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奠基
⑴ 最高人民法院的历任院长分别是谁
1、沈钧儒(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2、董必武(1954年9月—1959年4月)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3、谢觉哉(1959年4月—1965年1月)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4、杨秀峰 (1965年1月—1975年1月)
杨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于直隶省(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法学家,我国公安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全国解放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江华 (1975年1月—1975年3月)
江华(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聪,曾用名“黄琳、黄春”,瑶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1975年1月-1978年3期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6、江华 (1975年3月—1983年6月)
江华(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聪,曾用名“黄琳、黄春”,瑶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1975年1月-1978年3期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7、郑天翔(1983年6月—1988年4月)
郑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郑庭祥,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8、任建新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9、任建新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0、肖扬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男,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2008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法官协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11、肖扬 (2003年3月—2008年3月)
男,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2008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法官协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12、王胜俊 (2008年3月—2013年3月)
王胜俊,男,汉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曾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3、周强 (2013年3月—2018年3月)
周强,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首席大法官。
14、周强 (2018年3月—今)
周强,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首席大法官。
⑵ 看看美国最高法院的门面上的这位古人是谁
孔夫子被雕刻在1935年建成的美国最高法院的门面上,他和中间的摩西和右边的索伦被选来代表3个最伟大古老文明的律法奠基者。
⑶ 法庭座次的问题 由来
法庭上怎样排座次
法庭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即在一定的房屋内(特殊情况下是露天的),有特定的物的设置以及不同的人扮演不同角色;另一个是虚拟空间,它是在现实空间之上,由法律程序的展开,控辩活动的推进以及法官对案件实体的心证形成等要素和线索构成,即所谓“法的空间”。虚拟空间系观念的构成物,它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又与现实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刑诉法学者研究庭审,包括研究程序的展开、追诉和对案件实体心证的形成方式及原因,这是对虚拟空间的探索和构筑。而对于法庭现实空间的研究则往往被这些程序法学者所忽略。
法庭空间的一般特性可以称其为庄严性。这种庄严性表现在法庭建筑的庄严肃穆,法庭设置的秩序明确以及法庭器具的意蕴严肃。再配以仪式化的活动,使国家审判权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法庭空间设置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各诉讼角色的位置与相对关系,其设置和安排的方式被司法的理念和制度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以其文化和心理的作用对程序进行甚至审判的结局产生某种影响。总的看来,在法庭空间设置上,反映现代民主和诉讼合理化观念的设置方式是法官居中同时其位置高于诉讼两造,以示相对于两造的“居于其间、踞于其上”,即审判中心和审判至上。控辩双方相对设置,体现出平等观念。而证人位置则要考虑便于各方观察和审查等技术性问题。大致说来能兼顾价值和技术的法庭设置方式较为合理。
然而,反映不同法律体系的不同理念,法庭布局和设置可能出现差别。其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个问题,法官位置该不该高出一截。从各国的情况看,法官席的奠基普遍高于其他席位。这种设置有两重意义:一是体现法庭尊严,象征法官在法庭上的崇高地位;二是从上面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整个法庭内各种发生的情况,便于法官把握法庭实施诉讼指挥。但在法官及法院在社会和司法体制中的地位有争议时,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庭设置方式也可能发生争议。如1996年3月我国修改刑诉法后,就法庭设置中法官席是否应高于检察官和辩护人席,就有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议,后来有关机关出来协调,确认法官席高一些是必要的,并发文确定。
第二个问题,检察官的位置设在何处。指检察官应不应当与辩护律师平起平坐。在欧洲大陆,某种国家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理念使检察官的法庭位置可能高于辩护律师。在改革前的波兰,法庭的一端是一个高约两英尺的讲台(与欧洲大陆各国相似),在讲台上有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在桌后面坐着参加庭审的法官们,在桌的右端坐着书记员,检察官则坐在桌子的左端。讲坛前的地面右侧有一张长凳是被告坐席,辩护律师坐在他前面,以便能自由交谈。在左侧有两张长凳,一张给私人控诉者或民事原告,另一张给他们的律师。证人席位于审判席的前面。在德国和法国,检察官与辩护方在审判庭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刑诉法学者代表团1993年11、12月访问法国、德国,所见德国布兰登堡州中级法院法庭以及法国重罪法庭布局,检察官均是坐在法官一侧,而不是与辩护律师在庭下相对而坐。法国、德国检察官坐在法官一侧,显示其为官方“护法人”的身分,表现了某种职权主义的理念。
在意大利,过去检察官作为司法官员,和审判官一起坐在台上,律师坐在台下。1988年意大利新刑诉法出台,新法改变了过去的法官职权主义诉讼形式而向当事人主义靠拢,检察官位置下移,与律师相对。
第三个问题:被告人应当坐在哪里。这主要是指,被告人是作为诉讼两造之一,即辩护方的实质主体,与辩护人坐在一起,还是与辩护律师分离,作为受审的对象单独设席。
在对抗制诉讼中,被告人与辩护人坐在一起,一方面是体现与控诉方至少在形式上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被告人与辩护人之间的沟通,以有利其辩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借鉴对抗体制改革司法制度,但被告人与苏联时期一样,仍须坐在周围有法警监视的“被告人席”上,这使得辩护律师几乎不可能与其委托人进行有效地抗辩协商,因而有学者评价改革不彻底。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作为受审对象面对法官,他与检察官和自己的辩护律师保持同样的距离,同样也是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调查对象。这种设置与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不享有沉默权,他作为证据来源需要回答法庭提问因而不完全具备主体地位有关。因此,应当说我国刑事审判中的法庭设置只有检察官与辩护律师的形式平等而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辩双方的平等。如果下一步我国设置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的制度,现行法庭布局也许应当改变。
⑷ 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
第一任检察长我知道,哈哈,是董必武,我们学校有他的头像.....
⑸ 卢梭为何被誉为法国“自由的奠基人”
卢俊出生于1712年6月28日,卒于1778年7月2日,他以古希腊政治改革家、诗人梭伦的“献身于真理”作为座右铭要求自己,致死不渝,而他认为的真理却被视为异端邪说,他被攻击、孤立、迫害,几乎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光在颠沛流离,躲避迫害中度过。他能躲到哪里去呢?他逃离社会藏身于大自然中隐居。他在此书中说:“我在人类脸上只见到仇恨,而大自然对我永远是笑脸相迎。”苦难的经历告诉他只有大自然是善待他的。他在最后的时光里冥思、遐想,思考命运、幸福、学习与道德、真话与谎言、宁静与遐想、行善、消遣与癖好、逆境与感情、善良以及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他把所思所想分为这十个部分写下来,结成《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部书。他不求这部书出版,更不奢望这部书流传后世人,也不在乎这部书有可能被迫害者篡改或者销毁,他只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生坎坷的他最终得到了安宁和幸福,这安宁和幸福完全是大自然给他的,虽然他的幸福很多人不懂。
⑹ 希腊民主政治奠基,确立,顶峰是在什么时候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内容,1,颁布解负令,废除奴隶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经济改革 ,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
3,划分4等级
4,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利机构
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民主制度
伯里克利加以完善,发津贴,加强教育
⑺ 1912年建成,以前用作最高法院.历史是什么
旧最高抄法院大楼,又称前立袭法会大楼,位于香港中环昃臣道8号,于1912年建成,建筑风格呈现新古典主义,揉合了远东的建筑特色,大楼上蒙上双眼的泰美斯女神像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剑,代表大公无私。大楼外部于1984年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大楼曾经先后用作最高法院及立法机关,在香港日占时期曾被日本军征用为宪兵总部。随着香港立法会在2011年10月迁往位于添马的立法会综合大楼,大楼已经移交予司法机构更改成为香港终审法院,于2015年年中投入服务~
⑻ 美国最高法院前的三圣像为什么还有孔子美国人很喜欢孔子吗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文圣”,影响中国2500余年,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各国信仰的至圣先师。放眼世界,孔子都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影响力可见一斑。
为什么欧美国家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比我们更加尊崇?
欧美大多取的是儒学思想和孔子的万世师表两个含义,可以说取其精华,也可以说断章取义。但是,欧美对于儒,儒教也好,儒学也罢,欧美是没有历史包袱。就像美国,教师节,就是取一个万世师表,首开私学的意义。很简单,也很明白。中国是不能的,中国的孔子牵涉了太多其它的意义和符号。至于我们的周边受儒家文明的国家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而我们依然不做。原因就是千年以来,无论儒学如何变化发展,儒教如何妥协,如何和官方融为一体。两者都是本质之外的表象,而作为基石所在的儒家,其实是一个社会阶层,代表着士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它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