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死辱母者法官人肉
1. 《刺死辱母者》一案如果发生在美国,结局会不同吗
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是大陆法系,根据成文法典的规定。对于本案我的意见是故意伤害致死,不够成正当防卫,考虑到社会舆论,一般判3年多到10年。同为大陆法系的还有日本德国我国台湾澳门。但是英美法系会根据以往案例进行审判,陪审团听取辩护律师的辩护,陪审团最终作出决定,法官只是宣布判决而已。
2. “刺死辱母者”当事人于欢母亲姐姐相继出狱后做了什么
“刺死辱母者”当事人于欢母亲姐姐相继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理发,第二就是着手准备将工厂恢复,等待于欢的出狱,一家人在一起。
苏银霞一直觉得后悔,并对儿子有深深的愧疚感,如果当年自己没有去借高利贷,就不会发生于欢的事情,一切都不一样。但是世上没有如果,只要脚踏实地向前走,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3. “刺死辱母者”当事人于欢父亲出狱,他们一家人为何备受社会关注
山东刺死辱母案的当事人于欢父亲出狱,于欢一家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关注,我觉得是他一家的经历比较坎坷,首先是于欢,于欢看到高利贷的人侮辱自己的母亲,于是就用水果刀刺向了讨债人,造成了一死三伤,一审被判了无期,二审以于欢防卫过当的原因判了5年,后来一年后他父亲于西明因为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判了4年,他的母亲也被判了三年,估计是因为这一家的经历才被大家关注。
希望于欢一家经历这次牢狱之灾可以想清楚,以后踏踏实实做人,于欢也表示以后会努力挣钱,争取早日把钱还上,不会说因为坐牢了就不还钱,希望于欢的父母以后可以正经的挣钱。
4. 刺死辱母者事情的始末是怎样的
案情大概是这样的,杀人者于欢,22岁,他母亲苏银霞因经营工厂资金周转困难而向某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款,前后累计借款135万元,约定月息10%。此后陆续归还现金184万,以及一套价值70万的房屋抵债,还剩大约17万余款实在没有资金归还。因此,苏银霞遭受到暴力催债。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对此人民群众不淡定了,都表示了愤愤不平。
设想一下,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男人,在被催债人员非法拘禁控制的情境下,目睹母亲被以极端的方式当众强制猥亵、侮辱,而警方又没有干预、制止,也没有询问、了解就离开,当他试图冲破控制唤回警察的过程中被催债人员继续非法控制和拦截,如果你处于这样的混乱的情境下,手里碰巧有一把水果刀,你会怎么做?
我想过,如果我是于欢,当法律不能保护我和家人,使我和家人又遭遇到极端的羞辱或侵害的情况下,我会如同他一样,甚至会更坚决,捅死那些狗日的,绝不宽宥。
也就是说,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基本伦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一个正当的判决。
5. 《刺死辱母者》,如果发生在国外,法官会怎么判
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是大陆法系,根据成文法典的规定。对于本案我的意见是故意专伤害致死,属不够成正当防卫,考虑到社会舆论,一般判3年多到10年。同为大陆法系的还有日本德国我国台湾澳门。但是英美法系会根据以往案例进行审判,陪审团听取辩护律师的辩护,陪审团最终作出决定,法官只是宣布判决而已。
6. 刺死辱母者案引争议是不是法律惹的祸
刺死辱母者案经过
事实上,就算不将于欢的行为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当前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也给减轻处罚留下了空间。法律的技艺,就是要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找到适当的法律条文,来实现法律的原则,其中就包括了罪刑相适用。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最关心的也不是正当防卫这一具体的法律制度,而是无期徒刑这一结果。当母亲在自己面前受辱,报警后也无法解除危险,很难再期待谁能保持足够的克制,即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正如法谚有云,法律不强人所难。
据《南方周末》报道,案发前一天,讨债人也曾对于欢的母亲进行羞辱,将其头按进马桶,报警和拨打市长热线全无效果。冲突发生时,民警已经离开第一现场,于欢母子也想出去,却被阻拦,人身自由仍被控制。有理由相信,这时于欢的心中对于公权力的保护已经绝望,羞辱等侵害行为随后仍可能会继续。这时,便可以认为他是基于“义愤”去行动。
和正当防卫不同,“义愤”不要求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最常见的便是长期被家暴的妻子杀夫案件,由于男女双方体格上存在明显差距,很多杀人行为都是发生在丈夫熟睡时。2015年的一起案件即是如此,被告人被判故意杀人罪,却只获刑5年。
最高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的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敏在该案中曾作为专家证人出庭,她曾当庭表示,受暴方对暴力的感受与普通人不一样,会有不同于寻常的预测暴力的能力。她相信,如果对方不消失,自己摆脱不了暴力。她就会以这种方式终结暴力。
这一判断,也可以适用于于欢。在母亲因为讨债人的压力持续被辱之后,他也有理由相信,如果不采取行动,他们无法摆脱这一境况。
在这个意义上,于欢的行为就算不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也可以视为一种“防卫因素”,结合被害人过错,以及于欢的主观目的、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根据现有的司法惯例,也能在量刑上进行减轻。
和正当防卫相反,“义愤”因素的影响虽然被司法实践多次确认,其认定标准和量刑影响在《刑法》中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定,需要结合主观故意、被害人过错等条文进行解释。
当然,无论正当防卫还是“义愤”,都是一种私力行为,很容易失控超过必要限度,为法律所不提倡,因此通常只能减轻或免除处罚。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权利受到侵害后没法求助于公权力,只能依靠自己。
正当防卫是侵害正在发生,求助公权力来不及了,理论上没法避免,所以法律特别规定;义愤往往是因为公权力的保护缺位,求助过,但没有效果,理论上不应存在。
具体到本案,民警出警后的行为明显涉嫌渎职和不作为,是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基层派出所面对民间纠纷、特别是债务纠纷时的一种常见状态:由于警力配备不足,只要侵害不是特别严重、导致人身伤亡,就算已经涉嫌了侮辱、非法拘禁等轻罪,也不全会严格处理。
从杜志浩等人的行为来看,他们显然对这一尺度非常熟悉,例如脱下裤子后也很快被制止,避免涉嫌强奸这一重罪,让警方不得介入。但在此以外,仍有各种手段可以利用,来对他人的身心进行严重侵害。
结果就是,于欢最终拿起了刀。他们没法像法官那样精确的判处你几年徒刑,并给予上诉的机会,只能简单地去回答,一刀还是两刀。
因此,要想减少私力行为,公权力必须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切实地保护。具体到本案,除了于欢的量刑,公平正义也体现在对其他10名讨债人的处理上,包括受伤的那3个。
既然聊城中院在对于欢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查明了存在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和侮辱妇女的行为,那么理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 刺死辱母者案件,凶手减刑出狱,此次风波对他以后的生活是否会造成影响
轰动全国的刺杀辱母者当事人于欢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出狱。于欢出狱后,接受了很多媒体的采访,观众们相对比较关心的是这场牢狱之灾对于于欢来说,是否会对其生活造成影响。小编认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几年的牢狱生活,让于欢已经与社会有些脱轨,他自己也很感慨社会的变化大。而且于欢的案底已经存在,尽管事出有因,但是也在档案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更多的是这几年的关押生活对他的心理影响,需要好的心理疏导。
当年于欢的这个案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但是杀人终究是触犯了法律。如今于欢已经出狱,他需要面对的是抛开过去的自己,面对以后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这一件事情,绊住了自己的双脚。这场风波,对于于欢,甚至是于欢的家人,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小编仍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的面对以后的生活。
8. 如何评价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中的法律判决
判决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的,虽然于欢是可以被宽恕,但有了宽恕就会别坏人利用。试想有人带着他母亲去你家,然后把你杀了,再撕破他母亲衣服,就说你侮辱他母亲,所以把你杀了。表面看都是刺死辱母者,但目的却不一样。法官不是神,不知道罪人心里怎么想的,你宽恕了一个于欢,也宽恕了无数个杀人者。望采纳
9. 如何评价"刺死辱母者"一案的舆情
【舆情热点】山东“辱母案”舆情分析
一、事件回顾:
2016年3月25日一宗“男子刺死辱母者”快速占领各大新闻版面。被告人于欢的母亲苏银霞曾向地产公司老板吴某借款135万元,月息10%。在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仍有17万的欠款无法还清。于是,催款人带着11人当着苏银霞儿子于欢的面,对债务人极尽羞辱,甚至有一个叫杜志浩的人还脱下裤子,掏出生殖器在苏银霞脸上蹭。外面路过的工人看到这一幕,让人报警。
警察接警后到现场,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看到警察要离开,报警人拉住一名女警,并试图拦住警车。被催债人员控制的于欢看到警察要走,试图往外冲,被催债人员拦住。混乱中,于欢从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乱捅,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债人员被捅伤。其中,杜志浩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另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经审理认为,于欢面对众多讨债人长时间纠缠,不能正确处理冲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害人存在过错,且于欢能如实供述,对其判处无期徒刑。
这一判决理由在网上引起较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构成正当防卫,于欢应当无罪。一时间网络舆情热议不断,案件关注度持续走高,社会舆论呈现两极分化。
从舆情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主流媒体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南方周末、和讯新闻、奇闻007等对“辱母案”进行了相关的报道,报道详细的描述了事件的细节和原委。在主流媒体的传播下,“辱母案”开始流入舆情市场。
紧接着新浪微博推出了话题#刺死辱母案追踪#,相关阅读量达到10.7万,各个网络大V参与到“辱母案”的舆情传播链中,其中带来较大影响力的有@思想聚焦:“刺死辱母案:我们这个社会,不应总是对坏人太好,对好人太坏。”带来9543次转发,7807次评论和31,105次点赞。@六六V:“我想不明白,辱母案中的被刀捅伤的人撞死学生逃逸赔20万,为何他要于欢家赔800万?两条命的差价从哪里来?”带来2119次转发,1615次评论和8949次点赞。两个网络大V对于“辱母案”的舆情传播推动力功不可没。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草根自媒体迅速崛起。不可否认,网络热点事件可能会因虚拟世界的发帖、跟帖以及激进的言论带来的狂热使得非理智的民意介入社会现实,从而对舆情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辱母案”舆情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之后,官方应该适度的介入到舆情的传播中,对热门媒体和网络大V 言论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相关解读,从而更好的引导主流舆论,使得舆论脱离无头苍蝇的状态,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的直接诱因在于信息传播秩序失衡,主要表现为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够和信息的保真度不高。在“辱母案”舆情传播中形成的七大主流舆论涉及各方面:1、对于欢保护母亲的行为表示支持;2、认为于欢行为不该被舆论炒作为正义;3、对于案件裁定给予的希望;4、对于高利贷行业的争论;5、对于网络舆论具有超高影响力的看法;6、对涉事不作为民警的批判;7、对于道德与法律的讨论。网络舆情有正义之词,也有偏激言语。
网络舆情之所以容易出现偏激,很大程度上源自网民对于真相认识存在缺陷。因此,最大限度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本路径在于真正地实行官方信息公开,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以官方信息传播替代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搭建媒体对话平台,实现官方与网民的有效话语沟通,从官方的角度看,既要坚持信息公开,满足并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要避免官方独白式的话语。
最后回归案件的本身,这确实是一件难以用法律进行简单裁判的案件,舆论基于人类自身的情感,法律却是理性的产物。就像许多网友而言的:如果舆论可以改变这个青年的人生,那我也愿意站在舆论这一方,但同时我也不希望因为这起个案件让保护亲人成为杀人的理由。法律不外乎人情伦理,但也不能让花了上千年才走到今天的法律被舆论扭曲。法律的公平公正不能寄托在某一个或是某一批人身上,而是在每个人的监督和遵守下才能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