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官判有罪陪审团判无罪
『壹』 美国 为什么陪审团极力证明犯人无罪
美国为什么陪审团极力证明犯人无罪,这主要是体现人权的象征,因为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不可能有更多的辩驳空间、也不可能有高超的辩驳能力、同时知道的法律知识也不一定那么丰富,陪审团极力证明犯人无罪是给法院判决书时一个公正的量刑,防止判决左右摆动,说句老百姓的话就是犯什么罪打什么罪,法律不冤枉一个好人、更不放过一个坏人的一个过程。
经过公诉人与陪审团的辩驳,进一步澄清犯罪人犯罪的量度,因此美国陪审团极力证明犯人无罪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他与包庇袒护是毅然决然不同的概念。
『贰』 在美国,法官可以否决陪审团的裁决结果吗
在美国,法官是有这种权力的——英语上可见the
judge set aside the verdict of the jury(JNOV).
但是法官这么做需要冒很大风险,同时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包括什么类型的案件可以用,哪些州的程序法规定可以等)。
因此这个问题,无论简单的回答是还是否,都是很危险的。常见的情况是,在陪审团作出裁决后,败诉一方可以提出请求法官推翻陪审团裁决的动议(motion
to set aside the jury's
verdict);粗糙而言,法官推翻陪审团裁决的情况有:陪审团成员对案件存在明显的偏见;陪审团的裁决明显与证据相悖;陪审团的裁决基于纯粹的激情而作出等。
『叁』 美国的法庭审理。我朋友和我争辩。他说美国的法庭 判一个有罪无罪,是根据陪审团的心情来定的。
在适用陪审团的情况下,有罪无罪确实是由陪审团来判定的,不过定罪是要全体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才可以,你觉得那么多人同时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机会有多大?何况,还有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充分辩论,以及法官对证据效力的把控等等。当然,陪审团成员作为普通公民,在认定是否有罪的时候确实会受到个人情绪影响,但笼统地说心情决定有罪与否并不公正。
『肆』 美国陪审团认定非法移民无罪了吗
旧金山12月2日消息,美国联邦法院当地时间12月1日发布逮捕令,以非法持枪罪名逮捕11月30日被旧金山一个陪审团宣布无罪的墨西哥裔非法移民荷西·因内斯·加西亚·萨拉特。萨拉特涉嫌2015年7月在旧金山枪杀32岁女子凯特·施泰因勒。
逮捕令由联邦法院得州西区法庭发出,称还在监管期的萨拉特违法持枪,须押送回得州的联邦监狱。
美国司法部长塞辛斯发布声明说,地方执法机构不是将犯罪的移民提交给联邦移民机构,而是让他们重回街头,将公众安全置于危险之中。
他还指出,正是旧金山保护犯罪移民的做法,导致本可避免的施泰因勒的不幸死亡。
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代理局长托马斯·霍曼当天强调,毫无疑问,萨拉特在监狱完成刑期后最终将被递解出境。
『伍』 在美国(或者普通法国家),法官可以否决陪审团的裁决结果吗
可以把有罪变无罪,不能反过来
『陆』 美国法庭中对指控罪名与法院认定罪名不一致的时候如何判罚是无罪吗,还是直接变更罪名作出判罚。
美国的法律属于普通法系,就是判例法。根据你说提的问题,我只能按照刑法这一方面来说,毕竟民事纠纷没有罪名一说。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出现检方指控的罪名,法院认定的不正确,那么被告无罪释放。这个很好理解,检方以某个罪名起诉,但是法院认定证据不足,或者其他条件不符合此条罪名,就会认定无罪,不能判罚有罪。法院本身不会认定罪名,而是根据检方起诉的罪名来判断该罪名是否成立。法院只是判决是否有罪,而不是判定犯了什么罪。这事是检方做的事情。
所以我感觉LZ说的题目有点小问题。
『柒』 懂法律的请教一下!(尤其国外的法律)根据法官指引,在什么情况下陪审团必须判被告无罪
你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大概是西方法律电影看多了。
很多西方电影中会有这样的情节,比如公诉方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比如甲杀害了乙,但是现场被破坏了,凶器找不着,西方电影的情节就会判定甲无罪当庭释放。就像回忆辛普森杀妻案的参审人员回忆道:所有人知道他有罪,但是程序不公正,这就是法律。
在我们中国你是觉对不会发现这种情况的,辛普森要是在中国,老早被强刑逼供了。强刑逼供怎么了,在中国就是没人管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国家的民主差,我的意思是西方的法律环境主张的是程序正义,而我们东方,制度是正义的就够了(但是谁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人治大于法治的,言下之意就是我说你是正义就行了,潜台词就是————说你是死,你就得死!!)
『捌』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判的案子也由陪审团来定罪吗
英美法系,陪审团的任务是确定案件事实,确定罪与非罪是法院的职责。
『玖』 美国法官如何判案
可以说,美国法官多数情况下审案而不判案。怎么讲?美国一审时多数案件由陪审团判定“事实问题”(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仅负责解释法律问题(question of law),当事人可以放弃陪审团审判,要求改由法官审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审团定被告有罪(convict)后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赔偿金额也由陪审团决定。美国时而出现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赔偿金,都是陪审团所为。法官要审慎的多。但美国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国人只信自己。当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雇佣“枪手”---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斗个你死我活。而法官则相对超脱,相对逍遥,有时是袖手旁观。有位美国一审法官私下谈起,如果是杀人越货、作奸犯科的案子,审理起来还能抖擞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简直是昏昏欲睡强打精神。陪审团审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双方律师“格斗”是否“规范”,而并不是认定事实的裁判。陪审团则是观众,所以,美国一审中永远是法官一人独审。当然不容忽视。足球场上,世界顶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绪全无,败下阵来。同样,法官也可以“刁难”律师,逼其就范,从而影响审判结果。美国联邦法院是三审制,地区法院(一审)、巡回法院(上诉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终审);州法院是四审制,一审、上诉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美国上诉法院以上的法院审案时原则上只审法律问题,不问事实。如果事实严重有误或是有新情况,上诉法院将案件发回一审法院重审。美国法官的理念是,上诉法院只问一审法官运用法律是否得当。一审法官与陪审团身临其境,直接观察证人,在事实问题上最有发言权,上诉法院应尽量不介入。美国上诉法院的判决书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诉法院的法官有时也通过法律问题迂回事实问题。但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则上诉法院不过问事实问题。上诉法院审案时是三位法官组成合议庭。三位法官的资力有深浅区别,但在职务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审案时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诉法院也可以是“全体法官同审”(en banc)。美国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会审。美国法官的独到之处是,持不同意见的法官可以将其观点写在判决之中。有时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法律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对错真伪之分。而法律则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条条框框,其释义与运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结果是两可的,公正需要体现在程序方面。这就是美国之所以特别强调“正当程序”(e process)。简单说,正当程序就是当事人(或是被告)应有辩解的机会,法官有倾听辩解的义务。此外,法官判决时必须自圆其说,前后一致。写判决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律师大多个性较强,而美国法官也是律师出身,不愿听命于他人。制度上美国是司法独立,也就是法官独立。但美国法官很少独断独行,胆大妄为。美国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当过资深律师与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谓历尽千心万苦,不会为了区区小利而坏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国联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禄,且享受终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法官马歇尔干到80岁时已是病入膏肓,美国的“右派”也盼着这位“左派”尽早让“贤”(美国最高法院只有9个席位)。马歇尔死活不走,而且扬言:“我就是要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美国法官大多干得笑眯眯的,决无贪脏枉法的非份之想。美国法官待遇优厚,不求加官晋级,可以专心致致地工作。联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终身制,又没有领导督促,可工作起来还是兢兢业业。美国法官,尤其是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审判当作一门艺术,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鉴赏者。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们的工作与嗜好之一就是对判决品头论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诛笔伐。美国律师协会每年要给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审案时,对自己讨厌的律师也不敢乱吹“黑哨”。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遍地都是行行色色的势力集团、群众组织,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美国法官审案时也是如此,虽然是独立审判,但也有有形与无形的监督或“领导”。
『拾』 傲骨贤妻 第一季第二集为什么不用陪审团而是法官直接判无罪了
一般刑事案件都要由陪审团参与裁决,但民事案件大多不用,而且刑事案件中当事人有要不要陪审团的权利,记得剧中有一集就是双方在法庭上辩论到底需不需要陪审团,被告如果觉得有陪审团不利于自己,就可以申请不要,但也要双方律师辩论最后由法官决定。完全业余的认识。。。呼叫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