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法院工作报告
『壹』 民事诉讼问题探讨!法律人进!
古代圣人以“孝道”为修身根本,陋弃象“小人”样的“不平则鸣”。由于这种风气一度成为风尚,所以争讼被人所看不起而起到一种净化社会的作用;而现代的人由于进入“市场经济”,人们熙熙为利而来、攘攘奔利而去,形成一种斤斤计较的风气,社会道德的公同性和秩序又未得到有效的组织发扬并形成自觉,动不动就各自站在偏倚的“理”上来动脑钻风求利……自然,“不耻争讼”不再受“人生成本”的道德自觉所衡量而利令智昏,其的数量就会多了起来,给社会造成很大压力并倒退。为解决这个问题,除法律人员在程序上多用“说道”来化解矛盾外,关键的是要想法使人们的道德成本意识变成自觉,在每发生事故之初,就自觉的运用“争讼多凶”的原理来控制自我,这样才可减少诉讼的量不断呈几何级别上升。
『贰』 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的资料谁有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男,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首席大法官。
1957年至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2年1月至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干校教师。1962年至1969年广东省曲江县公安局干部。1969年至1975年广东省曲江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75年至1981年广东省曲江县龙归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1981年至1983年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党委书记,清远地委副书记。1983年至1986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1986年至1990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90年至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1992年至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检察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1998年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当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叁』 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5日至3月16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中央预算。
会议表决高票通过了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根据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于2008年1月选出。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全文哪里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
法发〔2006〕 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为确保及时、高效、公正办理执行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
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
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第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7日内确定承办人。
第三条 承办人收到案件材料后,经审查认为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的,经批准后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
第四条 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通知被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财产,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在指定的履行期间内有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在获悉后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性执行措施。
第五条 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通知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
第六条 申请执行人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后5日内进行查证、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予以核查。
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或者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确有困难,需人民法院进行调查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出调查申请后10日内启动调查程序。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承办人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对被执行人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知识产权、对外投资权益及收益、到期债权等资产状况的调查。
第七条 执行中采取评估、拍卖措施的,承办人应当在10日内完成评估、拍卖机构的遴选。
第八条 执行中涉及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它财产需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承办人应当在5日内向有关登记机关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
第九条 对执行异议的审查,承办人应当在收到异议材料及执行案卷后15日内提出审查处理意见。
第十条 对执行异议的审查需进行听证的,合议庭应当在决定听证后10日内组织异议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听证。
承办人应当在听证结束后5日内提出审查处理意见。
第十一条 对执行异议的审查,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办理完毕。
需延长期限的,承办人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日内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执行措施的实施及执行法律文书的制作需报经审批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在7日内完成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1.公告送达执行法律文书的期间;
2.暂缓执行的期间;
3.中止执行的期间;
4.就法律适用问题向上级法院请示的期间;
5.与其他法院发生执行争议报请共同的上级法院协调处理的期间。
第十四条 法律或司法解释对办理期限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伍』 2007年全国人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5日至3月16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中央预算。
会议表决高票通过了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根据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于2008年1月选出。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陆』 从2007年一月一号开始实行的政策
国家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如下:
发布单位 名称 解读 文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 护照有效期10年, 护照期满不再延期,弄虚作假骗取护照将受严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县级以上人大有权撤销政府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所有金融机构都要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建立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建立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修正) 赋予银行业监管机构相关调查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八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 全部死刑案件核准权从1月1号起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九号
国务院 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外国记者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 国务院令第477号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公安机关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收费全额上缴财政,受处分的公安民警将同时被降低或取消警衔,公安民警法定工作日之外工作应补休 国务院令第479号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明确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优先顺序 法释[2006]10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各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依法判决和裁定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法释[2006]12号
商务部 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 打破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格局,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我国从事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 商务部令2006年第23号
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商务部令2006年第24号
国土资源部 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 放宽报考条件,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报考人员考试成绩在三个连续考试年度内有效 国土资源部令第35号
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应进行合法性审查 国土资源部令第36号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2006) 明确了负有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增加了对金融机构违规的处罚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
国家林业局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禁止在林木种子不成熟季节、劣质林内采种,林木种子将使用绿色、白色两种标签 国家林业局令第21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明确医疗广告实施发布前审查制度,首次对发布的广告内容作出明确限定,明显加大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处罚力度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令第26号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行政许可实施暂行办法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的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行政许可 国家旅游局令第27号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电力并网互联争议处理规定 规范电力并网互联争议处理行为,维护电力企业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1号
电网运行规则(试行) 适用于省级以上调度机构及其调度管辖范围内的电网企业、电网使用者和相关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安装调试、研究开发等单位,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2号
国家税务总局 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 增加了“定额公示”程序,方便了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6号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完善了对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业务的规范 财政部令第33号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接轨国际,为各类金融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不同类型金融企业的财务规则加以规范 财政部令第42号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决定 所有矿井必须安装监控系统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0号
公安部 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 持有境外驾驶证的人员无需经过考试,只要接受道路法规学习,领取《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即可在中国境内临时驾驶机动车 公安部令第90号
交通部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强化了立法责任制、“开门立法”机制和总工程师介入机制等 交通部令2006年第1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 明确内河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实施,调查结束应作出《事故调查结论》 交通部令2006年第12号
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和海外科技专家来华工作进出境物品管理办法 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和海外科技专家进出境时,海关将给予通关便利 海关总署令第154号
地方级的法规、规章如下:
发布单位 名称 文号
天津市 天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听证办法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2号
天津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条例
山西省 山西省见义勇为人员保护和奖励条例
山西省太原市 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
大连市教育督导条例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
吉林省 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
上海市 上海市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4号
江苏省 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32号
浙江省 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
浙江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26号
浙江省导游人员管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27号
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
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29号
福建省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
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
福建省招标投标条例
山东省 山东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92号
山东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条例
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
山东省泰安市 泰安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 泰安市人民政府令第116号
山东省菏泽市 菏泽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湖北省荆州市 荆州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
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
广州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规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58号
贵州省贵阳市 贵阳市公园和绿化广场管理办法
云南省 云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
陕西省 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陕西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
『柒』 2006年到法院工作,2007年拿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法官任命没下,2011年调到政法委工作。证书一直未年审。
2006年到法院工作,2007年拿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法官任命没下,2011年调到政法委工作,证书一直未年审,由于该证书没有实行年度备案,所以该证书已经无效。
司法行政机关对尚未从事法律职业的证书持有人实行年度备案制度,尚未从事法律职业的证书持有人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内,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副本到地(市)司法局办理年度备案。
另外,即使有效,由于当事人调到政法委工作,也需要法律职业的证书实行变更备案。
根据《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规定
第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尚未从事法律职业的证书持有人实行年度备案制度。
尚未从事法律职业的证书持有人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内,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副本到地(市)司法局办理年度备案。地(市)司法局应当将年度备案情况报省(区、市)司法厅(局)。
第十八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已经从事法律职业的证书持有人实行变更备案制度。
证书持有人应当在职业变更后30日内,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副本到地(市)司法局办理变更备案。地(市)司法局应当将证书持有人职业变更情况报省(区、市)司法厅(局)。
第十九条申请人对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不予受理申请、不予颁发证书或确认证书无效等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捌』 杜广纯案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督办13年最高法检预审7年特审3年世所罕见,何时才能在最高法院审判
杜广纯案历经上百诉讼程序,我受尽苦难申诉到全国人大,经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督办13年,交中央信访联席会议直接办理后,最高法、最高检关门办案侦查、预审时间达7年,预审结束后又进入一个特殊司法审判程序,时间再三年,这在世界司法史上创造一个奇迹。
杜广纯案详细诉讼程序如下:
此案农民被冒名顶替上学并当上警.察24年至今侵权、犯罪难止、难究,15年行政诉讼难讨户口!1995年秋许庆锋冒领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上学并办理了我的身份证,派出所户籍警崔广松是许亲戚,强行收缴我家户口本……具体情节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合肥电视台都报道过,篇幅太长这里不再重复,详情请搜索“杜广纯案”。2004年正式行政诉讼到安徽省长丰县法院,虽然被告们承认一部分事实,但是法院没有停止侵权犯罪行为、没有恢复我户籍身份证,于是我不服糊涂判决上诉到合肥中院,结果合肥中院的终审判决比一审还要糟糕十倍:不仅没有恢复我真实户口、身份和注销假杜广纯户籍,反而判决假杜广纯变成许庆锋,公开允许冒名顶替人有两个户口(至今仍然在当警.察)。于是来到合肥市检察院申请抗诉,最终没有立案(不久在合肥市检察院的刑事控告立案了,我向民行抗诉科索要不抗诉意见答复函,继续往上申诉……)、!2005年9月9日申诉到省检院:立案登记后3个月把已经盖了章的申诉状原件退回,2005年11月11日申诉到省人.大,一年不给我答复,咨询电话打了数百次……2006年底申诉到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信.访办将案件数次交安徽省人大办理,但是省人大就是不动,全国人大信访办被迫2007年10月将案件报告专门委员会、又报告给委员长会议决定:将案件交中央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处理,2007年11月11日案件转到安徽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经过省人大上层,省公检法、信访办等相关部门处理决定将案件交省政法委以非正常案件处理,因为案件的正常申诉、抗诉程序被省检.察院、省人大堵死了。省政法委于是派合肥政法委和县政法委到我家调查了解情况,2008年11月11日省政法委告诉我案件转到省高级法院了,也就是转成正常案件了,5个月后我问省高级法院啥时候开庭,省法院说明天给你答复,到北京汇报工作去了。因为案件是中央受理交办,省里的审理终结报告要报给中央信访联席会议审查,如果问题严重还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果然,2009年4月案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反渎职侵权专项工作报告议题交最高检法重新办理,省法院审判情况书面报告被扣。大家可以想象有多么严重,涉及官员有多少?最高法、最高检察院调查处理3年将冒名顶替案刑事部分事实查清,审判情况向人代会通报后,2012年4月委员长会议决定以议案形式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201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闭幕后十多家网络媒体对杜广纯案有特意报道……
2012年4月底以后最高法检用查清的冒名顶替案刑事案来推翻申诉到全国人.大的行政案终审判决,经过人代会决议通过,2013年4月底案件应该开庭平反……最高法院院长在2013年4月在媒体上声称要亲自参与审判一些案件应该可以说明案件平反条件成熟……
此次案件没能及时开庭平反可以说是人大监督权利干扰司法造成的,案件完全符合启动条件,及时开庭判决停止侵权、犯罪后再去追究相关人员枉法裁判、刑事枉法追诉责任是妥当的,这是冤案平反基本规则,然而为了拖案得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案件出现了重大转折:把冒名顶替刑事案和申诉到全国人大的行政案搁置下来,继续追责枉法裁判、刑事枉法追诉案。
2015年7月底合肥市原检察院院长满铭安自缢而死……
2015年12月前后,追究枉法裁判人员案处理结束,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三个部门一把手20日内相继到安徽调研……(这应该是又一次想启动杜广纯案的暗示,但是可能涉嫌轻处理罚酒三杯或丢车保帅等情况……)
2016年4月21日习.总 和总理就信.访工作作出指示、批示:要求避免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把小矛盾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要认真处理好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这应该是一种程序暗示:杜广纯案经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处理,七年侦查、预审工作全部结束,进入特殊司法审判程序)
2016年4月底冒名顶替刑事案由最高检进行审查起诉,2016年6月13日第70次委员长会议上就第二十一次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这应该是一种程序暗示) 经过最高法2个月左右审理结束,审理情况报告交纪委审理作出处分决定,2016年12月12日84次委员长会议上就二十五此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
2016年12月后行政申诉案进入再审程序,六个月时间包括立案、审理,2017年6月审理程序中止(诉讼过程中涉及刑事案且与本案因果关联)。 2017年6月13日委员长会议上就二十八次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2017年6月底追究相关人员枉法裁判、刑事枉法追诉案由最高检审查起诉,8月18日委员长会议上就二十九次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
2017年10月追究枉法裁判刑事案审理结束,10月16日委员长会议上就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审理书面报告交纪委决定……
2017年12月14日委员长会议就31次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决定将冒名顶替案刑事部分移送最高检审查起诉,不是前面已经起诉过了吗?这里应当是定罪与量刑分离,再审一遍…… 2018年2月11日委员长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决定向最高法提起公诉量刑。
2018年4月17日委员长会议就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将刑事枉法追诉案、民行枉法裁判案交最高检移送审查起诉。 2018年6月11日委员长会议就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决定向最高法院提起公诉量刑。
2018年8月17日委员长会议就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就是将冒名顶替刑事案件与枉法裁判刑事案件合并交最高检移送审查起诉。
2018年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就第六次常委会有关议题进行汇报,是将合并审理的刑事案件移送到最高法公诉……
杜广纯案最后一个程序就是并案或合并审理,冒名顶替刑事案、违法裁判等刑事案、行政申诉再审案,三案合一审理,三案相辅相成,事实相同,合并审理非常合理。这里有一个争议的问题:究竟应该刑事案先开庭还是行政申诉再审案先开庭?刑事案先审判就会出现与行政案件终审判决发生冲突,行政申诉再审案先审判又需要刑事案件认定的事实作为证据依据。所以必须同时启动。刑事案审理期限两个月,12底经委员长会议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行政申诉再审案应该三个月内审理结束,1月底委员长会议将有关议题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