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舆论
1. 舆论压力和法院判决,到底谁说了算
当然是法大于情
以法院判决为准
但是强大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影响法专官
但是一般情况属下专业法官判刑都是以法律为依据的
叫做铁面判案
当然徇私枉的除外
在许霆案中,二审比初审改判轻了,很明显,法官考虑到了强大的民意,但前提是这个行为国家没有明确的量刑标准,有一定的量刑自由度,由法官掌握
又比如南京的撞倒老太太案中,舆论一边倒支持男青年无过错,但法官一样判男青年败诉。
所以法官判案是独立判案的,要求他们不要受外界舆论压力的影响。
否则很容易出现另外一种的不公正。
总之舆论也好民意也好,如果可以任意干预法官判案,绝非国民之福
舆论民意不能代替法律
就象道德不能代替法律一样
否则国家养那么庞大的司法机构干嘛
干脆请民意代表来断案就可以了
2. 司法需不需要受舆论影响
原则上说,法院的判决是需要考虑社会和舆论的影响,而且法官肯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舆论的影响。 具体而言,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 (1)法律是固定不变的,社会生活则是不断发展的。法律的原有规定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对原有法律作出变通的阐释或者更加复杂的技术处理,使其符合社会现实生活是必须的; (2)有一些法条本身已经规定了,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社会舆论是依法办事,自然也是可行的。当然这样的法条本身是否合理可以探讨; (3)司法审判的结果不是封闭的,有些审判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判决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案件时,考虑判决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必要的。举个可能有点敏感的例子,南京彭宇案的判词从纯法律上看可能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产生了非常坏的社会影响。尽管舆论的解读都是建立在对判词误读的基础之上,但判词本身其实也可能斟酌的更好。 (4)法官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肯定会读报、看电视,可能还会刷微薄,尽管法官本人可能不一定能够意识到,但舆论对于法官的影响在客观上肯定是存在的。说到底法官所有的经历、受到的教育、意识形态,心情好坏都有可能对于一个具体审判产生影响,这一点是无需讳言的。 回到问题本身,法官当然不应该因为舆论就作出偏离法律规定的事情,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要求法官拒绝考虑社会舆论。法官在审判的时候,绝不仅仅是找一个法条,套到事实上面那么简单,相反一个法官需要考虑许多不同的因素,当然对于法官来说,这也是更加高的要求了
3. 法官裁判应不应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法官裁判不应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因为法院是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审案和判决,依据的是国家的法律条款。国家法律不受舆论左右。
如果法院判决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影响,说明该判决存在严重问题。
4. 你觉得社会舆论对法律的判决会有影响吗
有多大不好说,但是肯定有影响。
对于“社会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确实有法学教授做过相关实证研究,一位是徐光华教授,一位是白建军教授。二位博导,都是热衷于进行实证研究的刑法学者,尤其是白建军教授的论文。
在徐光华教授在论文中总结了130份判决,其中23份,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白建军教授曾总结2000年以来的刑事判决,共32万份,其中无罪判决仅586个,而受到舆论影响的无罪判决就有8个,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回归到个案上来,舆论的监督对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许霆 ATM 机盗窃案”,由于民意的影响,从无期徒刑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崔英杰杀死城管案”顺应民意判处死缓;“邓玉娇刺死官员案”最终判处防卫过当并免于刑事处罚;“深圳机场梁丽拾金案”无罪处理。这类案件因为行为双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最终也确实影响了判决,可这类判决的基础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间内对民意进行回应,有的则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维度,比如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没有民意,邓玉娇至少会判缓刑。”
当然不能只着眼于这类案件,同样是因为舆论的关注,比如对“齐二药假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关注,最终推动《刑法修正案(八)》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修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构成要件并加重其法定刑。这就是舆论关注的正向反馈。
所以社会舆论确实对法律判决有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正向反馈也有负面反馈,可不论如何,司法还是应保持其独立性,以塑造其权威性。这有赖于整体法治环境、法治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众个人素养的提升。而这恰是如今转型升级的中国的阵痛点。
5. 法官裁判应不应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按照常理不应当受到舆论影响,应当公正判决。但有时候具有两面性:好人被错判和坏人被错判,按照这个“是否应当受到舆论影响”,就是两个标准了
6. "辱母案"由无期改判5年法官怎么说的
"辱母案"为何由无期改判5年?法官:天理国法人情。
1月19日消息, 谈及于欢案,二审主审法官、山东省高级人 民法 院吴靖18日在北京表示,通过二审开庭审理,最大限度地还原整个案件的事实情节,并在此基础上通盘考虑天理、国法、人情,最终依法作出裁判。
吴靖是在“中国司法,不负江山不负卿——中国长安网2017年度照片发布暨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仪式”上作如上表述的。当日,包括于欢案二审宣判现场在内的25幅照片入选中国长安网2017年度照片,其中10幅永久性入藏中国美术馆。
于欢案因“刺死辱母者”的相关报道,备受舆论关注。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 级法 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同年6月23日,山东省高级人 民 法院对于欢故意伤害案二审公开宣判,以故意伤害罪改判于欢有期徒刑5年,维持原判附带民事部分。
该案中,司法与舆论良性互动,互联网舆论场由此发出“中国司法:不负江山不负卿”的声音。
无期为何改判5年?于欢案二审主审法官释疑
在18日的活动现场,作为该案二审主 审 法 官,山东省高级人 民法 院吴靖坦言,当时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受到社会如此关注的一个案件,我们怎样通过二审的开 庭审 理,最大限度地还原整个案件的事实情节,并且在此基础上通盘考虑天理、国法、人情,最终依法作出裁判。” 吴靖说。
他指出,裁判结果一方面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还要让人 民群众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责任是沉甸甸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资料图: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上诉人于欢故意伤害一案。
如何看待舆论关切和法治之间的关系?
对于舆论关切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吴靖结合于欢案表示,这是因媒体报道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一起刑事案件。社会关注度之高,历年来少有,应当说是空前的。
吴靖说,从媒体报道和网上评论的情况看,尽管说法上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希望二审法 院能通过二审 审 理,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之上,依法办案,作出公正的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舆论和我们法院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吴靖认为,作为法 院而言,面对舆论高度关注的案件时,首先要认真梳理社会关注的问题有哪些,同时认真研究引发社会关注的原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关注作为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一个巨大动力,同时要以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和真诚的态度,对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
7. 法官断案应当考虑舆论的观点吗
严格从法律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法官在审理案子时应当主动屏蔽社会舆论的干扰,社会舆论也应当给法院的裁判结果以足够的尊重。
8. 我要是法官肯定会将网络舆情全面屏蔽,因为办案需要严肃,不能参杂太多感情用事,否则对不起当事人对否
你没当过法官,也不是学法的吧。干几年法律,你就会明白了。就像医生见惯生死会麻木,我们也一样。极少夹杂感情
9. 法官在判决中如何参考民意、舆论,不受公众道德情感的干扰而做
法官在判决中
应该以法律为准绳
而不应该受到其他干扰
包括什么
民意、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