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第二十章
A. 请教一个汉字,道德经的第二十章
B. 道德经第二十章怎么理解
碎花铅笔来裤620:你好。自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此篇是讲【价值取向】:贵、贱、善、恶、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
本章旨在说明老子与世人不同之处。世人都表现聪明有能,而老子却表现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而众人的聪明,正是他们的糊涂处。只是一般人思想浅薄,眼光短近,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处。于是就把“愚公”,当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当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是人们学习《道德经》后。经常念叨的。愿与共勉。
C.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澹的读音,正确的读音是否dan还是tan
读 dan 水字部
D.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无止”的X字怎么读
飂 liù 部首笔画 部首:风部外笔画:11总笔画:20 五笔86:MTJE五笔98:WTJE仓颉:HNSMH 笔顺编号:35325121454154134333四角号码:77212Unicode:CJK 统一汉字U+98C2 基本字回义 1. 飘:“~兮若无答止。” 2. 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 3. 姓。 参考资料:dict..com/s?wd=%EFf&tn=dict
E. 请问:《道德经》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是不是就是“善之与恶,相去几何”的意思。
阿弥陀佛!
不是。若何和几何还是有区别的。“若”指相似,意思也就是善恶本一体,无从去分别。“几”代表距离,意思是善恶本不同,所以这两句话还是有稍许分别。
F. 《道德经》第二十章<而贵食母>有几个不认识的字,请教字的正确读音
转摘参考: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陈鼓应先生把此句翻译为:“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今译》)并对“孩”字进行了注释(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皆如此注释):“‘孩’、‘ 咳’古字相同,即婴儿的笑。”(《今译》,P.153)笔者认为,“独泊”应理解为“孤独地停留(泊)在那里”,针对的是众人“享太牢”、“春登台”的“熙熙”(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春心荡漾,为欲奔竞),我不为此动心,也没有行动的征兆。“未孩”,应理解为浑蒙未开的状态,并非指“不会笑”或“不知笑”。河上公注为“未能答,偶人时也”几近老子原意。笑与哭一样,是婴儿一生下来就具有的,大凡哺育过、观察过婴儿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不会笑的婴儿还是正常的婴儿吗?!《老子》文本中多处提到婴儿(见第十、第二十、第二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五等章),有时还以婴儿喻道,可见,老子曾对婴儿有过细致深刻的观察,应该不会犯诸如“婴儿不会笑”之类的低级错误。把此处的“孩”理解为“笑”,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常识,无论有多少条训诂上的理由,也应坚决舍弃。
婴儿浑蒙未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而“无所欲”(王弼语)。马叙伦先生曾提出,“我愚人之心也哉”句后的“沌沌兮”当在“如婴儿之未孩”句前,“以形容婴儿浑沌未分”并与“‘儽儽兮’对文”。(转引自《老子全译》,沙少海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P.32)“马说”言之有理,可资采纳。
“儽儽”,憔悴颓丧、失魂落魄之意。“有客有客何累累!国破家亡无所归。”(元·伯颜《七哀》)
“昭昭”,指精于算计;“昏昏”,指昏庸(聩)糊涂。陈鼓应先生把“昭昭”理解为“光耀自炫”、把“昏昏”理解为“暗昧的样子”(《今译》),似与本章逻辑不符。
“飂兮若无所止”句,河上公本、广明本、景福本等皆为“漂兮若无所止”,根据本章逻辑及上下文的意思,应为“漂兮”而非“飂兮”,意指圣人“若无所归”,似不系之舟,不知何处停泊、靠岸,与有明确目标(“享太牢”、“春登台”)的众人俗人形成鲜明对照。
在所有分章的《老子》文本中,几乎都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一句作为《老子》第二十一章的首句,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第二十一章除本句谈到“德”以外,其他内容所谈皆为“道”,且与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等明显属于同一主题。若“孔德”一句放在第二十一章,既“孤立无援”,又唐突难解,更显得不伦不类。
笔者认为,该句应属于第二十章即本章的内容。“孔德之容”其一是指大德的容貌和状态,其二是指大德何以具有如此容貌和状态。得道者的容貌、状态正是大德之容貌、状态的真实写照。本章所谈与第十五章属于同一主题,都是描述得道者的容貌和状态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五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我之所以“独异于人”,是因为“贵食母”;我自所以有如此容貌和状态,是因为我有“孔德”,而“孔德之容”,是“惟道是从”的,即为道所决定、以道为转移。从文本实际来看,“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前后相接、上下相连的两句话,若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移入第二十章放在“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句后,既避免了文字调整的“跨度”问题,又体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订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校订文:“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译文:减少私心,抑制欲望,抛弃那些陷人于忧患的所谓“智术”之学。应诺与呵斥相差多少?美善与丑恶又能相差几多?圣人唯失道是畏,我也不能例外。这种风气开始于洪荒、延展到现在并指向未来没有尽头。众人兴致勃勃,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盛宴,恰如登高赏景。我却孤独地停留(泊)在那里,(不为所动)没有行动的征兆(打算)。敦朴无知啊,如婴儿般浑蒙未开;失魂落魄啊,若无家可归。众人收获有余,独我无获且遗(失)。我有一颗“愚人”之心啊!俗人精于世故,独我昏庸(聩)糊涂;俗人精明严苛,独我敦朴宽厚。澹泊安然啊,像海面纡缓的水波,又如不系之舟任由漂浮。众人皆有本领、有作为,独我愚顽鄙陋、无所事事。我与众人、俗人的差别是:他们皆注重感官欲望的满足,而我却贵重得道的生活。得道意味着拥有大德,而大德之容貌、状态、动作是为道所决定、以道为转移的。
(2014年9月3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G. 读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讲的是抄概念的衍生关系,以及概袭念的内涵。例如曲则全,直线条是一种图形,也仅仅是许多图形中的一种,如果能够画弯曲的线条,就能够画所有图形。例如夫唯不争,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说的是争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相争的对象,所以不参与,就不会产生纷争的意思。而曲也包含获得真理采取迂回的方式,有的时候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迂回的途径获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总有办法找到真理达成目标的意思,并不一定要争。
本章从形而上的层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简化地把万般意义关联基本的概念,涵盖了达成目标获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争的重要理念。十分经典。
H.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唯”可以来理解为“唯唯源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I.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无止。X那个字怎么读及来源,谢谢了!
飂 liù
部首笔画抄
部首:风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0
五笔86:MTJE 五笔98:WTJE 仓颉:HNSMH
笔顺编号:35325121454154134333 四角号码:77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8C2
基本字义
1. 飘:“~兮若无止。”
2. 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
3. 姓。
J.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得道之士,你看过吗
《道德经》的第二十章,字数相对较多,老子先生用了几个比喻来描述得道之士和普通人的区别,所以在学习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发出了感慨,为什么得道之士和大众有着相反的特点呢?
第三点,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先生描述到得道之士和大众的区别,即得道之士看起来并不聪明、也不富有、身处地位不高的地方。这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从表面理解,就认为得道之士是愚蠢、穷酸、卑贱的,这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得道之士心怀天下而有大智慧,秉持谦卑之心,虽学富五车却处处谦让,给人以错觉。功德至大,却不邀功,不以自己的物质富足为人生终极目标,更希望大家一起富裕。
这就是圣人老子为我们描述的,包括老子先生在内的得道之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