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满足以下条件,便可报考:

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九条和第二十二条的相关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可以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五)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

本办法实施前已入学或者已取得相应学历的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者高等学校非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10)法院严格司法扩展阅读


法院工作人员的编制

一是政法专项编,这种编制的人是法官;

二是行政编,这种编制的人不能当法官。但是如果通过司法考试,可以转换为政法专项编;

行政编制是国家机关编制管理部门根据宪法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所确立的组织原则,根据行政部门的结构、职能和工作量下达的工作人员的编制额度。是国家对行政机关的规模实行宏观控制的手段,编制额度具有法律效力,公务员的录用和转任均受其约束。

三是工勤编,这种编制的人如司机;工勤编制是指为工勤人员所设置的编制。

工勤编制不同于行政编制(包括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前者主要是为后者提供后勤保障,包括交通服务(司机)、餐饮服务(食堂工作人员)等。

工勤岗位,又称工勤技能岗位。是指在岗位设置中的从事简单体力工作或一般技术工种的岗位。在这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工人编制。比如技术工人、水电工、司机、通讯员、打字员等。

四是事业编,这种编制的可以从事行政工作或者当书记员。



热点内容
法律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发布:2025-07-18 15:24:59 浏览:570
今起十部法规 发布:2025-07-18 14:57:57 浏览:849
2015年二建法规 发布:2025-07-18 14:56:48 浏览:721
臻顾法律咨询 发布:2025-07-18 14:49:00 浏览:792
全国道德模范及事迹 发布:2025-07-18 14:45:03 浏览:85
2017新婚姻法首付 发布:2025-07-18 14:37:57 浏览:16
行政诉讼法七日 发布:2025-07-18 14:36:42 浏览:218
胃炎三联疗法治多久 发布:2025-07-18 14:31:03 浏览:698
劳动法最新人事 发布:2025-07-18 14:13:17 浏览:460
法院辅助人员工作 发布:2025-07-18 13:55:39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