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帐销毁法律责任
⑴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释解与适用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释解与适用
一、罪名释解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是指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名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中。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本罪对犯罪主体未作特别规定,自然人或单位均可构成。自然人只要实施了隐匿或故意销毁行为,且情节严重,即可构成本罪。单位犯罪的,除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秩序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犯罪客观方面:
实施了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隐匿,是指故意转移、隐藏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使其无法被有关机关监督检查。故意销毁,是指故意将应当依法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予以毁灭、损毁。
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而故意隐匿或销毁。
三、情节严重的认定
根据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八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 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 依法应当向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四、刑罚规定
自然人犯罪: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罪:
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的刑罚规定处罚。
五、适用注意事项
犯罪主体的广泛性:
本罪的犯罪主体不仅限于公司、企业,还包括所有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和个人。
会计资料的保管与销毁:
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方法妥善保管。需要销毁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由规定的人员进行销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予以隐匿或者故意销毁。
法律责任的明确性: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犯罪的,除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综上所述,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是一项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不仅破坏了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秩序,还损害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因此,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