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的立法依据
㈠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依法行政的原则是行政法上的原则之一,就是指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公共利益,要求一切国家作用应具合法性,应当服从法。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当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6、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但在所有这些法的形式中 ,宪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于法规 ,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行政.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
依据法律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还是包括其他法律规范?从根本上说,一切具体行政行为都应该依据法律——狭义的法律,但根据法律和经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规章当然也应该是依法行政的依据。因此,这里所说的“法律”,应该包括法规、规章在内。《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处罚法定”原则,就是依据法律原则在处罚领域里的体现。
具体法律有:《行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当前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等部门法和很多行政法规、规章。要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具体适用某部法的第几条第几款的规定了。
㈡ 《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是以事实为处罚依据。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条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五条 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2)行政处罚法的立法依据扩展阅读: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㈢ 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是指有处分权的行政机关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与行政违法相对人之间行政处罚的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行政处罚法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广义的行政处罚法泛指一切有关行政处罚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
根据中国的立法体制,行政处罚法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规章是特定行政机关依照行政程序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委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员会依法制定的仅适于本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章。规章作为行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量涉及行政处罚的内容。如《关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因此,规章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法除了以专门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形式表现以外,大量的是以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的行政处罚条款和行政处罚专章的形式存在的。
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㈣ 行政处罚案件中指导意见能否作为法律依据
指导意见不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等,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但是在行政处罚案件中是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如同蕞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
㈤ 国务院通知可以做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么
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 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 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 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
第十二条 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 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 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 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 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 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 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 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 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 ,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㈥ 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2)公正公开的原则。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设定和实行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4)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利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5)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㈦ 部门规章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吗
部门规章可以设定,但是有范围的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7)行政处罚法的立法依据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㈧ 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行政处罚法的制定,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行政机关有效地依法行政,改进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消除腐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1989年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之后,我国的行政法学界即提出制定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使行政机关进一步做到依法行政。现代法制思想认为,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有法律明确的授权并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也就是说,只有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做的事政府才能够做,否则政府就可能构成违法。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旧的管理体制与思维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这个基本要求下,为保证我国行政管理工作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定是非常紧迫的。但是,制定一部统一、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世界上还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模式,不论在理论的指导上,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对于我国年轻的行政法学都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决。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当前行政管理最迫切、社会最需要的方面入手,首先解决行政处罚问题,以后再逐步解决行政程序的其他问题。
一、制定行政处罚法的意义在行政诉讼法颁布以前,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了解行政法;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依法行政”,几乎不知道在强大的行政机关面前,自己还有“合法权益”。简单的一句“民告官”,便使行政诉讼法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深入人心;行政机关的“官老爷”第一次知道,在“草民”面前,自己有可能当“被告”,“人民公仆”这四个字已不是简单的宣言,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的制度。然而行政诉讼法从法律制度上说,它毕竟是在行政机关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之后,事后救济的一种法律手段,是在行政机关外部的司法监督的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涉及行政体制本身;然而行政处罚法则是对行政机关本身的规范和监督,它对行政机关管理体制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和不可估量的。
第一,它建立了我国设定行政处罚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大部分是属于行政管理性质的,要由国家行政机关来贯彻实施。中央各部委,地方人民政府也要根据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管理工作的职权制定规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后,就要求人们遵守,要求行政机关贯彻实施。如果不遵守,违反了规定,有些就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因此许多法律、法规后面都有法律责任一章。这是行政机关贯彻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行政处罚之所以是行政机关保证政令贯彻实施的有效手段,就是因为它具有强制性,它对违反行政意志的公民和组织强迫其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果这种强制性措施的行使是非法的,将损害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现代法制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就是凡是对公民、组织的权利作出限制性规定,或者要求公民履行一定的义务的,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公民就没有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也不得因此对公民给予任何处罚。行政处罚法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明确规定了何种国家机关,哪一级国家机关可以设定行为规范并规定行政处罚。今后,除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在法律权限内设定行政处罚的规章以外,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这对于改变目前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比较混乱的局面,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它健全了我国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的法律责任制度,由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部分组成。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是法制的基本原则。有些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我国的刑法和一系列有关刑法的补充规定,规定了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法律责任。刑事诉讼法对如何追究刑事责任从程序上作了规定,这些法律建立了我国完整的刑事法律责任制度。关于民事责任,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的民事法律以及民事诉讼法,基本建立了民事法律责任制度,当然,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从法律制度来说,应该说已经确立。行政法律责任在一些单行的法律中有具体的规定,但从法律制度上说,还缺少统一的规范。行政处罚法的制定,使我国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大法律责任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来。这对于完善我国法律责任制度,保障法律贯彻执行,有重要意义。
第三,它完善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依法进行行政管理。这就要用法律来规范政行政行为。这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抽象的行政行为,包括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二是具体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三是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救济制度。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国务院制定了行政复议条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拟总结经验,将行政复议条例修改补充完善,上升为法律,这样,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救济的法律基本上就比较完备了。关于抽象行政行为,一九八二年宪法对我国立法体制,包括行政法规、规章的地位、效力等,已有明确规定;这次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这种抽象行为也做了规范,规定了行政法规、规章可以设定哪些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这种具体行政行为也作了规范。
第四,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廉政建设有着促进作用。行政处罚法确定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行政处罚的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得给予处罚原则,行政处罚必须公正、公开,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无效的原则,以及决定罚款与收受罚款的机构相分离的原则,这些规定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它进一步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更清楚地了解如何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更强化“公仆意识”,更自觉地学会依法行政,更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推动我国的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进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者不可偏废。在立法过程中,有过关于“何者为第一”的争论。所谓“何者为第一”,就是应当首先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还是应当首先保障行政机关有效进行行政管理。有的同志认为,行政处罚法应当首先立足于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其次才应是保障行政机关有效进行行政管理。行政诉讼法就是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放在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前面的。这是由于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处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简单地说,行政诉讼法主要是解决“民告官”的问题,而行政处罚法则主要是解决“官管民”的问题。行政处罚法首先强调要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制裁违法行为,其根本目的也还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全体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法律条文表述的方法,何者在先,何者在后,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我国立法工作往往特别注重“立法宗旨”、“指导思想”之类的文字表述,有时为了这类问题竞争论不休。其实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可操作性,关键是要看法律内容的规定。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一种抽象行为,从立法体制上讲,这里主要是指哪一级立法机关能够规定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能给予什么行政处罚,这是一个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所谓“实施行为”,就是说谁能给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处罚以及怎样给予行政处罚,这属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为什么要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加以规范呢?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定组织对违法行为经常使用的制裁手段。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法规、规章为构件的行政法律体系。在这些法律、法规、规章中大多都规定有行政处罚的条款,行政机关依照这些规定对违法者给予行政处罚,有效地进行了管理。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等,所以,行政处罚也就随之涉及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对行政处罚问题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在行政处罚的执行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无权设定行政处罚的一些行政机关甚至一些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违法设定或者越权设定行政处罚,以牟取小团体利益。由于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混乱,尤其是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法规之间有的规定很不一致,行政处罚规定随意性大,处罚规定过重,侵犯了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给国家的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二是执罚主体混乱,许多没有行政处罚权的组织和人员在行使着行政处罚权,人民群众气愤地说“除了戴黑箍的(指因丧事而戴黑袖章),凡戴箍的都能罚钱”;三是行政处罚没有明确的程序规定,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随意性很大。一些工作人员把自己看作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作威作福,开口罚钱,稍加争辩就增加罚款;四是有些行政处罚完全受经济利益所驱动,只要罚了钱,就任凭违法行为泛滥,置之不理,破坏了社会秩序,侵害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五是一方面存在着乱处罚,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着行政机关放弃职责,该管不管的问题。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当前,滥施处罚,诸如乱抓人、乱扣人、乱吊销、乱没收,尤其是乱罚款的问题已成为一大公害、一大腐败现象,迫切需要制定法律,对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以及程序等问题作出规范。
在行政法的发展历史上,先后有两种理论体系,一种是强调管理,即行政法就是管理法,行政机关是权力主体;另一种是强调控制和抑制行政权,保护公民的权利。这次制定的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是:从法律上对行政处罚予以规范,一方面是对行政机关行使处罚权从权限上、程序上进行必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对必要的、合理的行政处罚予以确认,保障行政机关有效进行管理。法的内容兼顾了这两个方面。
㈨ 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