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受理诉讼
⑴ 人民法院受理诉讼案件的程序是怎样的
法律分析:1、起诉。
原告向法院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同时填写诉状清单一式二份,一份交法院,一份原告留存。
原告在递交起诉状时,为公民(自然人)的应附交个人身份证明;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的应提供工商登记资料、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明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被告为法人的应提供的工商登记资料,被告为公民(自然人)的应提供其户籍证明。
2、立案。
法院接受当事人递交诉状后,应在诉状清单上签名,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即立案,同时向当事人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当事人法律文书送达确认书、诉讼须知、调解须知以及缴纳诉讼费用通知。
3、排期。
经法院审查决定立案的,当即进行排期。排期包括确定开庭日期、时间、法庭和审判长,并向当事人送达开庭传票。
4、缴纳诉讼费用。
当事人收到法院开出的缴纳诉讼费用通知起七日内可至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派驻本市各法院的收费点交款。
5、付款方式(现金、本票、支票、汇票等)
6、法院开票。
当事人凭农行出具的《诉讼费预缴专用凭证》(受理回单)即时向法院调换《诉讼收费专用票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⑵ 民事诉讼法院受理范围是什么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⑶ 法院是否受理所有的诉讼申请
法院不能受理所有的诉讼申请。
法院只受理合法的,或者说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
对于不合法的,或者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法院不会受理的。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 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七条 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自诉不予登记立案:
(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二)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⑷ 法院民事诉讼受理范围
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民事案件,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引起的诉讼;
2.商事案件,由商法调整的商事关系引起的诉讼;
3.劳动争议案件;
4.法律规定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非讼案件,包括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⑸ 人民法院受理哪些诉讼
法律分析:(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⑹ 民事诉讼法院受理范围包括哪些
第一类是由受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引起的纠纷;
第二类是由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所引起的依法应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劳动争议纠纷;
第三类是法律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纠纷或事项。
⑺ 法院起诉流程
(1)当事人撰写起诉状、准备起诉材料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⑻ 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具体环节
——关于云南元江县李德福等九位民办教师
古人云:厚德载物。
李德福、李沙德、杨福昌、李仕元、杨思坡、张新文、杨阿才、何成光、万正忠九位民办教师分别在2001、2002或者2003年被元江政府、教育局辞退回家(按教龄每年发200元辞退费)。其中教龄最长的是31年教龄的李德福老师,1972年参加民办教师工作,2003年被辞退回家;教龄最短的是25年教龄的万正忠老师,1978年参加民办教师工作,2003年被辞退回家。其中年龄最大的是58岁的李沙德老师,最小的是48岁杨阿才等老师——人生最青春的年华都贡献给了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等到年老不中用时却被元江政府、元江教育局无情“踢”回家中。这一行为丧失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更不要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伦道德、法律政策之高尚要求了。
同为一个地方的民办教师,元江县洼垤小学的杨顺华(50岁24年教龄)、李福安(50岁23年教龄)、杨四万(51岁8年教龄)及其它学校与九位民办教师情况相同的民办教师,早在1997年就办了离岗退养手续,有的被招转为公办教师,而这九位民办教师因为教学水平高,响应元江政府的号召(山区缺老师,不能一下子都“离岗退养”。)多坚持了4---6年,结果到头来却被一脚“踢”出校门,一个个年老体衰,不能享受“离岗退养”政策,生活无所依靠,悲愤之极,于是走上了漫漫上访路。结果呢?到处碰丁子,有的“官爷”竟欲挥拳相向。
问苍茫大地:良知何在?天理何在?
针对上述问题,云南星联律师事务所2005年2月26日受九位教师之托,指派王理乾、耿学联两律师着手处理此案。
接受委托之后,两位律师经过了解案情,2005年3月22日向云南省教委反映此问题,省教委答复说要找玉溪市教委。随之,两位律师找到玉溪市教委,玉溪市教委答复说要找元江县教委。2005年4月25日到元江县教委,答复曰:我们都是按政策办的。两位律师当即提出查一下“元江县洼垤小学的杨顺华、李福安、杨四万及其它学校1997年就办了离岗退养手续的民办教师的档案及其所依据的政策,得到的答复是:律师不能查此档案。两位律师当时便说:请你们查一下杨顺华、李福安、杨四万等1997年就办了离岗退养手续是依据那个政策?九位民办教师符合不符合这个政策?
(据说是)人事科长的吕健康(音)经和教育局长等人协商后说:可以。经过一个多小时查档,该人事科长答复说:这事情太复杂了,不能告诉你们。
当天,两位律师书面向元江县人大车主任及元元江政府的有关同志反映了九位民办教师及受托律师所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等我们了解一下情况再说。于是两位律师只好回到昆明耐心等待。一等便是三个月仍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无奈,2005年7月22日两位律师又写《情况反映》材料到玉溪市人大、政府、教委反映,结果在某2005年8月4日元江政府向两位律师发来了一份《关于对云南星联律师事务所两位律师情况反映的复函》(以下简称《复函》)。
该《复函》中说:……李德福等九位民办教师由于年龄、教龄不符合离岗退养的政策规定,未能办理离岗退养手续,由于当时实行乡(镇)办学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发放,加上乡镇教师缺额较多等原因,未办理辞退手续,98年以后,以代课教师身份继续使用,到2003年按辞退代课教师政策辞退……又说:两位律师来函中提到的杨顺华、李福安、杨四万等人离岗退养,他们都是在98年底以前办理了离岗退养手续,由于当时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均已调离原单位,杨顺华、李福安、杨四万等人是否符合离岗退养条件,有待查证。
两位律师认为:这种答复纯属置国家对民办教师“关、招、转、辞、退”五字方针政策精神于度外,巧言令色、混淆视听、掩耳盗铃之举。
众所周知: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国家就致力于民办教师队伍的调整、整顿和提高,并提出了民办教师队伍的调整整顿工作要坚持“关、招、转、辞、退”五字方针,要求在2000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招”、“转”精神,使九位老师和其他广大民办老师一样转成为公办教师呢?他们中的好多人可是多年被评为过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的!
三问元江政府:同为一个地方的民办教师,教龄、年龄相仿,洼垤小学的杨顺华(50岁24年教龄)、李福安(50岁23年教龄)、杨四万(51岁8年教龄)及其它学校与九位民办教师情况相同的民办教师,早在1997年就办了离岗退养手续,有的被转为公办,而这九位民办教师因为教学水平高,响应元江政府的号召(山区缺老师,不能一下子都“离岗退养”。)多干了4---6年,结果到头来却被一脚“踢”出校门?难道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少干光荣多酬,多干有罪无薪”吗?难道我们连卑劣的资本主义都不如了吗?
四问元江政府:您们2005年8月4日给两位律师的《答复》中曰:“由于当时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均已调离原单位(教育局),杨顺华、李福安、杨四万等人是否符合离岗退养条件,有待查证。”现在距您们的《答复》已过去了210天,您们何时才能查证答复两位律师?难道当时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均已调离原单位,有关教师的档案也被这些调离位子的官员私自带走、无法查证不成?
五问元江政府:我国《劳动法》第七十条、七十二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失业等情形下获得帮助和补偿。您们可曾为九位民办教师办理过社会保险,您们可曾顾及过他们年老、患病、失业等情形下的死活?
以上情况,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给九位民办教师一个说法。
⑼ 民事诉讼受理条件
第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含义是指与起诉案件的诉讼标的有直接有利害关系,或者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利或其他权益直接遭到他人的侵害或者直接与之发生了权利、义务归属的争执。第二,有明确的被告。所谓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必须明确指出被告是谁,也就是要明确谁侵害了他的民事权益,或者谁与原告发生了民事权益的争议。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予以确认或保护的民事权益的内容和范围应当明确、具体,请求人民法院保护什么、支付什么、反对什么、确认什么等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事实和理由是指原告必须向人民法院陈述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以及支持该诉讼请求的理由。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原告起诉的案件应该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也就是说,应当属于由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依法有权对这一案件进行审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⑽ 人民法院起诉流程
法律分析:一、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二、符合下列条件的法院受理立案:(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法院受理后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四、法院安排开庭审理。五、法院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