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用什么手段才能让法官重视

用什么手段才能让法官重视

发布时间: 2022-02-27 02:38:56

❶ 用什么方法能使法院尽快判决可以写申请书吗申请法院尽快判决。

法院审理案件是有时间规定的。
普通的程序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六回个月。
简易的答程序三个月内审结。
如果想让法院尽快判决,不是写个申请书就可以,法院也不接受尽快判决的申请。
建议找法院法官沟通,以便快审快判。
法律链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❷ 强制执行法官最怕什么

摘要 每次和法官打电话的机会,尽量少说废话,你要做的是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或者人身线索。因为法院的电脑一般只能查到本地地级市的信息,外地的财产情况是查不到的。如果你能告诉法官被执行人在某处有套房子或者有辆车,法官就可以对它精准查控。

❸ 微信内容怎样才能让法官支持

这是我找到的资料,感谢前辈:
微信聊天记录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但回前提必须满答足诉讼证据的“三性”。
首先,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能证明案件真实真相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微信聊天记录应当在当事人进行的民事活动中形成,其内容可以被对方知晓,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复制再现。
其次,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必须和案件事实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它必须是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微信聊天记录的内容本身要和案件事实相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一十六条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

❹ 为何做法官以及如何做一名优秀法官

人生有梦才精彩,法官是我人生的梦想。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终于实现了做一名法官的梦想,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彷徨,因为如何才能够做一名称职的法官,一名好法官的困惑一直围绕着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的心慢慢的也点释怀了,好像有点明朗了。当然,我深知,这仅仅是一种初步的体会,我以后的路会更长,这种困惑将伴随我的一生,我也必将会为此而践行一生。
法官是法治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如果你仅仅把它当作谋取生活的手段,就亵渎了它的神圣。法官是一种境界,是融法律与品格为一体的境界;法官是一种人生,是在追寻正义的过程中修善自我的人生;法官是一种信念,是获取人生辉煌的信念。正是如此,我才渴望成为一名法官,并最终实现了我的法官梦!
公正的审判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是法院职能的集中体现,是树立司法权威即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要做到公正审判,必须加强法官队伍自身建设。法官,是司法机关的细胞,司法机关的司法能力建设有赖于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因此,从狭义上讲,司法能力建设的就是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而正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不难看出,这是从整体上对法院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但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是通过法官素质的提高来加强的.可以说,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能力建设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小流汇成江河,砖木盖成楼房,只有依靠法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司法能力,法院的司法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因此,法官在司法能力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一个浅显的道理:合格的法官不是终身的,做一个法官,不易;做一个好法官就更难。大家都知道不进则退的道理,昨天的合格法官、优秀法官,今天不一定合格,更不一定优秀。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法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历练,它既是一个法官从初任到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法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神圣职责,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的法官,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法官。法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群众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法官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开展审判活动,领悟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
并能深入其中,理解其法学原理,这是我们法官在提高自己的学法能力中尤其要注意的.学习要克服为了学习而学习,机械应付,要有热情,能拓展自己的思维.要全面理解法律原意,整体上加以掌握,忌单个的条文片面理解,将法律条文作圣经.另一个是用法能力,即依法办案能力.这种能力,是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关键.知识学来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将法律作为评判案件的标准.要将法律的规定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法官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未达到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从事案件的审判。法官是法律人,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应该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和高超的审判技能。渊博的法律知识和高超的审判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学习而获取的。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高两种能力:一个是学习能力,即吐故纳新的能力。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正是说的如何提高人的学习能力。法律更新很快,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吐故纳新,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迅速掌握现行的法律。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没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没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审判工作。
法官的博学多才,首先表现在对法律的精通与知新方面。精通,就是要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了解法律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法学原理,探究法律要旨,理解和领会立法意图。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要领,运用自如。知新,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有人说法官是孤独的职业,是因为法官是一个依靠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工作的职业,不需要很多人组织在一起来完成工作,是通过个体的思想和智慧履行职责,思想和智慧只有在独处的环境中才会产生。思考需要自信和孤独,孤独是法官思考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是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的境界。法官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方向,做自己愿意做、应该做的事情,从己而不从众。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作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新的法律知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法律,新要求,不断充实自己,丰富和完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学习,始终站在法律的前沿。
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官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常识和逻辑学、心理学、法医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学写作方面的知识,还要握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一部汇集网络的科学词典,只有博学多才,才能细察万象,明断是非。
三、法官必须做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公平和正义,保护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法官的神圣职责。法官在现实中要多接触一些案例,要多深入乡村、企业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掌握现存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弊端,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通过到社会中学习磨练,不断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信任法官,才能树立起法律的威信。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审判工作,努力缩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用自己的全部行为教育广和引导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要善于了解群众的最关心的问题,善于解决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切实为群众排难解纷,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一,要有一颗良心。在办案中,可能由于个人的法律知识水平高低不同,法律适用会有所不同,那是个人的认识问题,但是如果法律事实的认定不同,那不是单纯的个人认识问题,而是一个人做人原则问题,没有一颗最起码的做人应有的良心。古人说: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之上就是良心,小节不察生大隙,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为一名法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一颗良心,一颗为民之心,为公之心,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自已,不失自已做为一个人的根本,最起码可以使自已所办理的案件摆脱其它因素的束缚,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第二,要保持一颗感恩心。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养育了我们;我们感恩社会,因为是社会成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使我们成为栋梁;我们感恩生活,因为是生活带给了我们磨难,并使我们能够享受每一滴幸福;我们感恩我们工作,因为是工作给了我们生活来源,并从中体会了职业的快乐,追求到了人生的价值,当然我们也要感恩每一起案件,每一位当事人,因为是他们的每一滴血和泪,敲响了我们做人的警钟,带来了做人的启示,使我们更加珍惜我们自已的每一刻幸福。因此始终保持一颗感恩心,可以使我们在百忙之于,忙的有价值,有光彩,才能乐在当下,体会出创作之快乐、唯美之快乐、责任之快乐。
第三、要有一颗廉洁之心。作为一名法官,要做到风清法正,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才能抵制社会的不正之气,才能守护住自己纯洁的心灵,守住我们廉洁的做人底线。那我们就要做到六慎即:慎微、慎言、慎察、慎出、慎行、慎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防微杜渐、三省五审、独善其身。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把握好四关即:人情关、亲情关、说情关、委屈关。在面对自已的亲朋好友时,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要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相信是朋友,一定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当然如果是昔日领导,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为之提供方便,但是这种方便不是让你徇私枉法,而是让你能够在法律范围内给予方便,实在做不到,可以实事求是的向其解释,我相信都能够理解,毕竟曾经他们也经历过嘛!因此我们要做到六慎、四关很不易,但是我们一定要为之而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畏惧,不卑不亢,才能始终保持一颗廉洁之心。
第四、要有一颗平常心。法官也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人,我们没有比他人更高的特权,也没有比他人更高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我们跟他们的差别是职业不同,仅此而已。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思想较严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人感觉自己是个法官,很了不起,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是很危险,尤其是对刚进入法官队伍的我们来说,更危险。很多已经执业很长时间的法官都知道,法官是个高危险职业,有人比喻是刀尖上的舞者,的确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平常心善待自已,善待工作,善待他人,始终保持一个平和心态,只有这样,我们在对待当事人的时候,才能做到平等对待,才能不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才能不会漠视他们的权利,特别是面对一些蛮不讲理的当事人时,始终保持一个平和心态,尤为重要。因此如果我们能将自己做到了平庸而不平凡的境界,那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就彻底的体现出来了。
四、法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有审时度势的政治觉悟。作为一名法官,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也许很多人不屑,其实我开始也有一点,认为这样很空洞,但是我细细的体会后,我才发现这是多么的必要呀。法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就要考虑国家之政策,这样有助于办理案件。比如:专项斗争的开展(二抢一盗);马锡五巡回审判方式;调解年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对于我们日常办案中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内容,即便是你的判决没有错误,但是社会效果不理想,也是不行的,也是不能做为一个好的判决推广的,我们现在着重的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是最基本的效果,但也绝不能办案就案,一定要考虑社会效果。因此具有审时度势的政治觉悟有助于我们处理案件。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执法观念、工作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的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我们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法律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不会迷失方向。
五、法官要有较高的悟性和较强的求知欲。 很多法律前辈告诫:上班如上学,可能同一天工作,但是若干年后,就会分出不同层次。原因为何,就在于是否具有悟性,可见作为一名法官悟性是必备的。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不断的思考、总结,做一个有心的人。在处理事务时,善于用法律思维来考虑;处理问题时,善于用法律智慧来解决,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使自已在处理事物时能够做到游刃游余。要有较强的求知欲,由于法律是门社会科学,根基于社会生活,伴随着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往往会有一些新颖事物出现,而于此同时,法律的规定又往往落后于社会生活,因此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孜孜不倦,努力提升自已的素养,丰富自已的知识积累,做一名知识型法官,以便于解决纠纷。很多人有这种认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可能只会用到20%,而很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你又不具备,这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在现实中,有很多法官,他们可能学历没有多高,但是他们的法律知识储备并不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很高,原因在于,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学无止境,做到终身学习。
六、法官要有程序观念。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我们法官较注重实体上正义,而忽视程序上正义。而实际上,实体正义有时候法官也左右不了,程序正义法官却是可以左右的。尤其是程序上的正义是需要被看到的,有时候很可能法官的不经意间的言论、眼神,当事人就会浮想翩翩,大做文章,实际上这也无可厚非,这些东西当事人的的确确是看在眼上的,既便是你的判决再正确,他们也会持怀疑态度,这也很正常。因此程序上的正义是需要被看到的,这也如同为什么越是比较亲近的人,我们越是没有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客客气气,结果是造成很多的误会,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一些被人看到的客气,一些程序,只是单纯的追求实质内容而已。
总的说来,做一名合格法官已经不易,更何况是一名好法官,但是查看一些好法官的事迹,他们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干着不平凡的事业。就我个人认为,法官首要的任务是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审判工作之中。要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要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时刻按照优秀法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❺ 麻烦大家谁能告诉我在法院上认罪之后自己怎么陈述,怎么说让法官重轻处罚

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有助于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真实,同时还凸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对旁听民众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此外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
最后陈述权-理论基础
被告最后陈述权
在刑事审判的过程中,诉讼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控方与辩方在力量对比上的相对均衡,在中国刑事诉讼机制转型的今天尤应如此。因为,力量相对平衡是形成对抗的前提所在。不过,为大家所达成共识的是,代表国家参与诉讼的检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参与诉讼的能力上存在着先天的严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将刑事诉讼描述成是检察官代表强大的国家向弱小的被告人发动的一场战争。控方掌握着国家强制力,可以实施各种强制措施,而被告人似乎仅是被强制的对象。因此,各国不得不在立法上纷纷采取方略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便是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权,以使其在参与能力和诉讼地位方面逐步接近或赶上他的检察官“对手”,使控辩双方能够形成对抗之势。被告人被赋予的特权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上的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前者譬如对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规定,后者譬如一些国家对被告人沉默权的规定。可以认为,被告人在庭审中被赋予最后陈述权也是这种特权在程序上的一个体现。这一点在与民事诉讼的对比中也可得到验证:民事诉讼中两造的天生平等注定了民事被告人不能享有特殊的最后陈述权。
另外,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行使必须以当庭口头陈述为唯一的形式,任何书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头陈述。因此,最后陈述权又被认为是言词原则的当然体现。所谓言词原则,是指法庭审理案件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即口语形式进行。公开的直接言词审理取代秘密的间接的书面审理,是诉讼制度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发展。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是未经当庭以言词方式调查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裁判的依据。因此,书面辩护词等任何书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为剥夺或限制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理由。可见,作为现代审判原则之一的言词原则也是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一个理论基础。
最后陈述权-功能
法庭审判的最后陈述权
其一,作为法庭审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有助于法官发现案件真实。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是最了解案情者,因此其陈述对案件的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又常常能够最集中、最明显地表现出被告人的主观个性特点。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较之其以前的各种陈述,往往有新的内容。因此,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于法官作出正确的判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在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中发现了新的证据或者其他新的情况,法官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而不是径行休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所作的司法解释中就规定:“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合议庭认为可能影响正确裁判的,应当恢复法庭调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辩解理由,合议庭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恢复法庭辩论。”
其二,最后陈述程序可以突显对被告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如果说前述一方面是出于能够准确地惩罚犯罪的考虑的话,那么这里可以认为是出于保障被告人人权的考虑。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程序的关注也日渐强烈,过去那种程序法是实体法的附庸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学术界甚或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人们意识到程序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又是多元的。其中程序能够体现当事人做人之尊严的价值引起了充分注意。“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保障体制强调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正、民主和法制的观念,使诉讼具有理性活动的形象。”不管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最终的裁判结果有无实质的影响,最后陈述程序还是可以让被告人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虽然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已得到确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告人是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这种境地难免会对其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为被告人设置一个释放情感的平台并非毫无必要。当然,在最后陈述中被告人并非可以毫无边际、言无不尽,还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下文将作专门论述。
其三,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以个案的形式向旁听民众宣示法律以及劝诫民众切勿违法犯罪。本来,教育功能应当说是整个庭审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的一个功能。但是,被告人最后陈述往往会带有更为浓烈更为直接的教育色彩。被告人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情感丰富地向人们展示其内心感受,具有一种“最后的临别赠言”的性质。有一些陈述可能与认定案件事实毫无关系,所以在其他程序中可能并无机会做出。而各国立法对被告人最后陈述的限制一般都是“与本案有关”或者“不离题”,这类陈述虽说与认定事实无关,但应当说是还是“与本案有关”的,也是“不离题”的。况且这类陈述还会关系到量刑时所考虑的认罪态度问题。最后陈述较之于其他庭审的过程可能更会打动旁听民众,体现出劝诫教育的功能。当然,法官也不能因于此而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向这方面引导,毕竟最后陈述是被告人的权利,它还承担着体现被告人做人尊严的功能。
最后陈述权-性质定位审判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应当说被告人之最后陈述权是属于辩护权的范畴。所谓辩护权,是指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内容进行辩解、反驳,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简单地说就是对控告进行辩护的权利。一般认为,辩护权具有三个特性:专属性、防御性和绝对性。最后陈述权也是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性质。最后陈述权的专属性意味着它是专属于刑事被告人的一项权利,即使有律师代为发言,也是不能限制被告人还是可以进行最后陈述。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258条第(二)项和第(三)项便规定:“(二)由被告人作最后陈述。(三)即使有辩护人为他作了发言,对被告人仍然应当询问他是否有为自己辩解的陈述。”在防御性方面,最后陈述权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它本来就是立法为了平衡控方和被告人的诉讼能力而多为被告人附设的一道防线,在形式上又体现为被告人作为防御一方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陈述权的绝对性应当体现为只要一个公民受到了刑事公诉和刑事审判,而不管其犯罪性质、严重程度如何,他都应享有最后陈述权。我们不能以罪轻为理由认为没有最后陈述的必要,从而限制剥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在第523条规定“最后陈述的进行”时便提出:“……5、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被告人和辩护人要求最后发言,应当得到允许,否则导致行为无效。”
辩护权是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之中,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同一般意义上的辩护权相比,最后陈述权有着独特之处:一是最后陈述的主体仅是被告人,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由辩护人代为行使,这显然有别于其他的辩护权;二是在最后陈述中,并不存在如其他辩护权中控辩双方直接意义上的对抗,在这一阶段中,只有被告人一人进行陈述,不存在控方的辩驳,其意见可得以充分提出。
另外,最后陈述权又不完全是一种辩护权。最后陈述权有一个功能是突显被告人的尊严感,释放被告人的内心情感。而辩护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要体现为一种对抗。有些情况下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并不具有对抗性,仅仅是一些抒情性质的发挥,最后陈述权会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最后陈述权的这种性质也是由被告人的受国家追诉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这种地位意味着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要比其他任何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当然,被告人情感的释放也并不是漫无边际,应当是与案件有关的。
最后陈述权-限制
模拟最后陈述权
任何权利的行使皆应有一定的限制,刑事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对最后陈述权的限制应当仅限于在内容上的限制,在陈述形式上不应有任何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法官会以陈述时间过长为由打断或者取消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应当说这是对最后陈述权的一种侵犯。有一些被告人在做最后陈述时语气慷慨激昂,有时也会被法官以语气不对为由打断,这种做法也是侵犯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对最后陈述权在陈述内容上的限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不能损害国家、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的利益,这应当是一个最基本的底限。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些情况,如有的被告人会在最后陈述中蔑视甚至辱骂法庭、公诉人、侦查人员,有的被告人会对被害人、其他被告人或者案外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行为都是侵犯了国家、社会或者他人的利益。对此法官应予制止,进行批驳、训诫,如果被告人不听,视其情节轻重程度,酌情做出加重处罚或对其另外追究责任的处理。在公开审理的案件中,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如果涉及到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也应当受到限制。
其次,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内容不得离题。所谓“不得离题”,即必须与本案有关。对“与本案有关”应作广义的理解,不能仅限于与认定本案事实有关,被告人关于悔罪的倾诉、对犯罪心理的讲述以及对本案所适用的法律的评判等等都应当认作“与本案有关”。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被以“与本案无关”为借口打断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情况已经构成了对最后陈述权的侵犯。对于“与本案无关”的理由应当慎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是否与本案无关,往往要到陈述结束后才能作出判断而不是在一开始陈述就可以得到结论。”
最后,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不得进行不当的重复。有的被告人出于心态紧张等因素会一时思维停滞或者混乱,可能会在最后陈述中重复自己在前面程序中已做的陈述,或者会固执地咬定并多次重复自己某一方面的见解,这种情况下法官可以予以适当的制止。但是,一些为了保持逻辑上的系统连贯或者陈述的其他需要而不可避免的重复应当是允许的。
最后陈述权-保障
最后陈述权
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有对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规定,但与其他国家的规定相比,则显得太过简略。并且,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似乎尚未被提至“被告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的高度,不受重视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如限制被告人陈述时间,以提问打断陈述,以问答代替陈述,对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的新情况、新证据不予理睬等等。于是,如何保障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应当将对被告人最后陈述内容的限制明确写入立法,并且规定除这些限制情况外任何情况下的最后陈述都不得受到任何人的打断和其他干扰。最后陈述程序由法官主持进行,在此过程中公诉人和被害人等绝对不能插话打断,只有法官可以限制一些不当的最后陈述,但是也必须明确具体地给出限制陈述的理由。
第二,审判法官应当给予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以高度重视,不能让这一程序成为“走过场”。首先应当规定法官有告知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义务,不履行此义务被告人又没有进行最后陈述时可视为对最后陈述权的剥夺。另外,如果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事实、新证据,法官应视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恢复法庭调查或者是法庭辩论。《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如果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受到了剥夺或不当限制,而其中又会有对新事实、新证据的陈述,在二审中提出可以成为发回重审的理由。当然,是被告人自己的原因导致最后陈述中没有提出而又拿到二审程序中提出则不属于此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因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而导致恢复法庭调查或法庭辩论,之后终结时被告人还是当然地享有最后陈述权,因此最后陈述权中的“最后”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
第三,为使被告人能充分地行使最后陈述权,其辩护人可以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在司法实践中,一些被告人因心情过于紧张或者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可能很难准确充分地陈述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时应当允许辩护人进行一些提示性的引导。在没有辩护人的情况下,也可由主持庭审的法官给以必要的协助。但应当注意的是,绝不能让这种引导或协助成为限定式的问答,变向地限制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

❻ 如何让法院的法官办事效率快一点。

你可以在判决生效后,于判决还款期限届满后两年内,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行的话可以继续申请

❼ 法官怎样才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处理每一件案件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之源,我们只有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思想,才能保证我们在处理每件案件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正义。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宪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做为法官,守护着这个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狭义来说,我们就是公平正义的最忠实的守护者。我们不能心存麻痹,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一次不公正判决,可能只占我们承办案件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但对于特定的某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100%的不公平,就很少能引发人民群众对法院公平正义处理案件的怀疑。怀疑的累积,必然会引发人民群众对法院公平正义判决的信任危机。在头脑中,我们就应该把我们假想成一名主刀医生,纠纷就是一台你要面对的“事关人命”的手术,判决就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而公平正义就是唯一正确的手术方案,如果我们的刀下偏了,危及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更危及的是人民群众对你本身,对你所在的“医院”的信任和支持,他们会怀疑你以后进行手术的成功性,他们甚至会怀疑整个医院医生进行手术的成功性。
二、努力学习自身业务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过硬的业务素质是保证案件质量的关键,做为法官,你只有熟悉并正确掌握使用法律条款,才能把案件办理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当前的法律环境,法律条款修改的比较频繁,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具备办理铁案的理论条件。如果我们法官是一架天平,那么我们掌握使用的法律知识就是天平一头的砝码,如果它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不会得出真正的公平。我们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的是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和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审判经验。我们要将自己打造成专家型审判人员,我们要牢记高素质、精业务才是办理公平正义案件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切忌不能机械死板地适用法律去处理一些纷繁复杂的纠纷,我们要深刻剖析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实质,灵活地去适用它解决纠纷,如果你承办的案件,即使法律适用并无不当,但得出的裁判结果却让各方当事人都不满意,那么这样的案件怎么能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做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不仅要通晓各种法律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读诗诵词,不仅会缓解我们的工作压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更会豁达我们的心胸,开拓我们处理复杂纠纷的思维;阅读古文不仅仅会让我们通古知今,更会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公平正义之气留在我们心中。只有身存一身正气,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公平正义的处理每一件案件。
三、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公平正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
不要把公平正义只拘泥于裁判结果上,我们只有在我们处理案件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小的支节上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对整个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
立案,是我们承办案件的第一个流程,用老百姓的话说,法院医院是他们最不愿意来的地方。那么,他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他们最不愿意来的地方,必然是鼓了很大勇气,怀揣着很大的委屈。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们必须热情耐心地去接待他们。符合立案条件的,我们无条件的给他们立案,并向他们交代他们所享有的诉讼法权利和应该承担诉讼义务。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也不要简单粗暴的拒绝他们于大门之外,这时,就更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做解释工作。向他们阐明不立案的理由,给他们翻法条,讲解法条,如果有其他的救济渠道的,向他们介绍其他救济渠道。固然,当事人的素质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强弱,但我相信,我们的热心,我们的耐心,我们的真心,绝对会打消他们的疑虑,绝对会让他们在法院的“门诊室”就能感到法院承办每一件案件都是公平正义的。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我们做为法官一定要严格律己,必须依法办案,并且一定要在接待当事人,庭审等一些细节上多加注意,不要让当事人产生丝毫的“合理怀疑”。以往,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些小节,不耐心去接待当事人,在庭审中谈一些无关庭审的言语,这有许多都是我们的无心之作,以至于在当事人质疑这些细节时,我们会大呼冤枉。但换位思考一下,各方当事人都是带着种种矛盾到你面前的,他们必然会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你对一些细节的忽视,也就必然会动摇你在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的形象。如果你让当事人产生了这种错觉,他又怎么能感受到你承办案件是公平正义的呢?
在判决结果出来后,我们一定要向当事人尤其是败诉方当事人阐明判决理由。让当事人赢得清清楚楚,输的明明白白。院党组做出的每件案件都要对当事人当面审判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它不仅仅是我们履行向当事人宣读判决结果的诉讼流程,更应该是法官向当事人阐明裁判理由的必备程序。它能够为我们法官公正的承办每一件案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一身正气,又何谓不敢直面当事人呢?同时,这样做也会消除当事人对我们法官是否公平正义承办案件的最后怀疑。
所以说,公平正义不仅仅体现在裁判结果上,它更应该贯穿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我们要让人民群众在我们承办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加大调解、协调的力度,力争案结事了。
我们不能机械的、呆板的把公平正义停留在表面,而要发展的、创新的去理解它的内涵和实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彻底解决一些社会矛盾是我们法院乃至每一名法官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并不是每件案件都正确判了,就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如果案件判了,但纠纷仍在,矛盾仍存,甚至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那么又何谓公平,有何谓正义呢?所以,我们不能呆板地为实现表面的公平正义而机械地去裁判案件,我们要在不违反法律,不侵害国家、集体、个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大调解,协调的力度去定纷止争,力争案件结束了。当事人握手言和了,矛盾彻底解决了,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五、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大宣传力度,树人树事。
我们法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只和“打官司”的当事人接触,而隔绝了我们与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信息往来。古语道,好事不出门,我们曾经承办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公平正义的案件,我们中间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正气的好法官,但人群众并不一定知晓。怎么办,那就要“请进来,传出去”。把普通的人民群众请进我们法院来,让他们参观我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旁听我们的庭审,让他们翻看我们的卷宗,让他们评判我们的判决书,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法官,让他们监督我们承办的每一件案件,让他们揭下他们认为的,披在我们身上的“神秘面纱”,让他们清晰透彻地感受到来自我们法院的公平正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法院的典型案例,好法官的典型事迹宣传出去,树人树事。方程法官的优秀事迹,不仅让我们这些同行为之感动,其必然也会引发社会、引发人民群众对法官为公平正义不懈奋斗的认知。
总之,做为全国政法队伍人群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严格律己,公正执法,让人民群众在我们承办的每一件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❽ 在法庭上怎样迹述说,才能得到法官的好感

1、离婚抄解决三个问题:夫袭妻身份关系、共同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 2、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 3、协议离婚到民政局,诉讼离婚到法院; 4、协议离婚即夫妻双方协商,协商好第1项,签字后,领离婚证,离婚; 5、诉讼离婚即打离婚...

❾ 有什么合法的方法可以强制让法院法官上班不能坐电梯吗

法官上班的区间,与法院的立案庭、审判法庭是分开的,只要法院有电梯,你凭什么不让法官坐电梯?你应该向法院的规划建设部门提出不要设置电梯的建议。

❿ 我通过什么方式能把答辩词交上,让法院重新公平依法判决

法院的审判程序不合法,你可以向上级法院上诉,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定程序违法的,会发回原审法院进行重审。

热点内容
神经病撞车要付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5-19 19:43:04 浏览:20
2015行政诉讼法真题 发布:2025-05-19 19:37:31 浏览:834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 发布:2025-05-19 19:15:03 浏览:368
有关水滴筹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9 18:55:05 浏览:128
刑事诉讼法攻略 发布:2025-05-19 18:54:21 浏览:868
道德经图解pdf 发布:2025-05-19 18:38:03 浏览:916
属于道德特征有 发布:2025-05-19 18:37:57 浏览:219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载 发布:2025-05-19 18:37:01 浏览:32
法治进行时2016年全集 发布:2025-05-19 18:21:06 浏览:576
劳动法休息日算工资吗 发布:2025-05-19 18:19:39 浏览: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