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名师讲义刑法刘凤科
Ⅰ 2015年湖南的司法考试要看哪些书哦,有么有好的推荐的哦
考过司考都说司法考试用书有“三宝”--教材,法条,真题,这三样一个都不能少真题。目前司法考试的权威教材还是“司法部(三大本)”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现在仍然是应对司法考试的必备教材,一般在每年5月份出来,每年都会有一点变动,但是变动不大,主要是因为有新的法律法规出来,就会添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如果要想早点复习的,可以买前一年的,后买一本增补教材和重点法条汇编来看,这三年司考的难度越来越大,考试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所以三大本越来越重要。
法条必须要有一本,我们天星司考用的是三校名师的《法律法规于真题演练》,都是授课老师主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深受广大考生喜爱。
练习题习题一定要做正机构的,要不会适得其反,我们天星司考每个授课老师都会在课后出100-200道练习题,这是针对性很强,也囊括了90%知识点考点,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历年试题要有一套,市面上也有不同的版本,有分类解析和历年的。
教材的话,至于用什么版本,要看个人喜欢,我们系统精讲班的《三校名师讲义》是会发一套的,其他的可以上网看看,或问问师兄师姐。
在湖南复习司考,我们可以提供帮助的
Ⅱ 司法考试各科哪些老师讲得好
民法曹兴明老师。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能将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又都踩中重点,考前两个月每天睡前看看曹老师发的必考点,或者在考前迅速浏览一遍这些必考点,对于考试有很大帮助。
刑法陈永生老师。上课幽默,会有很多有趣的案例辅助记忆,讲义的内容也比较完整。
行政法吴鹏老师。讲义十分精简,将知识点全部浓缩为四十几页的讲义,对于考点的讲解也非常通俗易懂,口诀也有助于记忆,将主观题的答题方法摸得很透,能从吴老师处学到很多答题的技巧。
理论法、宪法、法制史杨帆老师。讲义体系清楚,讲课也很有趣,编的口诀十分有用,很多甚至对我之后的考试都有帮助。
来胜的师资都很优秀,工作也很负责,讲课各有特色,而不是照本宣科、没有重点,选择好的老师对于理解知识非常重要。
宋桂兰老师和刘玫老师都十分强调刑诉法体系的构建,她们帮助我搭好了学科的框架,刑诉的学习如虎添翼。
“法考是一座桥,我们要走过去,不能在上面造房子。”通过考试,重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老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法考其实并不难。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
我本身自制力不强,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促使我萌生报班的想法。而贴心的课程安排、面授课的形式、辅导员的关怀都是我选择来胜的理由。
在面授课程安排方面,来胜的安排符合在校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们特意将课程安排在了周末,使大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听面授课,而且面授课相比于网课,能使学生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老师上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讲课,使课程更有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在短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
来胜请的辅导员是上一届通过法考的学长姐们,他们更加了解法考的最新情况,在每周给我们打电话询问复习情况时,也能有效的为我们解答困惑。来胜这个机构也给我们传递了温暖。在客观题备战后期,为了我们有更多有效的复习时间,来胜就将运营时间延后了三个小时。我们学习时,无论留下学习的人有多少,来胜的老师们都会陪伴着我们,使得我十分感动。
Ⅲ 刘凤科三校名师讲义和柏浪涛刑法攻略哪个好区别在哪
1、柏浪涛,命题人来周光权自弟子,温和新理论,刑法异议区审核人之一,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解析汇编》刑法部分实际执笔人,你懂的。
2、刘凤科,张明楷大弟子,温和新理论,适合于听完小柏用于理论提高,或者倒过来也行,刑法想拿高分刘柏二人必听!凤科大帝早就明声在外,理论比较深,课时比较长,听两遍最好。
所以,看你基础。基础好就选刘凤科,柏浪涛很好但是稍显啰嗦。
Ⅳ 刘凤科的介绍
刘凤科,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家司法考试业内名师,为厚大司考独家主编《刑法》系列教材,是北京华旭司考,北京新青年司考,北京明成司考,厚大司考,海天学校,政法英杰、三校名师等司法考试学校签约刑法主讲教师。
Ⅳ 没学过法律,想考司法证该从何开始
1.千万不要相信网上的非法本3个月过司考、非法本1个月过司考这种鬼话,都是噱头。就像我过了我就对别人说,司考一点都不难。
2.恒心、耐心缺一不可。
3.如果是在职,最好用一年,平均每天4个小时。3月份之前把头一年的书看一遍,个人建议众合出的5本应试版讲座。5月-6月听音频看背发条。
音频推荐:民法
钟秀勇,老钟在民法地位类似于刑法的凤科大帝,只要听他的讲课,考试木有一点问题。
老钟是厚道人,讲课很踏实,知识点很全,讲解很到位,沉浸进去了,听课是一种享受。
老钟就是语速有点慢,可以用Windows Media Player均匀加速语速,1.3.
民诉
郭翔,在全面把握民诉基础上可以听听,第二轮最合适。
刑法
刘凤科,凤科大帝现在当之无愧刑法第一人啊,除了有点口音,一切很完美,如果实在受不了大帝的四川口音,那还有个办法,可以看大帝的书,三校名师讲义刑法卷,这是刘大帝第一次出书,基本上就是把讲课的全部内容变成文字版再加上一点扩充,四百多页,一定要看看哦,哪怕通读一遍也是好的。
刑诉
陈少文。
行政法
徐金桂,老徐今年异军突起,讲义很好,图表式,说话风格非常幽默,经常举真实例子说明知识点,拉近行政法和平时生活的距离。
7-9全面做题,真题,做五遍。
刑法:极力推荐一本书柏浪涛《刑法攻略》,这本书你要精看,之前我的室友司法考试420+,对于刑法他也是极力推荐这本书,对司法考试的要点抓的特别好,但是对于柏浪涛的音频我不推荐,基本和书本差不多,听他的音频浪费时间,另外对于刑法我听过韩友谊的,听过刘凤科刘大帝的,韩友谊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刘凤科老师讲课系统深入,三个老师你任选一个都可过刑法这一关,这个时间段你最好听一下各个老师的司法考试辅导班的基础班,打好框架,熟悉一下各个老师风格,挑以为自己认为适合的。
民法:推荐两个人段波以及钟秀勇,其中极力推荐你选择钟秀勇,钟秀勇的讲义特别长,但是对于他的讲课,他的司法考试音频你理解民法大致原理以后听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民法理论博大精深,一环扣一环,他讲的很精彩。段波也十分优秀,特别适合民法基础不太好的打基础,你可以前期选择段波,讲钟秀勇的音频多听讲义多看。我说真的!
行政法,司法考试里面被认为是最难的一门,我之前也认为,直到我把徐金贵的行政法讲义背了一边,之后做题目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背了,都说司法考试要背很多东西,但是说实话,我只专心的背了行政法和三国法和宪法,刑诉民诉脑子实在记不住,没有背。
民诉刑诉:对于这两门来说,拿分容易失分也容易,这两门老师比较多,基本上也都很优秀,对于这两门我不大推荐你背,一来花费时间比较多,二来你刻意背了以后时不时的会将二者记混,我的建议是每天早上九、十点之前或者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你用来读你选的老师的司法考试辅导的讲义。大有裨益。
Ⅵ 高手求司法考试授课名师
民法
(1)李仁玉(三校名师系统精讲阶段):最接近当年司考真题的民法课程莫过于每年三校名师基础阶段由李仁玉教授主讲的民法课程,课时长(约48小时),讲解仔细,囊括当年的重点难点,甚至有大量的原题讲评。虽然三校网校历年网校的音频质量不高,有心人还是应当坚持听一遍。用李教授的话讲---“不是我去猜命题老师的命题,而是他们喜欢使用我上课举的案例。”
(2)隋彭生(律政提高阶段):最适合提高民法应试技巧的民法课程。老隋一向睿智,他喜欢把难以参透的民法理论用一些口诀、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案例予以讲解,而且老隋的归纳总结能力甚强,认真听课的学员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民法理论水平和应试技巧。在老隋的眼中,民法并不需多少背记,属于一点即通的学科。
刑法
(1)韩友谊(万国系统强化阶段或法条串讲阶段):韩友谊的牛逼,在于他对张明楷新刑法理论的钻研和他一流的口才。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博士,没有多少社会关系,却最近4年每年都捕捉到了命题的影子,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2)刘凤科(新九州基础阶段或串讲阶段):一位比韩友谊更年轻的博士,师从张明楷本人。在苏联式老派刑法学逐渐没落的21世纪,如韩友谊一般敏锐提出了许多创新式的前卫理论。其实,创新的人并不是刘博士,而是他的老师张明楷。张明楷和陈兴良这两位中国刑法界的泰山北斗,正通过司法考试命题人这个舞台向中国法学界的青年人传递一个信息,知识不更新便会被淘汰。
民诉
(1)郑其斌(新东方北斗星系统精讲阶段):万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民诉老师,07年加盟新东方。善于归纳民诉学科的知识点和考点,是备战司考,加强复习效率的最佳人选。
(2)杨秀清(律政提高阶段):从事司考(律考)培训十几年时间,善于将理论与法条相结合。属于学院派司考培训师权威。
刑诉
(1)汪海燕(新东方北斗星系统精讲阶段):与郑其斌相似,曾是万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刑诉老师,08年离开万国,游走于江湖。估计今年在海天、新东方、东方法泽等学校都会有课。他的名言是“听了我的课,七八不离十”,即他的课中包括了大约80%的刑诉考点。
(2)马明亮(万国系统强化阶段或法条串讲阶段):新一代万国明师,归纳考点的能力极强,授课简明扼要,决不像学院派们一样把简单的刑诉讲的七荤八素。
行政法
(1)林鸿潮(新东方北斗星系统精讲阶段):开创表格行政法学之先河,把最为难学的行政法归纳到他的100个表格之中。四年来一直都是行政法学科最有人气的培训大师。有人说他今年打算退居二线,但在河北东方法泽的课表中仍有他的大名。
(2)吴鹏(律政提高阶段):一位勤勤恳恳的行政法教授,授课风格平实,理论功底扎实。他的课对于打好行政法的基础有所帮助。
商经与知识产权
(1)王小龙(新东方北斗星系统精讲阶段):我一直迷惑,为什么06年的万国居然会成就这么一大拨出类拔萃的青年名师(如郑其斌、汪海燕、林鸿潮、王小龙、张海峡、韩友谊、李建伟等),为什么09年的万国好老师会走得一塌糊涂?王小龙作为当年万国商经学科的佼佼者,07年加盟新东方,他语言干练、思维清晰,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相应的法条相衔接。
(2)肖钊(万国系统强化或法条串讲阶段):肖钊的名气远远比不上王小龙、鄢梦萱和张海峡,08年万国也没有选择他的课作为网络课程。但据我个人判断,如果万国的骆勇还没愚昧到脑子进水的程度,就一定会在张海峡走人以后首推肖钊。肖钊是所有商经学科司考培训师中唯一将细分学科考点列入授课提纲的聪明人,他的这种授课方式,是继表格学习法之后一种新的创意,也是最容易被考生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国法
杨帆(女,律政提高阶段或三校名师系统阶段),别无选择,只有她最为权威。要想在这门学科上不多花费时间,就请您认认真真听好她的课。其他所谓出题人张丽英等人的课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法理宪法与法制史
(1)陈景辉+焦洪昌+赵晓耕(三校名师系统阶段),本来不搭界的三门学科,就应当由三个学科的专业人士来讲解。有人说这三位老大爷讲课拖沓,毫不幽默。临到考场才会发现这三位都是高人,均是猜考题的高手。坚持听,就是你的一大成功。
(2)淳于闻(万国系统强化阶段):不知何故,淳于老师去年没有上网络课程,万国选用的郭晓飞、高仰光又得不到学员的认同。这是一位与小沈阳、郭德纲并驾齐驱的天才笑星,他能把法理、法制史这样死气沉沉的学科讲的你前俯后仰。淳于最聪明的地方,是制作了一份超级详尽的讲义,让你笑完之后背一背讲义,也能得个高分。
Ⅶ 准备参加2012年的司法考试,非法本专业,刑法分则如何复习可以选择性(重点法条)的复习吗
刘凤科老师关于备战2012司考之刑法复习方法
司法考试,是一种应试型的考试,考生学习的目的与教师授课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无限接近并把握命题的思想与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借助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各种复习材料。
就刑法的复习来说,可供利用的复习资料有三个,即历年真题、基础理论讲义与法条。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三个材料,是我们复习好刑法的基本保证。
一、合理利用历年真题
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重视历年真题的研究,只把历年真题作为检测自己复习效果的试金石,从而习惯性地把真题放到每年考试之前的一个月进行自我测验。这种对真题的利用极不充分,根本没有发挥出真题的价值。如果做真题只关注是否做对、是否记住了真题的答案,哪怕做了100次,也是没有效果的。
历年真题是集中体现命题思想和规律的材料,是考生复习当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同时,历年真题也是检验讲义、辅导书的观点是否适合司法考试的标准。从考生开始准备复习参加司法考试,到最终走上考场,整个复习过程都要运用历年真题,所以真题的利用时循环进行的,任何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真题,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考生研究真题的效果也不一样,
通过对真题的研究,考生应该尽量达到以下几个层次:
(一)熟悉考题,把握命题考点
通过对真题的研究,熟悉命题中常考点、必考点,熟悉命题的基本特点和模式,例如把握具体考点的命题方向、视角,熟悉哪些知识点可能相互结合命题。
(二)做对真题,牢记正确答案
就刑法的真题而言,答案应以官方公布的为准,尤其是2006年之后的考题,官方公布的答案没有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官方答案,如果对官方答案提出异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理论不能解释真题而已。
(三)解剖真题,理解命题思路
研究真题,不要在意自己是否选对了答案。做错了,多想想自己为什么做错,之所以犯错,原因是什么,以便下次针对同一问题,再也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当然,做对了,也不是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多想想,这个题的考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命题。换言之,无论对错,都必须知道为什么。
(四)举一反三,掌握关联考点
我们复习历年真题,是为了应对当年的考试,如何在过去的考题与将要进行的考试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就是我们复习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准确理解真题的考点之后,还要多想想,与该题考点直接、间接相关联的知识点还有什么。因为将来在针对同一个考点进行命题的时候,为了避免重复,命题者会选择另外的视角或者换个说法、换个命题进行考核。
举一例:
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别到底是谁所为。对于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2008年延考试卷二第6题•D)
A.甲、乙分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构成犯罪
本题考点与思考路径如下:
第一,故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分。甲、乙没有认识到人的存在(“以为是兔子”),所以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甲、乙两人的行为发生在山上茅草屋旁边(“在一茅屋的草丛中”),行为人应该认识到有人的存在,所以不成立意外事件,而是过失行为。即本题中甲、乙两人的行为都是过失行为。
第二,过失犯罪的相关理论。过失实行行为只有导致实际的侵害结果才能成立犯罪(过失行为属于侵害犯),即必须证明其过失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就是指的共同故意犯罪,过失行为之间不可能成立共犯,所以对甲、乙两人的行为应该分别认定,相应地,也就不能适用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即本题需要论证究竟是甲还是乙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第三,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本题中能够证明一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但是却不能证明究竟是甲还是乙的行为导致,那么,根据疑罪从无、疑罪从轻的原则,甲、乙两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都没有因果关系。如果认定任何一人或者两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证据的证明力都达不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存在冤枉无辜的可能性。
因此,本题的结论就是:甲、乙两人的过失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在法律上不存在因果关系,不成立犯罪。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注意以下关联考点:
1.如果甲、乙两人都射中了被害人心脏等致命部位,即两人的行为都能独立导致被害人死亡,则两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即二重的因果关系)。甲、乙两人则分别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甲、乙两人合作,共同过失行为(即一个过失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两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两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共同过失犯罪(注意:不是共同犯罪,也不需要认定为共同过失犯罪,按照各自的行为分别定罪处罚)
3.如果甲、乙两人发现草丛中猎物旁边还有小孩,仍然开枪,结果导致小孩死亡的:
(1)在甲、乙两人存在共同故意的情形,无论谁导致了结果发生,无论能否查清谁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根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共犯(间接故意)。
(2)在甲、乙没有共同故意的情形,如果查清由其中一人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分别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与未遂;如果两人行为竞合在一起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即二重的因果关系),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无法证明是谁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能证明由一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由于存在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两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4.如果甲、乙的行为导致重伤结果,具体情形与结论参照上述原则。只是要注意,在同时故意伤害的情形下,如果导致一个轻伤,能证明由一人行为导致,但不能证明具体是谁导致,则甲、乙无罪(故意伤害轻伤的未遂不受处罚)。
二、法条利用:加重情节是出题点,与其他犯罪的关联点是直接命题点
(一)直接针对法条表述进行考核时最近几年命题的趋势
例如,刑法第60条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得到,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2009年试卷二第9题)关于没收财产,下列那一项选项是正确的?其中D选项为“丁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万元,一年之后丁因犯罪被判处没收财产。无论李某是否提出请求,一旦法院发现该债务存在,就应当判决以没收的财产偿还”。根据刑法第60条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经债权人主动请求,人民法院应予偿还。如果债权人没有主动请求,人民法院没有义务主动提出以没收的财产偿还。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
(2010年卷二第56题)关于没收财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其中C选项为“甲因走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此前所负赌债,经债权人请求应予偿还”。根据刑法第60条规定,经债权人请求应予偿还的债务,仅限于没收财产之前犯罪分子所负正当债务,而赌债属于不正当债务,不属于应予偿还的范围。
(二)加重情形(结果加重犯或者情节加重犯)是现在的命题要点
加重情形本身在法条中可能又被认定为气他犯罪,所以是否成立加重情形,与罪数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例如《刑法》第328条第1条规定:“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四)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
上述法条第(四)项加重情形就涉及盗窃罪、故意毁损文物罪、过失毁损文物罪与盗掘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的区分问题。举例如下:
甲盗掘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墓葬,窃取大量珍贵文物,并将部分文物偷偷运往境外出售牟利。司法机关发现后,甲为毁灭罪证将剩余珍贵文物损毁。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二第63题•ABD)
A.运往境外出售与损毁文物,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论处
B.损毁文物是为自己毁灭证据的行为,不成立犯罪,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走私文物罪论处
C.盗窃文物是盗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论处
D.盗掘古墓葬罪的成立不以盗窃文物为前提,对甲应以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论处
根据《刑法》第32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在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过程中,造成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中的珍贵文物等损坏的,成立盗掘古文物遗址、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但在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后,故意毁坏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中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行为人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后,将其中的文物非法据为己有的(盗窃珍贵文物的),仍以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论处,不再认定盗窃罪。
三、刑法理论:新旧理论在司法考试中的妥协
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因为犯罪构成要素基本一致,但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不一样,即体系化不一样,这导致认识思路和判断顺序存在差别。这主要属于方法之争,绝大多数的结论仍然一致。但是方法之间在科学性、合理性、效率性、便捷性上存在区别。司法考试命题不会针对不同犯罪论本身进行考核。
(一) 掌握不同学说
有的考点,需要考生掌握不同的学说,掌握不同学说得出的不同结论。
例如,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分歧,要求考生理解两种不同学说及其结论。
再如,因果关系错误的事前故意的情形,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试举一例:
赵某杀害钱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经鉴定,钱某系溺水死亡。
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块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2010年卷四刑法案例分析题)
本案属于典型的事前故意的情形。
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有四种处理意见,其中第四种观点合理。
观点一,行为人的第一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第二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犯,有人主张成立数罪。但这种观点存在疑问:因为行为人以杀人的故意杀害了所要杀害的人,却成立杀人未遂,违反了社会的一般观点。
观点二,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对于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但这种观点也存在疑问:因为行为的客观事实完全相同,只因行为人是否误信结果发生,来决定是否将行为人分割为两个行为,缺乏理由。
观点三,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但这种观点同样存在疑问:这一学说有歪曲事实的嫌疑。
观点四,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体,视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是在相当的因果关系之内,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在这种场合,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即仍应肯定第一行为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现实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实现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以故意犯罪既遂论处。
(二) 新旧理论的取舍
1.传统理论中不可能考到的学说。
如果传统理论中的某中学说,在学界受到了主流观点的强烈批判,对该观点现在不可能进行命题。例如,如果某一行为在客观上绝对不可能侵犯法益,传统理论可能认为成立未遂,但该观点受到主流理论学术理论的批判,该观点现在就不可能出现在命题中了(当前观点认为不成立犯罪)。
2.新旧理论都认可的理论,考试角度特殊。
如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认定,按照传统理论的观点,既要求客观上存在牵连关系,还要求主观上也具有牵连关系,否则不成立牵连犯。例如,一年前甲为了狩猎盗窃枪支,一年后为了抢劫银行实用该枪支,不成立牵连犯;但是,如果乙为了杀人而盗窃枪支,进而杀人的,则成立牵连犯。
而司法考试采取了不同的观点,即成立牵连关系,不仅要求在客观上、主观上能认定牵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还必须具有通常性:从经验法则上判断,具有牵连关系的两个行为具有极高的并发性,即主张类型性的牵连关系,否则不成立牵连犯。例如,非法入侵住宅杀人的,成立牵连犯;但非法盗窃枪支后杀人的,不认定为牵连犯(虽然枪支经常用于杀人,但盗窃枪支并不是杀人的通常手段)。再如,伪造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可以认定为牵连犯;但盗窃军车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不应认定为牵连犯。
3.可能考核的新理论。
对于今年出现的一些刑法新理论,如果在学界被广泛的认同,也会进入司法考试的命题范围。毕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对法律做出符合社会的理解。社会在前进,理解在进步。例如,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原理替代传统的完全犯罪共同理论,就是刑法理论发展的体现。
总之,为应对司法考试而进行的复习,并非一个机械的记忆或者“背书”的过程,需要考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会新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是最好的注解,也是法律职业的必备素质。
参考书籍《三校名师讲义》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