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法治思想
A. 孙中山的法治梦读后感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读后感《孙中山读后感》.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B.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步有何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来法治现代自化的启蒙者和奠基人。他的法治思想,不仅在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实践上也影响深远,对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力陈“人民主权”,力倡“法律至上,以誓死的决心维护宪法”,力崇“保障人权”,开启了中国现代法治理念的新篇章;他重视立法,试行“五权分立”,推行现代法制,试行“权能分治”,构建了中国现代法治实践的新框架;他以开放的胸襟研习法律,以民主的情怀制订法律,促进了中国现代法治精神的新提升。
C.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其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具体体现:
一九零五年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宣言中,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所谓国民革命。就是“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民国。在这个国家里,凡为国民皆以平等的资格参加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并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宣言把实现这个目标分为三个步骤,即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这个期间,地方行政由军政府总摄之,有步骤地扫除积弊。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等等。第二期为约法之治。在这个时期,军政府把地方自治权,交给地方人民;由人民选举地方议会议员及地方行政官。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即在全国实行约法之治六年后,制定宪法,军政府解除兵权和行政权,由国民公举大总统,公举议员组织国会。
难以实现的原因:
孙中山的法制思想,是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矛盾的产物,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成果。按照孙中山自述,这是他立于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实际,观察总结欧美近代史上所有政治法律制度的得失利弊,精心设想出来的最“完备”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实际上是晚生后起的中国资产阶级,在二十世纪开始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面前,所能产生的最好愿望。列宁说孙中山是一位“充满高尚精神与英雄气概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确,孙中山为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竭尽赤胆忠心。因此,他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设想。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D. 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是什么、有哪些
五权分立。
E. 孙中山法律思想主要内容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内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容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F. 孙中山主张实行法治的目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回专顾20世纪初,“革命先行属者”孙中山先生的论述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他坚持人民主权,指出“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他倡导法律至上、宪法至尊,认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他注重人权,推崇平等;他重视立法,盛赞法律为“共和国之命脉”;他主张依法行政,认为政府各机关的组织、活动都应有法可循,并大力整饬吏治;他强调司法独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孙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贯通融会及挖掘法治本土资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给我们今天对传统法治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G. 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
不同:
1、梁启超认为法治是重构社会秩序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孙中山以主权在民与五权分立来反对反对封建专制;
2、梁启超主张翻译、引进西方法学,孙中山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
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或法治)色彩
H. 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其进步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回顾20世纪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论述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他坚持人民主权,指出“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他倡导法律至上、宪法至尊,认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他注重人权,推崇平等;他重视立法,盛赞法律为“共和国之命脉”;他主张依法行政,认为政府各机关的组织、活动都应有法可循,并大力整饬吏治;他强调司法独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孙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贯通融会及挖掘法治本土资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给我们今天对传统法治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关键词]孙中山;法治;法制现代化
光阴荏苒,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已离开我们3/4个世纪了。回顾20世纪初,先生即“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1](第1页),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完整的法治思想。考察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既可以看出它在中国近代历史演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能从中获得有益于当今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启迪。
一
孙中山说:“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2](第285页),国家只能长期处于混乱。他认为军阀混战时期,“法律不能生效,民权无从保障,政治无由进行”,原因就是“蔑法律而徇权势”。基于上述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
(一)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法治在历史和逻辑上的起点,也是法治的核心和基础[3](第22页)。孙中山对人民主权的追求,开始于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在《伦敦蒙难记》中,孙中山就对清政府进行了揭发和谴责:“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其身为官吏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无所吁诉。……国家之法律,非平民所能与闻。”[4](第50-51页)严峻的现实使得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民主派举起“政治革命”的旗帜,决心以共和国取代封建暴政。他说:“革命是以造成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为目的,就是人民都享幸福,国家政治的主权在人民,政府要听人民的话,这才叫中华民国。”[5](第284页)在孙中山看来,“主权在民,民国之通义”,只有贯彻人民主权原则,才是真正的“民国”[6](第319页)。在这样的国度里,“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4](第318页)。应“由人民选举议员”,组成“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国会,决定国是。只要“真正以人民为主”,就会“造成一个驾乎万国之上的国家”[7](第178-179页)。
1912年3月在孙中山主持下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巩固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确认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最重要的是通过约法把人民主权的思想固定了下来。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又多次阐述“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8](第173页)。他还强调指出:“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8](第592页)。这种主权在民的理论,比起封建专制主义,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和鼓舞人民进一步争取自己的合法民主权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由于中华民国以国民为主体,“总统官吏皆国民之公仆也”,因此孙中山不仅严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吏所享有的特权,而且还下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清朝统治时期反映官僚等级特权的“大人”、“老爷”等称呼[9](第216页),同时明令废除了跪拜礼。
(二)法律至上。孙中山坚持法律至上原则,明确主张“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2](第444页),并且提出,一切政党和势力均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虽然他认为一个政党内部可以用“人治”的办法管理,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政党在处理其外部关系时,仍然要受法律的约束。“国中无论何人及何种势力,均应纳服于法律之下,不应在法律之外稍有活动”[5](第235页)。他的这一正确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其现实意义。
法律至上最重要的是宪法至上。孙中山称宪法为“立国的根本法”[8](第486页),又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10](第319页)他认为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宪法最重要。他说:“宪法为国家的
I.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其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