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县的法官们
㈠ 县法官和市法官还有省法官有区别吗,级别一样吗权力谁大。
有区别的,当然是省一级的法官级别高,并且权力大!
法官等级设下列四等十二级:
(一)首席大法官;
(二)大法官:一级、二级;
(三)高级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四)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首席大法官;
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至二级大法官;
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法官至二级高级法官;
庭长:一级高级法官至二级高级法官;
副庭长:一级高级法官至三级高级法官;
审判员:一级高级法官至四级高级法官;
助理审判员:一级法官至三级法官。
高级人民法院
院长:二级大法官;
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至三级高级法官;
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高级法官至四级高级法官;
庭长:二级高级法官至四级高级法官;
副庭长:二级高级法官至一级法官;
审判员:二级高级法官至二级法官;
助理审判员:一级法官至四级法官。
中级人民法院
院长:一级高级法官至三级高级法官;
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至四级高级法官;
审判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至一级法官;
庭长:三级高级法官至一级法官;
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至二级法官;
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至三级法官;
助理审判员:二级法官至五级法官。
基层人民法院
院长:三级高级法官至四级高级法官;
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至一级法官;
审判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至二级法官;
庭长:四级高级法官至二级法官;
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至三级法官;
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至四级法官;
助理审判员:三级法官至五级法官。
㈡ 《无人生还》里面的法官Wargrave自己犯了什么罪
法官和医生配合假死,然后一步一步弄死所有人,讲道理他是一个心理学大师,阿婆对这个人物塑造的真心好。以下是豆瓣的评论,你可以看看: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 这更让我觉得恐怖 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 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 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 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 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 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 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 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 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 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 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 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 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 这其实比死更难受 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 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 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当然 法官的心理学用的很巧妙 利用各种布置给人以暗示 特别是女教师海藻那段 以及十个小泥人一个接一个变少的那段 我似乎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入传销 轻易被洗脑 人的确是很容易被控制的 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悬疑小说中就有发现 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值得探讨也很可怕的课程 但是最后一页有个地方没看懂 法官自己给自己开枪 又说检查不出他的具体死亡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这样把生命当做游戏的人 实在可怕 但似乎好多美国一些电影就喜欢弄这种 顶着一个堂而皇之的伟大目的 把一群人放在一个迷宫或者一个荒岛做一个生存test之类的 像网络游戏一样 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 怪物 细菌什么的 一路不断有人死去 最后活着的人才能逃离 布置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 人的生命不该是一种手段 而且 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测试 所以 当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 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应
当然 法官能部好这个精美的局 获取医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 医生也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 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 把法官装死 看来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其中有个人是凶手 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让凶手原形毕露
回头来看 法官确实是最值得怀疑 因为在他假死之前 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导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 其他人的行动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 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剧本走
㈢ 非洲民间故事三个法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前,有三个法官,真主赐给他们智慧,他们生活和睦,调解着人们的纠纷。三个须发斑白的法官中,有一个最聪明,最受人尊敬。那两位法官有什么疑难,也要向他请教。他给他们提出有益的建议。他每天要接待许多请他帮助的人。他的崇高声誉传遍了全国。他有一个女儿,聪明美丽。而他的朋友,那两位法官各有一个儿子,都年轻英俊。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相爱。后来,年轻人都到了结婚年龄,两个人的父亲都在考虑提亲的事,但互相间没有商量过。一天,一个法官派人来对姑娘的父亲说:
“把你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吧!”
姑娘的父亲没有立即答复,只吩咐仆人备饭款待。正在这时候,另一位法官也派人来提出同样的要求,姑娘的父亲也没有直接答复,又吩咐备饭款待。
第二个送信人吃饭的时候,第一个送信人已经吃饱了,他向主人告别,又重复一遍他带来的请求。
“很好……为什么不呢?我约定三个月为期,告诉你的主人,请他们在这个时间内作好结婚的准备。”
第一个送信的走了。第二得到的也是这样的回答,也走了。两位年轻人的父亲彼此隐瞒着自己的想法,都以为姑娘会嫁给自己的儿子。
两个送信人回到家里,把姑娘的父亲——那位最受人尊敬的法官的回答转告给各自的主人。
“尊敬的法官这样说,”一个青年的父亲想着,“他以为我猜不到他的意图?结婚的准备……”他立即吩咐他的儿子:“我的孩子,三个月不是很长的期限,去买块好地,盖栋好房子,让你和妻子舒舒服服住下,而且能体面地招待客人。”
“没有我不懂的事,”他自豪他说:“这老滑头的意图我一猜就中!”
而另一个青年的父亲却是这样考虑的:
“聪明人的智谋无穷无尽,但是这些话的意思我还是清楚的。我的孩子,带些钱到各地去见见世面,广交朋友吧。你现在虽然有许多朋友,但是还不够。‘作好准备’的含义可能就在这里。”
三个月以后,约定的日子到了。
两个法官都派人对姑娘的父亲说:
“约定的日子到了,我准备好了。”
姑娘的父亲把老人们请到家里做客,安排丰盛的酒席招待,然后说:
“请我的两位朋友来。”
年轻人的父亲来了。受人尊敬的法官站起身来,向老人们请教道:
“我只有一个女儿,可我的两位朋友都向我提出同样的要求: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儿子吧!我不能把女儿分成两半,请你们告诉我,我女儿该嫁给哪个年轻人?”
老人们都说:
“这件事可有点不好办。平常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得向你请教,我们能有什么主意呢!”
法官继续说:
“请大家听着,我跟他们约定了一个日子,就是今天,他们都来了,都说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工作。有一位买了土地,给自己和客人盖了一栋宽敞的房子。另一位出门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你们说,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我女儿该嫁给谁呢?”
“我们不知道。”老人们重复说。
最后,姑娘的父亲这样说:
“房屋有什么意义?只要一次灾难就完了:风暴可以刮倒,大火可以烧掉,洪水也可以吞没,一切都是机遇。可是友谊却不同了,越是困难,友谊越珍贵,朋友多的人是最富有的人。就让我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吧。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我就这么决定老人们高兴得喊道:“做得对!除了你,谁也做不出这样明智的决定!”
㈣ 越狱中第一季第一集法官判刑的时候说I'll retire to my chambers to determine sente
determine to do 是决心做某事, 法官又不是决心要下判决 0,0 所以这里不能用to do。
determine something 是决定某事,这里用了动名词sentencing, 所以意思是[决定量刑]
㈤ 无人生还英剧里法官扮演者
英剧《无人生还》里劳伦斯·约翰·沃格雷夫扮演者:查尔斯·版丹斯
劳伦斯·约翰·沃格雷夫,正权义感强烈的法官,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惜篡改证据判人死刑。患有绝症。是一切的幕后策划者。在依次设计杀掉岛上这些逃脱了法律制裁的人之后吞枪自尽。
查尔斯·丹斯 Charles Dance
性别: 男
星座: 天秤座
出生日期: 1946-10-10
出生地: 英国,英格兰,伍斯特郡,雷迪奇
职业: 演员 / 导演 / 制片 / 编剧
更多外文名: Walter Charles Dance (本名)
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金衣女人》、《异形》、《荒凉山庄》、《皇冠上的宝石》、《高斯福庄园》、《权力的游戏》等
《无人生还》:
克雷格·比贝洛斯执导的英国悬疑类电视连续剧,由查尔斯·丹斯和梅芙·德莫迪主演。该剧已于2015年12月26日在BBC电视台首播。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士兵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㈥ 呼格吉勒图的法官是谁现在怎么样了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法官和当年的警察该受罚吗
在凤凰网来上看到了一起源这样的冤案,也看到了两位老人那无助的泪水,心里就堵得慌.那些天天叫喊着我们是法制社会的官老爷们,我想问问你们: 你们的双眼怎么就看不到有这样的案子,你们的眼都在看什么?你们的脑袋都在想什么?
㈦ 九大法官各执一词,震惊整个西方的案子是什么
为什么一起看似简简单单的杀人案,在所有嫌疑人都伏法供认的情况下,很多公民和法官却反而认为杀人者应该被判处无罪呢?一个人在什么状态下杀人不犯法?有人说是战争时期。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少年奇遇漂游记》,票房和口碑都不错,但故事背后作者阐述,很可能是少年杀了爸爸妈妈才活了下来的。
人如果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下,像2010年发生的“鲁荣渔2682号惨案”那样的事件发生,本来是受害者的人最后居然也变成了施暴者,这又如何用法律来裁定呢?而今天作者想说的这期案件,比历史上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还离奇。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就将这期案子艺术化成“洞穴奇案”吧!
尽管这个案子争议很大,也因此吵得纷纷扬扬,但最后还是结案了。
㈧ 那个,什么县上的法官检察官都有任职回避啊,我是本县的就不能当吗
没有这种规定,可以在本县任职。但是一般是夫妻两人不得同时在法检机关任职。
㈨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决分别代表哪些法学流派的观点
别说内容了,你若能买到这本书,通知我一下。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解读富勒的“洞穴探险者案”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
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处绝境时的残酷但或许是合理的选择行为。在为读者展现了这个法律、道德与人情相交错的案例后,富勒更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五种法律解释理论撰写了五篇判词。阅读这五篇判词,我们如同穿行在法哲学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到达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处。笔者希望读者带着下面的问题来阅读本文,“如果你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你将做出何种判决?”
案件事实
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那年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岩石挡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于探险者未按时回家,他们的家属通知探险者协会,一个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预计,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获知探险者随身携带了一个可以收发信息的无线设备。洞外人员迅速通过通讯设施给受困的探险者取得了联络。
当探险者问到还要多久才能获救时,工程师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向营救人员中的医生描述了各自的身体状况,然后询问医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当医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内的通讯设备沉寂了。八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要求再次与医生通话。维特莫尔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询问,如果吃掉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纵然很不情愿,医生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维特莫尔又问,通过抓阄决定吃掉他们中的哪一个是否可行。这当然是个医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政府官员和牧师都不愿意回答这一问题时,洞内就没有再传来任何消息。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探险者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后,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反复讨论了保证抓阄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与判决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笔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在做出这一宣判后,特鲁派尼提议通过行政长官的赦免来限制法律在本案中的严苛性。从其简明扼要的判词来看,特鲁派尼显然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我们各个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促进与改善人们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正和平等。当人们可以共存的这一前提不复存在,就像案例中极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才成为可能时,支撑我们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认被告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字面含义。但法律的古老谚语就是“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规定都应该根据它的明确目的来获得合理解释。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人们犯罪,福斯特运用正当防卫的先例来类推被告人行为的正当性。福斯特的判词集中体现了目的论的解释方法: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合理目的,这与特鲁派尼法官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特鲁派尼的立场,或许可以说福斯特的法律解释理论可能造成司法僭权。我们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应这一潜在挑战的,“我前面运用的推理绝没影响对实定法的忠诚,尽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诚和不合理忠诚的问题。没有任何领导会要一个不能领会言外之意的仆人。再笨的女佣都知道,当她被告知‘削掉汤羹的皮,撇去马铃薯的油脂’时,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误而已……纠正明显的立法错误和疏漏不会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实现。”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作为一个法律形式主义者,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基恩接下来讲道:“本案的所有困难从何而来?那就是未能区分本案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说,我的同事不愿意接受法律要求判决被告有罪的事实,我也同样如此。但与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岗位职责,它要求我在解释和适用联邦法律的时候,把我个人的偏好抛在脑后。”在成功挑战目的解释论后,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则。“从这个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法院有义务忠实适用制定法,根据法律的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的意愿或正义观念。”在这一基础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被告确实“故意剥夺了维特莫尔的生命”。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这让双方在前四轮的较量中打成了平手。汉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内的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法官就指出,“这是一个实用智慧的问题,它无关乎抽象的理论,而关系到人类的现实。”“政府是一种人类事务,人们不是被报纸上的言词或抽象的理论所统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统治。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门最容易失去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唐丁法官的判词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说本案应该适用“自然法”,那么我们这些并非处于自然状态的法官又从何处取得了解释自然法的权力的呢?而针对福斯特的目的解释理论,唐丁法官认为法律的目的有时是难以确定的,有时是多重的,目的与目的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场后,唐丁法官或许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决。但唐丁还是在最后道出了自己身处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无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见;另一方面,“当我倾向于维持初审判决,我又显得多么荒谬,这些将被处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由于唐丁法官的弃权,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场出现了戏剧性的平局,而这意味着初审法院的判决得到维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时,四名被告人被执行死刑。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在《洞穴探险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词给我们勾勒出他那个时代的法哲学图景。构成这幅图景之中轴的是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的争论,在文章中则表现为福斯特法官与基恩法官之间的冲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样褪去了自己在学术论争中的理论偏好。如果读者事先并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学说理论,读完此文后或许仍然无法给富勒教授做出定位。从实体立场上讲,富勒或许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说出了自己理论的缺陷所在。本文更为匠心独具的地方在于富勒设计了一个2比2的平局,这一设计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洞穴探险者案》一文发表以后,西方世界的法理学和法律解释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后世的学者竞相续写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达玛窦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评论》的论文中将德沃金的权利理论适用至洞穴探险者案。因为富勒笔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组织了七位持女权主义或批判种族理论的学者写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见。在《洞穴探险者案》发表半个世纪之时,《哈佛法律评论》邀请六位学者续写了六篇法官意见。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问题打成3比3的平手。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国法学界耳熟能详的人物。芝加哥大学的桑斯坦教授根据自己的类推推理理论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决,而哈佛法学院的德肖维茨教授则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义写作了被告无罪的意见。德肖维茨甚至在判词中假设人类在第三个千禧年的一场宗教战争导致了自然法观念的遗失,从而在自己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内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做出了被告无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区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一书中,萨伯教授又为本案添设了一个情节:当年的洞穴中还存在着一个与四位被告共谋犯罪的第六人。围绕着对第六人的审判,萨伯教授根据法理学在半个世纪内的新发展撰写了九篇判词。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险者案在法理学的历史上挖下了一个“永恒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讨了充满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学问题:从法律解释的理论,法官司法的过程,再到民主体制下的权力分立,如同绘制了一幅关于法理学历史长河的知识地图,虽然这幅地图无法引领我们走出法律的迷宫,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法理学中的位置。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许可以用耶鲁法学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来表明:《“洞穴探险者案”:20世纪法律解释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美〕萨伯著,陈福勇、张世泰译,香港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出版)
㈩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美国开国元勋
汉密尔顿敏捷的才智,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让国王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到惊讶。汉密尔顿非常关心美国殖民地所面临的问题。他参加了抗议英国统治的活动,汉密尔顿在1774年7月作了一次公开反抗英国暴虐统治的讲演。1774到1775年间,他写了三本鼓吹爱国主义的小册子,支持大陆会议通过的对英国货物采取不输入、不转口输出、不消费的决议,并抨击英国横蛮无理地以牺牲殖民地利益,扩大魁北克领土的政策。这使他崭露头角。同时,他在英王学院还参加了一个名为“科西嘉人”的爱国义勇军组织,每天操练,准备投军从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还是孩子的时候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渴望成功,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险,但是不能牺牲人格。我希望能发生一场战争,让我展现自己的能力。”美国独立战争就给了汉密尔顿施展才略的机会。独立战争爆发后,1776年8月,他参加了长岛战役,10月又参加了白平原战役,掩护民兵的撤退。1777年3月,汉密尔顿被华盛顿提升为陆军中校,担任乔治·华盛顿参谋部的副官4年。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汉密尔顿施展了自己的全部政治和沟通技巧,为大陆军争取资助和供给。
汉密尔顿利用在华盛顿参谋部担任军官职位的便利,结识了一大批有钱有势的豪富、社会名流。1780年2月他因与纽约最显赫的望族舒勒将军的女儿伊莉莎白结婚,跻身于特权阶级社会。1781年4月,他向华盛顿要求授予军队要职遭到拒绝,因而离开华盛顿的参谋部。同年7月,华盛顿让他指挥一个步兵营。10月他在约克镇战役中,因攻下英军的一个堡垒而获得声誉。 他从在军队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战后亲身体验到的联邦政府软弱无力的窘境中认识到,美国要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坚固的诸州联盟和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战后,他一直为实现这一目标坚持不懈的斗争。
为结束联邦时期的混乱,他推动了制宪会议的召开。新宪法产生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批准宪法的运动中。他与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一起,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85 篇宣传解释新宪法的文章,其中51篇文章出自汉密尔顿手笔。后来,这些文章被汇编成为《联邦党人文集》。美国政治学者克林顿·罗西特称该文集是“美国政治学迄今最重要的著作”,是美国“政治理论的经典著作”,是美国政治文献中“仅次于《独立宣言》和宪法,位居第三的文献”。正是在确保宪法获得诸州批准的“这最后的决定性斗争中,汉密尔顿对宪法事业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其后在实践中,他又阐明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为宪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是最早对司法审查权给予明确而有力阐述的政治家。司法审查权是指司法部门享有解释宪法和一切法律的权力,并享有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为无效的权力。制宪会议上,曾有人提出让司法部门享有司法审查权的意见,没有被会议接受,也就没有被写进宪法。宪法刚形成时,司法部门是三权中最弱的一个,与其他两权不能真正构成“三权鼎立”之势。汉密尔顿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制宪会议后,汉密尔顿在对新宪法进行解释的《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中,详细论述了他对司法权的看法。他宣称:“解释法律乃是法院的正当与特有的职责......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
汉密尔顿明确阐述的司法审查权的思想,对于完善宪法及使三权构成合理的制约平衡关系,有重要的法律与实践意义。后来,司法审查权的思想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加以发扬光大。通过马歇尔的判案,才真正使司法审查权成为法院享有的一项无可置疑的权力。
汉密尔顿最早提出了“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从而开创了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解释宪法的先例。为进一步改善公共信用和健全金融体系,汉密尔顿要求国会批准建立国家银行。杰斐逊派认为,银行是鼓励投机和为少数人提供发财致富的手段,提出宪法没有授权政府批准建立银行的条文规定,以“违宪”为由阻止银行法案的批准。汉密尔顿为了捍卫银行法案和驳斥“违宪 ”的指责,提出了“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他认为宪法授予政府的每一项权力中,就包含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权力,这是暗含的权力。暗含权力象明示权力一样有效。他指出,必须宽泛解释宪法,才能使政府在应付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成为坚强有力的组织,否则是作茧自缚。
汉密尔顿的论证远远超出了批准银行是否合宪,而是涉及到在实践中如何解释和运用宪法的问题,同时他也用该理论赋予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力和行动自由。汉密尔顿提出的“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后来也被约翰.马歇尔加以继承和发展。以后最高法院在判案中反复使用这一理论,从而肯定了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样,“暗含权理论”在美国历史发展中就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之一。汉密尔顿提出的这一理论,几乎准确的预见了以后美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为美国宪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