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创新
⑴ 政府管理创新的政府管理创新的动因
(1)政府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要求政府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政府必须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即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府统治的心理认同和赞同的基础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合法性信仰的来源可以是多种的:习惯或习俗;对神的信仰或对领袖魅力的赞同;依法建立的规则。韦伯非常重视合法性信仰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标准将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和法理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建立在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力的合法性信仰基础上,它是最具稳定性与合理性的统治形式,能够为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提供理性法律保障,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
其次,社会成员对政府合法地位的确认由能够准确地显示公民意志或偏好的法律程序予以保证。在一个确立了公民一政府观念的政治体系中,两者的关系就是固定的法定渠道内的双向合作关系,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强调保证由公民对政府这个方向的约束监督关系。在国家政权关系中,由于政府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国家意志,在实践中担负着直接面对公民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的任务,因而它和公民的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公民政治文化正逐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纳税人意识、选民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官员具有使命感、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平等意识,要求政府决策过程透明化和便于公民参与,要求政府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廉洁。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如果政府再不进行创新的话,就会引起公民的强烈不满,政府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2)政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与经济社会大变革相适应,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步伐也必须加快。
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级政府从“全能政府”和“无限政府”走向“专业政府”和“有限政府”,实现政府职能市场化和政府管理专业化、法治化。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自我管理作用,必须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导向,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和管理方式,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应当形成一种职能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指令经济和审批经济,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操控了经济活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管理法治化,政府管理法治化意味着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强有力的约束,同时还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经济和法律手段成为政府履行经济和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并且行政手段的运用需要依法而行。
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企业化为导向再造政府内部的管理。政府作为公共组织,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以服务公众、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它和企业有着不同的运作逻辑,但在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和企业有着相通之处。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运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是改进政府内部管理的题中应用之义。
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适时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推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只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更好的坚持党的领导,当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变时,政府管理也必须随之变化;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充分实现当家作主,民主政治的进步也要求政府管理的方式、内容、手段进行创新,以适应文明社会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有效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要求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实现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优化政府职能,革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④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各国为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展开了激烈竞争,国际经济竞争的强大压力推动各国进行政府改革和创新,以保持和增强本国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要求制定和实施具有广泛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提供全球公共物品,解决全球性问题,这促进了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全球治理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对其国内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它要求各国政府学会两种本领:横向上,学会与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分享公共事务管理权;纵向上,学会与国际组织和地方及基层政府分享公共管理权。这样政府权力受到国际组织和他国政府、全球公民社会、国际规则和国际舆论的多重约束。政府治理的全球化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调整政府职能,革新政府权力,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同时全球化时代是高风险的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对各国政府开展国际合作和协商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推动着政府管理创新。进入新世纪,全球范围内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要求政府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经济的信息化又要求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⑤世界性政府改革运动推动我国政府进行管理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改革与创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政府改革与创新的行列中来,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政府再造运动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只有迎头赶上,否则我国有可能处于落后的局面。各国在政府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竞赛进一步推动着我国政府深化管理创新。
(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水平要求深化政府管理创新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举措,党的执政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党所组建和领导的政府机关的管理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政府在自身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依然很强,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地方政府仍扮演着投资融资主体角色,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跑项目、跑资金上;中央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负担过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还不高;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定位雷同,机构设置上强求上下对口等。②政府管理方式陈旧,许多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利用审批和取缔等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重事前审批而轻事后监管,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手段不多,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私有化等现象屡见不鲜。③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权力与责任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管理层次过多,机构分设过细,决策、执行、监管与服务体系不分,多重多头执法现象严重。④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足,责任约束不够,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程序繁琐,行政腐败现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存在脱节现象,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屡禁不止。⑤政府运行机制不协调,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随意性大、盲目性强,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相互扯皮。⑥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规范化程度很低,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行政透明度不够,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现象突出。⑦行政成本过高,效益偏低,由于决策失误、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等原因,我国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行政效益偏低,政府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政府行政成本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极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