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朱元璋
㈠ 朱元璋对老子的哪句话不赞同
其实古代帝王都不是喜欢儒家思想,但是又要用
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恐怕得写论文了。简单点说,当中国发展到帝国郡县制的时候,所谓”仁“,已经不能用来约束皇帝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还真的只是一种社会思想而已。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思学较为开放,学者先贤们也大多比较敢说。对于政治,孔子相对温和,而孟子则相当大胆的批判。“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儒家,要求的”仁爱“、”正名“,是双向的,君王和臣子都应当做到的。之所以儒家会产生如此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春秋战国是东周晚期最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国与国相伐,天下大乱,周王室衰微。此时的儒家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局面,是因为礼坏乐崩。那么解决办法,便是恢复周礼。由恢复礼制演变出的儒家,有着一整套相当成熟的思想系统。但是,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一切就都变了。邦国变成了郡县,封建变成了集权,王权变成了皇权。孔子所极力倡导的周礼,以及背后的周王室,此时已彻底消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儒家思想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于是,有了新儒家。对秦王朝来说,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当然不能由着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道家等等一干思想学说流窜祸国,它需要一个统一的、自上而下都能行得通的国家思想。所以,秦王朝选择了法家思想作为帝国的核心价值观。但由法家治国方针而来的秦厉二世而亡,其结局是非常悲催的。因此,到了汉朝,经历了几十年的道家休养生息之后,儒家思想被抬上桌面,成为国家大力扶持和宣传的思想机器。历代帝王有多少是从心底里真正尊崇儒家思想,其实是可以打上一个问号的。但儒家深受统治者喜爱,倒是可以确定。而这,并不是因为儒学真的有多么强大的魅力,只是因为它很方便治国。它之所以便于治国,则是因为新儒家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而其改造的重点,便是弱化儒家对帝王的要求,强调臣民对国家和帝王的效忠。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喜爱尊崇儒家的原因。帝王可以选择是不是施行仁政,但老百姓是没的选的,只能忠君爱国。如果你不服气,要么出国,要么造反。更不用提所谓“独尊儒术”带来的大量儒学士人进入朝廷做官,这简直就是对儒士一种收买。所以,作为下级的儒士,就算统治者做不到“仁”,又能怎么样呢?
㈡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对出6字,为何被当场打死
朱元璋白手起家,从一个放牛娃到明朝开国皇帝,其阴谋手段和城府都是旁人望尘莫及的。他当上皇帝后,出过一个上联,说有人对上来就重赏,有个大臣对上来了,却被当场活活打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在朱元璋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位不知死活的大臣想到“刘伯温都对不上来的上联,我对出来了,一来可以得到黄金赏赐,二来可以证明自己比刘伯温强,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一举两得。”于是他站出来对朱元璋说道:“启禀陛下,臣有一幅下联。”朱元璋听后皱着眉头询问下联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孙子举世无双。”此言一出,全场大惊失色,这下联表面上是称赞孙武的才学,实际上却是骂当今圣上是孙子。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当场处死这名大臣。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虽然有荣华富贵,但往往风险颇大,一个不小心惹怒了龙颜,结果往往就是丢了性命。
㈢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年轻臣子对出下联,为何朱元璋大怒将其斩杀
其实朱元璋出的上联是:“老子天下第一”,而年轻臣子对的下联是:“孙子盖世无双”。年轻臣子的死,完全就是祸从口出。面对朱元璋这样的帝王,这人完全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年轻臣子这个下联口无遮拦的说出时,在场的大臣们个个是目瞪口呆,都知道朱元璋凶残成性,杀人不眨眼。果然,安然倚坐大堂之上的布衣天子朱元璋听到年轻人的下联后,不禁勃然大怒,他气呼呼的冲了起来,指着台下那狂妄的年轻人大骂:“咱是老子,你却敢骂咱是孙子,你小子真是一个不知死活的东西!”当堂喝令殿外的锦衣卫进来,将年轻的才子拖出去砍了。而这个年轻人此时才明白自己错了,可怜的他来不及解释就被剽悍的锦衣卫生提了出去,在自己后悔莫及中人头却已落地。
其实这个“朱元璋出上联怒斩才子”的故事,是后人撰写的一个评书故事。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故事确确实实写实了朱元璋生性多疑、暴躁如雷的帝王人生,这与历史中真正的朱元璋倒也十分的相符。
㈣ 哪位知道《道德经》前那篇朱元璋写的序言
御制道德经序
㈤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一大臣对出绝妙下联,为何却被当场打死
朱元璋出的上联是:老子天下第一。而那大臣对的下联是:孙子盖世无双。这本来是绝妙的一副对联,字字都十分的对仗,意思也合得非常妙。可是朱元璋的上联的意思是他是天下第一,看看谁敢有异议。如果谁对出的下联有任何的不好的含义,那都是可以被定做谋反的。
朱元璋一上位,就来了个下马威,废除了丞相制,将权利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皇权达到了空前的集中。朱元璋的举动其实也无可厚非,开国皇帝难免要多多注意,否则这刚好不容易建立的王朝就轻而易举地被毁掉,岂不是傻到家了?所以大开杀戒也是合乎情理的。于是乎,明朝就安稳地发展下去,对于一些稍微有一丝谋反之心的臣子,朱元璋也是丝毫不会手软。
㈥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史料记载有八位皇帝注释过《道德经》。这其中有四位皇帝的注本已佚失无法考证。注释作专品流传下来属的有四位皇帝。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李隆基第一个开御注《道德经》先河的皇帝《御注道德真经》。
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8)八月,下诏把他的《御解道德真经》颁行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道德真经》。当皇帝的第六年亲注《道德经》颁布天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御注道德经》。
另外4位皇帝和他们注本是:
1.梁武帝《老子讲疏》、《老子义疏理纲》;
2.梁简文帝《老子义》、《老子私记》;
3.梁元帝《老子讲疏》;
4.魏孝文帝《老子注》、《老子义疏》等,
非常可惜的是原注本早已佚失。
㈦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崇拜老子道德经,称其为普天之下的至宝!(无尤真人)
当然了 成功人士没不研究道德经的 这个里面有宇宙最高法理 7大规律 和诸多真理 真言
㈧ 以下五位皇帝中,哪一位没有为《道德经》作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过注,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竹简《文子》称《上?经》、《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㈨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臣子对出下联后为何被朱元璋斩了
伴君如伴虎,古时君臣关系是十分微妙且暗藏杀机的,这位臣子是一位新进才子,可能还不了解官场的一些潜规则,所以在对出对联后反而被斩。具体事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又用这个上联考大臣,可见他确实挺虚荣的。群臣这群老滑头自然知道要给足皇帝面子呀,纷纷称好,说对不上来,是绝对之类的。就在这时开头提到的哪位才子蹦出来了,对了句“孙子盖世无双”。众人感叹其才华,认为对得很好,不过孙子既可以指兵圣又可以指某人的后代,言语中包含不敬。倒霉的是偏偏他遇到了朱元璋,于是虽然他对上了对子,可以也就此过完了这辈子
㈩ 尼采和朱元璋是怎样评价道德经这本书的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曾经评价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版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权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也是明太祖,他曾经评价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