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法官
㈠ 《法官的妻子》主要讲了什么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色列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兄弟两人,哥哥是一位执法官的大法官,弟弟却是一位游手好闲的坏蛋。大法官到了结婚年龄,娶了一位如花似月、贤淑善良且颇能忍耐的妻子。从此,二人恩恩爱爱地生活。
但天有不测风云。自从大法官娶了如此美丽的妻子,弟弟除了羡慕嫉妒之外,心里还常常想调戏嫂子,但他又怕大法官惩罚他。因此,他苦苦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一天,大法官鬼使神差地想去耶路撒冷朝圣。便将一切事务交给弟弟掌管,还叮嘱他要照顾好他的嫂子。然后,便踏上了朝圣的旅程。
无耻之极的弟弟终于等到机会了,便欣然答应。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呢。
哥哥走后的当天晚上,弟弟就来到嫂子的住处。看到嫂子后,人面兽心的弟弟对嫂子说:
“嫂子,哥哥走后,你独自忍受这漫漫长夜,实让我心里不忍,还是让我来陪陪你吧?”
说着,张开双臂,色狼般地向嫂子扑去。
嫂子是一位恪守妇道的贞洁女子,怎会允许自己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呢,何况还是自己的小叔子。因此,她立刻闪到一边,并温言劝告弟弟。但此时的弟弟已经被色欲冲昏了头,仍对嫂子百般调戏,动手动脚。最后,他竟抱住嫂子不放。嫂子再也忍耐不住了,伸出玉手,狠狠地抽了小叔子一个嘴巴。弟弟头脑一下清醒不少,失望而又羞愧地走出房去。
回到自己的住处,小叔子害怕嫂子将自己的无耻行为告诉哥哥,整夜辗转难眠,绞尽脑汁,想着脱身之策。最后,他决定来个恶人先告状。
第二天黎明时分,他立刻找到几个狐朋狗友,请他们做证,硬说他嫂子与人私通,败坏门风,并且将嫂子捆绑起来,押送到国王那里。
嫂子对此无动于衷,也不辩解。因为她深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所有的阴谋终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昏庸的国王亲审此案,见法官的妻子沉默不语,便判她受石击刑。
于是,差役在郊外给她挖了个大坑,并让她坐在坑里。随后,善良而又无知的人们就拿起石头,向这个可怜的女人打出。直打得她遍体鳞伤,惨不忍睹。但无知的人们仍毫不手软。法官的妻子只是在坑中默默祈祷,忍受着钻心的痛苦。没有多久,她就被乱石埋葬了,人们也回城了,只留下那个埋人的乱石堆。
好人必有好报。夜幕降临之时,法官的妻子渐渐地苏醒过来,情不自禁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正巧,有一位从城市喝酒归来的信徒经过乱石堆,听到呻吟声,开始时还毛骨悚然,继而,仗着几分酒劲,便朝石堆挪去。随后,他扒开乱石堆,将法官的妻子背回家去,让自己的妻子为她调治。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养,法官的妻子又恢复了健康。那个好心人家正好有个四五岁的小孩,小孩与她特别投缘。白天里,在她身旁嬉戏玩耍;晚上,和她睡在一起。
不幸的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有一次,她正陪着小孩在门口玩耍。正巧,村里的混混从门口经过,见她虽衣着朴素,仍难掩其天生丽质。尤其是她那凸凹的身材,媚人的容颜,无一不使其痴迷。于是,坏蛋就上前百般调戏,但遭到法官的妻子的严辞拒绝,致使坏蛋怀恨在心。
在一个星月无光的夜晚,乘别人都熟睡之际,坏蛋偷偷地溜进她的房间,并拔出尖刀狠狠向她扎去,但幸又不幸的是,他正好扎在孩子的身上。坏蛋以为扎死了法官的妻子,便逃走了。
翌日天明,法官的妻子醒来,见孩子被人扎死,便惊慌失措地去报告女主人。
女主人听后,悲痛欲绝,不分青红皂白,一口咬定是法官的妻子杀死自己的孩子;扑上前去,狠毒地撕打她;打了一阵,她仍不解气,又抄起木棍将法官的妻子痛打一顿。最后,又拿来菜刀,想让法官的妻子血债血偿。
千钧一发之际,好心的男主人回来了,制止了妻子的报复,并百般的劝慰妻子,说孩子不是法官的妻子杀的。法官的妻子才死里逃生,但她被赶出了家门。
自此,法官的妻子开始到处漂泊。
有一天,当她走过一个村口时,见一群村民正围聚在一棵大村下议论纷纷。她上前一看,见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已经被折磨得憔悴不堪了。她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个人犯了村规,村长正准备将他处死,或者贩卖为奴呢。
于是,她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块金币,递给村长,并请求他将那人放了。
村长接过钱,打量了她几眼,然后命令村民给那个男人松绑。
那个男人被放以后,立刻跪在她的面前,向她忏悔自己的罪行,并立誓服侍她一生一世。村里人见他诚恳的态度,知他已改恶向善。于是,村里人给法官的妻子盖了一座庵,让她住在那里。
自此以后,那个男子天天为她砍柴,给她烧饭。法官的妻子则隐身禅房,虔诚地膜拜静修,直到大功告成。无论多么重的病人,只要她看上一眼,立刻就生龙活虎起来。因此,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医。
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也就在法官的妻子功成之时,陷害她的人先后都卧病在床。她的小叔子心口长了毒疮,毒打她的那个女主人满脸溃烂,那坏蛋更是悲惨,浑身长满毒瘤,整天哀号不已。
看看大法官吧。当他从耶路撒冷朝圣回来,见妻子不在家,便急忙向弟弟打听,弟弟却撒谎说嫂子染病去世了。法官听后,泪流不已,痛斥主的不公平。自此,他日益忧郁憔悴下去。
没有多久,神医的名号更响了,东西南北的病人都出找她看病。法官、好心的男主人以及坏蛋的家人都听说了。于是,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带着病人前去求医。
求医的人太多了,人们都聚集在门外,耐心地等待神医的问诊。过了不一会儿,法官的妻子才戴着面纱,走出掸房门。她望着求医的人们,一眼就认出了她的丈夫、小叔子和另外两个坏蛋。看着消瘦的丈夫,她心疼不已。但没有人认出她。
她沉思了一会儿,张口说道:
“怯除顽疾,必须坦白自己的罪行,只有虔诚的忏悔,才会有效。”
法官听罢,劝弟弟说:
“弟弟,快诚心忏悔吧!别再坚持可恶的叛逆了,否则,就摆脱不了毒疮的折磨,难道你没听主说过这样几句话吗?主将好人和坏人都聚集在世上,但他们却有明显的差别。作恶造孽的人,地位卑贱且命薄如纸;而向善行乐的人,地位高贵,长命百岁。你快点醒悟吧,别在固执己见了。”
法官说完,弟弟泪流满面,羞愧地说:
“哥哥,我对不起你。我趁你不在家,企图调戏嫂子……”
于是,他把调戏、陷害嫂子的经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最后说:
“我罪大恶极,应受到报应。”
随后,满脸溃烂的女主人也忏悔了自己的罪过。
女主人说罢,满身长瘤的家伙也停止哀号,叙说了自己的罪过。
人们听后,都无声地诅咒三个人,然后又都注视着神医。过了一会儿,只听神医道:
“主主宰着一切,然而主又是仁慈的,作孽者的惩罚,已经警告了世人,请主痊愈你的子民吧!”
法官自从神医第一次说话,就有点惊讶。因此,神医再一次说话时,他仔细端详打量这位神医。神医也觉察了,便问她:
“你怎么如此看我?”
法官悲伤地说:
“你的神态、举止,很像我的妻子,因此才如此失礼。”
法官的妻子听后,犹豫了一会儿,才摘掉面纱。法官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夫妻终可长相厮守了。
法官的弟弟、坏蛋和那个女子也认出了她,他们立刻跪扶在地,苦苦哀求法官妻子的谅解;三人虔诚地发誓,誓死守卫法官的妻子。法官的妻子宽恕了他们,他们便立刻痊愈了。
㈡ 大法官的历任
·第一届大法官(37-47)
燕树棠向哲濬(38.4.1-47.9)黄又昌魏大同(38.4.1-47.9)张式彝(37.7-37.11)苏希洵(38.4.1-47.9)李伯申(37-40)夏勤(38.4.1-39.9)胡伯岳黄正铭(41.4.1-47.9)洪文灡徐步垣(41.4.1-47.9)张于浔(37-40)王风雄(41.4.1-47.9)林彬(37-40)曾劭勋(41.4.1-47.9)刘克隽蔡章麟(41.4.1-47.9)沈家彝韩俊杰(41.4.1-47.9)翁敬棠何蔚(41.4.1-47.9)叶在均(40.4.1-47.9)
·第二届大法官(47-56)
林纪东曾繁康 徐步垣 黄演渥 胡伯岳史尚宽黄正铭胡 翰 (51.7-56.9) 曾劭勋 (47.7-53.1) 史延程 王之倧 诸葛鲁 洪应灶 黄 亮 (53.9.16-56.9) 金世鼎王昌华(53.9.16-56.9) 景佐纲
·第三届大法官(56-65)
林纪东黄演渥 (56-60) 金世鼎 胡伯岳黄亮景佐纲 王之倧 欧阳经宇 李学灯田炯锦(60-60)黄正铭(56-60) 戴炎辉 (60-61) 管欧陈朴生(61-65)张金兰 (大法官)(61-65) 范馨香 (61-65) 洪应灶陈世荣(61-65) 程德光 (56-58)翁岳生(61-65) 曾繁康
·第四届大法官(65-74)
陈朴生涂怀莹翁岳生李润沂(65-71)林纪东蒋昌炜 瞿绍先 洪逊欣 (65-70) 梁恒昌 杨与龄 范馨香 杨日然 (65-71)陈世荣杨建华(65-71) 郑玉波李钟声(65-71) 姚瑞光马汉宝(65-71)
·第五届大法官(74-83)
刘铁铮 瞿绍先 范馨香 (74-76.11) 杨与龄 马汉宝 杨日然 (74-83) 杨建华 史锡恩翁岳生陈瑞堂 李钟声李志鹏吴庚 张承韬 郑健才 张特生
·第六届大法官(83-92)
翁岳生陈计男刘铁铮曾华松吴庚董翔飞王和雄杨慧英王泽鉴戴东雄林永谋苏俊雄林国贤黄越钦施文森赖英照城仲模(辞职获准)谢在全孙森焱
㈢ 罗德尼·金事件的法院审判
由于新闻媒体口诛笔伐,大造声势,使金案未审之前就已闹得满城风雨。在美国社会中,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大量报导,对于司法过程和司法权是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应该说,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案件的深入报导和舆论监督,对于增加司法透明度,监督法官判案,提高法院审判质量,促进司法公正,揭露司法腐败,培养公民法律观念和意识,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尽管主流媒体都标榜自己客观公正,但事实上仍然会受到不同的利益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当法院处于媒体所激起的公众舆论喧嚣包围时,强大的舆论有可能对公正审判造成外来的巨大压力,使法院审判丧失公正性和独立性。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危险,即使在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为了维护司法独立和正当程序原则,法院和法官历来都对新闻媒体抱有极大的警惕和戒备心理。著名的的霍姆斯大法官(Oliver Wendell Holmes Jr.,1902─1932任职),就以不读报纸而著称。
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干涉法院独立审判,美国法律规定,媒体对法庭活动只能进行文字描述,一般禁止录音录像和实况转播法庭审案过程。所以,全国三大电视网和CNN对法庭活动进行报导时,所配画面只能是法庭速写师提供的速写画。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的审理过程经电视直播,在美国司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例外。此外,为了防止媒体影响陪审团的独立判断,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克(Tom C. Clark,任期1949─1967)1966年在谢泼德诉马克斯威尔案(Sheppard v. Maxwell,1966)中指出:鉴于现代传播媒介的煽动能力和将有倾向性的新闻报导隔绝开来的困难,初审法院应采取有利措施以保证法律之天平不会不利于被告。克拉克法官裁定:将陪审团与外界隔绝开来,也是本法官应根据辩护律师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如果审判活动被公开报导而可能有失公正,应令重新审判。〔3〕
依照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联邦和州各级法院有责任确保新闻媒体不干预公正审判,法官、律师和刑事案中的公诉人有责任挑选对案情一无所知的候选人出任陪审员,并使陪审团与媒体的宣传报导暂时隔绝开来。在审判期间,法官有责任告诫陪审员,不得接触任何媒体传播的新闻和消息,只能将法庭所展示的证据作为判决的唯一根据。此外,法官还可以依法限制涉案人士与媒体接触,推迟案件审判,变更审判地点,改变管辖法院。在金案中,加州地方法院法官下令将审案地点由洛杉矶县迁到温杜纳县,对审判结果造成了一定影响。温杜纳县是洛杉矶地区警务人员的聚居区,民性保守,对警方权威推崇敬仰,白人占人口总数60%,黑人仅占3%。在这一地区挑选出的陪审团,显然对被告比较有利。
在加州地方法院审判时,警方被告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刑事辩护律师,此公以如簧之舌告诉陪审团,警察群殴嫌犯完全是基于自身的紧张和恐惧。他声称,在多数情况下,因超速、闯红灯等小事违规,但却在警察尾追时拼命逃窜的嫌犯,绝大多数是重罪在身的亡命之徒或毒品贩子。这一经验使警方从一开始就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金异常强壮,在拒捕时不仅一人轻松打翻四名警察,而且抗住了五万伏高压电警棍的两次击打,当遇到这类难以制服的拒捕嫌犯时,警察动用警棍是合法的,法律不应追究警察的责任。被告律师指出,根据未经删剪的原始录像,当失去控制的金向鲍威尔警官猛扑过来,威胁到警官的安全时,他们才被迫挥动警棍。
然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当金被最初的一阵乱棍打倒在地,完全失去反抗能力之后,为啥警察还要继续施暴呢?这最后阶段的攻击是否有必要?被告律师根据录像辩护说,金被打翻在地后,一直不停地滚动,并多次试图站起来,对警官的反复喝令置之不理,结果造成警察执法过当。对警察来说,如果不将拒捕案犯彻底制服并铐住,那等于是失职。此外,如果细看录像慢镜头,就可以发现,在雨点般打向金的56记警棍中,有23记打空了,根本不能算数。
被告律师特别强调,如果金不拒捕,那么殴打事件根本就不会发生。对警察的一个极为有利的证据是,在案发之夜高速逃窜的汽车中,还有金的两个黑人哥们,他们老老实实地遵循警察命令,结果毫发无损。由此证明,金的指控──白人警察出于种族偏见故意殴打无辜黑人──根本站不住脚。
可是,被告律师的这番滔滔雄辩,新闻媒体并未详细报导。原因之一是,在重大案件审判期间,法官可以下令控辩双方不得向新闻界透露案情,使审判过程不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影响。然而,法官这种坚持司法独立的倨傲立场,却使庭外民众无法及时得知案情中那些有利于白人警察的证据,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1992年4月,地方法院陪审团做出裁决,宣布四位警官无罪(对鲍威尔警官一项罪状的指控未定)。仅仅两小时后,熊熊大火在洛杉矶四处燃起,黑烟弥漫,枪声四起,很多人趁火打劫,涌进商店哄抢。法律和秩序彻底陷入瘫痪,四分之一的城区陷入火海,损失程度远远超过了60年代的黑人城市暴乱。更为严重的是,暴乱出现蔓延趋势,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动乱迹象。老布什总统不得不调动数万联邦军队和加州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市平暴。
暴乱发生后,责怪和谩骂纷纷指向陪审团,陪审员被骂为纳粹种族分子。面对指责,一位陪审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辩解说:金从未失去控制,一直是金在主导整个过程,是他自己决定逮捕的时间要多久,他并没有遭到虐待,很多时候警棍根本没有打到身上,警察的行为完全合法。另一位陪审员表示:警察有权在必要时使用暴力进行逮捕,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纳税人雇他们干的。〔4〕
在一片混乱和愤怒之中,哪里还有人会注意听陪审员的解释。而且,1992年是大选年,洛杉矶暴乱使老布什总统心急如焚。暴乱平息之后,白宫新闻发言人立即宣称,暴乱的许多根源,是60年代开始的那些失败的计划,含沙射影地把矛头指向了民主党总统约翰逊当年的伟大社会计划。老布什总统本人则在电视上向选民信誓旦旦地保证,联邦政府将尽最大努力,以触犯联邦民权法的刑事罪名重新起诉4位白人警察。人所共知,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可是,老布什总统作为联邦政府行政部门首脑,在当时联邦大陪审团〔5〕尚未就金案举行听证和做出起诉裁决时,竟然越俎代庖,宣布联邦政府将重新起诉白人警察,他大概是急昏了头。
值得注意的是,老布什总统宣布重新起诉警察一事,涉及到美国宪法中禁止双重惩罚(Double Jeopardy)的宪政难题。为了防止官府凭借手中特权,没完没了地任意迫害小民百姓,宪法第5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和身体的危害。宪法第7修正案规定,除非依照习惯法规则,联邦法院不得重新审查经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具体地说,在刑事案件中,经陪审团做出的无罪开释裁决是不可改变的。比如,加州地方法院陪审团在辛普森案中做出无罪裁决,即成为该案的终审裁决,控方不能上诉。以后即使发现了新的证据,地方法院和联邦法院都无法立案重审辛普森。但是,控方可以在民事法庭以民事罪名重新起诉,要求经济或伤害赔偿。
那么,为什么老布什总统敢放出大话,声称联邦政府将重新起诉已被加州地方法院陪审团无罪开释的4位警察呢?原来,这里也有例外的情况。根据最高法院1922年对美国诉兰扎案〔6〕(United States v. Lanza,1922)的裁决,在某些极特殊情况下,双重惩罚并不违宪。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南方佐治亚州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出于种族偏见,使杀害黑人的白人三K党徒在罪证确凿的情况下,仍然被陪审团无罪开释。在民权运动的压力,联邦政府终于忍无可忍,被迫强行介入,在联邦法院以侵犯民权的特殊刑事罪名重审此案,终于使涉案的三K党徒受到惩罚。这样,尽管金案中的白人警察不是三K党徒,他们涉嫌触犯的刑律只是执法过当,但联邦法院在种种压力之下,仍然可以根据几乎毫无相似之处的先例起诉4位警察。警察的薪水并不高,没钱聘请著名宪法律师上诉喊冤。此外,洛杉矶市警察局和市政府都拒绝为涉案警察付律师费,一向热衷于帮助弱者打官司,将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的美国公众自由联盟,这回一声不吱,假装啥也没看见,4位警察只能自认倒霉。
这样,金被殴一案,实际上已沦为一个政治案。联邦政府忧心忡忡,担心再有一次无罪判决,将有可能激起全国规模的黑人暴乱。依照美国司法制度常例,涉及重要案件的陪审团的挑选程序极为严格,候选人会收到厚达数十页的问卷,其中包括一百多条不容躲避的问题,涉及家庭成员职业以及对警察、嫌犯和少数族裔的看法等敏感问题,借以判定陪审员是否持有公正和中立的立场。可是,在重审案中,联邦地区法院的主审法官一反常规,禁止被告律师向候选人提出诸如你是否有勇气坚持与绝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的立场之类的问题,令被告律师大惊失色。可以说,联邦地区法院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死活也要把民愤极大的白人警察定罪的基调。
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审理,1993年4月,联邦地区法院小陪审团做出裁决,4名警察中的鲍威尔警官和孔恩警长被裁定有罪,另外两名警察则被无罪开释。判决之后,全国各地风平浪静,联邦政府总算如释重负。根据联邦法规和惯例,触犯联邦民权法的刑事罪犯,至少应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可是,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在依法量刑时,却动了一点儿恻隐之心,只给两位警官判了两年半有期徒刑。全美各地民权团体闻讯大怒,坚决要求联邦司法部向分管加州地区的联邦第9巡回上诉法院上诉。
1994年4月,金在州法院的民事赔偿案(Rodney King v. City of Los Angeles)中胜诉,获得了总额高达380万美元的伤害赔偿,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1995年1月,联邦第9上诉法院在压力下做出判决,判定联邦地区法院对有罪警察量刑过轻,下令重新量刑,加重刑罚。重刑威胁之下,因律师费已负债累累的孔恩和鲍威尔警官痛下决心,宁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一定要聘请大牌律师,向联邦最高法院喊怨叫屈,请求大法官主持公道。1996年6月,联邦最高法院以9比0对孔恩诉美国案〔7〕(Koon v. United States, 1996)做出裁决,以警察违法打人与金拒捕有关系为理由,推翻了联邦上诉法院关于对警察加重刑罚的裁定。轰动一时的罗德尼.金案终于降下了帷幕。
坦率地说,罗德尼.金被殴案触发洛杉矶大暴乱的缘由极为复杂:美国经济全球化导致大都市地区黑人劳工阶层大量下岗失业,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里根执政时期大幅度消减福利计划,致使贫富悬殊恶性发展;黑人贫困社区长期遭受忽视,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制度弊端丛生,警察执法犯法、滥用权力现象极为普遍。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新闻媒体呼风唤雨,大造声势,用删剪过的录像和偏离事实真相的司法新闻误导民众,在某种意义上一手导演了这场前所未有的都市大暴乱。而金本人又集前科罪犯、拒捕嫌犯和暴力受害者于一身,充份反映出美国社会中种族矛盾和民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Hugo L. Black,1937─1971任职)有句名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8〕罗德尼.金被殴案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正是这种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㈣ 法院法官明显偏袒另一方,我该怎么办
没有证据抄,任你再有理也没袭办法。你空口无凭,让人怎么相信?
民事诉讼坚持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如果原告方没有合理全面的证据,你可以反驳他,或者上诉。但如果在原告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你口头承认了原告方主张的对你不利的事实,法院是可以视为你自认,是不需要证据的。
我家里有个亲戚和其他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三个人散伙的时候有个人为合伙企业提供了10万块钱的活动资金,后来散伙的时候财物和债务全算清楚了。现在那个人起诉说合伙企业未做分割,而且借他的钱没有还。
我那亲戚和另一个人都说借的钱已经在散伙的时候算清了,但是没有留下任何证据。法官认为他们承认了借款事实,同时由于他们俩没有还款的证据,法官就认定他们没还,最后判决他们俩人连带赔偿对方借款和利息。
如果他们矢口否认借款事实,这个案子绝对不可能这么判。他们承认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同时又提不出证据,就只能自己承担后果。
㈤ 澎湃新闻报道的上海一批法官检察官被免,但上海国诚金融涉黑诈骗案的罪犯金黎珏,乐毅等人仍逍遥法外
涉黑上海国诚金融来信息服自务有限公司立案一年有余,立案当时怎么不公开收集受害人信息?到了检察院后抛出漏洞百出的审计名单才表示申请走流程公示收集信息途径呢?走申请流程也需要几个月吗?如此低效套路办案让老百姓如何看待?
㈥ 李运腾法官是什么国籍
法官李运腾的籍贯是中国香港。
2020年12月29日,李运腾解释称,黎智英此前一直遵守保释条件和承诺,同时有高额保释金与人事担保;另外,黎智英还曾提出愿意使用电子镣铐等电子监察装置,以换取获准保释,但香港律政司表示不可行。
对此,身兼执业律师的港区立法会议员周浩鼎直指香港并没有电子镣铐,法庭却还将其视之为获准保释的理据,痛批法庭太天真。议员容海恩批评称,黎智英拥有各方人士协助,绝对有能力潜逃,法庭根本不应准许他保释。
(6)张金法官扩展阅读
《香港国安法》第55条指出,只要出现“外国或者境外势力介入的复杂情况,香港特别行政区管辖确有困难”、“出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无法有效执行本法的严重情况”或“出现国家安全面临重大现实威胁的情况”,得到中央政府批准后,驻港国安公署就可以对案件行使管辖权。
第56条则指出,由驻港国安公署侦查的案件,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有关法院行使审判权”。换个角度想,如果李运腾确属潜伏很深的黄官,从黎智英案暴露出来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将问题曝光,特区政府才能更早、更好的解决香港司法机构的沉疴杂症。而且此案如果移交内地审讯,绝对是美西方反华势力和乱港分子最不愿看到的。
㈦ 中国最年的法官是谁
某法官语录: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回说明事实经过答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她送到医院,然后自行离开。如果不是XX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但XX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㈧ 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违法冻结个人账户
网上反映没用,建议向该中院法院监察室或者信访办反映,会给予你答复的,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㈨ 法官徇私舞弊怎么办
一审的,上诉期内你可以上诉。如果生效了,你有证据或法官违法的证据专,在属6个月内申请再审。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㈩ 被举报身家二百亿的女法官获刑18年,你对此怎么看
被举报身家二百亿的女法官获刑18年,你对此怎么看?
一、这位女法官的身家为什么有二百亿这么多?法官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当中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因为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但是海南有一个法官却身家高达200亿,其实200亿,这个数字是举报他的人所提出来的,经过警方的调查之后发现,这名法官总共收受财物多达4000多万,已经构成了贪污罪,由此可见,这名法官在工作当中贪污受贿的行为非常的严重,而且很可能在工作当中,他通过职务之便为自己以及他人谋取便利,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才收贿受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