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庭上丛法官

法庭上丛法官

发布时间: 2025-05-08 05:14:35

Ⅰ 《阳光下的法庭》杨振华结局如何

宁佳怡关心鹿鸣父亲案子的进展,鹿鸣告诉她当年审判的法官已经移民国外,王主任建议自己向佳怡父亲了解当年的情况,但他认为这不可行。宁佳怡主动提出帮忙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这也是为了他们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鹿鸣打算下午就去当年的案发现场看看,佳怡要求同往,二人来到当年的案发现场,发现经过十七年时间此地早已沧桑巨变,真相也早已被时间湮没。
曲晓曼提着礼物来到东方大学再次试图说服杨振华,让他把关键证据交给宁致远向最高法申请再审,曲晓曼称自己真的是输不起,杨振华内心的痛苦并不亚于曲晓曼,自从此事发生后他就几乎没有闭眼过,学校也没脸来,总觉得抬不起头。

鹿鸣带着宁佳怡来到当年的受害人许敏家,佳怡奇怪鹿鸣怎么会认识许家,鹿鸣痛苦地告诉她这里曾经是自己的家,看着熟悉的小区环境,鹿鸣又回忆起儿时的一切。宁佳怡以省电视台记者的身份敲开了许敏的家门,却从许敏母亲口中得知许敏已在三个月前去世了。许敏母亲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悲痛欲绝,宁佳怡和鹿鸣都十分难过和内疚。老人的叙述中多次提起案发当天有跟女儿通电话的细节,这引起了鹿鸣的注意,他回去翻阅卷宗,但卷宗里却没有任何关于手机的记载,这让鹿鸣心中生疑,这有可能是许敏妈妈描述错误,另一种可能就是卷宗材料记录疏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案发现场根本没有出现过手机。佳怡提议去问宁致远,也许他会知道手机的事,鹿鸣觉得宁致远根本就不愿意跟自己谈这件事。
阳光平台马上就要上线了,白雪梅建议举办一个上线仪式,向全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它。
宁佳怡在父亲那儿软磨硬泡终于成功为鹿鸣争取到一次能向当年案件的公诉人了解案情的机会。

丛海天状告省政府的行政案即将开庭,白雪梅动员李省长,希望他出庭应诉,以提高行政部门一把手对依法行政的重视程度。
杨振华意识到案子二审败诉责任在自己,主动找到宁致远表示真诚的道歉并提供一切OW项目的核心机密,他告诉告诉宁致远自己之前把这些机密看得比命还重,但现在明白了,如果官司输了,这些机密保护得再好,所有的这一切就好比竹篮打水,他表示一定要向最高法申请再审。
宁佳怡邀请鹿鸣晚上去自己家里找父亲讨论张大年的案情,鹿鸣生怕太唐突,但佳怡不以为忤,在她看来鹿鸣可以借此机会也算是正式见家长了。

Ⅱ 《十二公民》大家都读懂了什么

影视现在我来说说: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等主演,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的法庭斗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故事真相,不知道大家有无看过这部电影?

法院执行款是这样分配的吗

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其全部或者主要财产因执行有效的确定支付价款的法律文书被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在被执行人的财产执行完毕前,没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其他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获得对被执行人执行金钱债权依据的其他债权人,可以申请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分配。
如果小梁同学没有偿还欠小张同学的钱,小张同学向法院起诉,法院裁定小张同学胜诉,但小梁同学在法院判决生效后仍然没有归还欠小张同学的钱,因此小张同学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扣押了小梁同学的银行存款,并直接从小梁同学的账户中扣除了小梁同学应退还给小张同学的部分,这部分扣除的款项称为执行费。
无论是民事审判还是刑事审判,判决都将在审计活动结束时宣读,案件的最终过程是根据判决执行。当事人对原讼法庭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指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但是,如果能够根据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拒绝执行,则可能被执行,甚至违反刑法
为了加强人民法院执行款物的管理工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1、各级人民法院财务部门应当开设执行款专户,对执行款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付。
2、财务部门对执行款的收付进行逐案登记并建立明细账,执行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对执行款的收付情况设立台账,同时对每个案件实行明细记账。
3、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执行款可以由被执行人直接交付给申请执行人。
4、被执行人直接向法院支付现金或票据的,执行人员应当会同被执行人将现金或者票据交本院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当出具收款凭据。

Ⅳ 《马背上的法庭》遥远乡村的法理,是法与情之间的平衡

庄重、威严、肃穆是大众对法庭最直观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将视线从城市转移到偏远的山区时,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法庭形式。一匹马,驮着国徽,马后跟着三个人,穿梭在穷山僻壤,走到哪儿,法庭就开在哪儿,这就是马背上的法庭。

《马背上的法庭》既像一部故事篇又像一部纪录片。片中记录着冯法官、杨阿姨、阿洛一次下乡执法的过程,与其说是去断官司,不如说是去调解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琐事。生活在边陲腹地的人们,对法基本没有任何概念,在他们看来,能够帮他们解决那些他们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麻烦,就是法。这与真正的法律,有着太大的反差。没有对错的断案,暧昧不清的是非,就成了辗转在乡村二十多年的冯法官和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冲突,更是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乡村真实写照。

同样都是讲述乡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这类“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一段温暖的感情”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给人的第一观感,并不太舒服。这部在宁蒗县拍摄的影片中,山是光秃秃的,空气是雾蒙蒙的,村寨是苦兮兮的。哪有什么云南的好风光。从景到人,导演都没有打算用唯美的镜头去讲述,只是阐述一个现实,从建国初期就形成的流动法庭,艰难地在旧治与法理之间的维持平衡。这几十年现代城市的滔天巨变,却没有时间仿佛在这些边远地区衡扒,流淌的如此之慢。

一流动法庭的诞生,是旧治与新法的结合

《马背上的法庭》的原型,源于一张图片。图片上的是重庆奉节县,两个法庭的执法者,穿梭在河面上的钢丝上,背着法庭背包,捧着国徽,朝着远处的村庄滑去。“溜索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渔船上的法庭”、“背篼上的法庭”……偏远地区法治的完善,法制的普及,离不开这些法官跋山涉水的远行。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交通到不了的地方,但是,没有这些执法者走不进的土地。“马背上的法庭”更像流动的符号,为得是,让旧治与新法能够更加融洽的结合,也为了,那些贫瘠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快速的适应新时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发展。

古代法制,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占据中国绝大领土的乡村,在法制发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式和乡贤式法治模式。旧时咐仔昌族长与祠堂的绝对权威,自古对读圣贤书者的崇拜,这些都使村民们逐渐形成了无讼观念,在村民看来,能够解决自身麻烦事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长或者乡贤。

随着新中国建立,村庄的法治从之前的宗族把持到熟人把持,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最早的宗法制到以地缘关系、利益为中心的契约型乡村法治,也就是有人曾提出的“半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规则秩序”、“宗法秩序”交织在一起的混乱状态,也是中国乡村转型期暂时性社会形态。在“半熟人社会”里,乡村的法治主要面临三大治理难题:第一,法律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主国家法律与传统宗族规定之间的冲突;第二,国家法治与村子自治之间的冲突;第三,农民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护。

这一点,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在阿洛的喜宴上,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原来是阿洛的老丈人宰了别人家的羊,宰羊的原因是因为对方的羊糟蹋了自家的庄稼,老丈人说他完全是按照乡村公约办的,没有错。阿洛犹豫再三,还是说出老丈人做法的不对,风波再起,喜宴被中途停下。

通过这个场景,我们也就意识到,法律与乡村公约或者民风民俗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流动法庭的诞生,也就是为了调节法理与旧治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二者能够融合发展。

如果认为《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电影戚碧的话,那就错了。此片没有打算 "弘扬"、"歌颂"这些执法者,而是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当下乡村法治发展中的不易和艰辛。

二遥远地区,执法者在情理与法理之间的艰难的平衡

在新法官小洛看来,这此的执法之行,简直是无稽之谈。从法庭现场的布置,到审理案件,没有一件能跟法挨得上边,更加没有法的庄严。更加让小洛无法理解的,是老冯执法的行为和判决的方法。

妯娌分坛子,老冯砸碎了坛子,自掏腰包,让妯娌各自再买一个;猪拱了罐罐山也就是祖坟,原告不依不饶,老冯提议原告也牵头猪,拱一次被告的祖坟,被告气急败坏,老冯由此将心比心的劝说,被告赔一头猪,做一场法事;妇女欠钱,老冯再一次自掏腰包。

老冯与阿洛的冲突,发生在阿洛带着媳妇出走之后。

阿洛的喜宴,因为一头羊被毁,阿洛带着媳妇双双出走,村子里的人因此不再信任老冯。老冯与阿洛再起冲突,阿洛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帮里不帮亲才是法的公正,老冯却责怪阿洛不该带着媳妇一走了之,这样破坏了法庭工作人员的形象,导致村民不再愿意相信法庭,再也不愿找法庭打官司了。

阿洛一气之下,带着媳妇再次出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阿洛眼里,老冯身上没有法官应有的威严,他只是一味地充当和事老,不断和稀泥,法的对错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村民认可的不是法,而是老冯这个人。所以,阿洛很直白的说到,老冯花钱买来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是他自己的面子。

阿洛说的不算完全错,可是,阿洛却没有认真去了解法律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在遥远的乡村,物质匮乏,信息闭塞,村民光活着就耗费了全部的精力。在普通人眼里一个只值2.5元的坛子或许不算什么大事儿,可是,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那一个坛子,却是重要的家当,无法割舍。所以,有时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以他们更能接受的方法去审判。所以,老冯在民情和法律之间的博弈,如果说为了他自己,不如说那是他的责任,更是他对国徽的承诺。

老冯唯一一次发火,是马连带着国徽一起被偷了。马没了,国徽陷在一篇草海中,老冯想也不想,试图冲进去,草海里成片的沼泽,一旦误入,人很有可能没命。村里人不理解老冯对国徽的重要性,老冯说:这就像你们的佛祖。

村民心中的国徽,一下上升到神灵的位置。合力将国徽从草海里请出来,洗干净,挂在高处,燃起篝火,双手合十虔诚祝祷,此时村民心中的国徽,就是神灵,可以保佑凡人的安康。这是法治覆盖最遥远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当地的民风民俗融解在一起,法理和人情之间脆弱的平衡,是流动法庭中这些执法者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的,有时候,或许无法用法律的条文去判定对错,牵扯其中民情,更需要他们考量。

这场篝火的祈愿,摩梭人虔诚地摸着国徽,让我们认识到老冯对于民情的了解,还有情与法之间的尺寸的把握。此时此刻,法律犹如燃起的火焰,散发着最为真实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义从里都不是惩戒,而是让生命值得敬畏,并且自律。

维持这种微弱的平衡,有多艰难?老冯端着酒杯,对阿洛的媳妇说的那几句话,道尽了这其中的辛酸:嫁给法庭的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儿。老冯的妻儿,离他远去,行走在蜿蜒大山二十多年的老冯,最终,形单影只。

如果说老冯代表着传统,那么阿洛就代表着现代。

三年轻一代的崛起,新的思想与旧俗的碰撞,是矛盾更是新生

影片一开始的法官杨阿姨,因为法官的职业化,一刀切下,没有文凭的杨阿姨,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也只能被迫退休。代替杨阿姨的,就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阿洛。阿洛结婚时的那场喜宴,在村民们还穿着传统服饰时,阿洛和新娘穿着新式的西服和婚纱。

阿洛夫妻两个,显示了社会必然的进步,可是,这种进步中,却矛盾丛生,这些年轻人在吸收着新时代潮流思想,已经与家乡旧习俗格格不入。阿洛不断在旧俗中败下阵来,他不肯审理猪拱罐罐山的案件,认为那是封建迷信。阿洛在乡俗与法律之间,选择了法律,这在他看来是正确的事情,却引得老丈人极度不满,婚礼也被迫中止。

阿洛身上具备着源于自身先进理念产生的优越性。可是,他全盘否定了过去,只顾着眼看前方。他忘记了,广大偏远地区是没有实施这种硬性的法治的条件的。虽然矛盾频生,但是,阿洛的年轻、冲撞、激进,是逐渐改善乡村法治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虽然鲁莽却使法律的棱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量冲破民众旧俗的法治观念。

来时的三人和一匹马驮着国徽,去时已经就剩老冯和一匹马驮着国徽,中途,渐黑的天色里,打着瞌睡的老冯不慎跌落山崖,镜头里那匹马驮着国徽继续前行。

结语:

陈弘毅曾说: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尊重。这是法治社会最为理想的状态,法律的实施不应该仅仅是惩治损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人,更是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一种无声的信念。

这部影片,更是说明了,在遥远的山村,法治的施行,更加需要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掌握的也是情理与法理之间的平衡。《马背上的法庭》刻画了乡村普法之路的艰难画面,法观念的贯彻,需要一代又一代流动法庭执法者的努力,乡土的法治,需要我们去深入地了解乡土,用多种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它的顽固性和复杂性。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律师也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职业了,有很多人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优秀的律师,但优秀律师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行,为大家分享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1

从事律师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是情感沟通、信息传递最快捷的方式,律师的工作要跟众多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律师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对案件的分析,说一遍听者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无形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短时间内就会得到委托人的认可。

在法庭上,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服法官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辩驳可以征服对手、感动法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众也会留下难忘的印象。反之如果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听的人是越听越糊涂,没有人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谁愿意听这些毫无意义的讲话,又怎么接受你的观点,委托律师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有人说,律师要具备演讲家的口才,一点也不为过。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口才。要表达的问题如果不是太简单,可以把复句拆成单句,长句变成短句,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句子越短越美丽。

逻辑思辩能力

作为执业律师,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问题:委托人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什么样的案件事实?委托人有哪些证据?应该再去搜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能否证明案件事实?对方会如何反驳?反驳的理由有无证据支持?进而可以分析预测委托人的要求能否达到。

我们知道打官司靠证据,而证据的选择方法都因人、因事而异,非法律专业人员有时无从下手,只有律师通过经验对事实和法律进行不同层次的判断,才能准确的适用到具体案件之中,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从一定程度讲,律师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超过语言表达能力。常有律师说,在法庭上遇到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美无缺的证据,无懈可击的逻辑,可见逻辑思辩能力对一个律师是何等重要,这种能力需要在办案实践中积累。

文字表达能力

一个律师的书面表达如何,与知识、阅历、信息接受及文化程度有关。在接受律师继续教育时,一学者讲:“律师要具备文学家的笔墨。”诚然,无论是从事诉讼代理还是辩护业务,抑或是非诉讼顾问,都离不开书写。起诉状、代理词、辩护词、合同等都需文字表达来完成。

有一老律师写了整整8页的辩护词,法官看了吓了一跳,用一两句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竟用了近一页,有些语句不通顺。其中还有什么“肯定证据”“否定证据”如何认定,法律人都知道。

理论上只有“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之分,何来“肯定否定”之说。语句不通顺,表意不精确,文字不精炼,这种人很难胜任律师工作。律师书写法律文书在语言上的要求应该是精炼、准确、朴实、庄重。

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人已经认识到,专业知识是双刃剑,人际关系是秘密武器。个人事业的成功,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借助别人的力量,可以一份耕耘,数倍收获。美国有句谚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15%的专业知识+85%的人际关系”。

相对于律师来讲,人际关系尤其显得重要,律师要增加业务收入,需要有取得业务的机会,业务机会得取得,需要广泛的人脉。

所以律师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接纳不同性格的人,多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以真诚求真诚。前几天看到一本杂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就是51%和49%的选择,与人合作或处事永远要49%,把51%给别人,与人交往在经济问题上,如果抱着这样的心理,无论走到哪里,必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也许你会说,从事非诉讼业务的律师,不需要上述能力。需要明白的是,在中国80%的律师在从事传统的诉讼业务。而非诉讼业的律师务能够做得有声有色。

其经验及规避风险的能力,无不来源于在具体案件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辩护代理业务做的好的律师,才有可能向非诉领域转化,才有可能在非诉业务中游刃有余。也只有具备上述能力的律师,才能胜任顾问工作的需要。作为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一定要认清上述四种能力的重要性。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2

一、做律师的条件

1、律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且已经顺利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2、律师必须既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要有执业证书,如果只有前者,没有执业证书,那么也不可以称之为律师。

3、律师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并没有特定的对象,无论是自然人又或者是法人,皆可以委托律师办理法律事物。

4、从事律师业务时必须有当事人又或者是人民法院的指定,同时还要做到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工作,不要存在滥用权力的情况。

二、律师的工作职责

1、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又或者是被告人无罪以及罪轻又或者是免除其弄事责任的相关材料以及相应的意见,维护它的`合法权益。

2、同犯罪嫌疑人又或者是被告人进行会见又或者是通信,听取相应的陈述以及辩解,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又或者是代理控告的工作。

3、依法调查并且征集对于被告人有利的证据,同时经过检查机关的批准,以及受害人的同意,同受害人收集对被告人有利的一些证据。

4、根据法律和事实,向公安机关以及检察机关提出律师的建议。

做律师是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证的,同时还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只有积极的履行了工作职责,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

律师职业的工作要求3

做律师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而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的,必须是本科或大专的法律专业学生。国家之所以对律师做一个学历上的要求是因为律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职业,对业务要求很高,还对整个法律体系及流程有很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1、律师必须既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又有执业证书。如果只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律师执业证书,也不能被称为律师。

2、律师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没有特定对象。自然人、法人均可委托律师代为法律事务。

3、从事律师业务时必须有当事人的委托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工作,不允许越权或滥用权利。

4、律师是法律工作者,律师只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工作受法律保护,不受行政单位、党派、个人的干预。

律师的职业要求有哪些

信仰力,是律师职业的理想之维。只有尊重法律,捍卫法治价值,信仰法治理念的律师,才能在荆棘丛生的执业环境中规避风险,才能在迷思与危机中寻找到前进的方向,才能热爱律师职业,践行律师职业道德,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避免逾越职业伦理乃至法律责任的红线。

沟通力,是律师执业的素质之维。借由高超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及技巧,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律师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才能降低沟通成本,减少误解与错误认知,打造属于自己的客户网络。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律师的沟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自媒体等新兴手段进行自我营销,已成为摆在执业律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分析力,是律师执业的技术之维。如果说律师也是匠人,那么是否有一技旁身,就成为律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否有异于常人的绝技,就成为律师出人头地的法宝。

在律师应当具备的各项技能之中,最为“技术”的,莫过于对于法律的专业分析。能否基于实用主义立场,通过系统训练及长期积累获得解构能力、识别能力、归因能力、预判能力及综合能力,准确使用逻辑、语义、实证及价值分析方法,成为评价律师分析能力强弱的关键。

热点内容
陈印法规2017百度云 发布:2025-05-11 07:04:34 浏览:194
高州市律师 发布:2025-05-11 07:02:17 浏览:331
新疆博乐市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11 07:02:07 浏览:484
依法治国建言 发布:2025-05-11 07:01:34 浏览:409
简述要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1 06:58:36 浏览:526
公司监事会承担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5-11 06:50:36 浏览:983
吉林司法位置 发布:2025-05-11 06:50:33 浏览:355
未成年违法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1 06:49:00 浏览:783
部队法规制度自查 发布:2025-05-11 06:33:14 浏览:995
民法典适用 发布:2025-05-11 06:31:47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