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①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方式
导入: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2.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3.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依法治国;2.执法为民;3.公平正义;4.服务大局;5.党的领导
(3)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基本含义: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1.法律至上;2.权力制约;3.人权保障;4.正当程序
(4)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认识和把握几种关系:1.民主与法治的关系;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自由与平等的关系;5.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5)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6)案例:王老汉的儿子是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在乡里民愤极大,而在家里他对王老汉也是动辄打骂 ,一次,他向王老汉要钱出去读博未果,将王老汉暴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这时王老汉越想越气,用菜刀将儿子砍死,然后去公安机关自首,从公安机关立案开始一直到法院审判阶段,乡民们都在不断为王老汉请愿,要求对其从轻处罚并且认为王老汉的行为是大义灭亲之举。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②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应当加强民主内政治方面的公容民意识教育,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法制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二是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标,更为理性地对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做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
三是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③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制思维方式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践经验的总结.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内容.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初一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呢?有以下几点:
一、 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这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条款熟悉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二、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清晰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须条件。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正义感。高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是一个高科技的高危险的犯罪分子。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正义感,勇于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四、参加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终是空。只有在社会中,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④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论文
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培养好法治思维,可以通过对大学生法制思维的问卷调查去完全的论述自己的论文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⑤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的思维方式
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制的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思想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当今社会,正确的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备的法律素养,并已成为青年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学校方面:
(1) 开设法律有关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不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2) 强化案例教学,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时事案例,如:胡长清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等。
(3) 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
(4) 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5) 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身方面:
(1)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
(2)关注社会时事,关注新闻,探讨新闻背后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律节目和《中国法制》这些法律报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锐度。
(3)要学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进一步说,维护社会正义。
(4)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和逻辑思维是其核心。
法律思维方式主要有下面几个特征:重视人权,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这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条款熟悉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二、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清晰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须条件。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正义感。高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是一个高科技的高危险的犯罪分子。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正义感,勇于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四、参加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终是空。只有在社会中,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516750100cvju.html
⑥ 思修考试: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权利和应当履行哪些义务,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髙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条文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治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除了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尤其是运用网络等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例如,抢劫与抢夺、定金与订金、合同的完全不履行与不完全履行等相近易混概念的理解。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例如,债权人向对方债务人要债,而债务人未按约定清偿归还,经协商无效,债权人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这就是运用法律方法,而拘禁债务人、哄抢物品就不是运用法律方法。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法治思维。
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现在,人们参与法律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一是参与立法讨论。我国国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广泛征求意见或者进行听证,大学生可以参与这些立法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有关意见。二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包括提出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检举。大学生可以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进行法律监督。三是旁听司法审判。凡是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允许公民旁听,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的审判过程。四是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辩论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养成守法习惯。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与长期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办事遇事习惯找“关系”,有问题习惯找政府,指望行政化手段干涉等,都是缺乏法治思维的具体表现,说明没有养成用法解决问题、依法办事的习惯。相反,在生产生活中养成遇到纠纷去查找法律的习惯,就是具备法治思维的具体表现。公民只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才能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法治思维。
守住法律底线: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法律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触犯法律底线就要受到追究。如,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是触犯法律底线的具体表现;公民应当依法纳税,而偷税漏税也是触犯法律底线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应当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底线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带头遵守法律。
⑦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制思维
导入: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2.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3.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依法治国;2.执法为民;3.公平正义;4.服务大局;5.党的领导
(3)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基本含义: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1.法律至上;2.权力制约;3.人权保障;4.正当程序
(4)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认识和把握几种关系:1.民主与法治的关系;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自由与平等的关系;5.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5)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6)案例:王老汉的儿子是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在乡里民愤极大,而在家里他对王老汉也是动辄打骂 ,一次,他向王老汉要钱出去读博未果,将王老汉暴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这时王老汉越想越气,用菜刀将儿子砍死,然后去公安机关自首,从公安机关立案开始一直到法院审判阶段,乡民们都在不断为王老汉请愿,要求对其从轻处罚并且认为王老汉的行为是大义灭亲之举。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⑧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首先,法律思维有抄6条基本规则: (袭1)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 (2)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 (3)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 (4)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 (5)理由优先于结论; (6)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其次,明白了这6条规则,自己该怎么去做 (1)钻研法律,精通法律。不深入理解法律的人,是不会有法律思维的 (2)头脑冷静,思维理性。太感性的人的法律思维往往是欠缺的。遇事要冷静,分析要仔细,学法律的最忌讳没有了解案件全部情况,没有仔细分析,就信口开河。 (3)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如果你当法官,请记住所有案件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也请记住,相同案件的结果也必须一样,在英美法系这叫判例。在中国,相同案件的结果能相差很大,因为在中国,有个东西叫民意,他对司法的影响太大,但是里面很多人是不懂法律的,其实是在起哄闹事。一句话,民意不代表法律,愤慨不代表正义。 (4)要有一颗公平、正义之心。没有这个作为前提,精通法律、思维理性等等的一切,都是空的。
⑨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2.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3.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依法治国;2.执法为民;3.公平正义;4.服务大局;5.党的领导
(3)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基本含义: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1.法律至上;2.权力制约;3.人权保障;4.正当程序
(4)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认识和把握几种关系:1.民主与法治的关系;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自由与平等的关系;5.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5)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6)案例:王老汉的儿子是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在乡里民愤极大,而在家里他对王老汉也是动辄打骂 ,一次,他向王老汉要钱出去读博未果,将王老汉暴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这时王老汉越想越气,用菜刀将儿子砍死,然后去公安机关自首,从公安机关立案开始一直到法院审判阶段,乡民们都在不断为王老汉请愿,要求对其从轻处罚并且认为王老汉的行为是大义灭亲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