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的人
A. 如何做一个道德健康的人
做到“仁爱”,对自己要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养生惜身。孝敬父母,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视他人为亲人,与人为善,乐在其中
B. 为什么WHO要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人的标准中
讲道德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这个人心胸狭窄,做什么事情没有道德观念,那就就是不健康的。
C. 如何做一个道德健康的人
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饮食健康、躯体健康。
以上五大健康是平衡健康的五大基石。只有这五大健康要素达到了整体平衡,和谐统一,人真正的心身健康才得以实现。
1.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定规律、规则、规范等,也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可以说,道德是人类所应当遵守的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的统称。违反了这些规律,人们的心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道德健康的核心是“仁爱.
仁爱”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 一是表现在对自己要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养生惜身;
?二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系上是孝敬;
? 三是表现在夫妻关系上是相亲相爱;
? 四是表现在对待子女要严格、慈爱;
? 五是表现在兄弟姐妹关系上是互敬互爱;
? 六是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是谦让友爱;
? 七是表现在对物要爱惜节俭;
? 八是表现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 九是对国家民族要忠贞爱国、有民族自尊。
? 十是表现在对自然万物要顺应自然、亲和万物、珍爱生命。
“仁爱”是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爱”之德的人自然心身平衡,而且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视他人为亲人,与人为善,乐在其中。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心身健康的基础。
现代人时常面临学习工作压力过重、社会竞争激烈、感情与家庭的变故、经济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缺乏精神关爱、网络依赖、心灵空虚等诸多困扰,往往造成心理严重失衡,进而可引发多种疾病。影响人心理健康的还有人的各种欲望,对现代人健康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淫、赌、毒”这三大社会问题,“无私”与“利人”能够消除各种欲望和不良情绪对人心身的伤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祸根,而“无私利人”则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药,是健康快乐的源泉。
3. 行为健康:
行为健康必须以道德健康为基础,道德健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健康,行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和谐”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为、生理相统一,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宜。
4.饮食健康: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平衡健康理论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强调“自然、均衡”的饮食原则。
“自然”是指自然饮食: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繁衍过程中均是从天然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而且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全面而均衡,最适合人体的吸收和利用,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饮食应回归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为主。
5.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形态结构完善,精力体力旺盛,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一直把躯体健康与否作为划分疾病与健康的第一标准。
平衡健康理论认为,躯体健康的核心是“脏腑平衡”,指以人体五脏六腑为中心所构成的五大脏腑系统之间,其生命物质、生命能量、生命信息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变化中达到的一种最佳的生理稳态。只有当各脏腑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稳态时,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维护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赞同17| 评论
D.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
身体健康、心理来健康、自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这是一道判断题,答案是正确的。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4)道德健康的人扩展阅读: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
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更深层次的健康观还应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正常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环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说,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相当广泛的。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E. 成为有道德的人有什么好处
养德最基本的是自觉按社会规则来行事,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养德的最高标准是具有有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把培养各种优秀品质作为自己的一件大事且努力一生,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善于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做利人类、利社会、利人又利已的事,而当一个人在进行自认为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过程中,或者当他看到行为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有益的效果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就叫道德愉快,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道德愉快对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信心、勇敢、坚韧不拔和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坚实基础。道德健康是人的健康之首,也是社会文明之根。同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标准有许多条,但最核心的是两条,即会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和人格完整稳定。善良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养生的营养素,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有关长寿老人的研究也表明长寿者多是敦厚、为善之人。善良的行为,可引发道德愉快,一个人坚信自己活在世上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一种精神鼓舞和精神力量。
有道德修养的人能把社会的规则规范变成个人的内心信念,自然而然的根据自己的判断取舍自身的行为,不会让别人的态度操纵自己的情绪。感受到的不是烦恼和压抑,而是高度的自尊和自信。
爱心,又是一咱好的心理品质,对他人对社会献出爱心的过程,实现的是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对社会的责任,也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良性刺激,可转达化为生理上的反应,可使体内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养德、养心与养生息息相关,拥有道德愉快,拥有善良、爱心、自信,不管对人体本身还是对社会来讲,都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
F. 道德与健康有何关系
涵养德行,是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养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日思担忧,人心易衰,养生之戒”、“忧伤损寿,豁达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需心药医”,等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道德高尚的人,多健康长寿;损人、缺德者,多多病或早夭。
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养生学家葛洪曾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一个人若不重视道德的修养,追逐名利的枷锁不解除,脑子就不会安宁,整天就会胡思乱想,即使经常服食琼浆灵丹,对于延年益寿也是无济于事的,仍然会加速其机体的衰老。现代医学经过研究证实,经常做坏事的人,其身心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据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1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随地都乐于为人做好事的人,比那些为人固执、性格孤僻、自感寂寞的人要健康得多,而且寿命也长。
为什么损人利己、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会损害自身健康呢?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人遇事常常以自己为圆心,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惟恐别人会算计自己,因而时常使自己陷入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影响下,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出现失调,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从而极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此外,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心身不宁、多疑猜忌,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冲突,而且很难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困扰,从而极易引起负面的心理反应,这自然就会损害身心健康。
健康与长寿,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长寿是人生的第一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寿是人生的最大需要,健康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为了获得健康与长寿,切莫忘了从养德着手。
G. 现代社会中,道德健康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首先, 关于道德健康的新概念,即把道德修养纳人健康的范畴。其内容包括: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 “道”,既是指人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定规律、规则、规范等,也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思想情操。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因此,现代入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修养、生殖质量等.
H. 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如何影响人的健康
你的问题类似与心理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你想,心理不健康了,可能导致抑郁、强迫、专焦虑、癔症属等等障碍,这些障碍都是能够引发生理受损的。例如抑郁的人想自杀能影响自身的健康,有强迫症的人生活痛苦,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道德健康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健康与否,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容易走向歪路,如果还有一点良知容易痛苦,完全失去道德观念的人容易犯罪,这些都会影响人自身的健康
I. “道德健康”的简介
世界卫生抄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人民,这磁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
但是,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
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