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心得
①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② 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③ 道德经第一章的体会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版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权),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④ 道德经第一章怎么理解
第一张的话,一般都是讲的是那个水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讲那种就是比较谦虚。
⑤ 道德经第一章谁能够真正理解啊
真正理解,太不容易了~~
我的理解是:天地万物都有它赖以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内自然规律支配着,这容个规律,就是道,人们可以想方设法去形容她,但终究任何对她的描述,都不是她的整体和全部的内涵;人们懂得的仅仅是道的一部分或某一个侧面,这种规律性的东西,也只有少数绝顶聪明的人才可以触及和理解些许皮毛(比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道的一个很小的侧面,是涓滴);
所以,我们不能赋予“道”的真实名字,因为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从宇宙大爆炸形成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了,他在支配着一切,包括大爆炸本身和之后的物质演变天体形成;
当道有了名字的时候,她变成为缔造物质世界的祖先,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在道这个规律性的东西的包容和支配下生成和生存,发展和灭亡~~
⑥ 道德经的第一章描述的事怎样的心境
道可源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
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这章首先表达了 老子对创造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众生的本源的推测,认为有这么一个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但是却不知怎样去描述。第二,老子讲这个天地万物的创始,即强名为道的这个存在,是没有分别的,但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时,就产生了正反对立,因此阴阳正反是同时相待而生的,也是同一个妈生的,这个妈就是道。道德经第二章就继续讲正反相生之理。
⑦ 《道德经》第一章
我的理解是:
无名:无可名状,无法描述。
万物之始:万物生成的开始版。
万物生成的开始自然无可权名状,无法描述。
有名:可以名状,可以描述。
万物之母:生成万物的母体。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万物生成开始之前,无可名状,无法描述,直到生成万物的母体形成,才可以名状,可以描述。
道德经中有另一句话,比这好理解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两句话组合起来理解就是,道,万物之始,一,万物之母,道,无名,一,有名。
这样就好理解了。
⑧ 《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谁给写写第一篇的读后感
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说的“常道”,能用语言陈述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常名”。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与名都不是用语言文字能描述出来的,它们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观察到它们的奥妙,就要学会怎样体会无的状态。
“无”是无形无相无声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是天地的开始;“有”是表示事物具体的产生,是能看到的物质的产生,是万物的母亲。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一种无形,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感受,是一种状态。“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是一种有形,是一种状态,万物产生的具体形象。它们是宇宙产生的先后两个阶段,两个过程。
有和无同出一个根源,都来自于宇宙,这两种状态,同出一门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远很神秘,从哲学角度讲就是指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是不生不灭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层面的东西,个别是指物质方面的,是能量显相的能看到的物质的层面,是可生灭的。
老子所讲的道与儒家的道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义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它是无名的,它是统领宇宙万物之门的,是宇宙的总根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无”比“有”多,无是生命的本源,是现象背后的部分,是创造的基石。“有”是物质,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数派。
(8)道德经第一章心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⑨ 谁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最佳
《老子》第一抄章的解读袭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解读
由于限制可以更改,所以命题也可以更改。因为无限连续是宇宙的本原状态;有限连续是物体的共同性质。万物都是有限连续体,有限连续体都是通过限制连续而产生的。所以回到没有任何欲望的入静状态时,会有一种缥缈无定的感觉,再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处时,又会觉得很清晰实在。这样集中注意力于一点而不断移动,就会产生出一种非常玄妙的感觉。
⑩ 道德经第一章注解! 越详细越好!
一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始(李兵注:此处其它版本是“天地始”而马王堆出土的是“万物始”而《道德经》后面有天地长久之说,也就是天地没有开始,所以此处用“万物始”);有名,万物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人生行为。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也就是正确的思想。
可〈动〉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
恒:<形>(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这里也代表达到绝对状态。此处许多版本用“常”而“常”字在《道德经》中有特指,而此“恒”同样有特指,所以该用“恒”就要用“恒”,该用“常”就要用“常”,不能混淆。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
徼:〈动〉窃取,抄袭。
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直译:
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没有“名”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有了“名”以后,万物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没有一点点的欠缺,才能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了。“道”和“名”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它们都是事物的根本,到达极致就是懂得这些根本,就是通往看清世间事物本质的的道路。
讲解: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正确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而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思想。所以没有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正确思想。
此句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人们感到他在做好事,而去赞扬他,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一定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正确人生行为。
那么什么是到达极致的正确的人生思想与行为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好事,让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这种行为,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此《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到根本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
如果对此还是不理解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华佗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医,传说他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
有一天曹操问华佗:“你的医术很高明,会开刀做手术,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叹。在你们哥仨中一定是医术最高明的”
华佗说:“不是我,我二哥比我医术高明。他常常在疾病还处在初期阶段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在疾病没有扩大之前,让病人吃一些药病就可以好了,根本用不着开刀。人们看到吃点药就好了,认为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大病,所以人们都认为我二哥医术一般,只能治疗一些小病。”
曹操又问华佗:“那还有比你二哥医术高明的吗?”
华佗说:“有,就是我大哥。他常常在人们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的时候,通过‘望、闻’就能知道这个人存在潜伏期的病症。然后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吃什么。人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自己的病症在潜伏期就被医治好了,病症没有出现。所以人们都没有认为自己是病人,也不认为我大哥是医生,更不会有人赞叹他。”
后面章节中的“道褒无名”讲的也是这个问题。
无名,万物始;
为什么前两句所讲的,让人们看出来的就不是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哪?这两句就是解释。
在没有人类思维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