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法院对老赖
1. 2016国家怎么整治老赖
截至2016年2月,国家还没有出台最新的整治老赖措施。目前实行的有效措施包括:1.建立并运行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促使其积极履行义务的有益尝试。 “老赖”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将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遇“卡”。此外,还会被限制高消费,如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入住五星级酒店等。2.公开曝光,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微信先后开设“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定期曝光失信被执行自然人和被执行法人,各地基层法院也陆续在官方微博等平台。通过曝光让失信者无处躲藏,使被执行人的信用评价与其个人名誉、生存空间直接挂钩。3.限制消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明确: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六)旅游、度假;(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4.财产查控,通过银行账户及网银监控,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已经正式开通,各级法院执行人员足不出户,通过法院内网就可以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财产的查控。5.刑事追责,对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暴力抗拒执行”等典型案例追究刑事责任。
2. 法院对老赖的最新办法是什么的
据了解,老赖对之前那些查封、冻结或曝光的手段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是“死皮赖脸”了内,那么法院最近出了容一个大招—对付老赖的最新办法就是失信之人的子女私立学校一律不得录取,既然其它方法不奏效,那么再厉害的人还是逃不过这招的吧,毕竟虎毒不食子啊,有些人对别人狠,但总不会对自己家人狠吧。
根据法院指令河北已经打响了第一枪,主动配合执行:向衡水第一中学、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等7所私立学校发出通知,限制失信之人的子女,通知明确载明:
1、各私立学校的招生简章,需载明报名学生家长必须没有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相关记录;
2、凡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者,一律不得录取;
3、对已招录学生,有上述情形者,一经发现,应责令退学或转校到公办学校。
这个举动一出,很多老赖就慌了,为了不妨碍孩子上学,有些100多万的债款都还了,还有北京等其他名校也纷纷执行这一规定,效果明显,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学校会执行到位,以后老赖就真正的无处遁形了,这一招真的致命,除非不在乎家人死活的。
如果以后这招也不行了,那么还会想出其它杀手锏的。
3. 2016年五莲法院对被执行人有何措施,老赖有钱不还
1、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以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措施。
2、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百四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四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4. 法院对无财产老赖怎么执行
1、一定要先限制他高消费比如限制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住宿,不得旅游、度假等多种高消费行为。同时限制其乘坐动车其他一等座以上座位。2、如果老赖确实无钱可供执行的,法院一般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一般会将老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且责令老赖定期报告财产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狡猾的老赖在执行前就转移了所有财产制造出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一旦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老赖和他的财产就马上可以“复活”。根据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第九条规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五年内,执行法院应当每6个月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并将查询结果告知申请执行人”。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法律依据:《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第九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五年内,执行法院应当每6个月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并将查询结果告知申请执行人
5. 中国法院最新对付老赖,老赖法院怎样执行
目前有如下方式:
黑名单系统
为了有效治理“老赖”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12年7月、11月和2013年1月三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公开等情况进行通报,建立了网上的“老赖”黑名单系统。社会各界人士点击“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输入姓名就可以查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最高法再与十家银行信息联网惩戒“老赖”
2014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人民法院与银行业执行合作签字仪式”。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签订执行信息合作备忘录,鼓励各级法院和银行各分支机构推进网络查控机制建设,使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共同实施信用惩戒。
联网查询
2014年10月,最高法正在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网络查控体系,成员包括已经和最高法签订网络查控和信用惩戒机制备忘录的20余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工商总局、证监会、银监会、公安部等有关部门也会加入。
联通网络以后,某个法院遇到一个具体案件,可以通过网络方式直接查存款。能在全国范围内查到存款情况、金融产品情况、房屋情况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网络查控体系2014年年底建成。这种体系的建立,是制约‘老赖’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除此之外,2010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了限制高消费等一系列问题,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称,《规定》出台的目的是通过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避免恶意逃债,最终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最大限度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 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一些被执行人一方面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另一方面又从事各种高消费行为。《规定》的颁布,为惩治“老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6. 法院对老赖有哪些处罚
法律分析: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7. 人民法院对老赖的执法标准是什么
2010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了限制高消费等一系列问题,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称,《规定》出台的目的是通过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避免恶意逃债,最终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最大限度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 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一些被执行人一方面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另一方面又从事各种高消费行为。《规定》的颁布,为惩治“老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规定》指明了限制高消费的对象、原则、范围、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确定了限制高消费的对象是有清偿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凡是被执行人有拒不申报财产或者申报不实、拒不配合法院查找财产等消极履行的行为、规避执行的行为或者抗拒执行的行为,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规定》列举了八类禁止的高消费行为:
(1)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2)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3)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4)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5)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6)旅游、度假;
(7)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8)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1]
2012年7月20日,为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协助执行义务,并通过金融手段向被执行人施加压力,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了银行业、证券等金融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协助人民法院全面加强执行工作。[2]
8. 人民法院针对老赖拒不执行者的措施
对于执行中拒不履行法律文书中载明义务的被执行人,法院可以以冻结、扣押、查封等方式强制执行其财产;对于隐匿财产的被执行人,法院也有相应的手段查明其财产所在。但是,总有一些人要么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要么就彻底与法院站到了对立面。针对这种“老赖”行为,法律规定了几种措施,以限制其活动的方式迫使其尽快配合执行程序的进行。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限制出境:对于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法院可以通知有关单位对其采取限制出境的措施。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被执行人以携款潜逃的方式躲避执行,同时,出行限制带来的不便也可以迫使被执行人尽快想办法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
2.公布信息:法院针对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还可以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其不履行义务的信息。通过这种公布信息的方式,不但可以使被执行人受到舆论的谴责,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其他公民对其盲目信任从而受到损失。
9. 法院对老赖可以执行几次
法院对老赖的拘留法律没有规定次数限制,但没有新情况一般司法拘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