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法治
❶ 休谟的认识论的内容
①知觉论和怀疑论:休谟把“知觉”作为知识的基本要素,并把知觉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他认为印象是指人们在听、看、触、爱、憎的时候所产生的较活跃的知觉;观念则是在反省上述感觉时人们所 意识 到的一些较不活跃的知觉,这样的观念也就是 思想 。休谟进一步把印象也分为两类,即感觉和反省,他认为反省印象在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从感觉印象得来的。这样,休谟把 感性认识 和 思维 都归在知觉之下,并且把反省和观念都归结为感觉印象。休谟在对经验的分析上则把心灵自我也说成是一束知觉。
对于“感觉印象从何而来”这一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休谟持“存疑”态度。他声称:“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人性论》,第101页)。这种既不用 物质 对象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印象,也不用心灵或上帝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印象,是休谟的怀疑论即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尽管休谟极力回避回答物质或精神 本原 的问题,但是他的怀疑论哲学并未超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而只是动摇于两者之间。当休谟承认全部知觉依赖于身体的器官,承认感觉的产生有其自然的物理的原因的时候,他是在向唯物主义方面靠拢。当他把感性知觉同物质世界割裂开来,断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永远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时,他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休谟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温和的怀疑论”,以区别于古希腊 皮浪 的“过分的怀疑论”。休谟的怀疑论固然限制了认识,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认识。反之,他肯定人的心灵赋有一些认识能力,从而提出了研究人类理智能力的任务。
②知识论和因果论:休谟认为人类的理智有两种作用,即推断各种事实和比较各个观念。同样,人类的知识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历史学等,这是建立在 经验 基础上的因果性知识;另一类是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即数学知识。他认为这后一类知识的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可以推导出来,无需依据 宇宙 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东西。显然,在对普遍必然的数学知识的解释中,休谟实际上对 唯理论 和 先验论 作了让步。
休谟认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果性知识构成了大部分的人类知识,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源泉。因此,他着重地探讨了因果性问题。他按照怀疑论观点,不承认对于客观规律性的任何断定,而局限于对各个现象间、各个观念间因果联系的考察。他指出,因果之间有一种前后相承的关系,可是“后此”并不就是“因此”。因果联系观念的基本条件在于必然的联系,就是说,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种因果联系的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而是凭借于经验。不过,单独一次经验并不足以形 性,而是凭借于经验。不过,单独一次经验并不足以形成因果观念,只有当类似的现象多次重复或经常集合在一起,并从而在人的心灵上产生习惯性的影响时,才能形成这种观念。他在对因果联系的解释上,认为因果联系只存在于心中,而不在对象中,陷入了 主观唯心主义 。
❷ 休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休谟的思想时刻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的基础因果律可能站不住脚。
“你怎么知专道明天的太属阳还会升起。”
2.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测,我们只能发现相关性,而不能直接得到因果规律。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3.归纳法的前提条件是相信存在因果规律。不能用归纳法证明因果律存在。
“科学证明了地球有引力,所以苹果脱离树枝和苹果落地之间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本身是循环论证。
以上几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是休谟的怀疑论。粘贴一下相关的回答[1]。
休谟哲学的简要概括:
休谟提出真实可靠的知识分为两类。其一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例如数学等依赖于逻辑推导的知识。另一种是对经验的描述,即对客观世界的观测。于是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去图书馆随便拿起一本书,问这些书中包含着数和量的抽象推论吗?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吗?如果都没有,就可以烧掉,因为里面只有诡辩和幻想。“
❸ 关于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内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容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其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否认了实践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强大作用,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3)休谟的法治扩展阅读
不可知论的怀疑论以皮朗和休谟为代表。比兰尼主义主张凡事“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只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皮朗自己也承认,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怀疑,这是很难证明的。
正是皮朗把怀疑论作为一种理论形式引入哲学。皮朗承认现象的存在,却否定现象的真实性。由于这种现象没有真实性,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真正的理解,既不能判断自己的感情是真是假,所以他主张在所有问题上“停止判断”。
❹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
休谟的不可知论或者说怀疑论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3个命题:
1、不存在关于外部世界的先验综合真理。
2、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任何真实知识归根结底来自于知觉经验。
3、只有经过实验推导的知识才是正确的。
休谟一方面坚持了彻底的经验论立场,排斥用经验之外、其存在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的存在作为知识的根据,把人类知识限定在经验范围之内。
在休谟看来,我们的知识之所以可靠,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我们以能够在我们心中呈现的对象作为认知对象,而那些不能在我们心中向我们呈现的东西,就永远不能成为我们认知的对象。即使是建构知识必须使用的工具——因果关系原则——也是由于我们“感受”到思维或想象中的联系而获得的。
(4)休谟的法治扩展阅读:
休谟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以怀疑方法的结论——不可知论,唤醒了人们对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质疑,唤醒了人们对上帝观念的质疑。休谟还通过对“不可知存在”的界定,把人的知识限定在经验活动范围内,反对传统哲学特别是唯理论哲学无限膨胀人类理智能力的错误观点。
休谟还要求用实验推理的方法研究精神科学领域中的问题,以规范的方式剖析人性问题。休谟并且暗示,对人的道德的解释优于对自然的推理说明。休谟的这些思想,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❺ 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1、因果问题
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2、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
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3、自我理论
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么程度。
不过休谟否认那神秘的自我与一个人所带有的各式各样人格之间是有所区分的。
当我们开始自省时我们会发现:“除非依靠一种特定的感觉,我们从来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识;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一个包裹,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
4、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举例而言,吞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动或排斥特定行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毕竟理性只是一种对于概念和经验的计算罢了。
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如何感觉这些行为。休谟的这个理论在现代被视为是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基本原则,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于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
理性只是扮演着一种媒介和工具的身份,用于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行为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欲望,但理性本身永远不能反过来指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和欲望。
(5)休谟的法治扩展阅读:
在休谟看来,所谓因果关系尚且值得怀疑,更何况复杂多变的人间社会。
那些自以为是者,自视为社会领域的牛顿,在真理的加持下,抵挡不住“乌托邦”的诱惑,将改造社会的幻想付诸实施,殊不知自己严重低估了理性的有限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将人类带入了难以挽回的灾难当中,法国大革命便是一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卫·休谟
❻ 休谟的因果关系三要素是什么
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但其因果关系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也颇有益处。
❼ 休谟关于因果性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休谟最具有独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是关于因果性的。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❽ 休谟在经济哲学领域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在休谟的经济哲学中,他曾站在最高的道德立场上,对商业的和工业社会的内合理性进行评容价,休谟运用的道德判断标准是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中提取的。休谟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前三种动机,即消费、有兴趣的行动和快乐的欲望,是个人幸福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有助于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并且最终有助于人类福利的整体改进。此外,休谟认为,经济增长还有利于许多非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有助于自由主义的和机械论的艺术的知识的增长,以及培养人性和同情意识;提高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和经济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且,通过对知识和同情意识的增加的影响,推进对政治艺术与政治和谐的理解。
❾ 休谟和亚当斯密关于正义论的异同
摘要
斯密作为经济学乃至市场经济的奠基人,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尽管
斯密在诸多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
但其在经济学之外的贡献却往往被人忽视。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他在伦理学方面的工作,但他的政治哲学在国内依然鲜有人问津。这种忽略
削弱了斯密思想的厚度和广度,同时也对全面把握斯密的思想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障碍。
本文试图从斯密对“正义和仁慈”这两个概念的甄别入手,考察斯密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并
在其正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斯密的政治哲学的基本轮廓。在斯密看来,正义不仅是维持
社会秩序的最底线道德,还是实现社会繁荣的最基本前提,而且也是政府和法律的基础。
斯密对“正义和仁慈”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具有重大的关注价值,这背后暗含着伦理学与政治
哲学、好人与好社会实现路径,乃至古今之争的基本分野。当斯密将正义这种特殊的美德与其他
伦理学上的私人美德中分离出来,而专门在法律和政治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时,意味着斯密要把政
治哲学从传统的道德哲学中剥离出来,建立政治哲学自身独立的研究范式。这与他在《国富论》
中所做的工作是一致的,即将经济人与道德人分离开来。经济、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近代以来
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不仅是现代学科建立的标志,也意味着传统美德社会向现代法治和商业社会
的转型。而斯密就处在古与今转变的分水岭上,斯密所面对的转型问题也是对于今天同样处于转
型期的中国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