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学民法典
⑴ 《民法典》谁可以学普通人能买到吗
《民法典》全国人民都要学习。民法典可以在网上购买,也可以在书店购买。两会期间《专民法典》出炉属,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人们称之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也就是说,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典法共7编,即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共1260条。
这部法典非常细致,甚至渗入到了我们生活里的一个个细节之中;比如“民法典”中明确的“婚前不如实告知对方自己患有疾病,婚姻可撤销”这一条,比《婚姻法》中规定的“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如有严重的精神病,重症智力低下和患有其他类型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而未治愈的是不能结婚的”有了明显的进步;再比如《民法典》这次将“文字、图像”也纳入到了性骚扰的认定范围之中,可以说是完善了先前防止性骚扰的有关规定;再有前天电视采访中专家说的“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给“见义勇为者免责”、还有“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保护个人信息”以及“遗嘱形式的增加”等等,这在《民法典》中都有。
⑵ 如何学习民法
学习民法学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其一,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法,即基本上按照民法典的结构顺序进行学习;
其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即从具体的事例实有的或者假设的案例入手学习民法;
第一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民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掌握民法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研究民法或者从事民法实务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但这种学习方法,对初学者来说,要理解、记忆许多专业概念术语,有相当的难度。
第二种学习方法,从具体案例入手,可以唤起对民法理论的兴趣,但仅靠这种学习方法不大可能准确理解和掌握整个民法的基本结构和整个概念、原则、制度、理论体系。
因此,现在提倡交替采用上述两种学习方法:
1、即为了掌握民法的基本结构和整个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须采用第一种学习方法,精读一、二种较好的民法教材或者体系书;
2、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第二种方法,阅读一些民法实例研习著作,使我们结合实例对民法各项概念、原则、制度获得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3、然后再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专题研究著作、相关专题论文,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民法理论素养;
4、在具有比较扎实的民法知识的基础上,应阅读民法方法论著作和民法判例研究论文,以掌握解时适用民法的方法、规则和理论,提高运用民法和研究民法的能力。在采用第一种方法学习时,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学好民法总论部分的内容,再顺序学习物权、债权、亲属、继承。民法总论部分,不仅是整个民法的基础,而且是整个现代法治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再学习其他部分就比较容易。当学习其他部分时,也应当遵循同样的规律,先着重学好该部分的基础知识,例如学习债权部分,应先着重掌握债权总论部分,然后再学习各种合同;
二、遵循“阅读、记忆、理解、运用”的规律。民法是一套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其基础是一套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概念,掌握了这套概念,就掌握了民法的思维框架。经验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师在处理案件中、学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现失误,往往源于没有掌握好这套概念或者发生概念混淆。
⑶ 民法典申请法官回避是那一条
申请法官回避属于审判程序问题,由民事诉讼法规定。
民法典属于实体法,不会规定法官回避问题的。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⑷ 民法典依法成立的合同法官能判有过错方解除合同吗
解除合同一般看合同是否还能继续履行,跟谁过错没有多大关系
⑸ 新民法典未适行对现在的法官判案有影响吗
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在未适行前,对现在的法官判案不会有任何影响。
⑹ 法官是否应该认可《民法典》第六百五十条的规定
法律是法官司法行为的依据和规范,法官应当遵守与执行每一条法律规定。
⑺ 22岁姐姐拒绝抚养2岁弟弟的案件,法官在2020年依据2021年才能生效的民法典来判案,对不对
22岁姐姐拒绝抚养来2岁弟弟的案源件,法官在2020年依据2021年才能生效的民法典来判案是不对的,但是现行已经生效的《婚姻法》规定了,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7)法官学民法典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⑻ 民法典理解与适用是法官裁判依据吗
民法典将为法官裁判民事案件提供重要依据
【拓展资料】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大家知道这个字在汉语中它具有经典、典范、典籍等这些含义。所以“典”命名本身就表明了民法典典范性、基础性的意义,所以民法典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市民社会的网络全书,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一部重要法律。
首先,民法典使民事立法体系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法典化其实就是体系化,就是通过编纂民法典使分散的有关民事法律的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化的整体。特别是通过体系化解决长期以来因为采用单行立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各个单行法相互之间冲突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民法典的编纂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法律成为一个整体,更具体系性。
其次,通过民法典的编纂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法典本质上就是一部权利法,它是一部保障公民私权的法。通过构建私权体系,并且对民事权利在遭受侵害之后,规定各种全面的救济保护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私权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法治进步,因为法治这个概念虽然有不同理解,但一般认为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规范公权、保障私权,而民法典实际上就是一部全面保障私权的法典,所以民法典的颁布对中国法治的进步将会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民法典将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在民法典里通过保护公民人格权等重要权利来全面维护人格尊严,很多条款都凸显强化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保障。比如,为解决高楼抛物致人损害这种“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在侵权责任编专门进行全面系统规定;为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民法典专门规定了有关产品责任等规则;民法典还专门为保障人们住有所居,在物权编中规定了居住权等制度,都是要为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