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以文化人
① 依法治国的作文50字以下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方针;然而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更要注重以德治国。
百行孝为先,华夏子女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孝顺。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孝顺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汉文帝刘恒在母亲卧病期间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口尝过母亲的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东汉黄香夏天为父驱赶蚊子,扇凉床和枕头,冬天为父暖被;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等。这些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举动在古人看来是可以称得上孝感动天,虽说有点夸张,却是当代青少年乃至华人应该学习典范,只可惜现状却是截然不同。爱刘德华成痴的杨丽娟,为了见偶像一面,不惜让其父亲卖血捐肾,其父亲最终无能为力选择了跃入江里自尽。愿意为只是陌生人的偶像付出一切,却从来不回头看一眼被自己逼上绝路的父亲,这样的女生连孝顺都做不到,哪里还有美德可言?上海浦东机场的刺母案同样叫人心寒,一留学生只是因为母亲不能给予所需的生活费,竟拿出尖刀砍、刺母亲致重伤,这样的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修养,也弥补不了在道德上的缺陷。
孝,贯穿千年历史,若在我们这一代被弱化甚至丢弃,岂不是会被外国人嘲笑?让我们拨开一点物质、资本的迷雾,拾回第一美德——孝,人人做到孟子所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构建起和谐社会,这样的中国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再迈向新的辉煌。
在孝的基础上,“知节明礼”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显重要。一位年轻人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眼看前几个人的学历都比自己高,便自觉没什么希望了。当他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顺手捡起了门口的那张渍纸并扔进了垃圾桶。只因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他就被录取了。这位年轻人就是制造了美国汽车业一时神话的福特。能够看得见眼前的小事,懂得如何弯下腰,这一种谦卑的美德正是为当下不少年轻人所缺乏。同样是应聘现场,北京某大公司的测试却让人感叹。最后几位优秀的面试者被请进了经理的办公室,在经理外出的二十分钟里面,他们百无聊赖地拿起了桌面上的文件,左掀右翻。结果可想而知——无一被录取。随意翻看别人的东西,连尊重他人这样基本的礼貌都不懂的人,再优秀也难以取得成功。
人们总会忽略身边的小事,以为它无关要紧,殊不知一个小举止就可以反映出个人的修养美德。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知节明礼”,方能和平共处。日本、韩国等不少东南亚国家都在大力宣扬中华传统美德,因为他们知道,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比枪支炮弹来得更为惊人。而我们呢,几年来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强调法制建设,落下了文化、道德,若再不重视以德治国,恐怕只会在无形之中一步一步丧失了最根本的内在。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上,法律系统需要完善,但想要真正强大,屹立于世界,以德治国尤为迫切。
② 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和政策制度之中
一、坚持依法治理,推动全民践行。70.4%的成人认为,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形势下,应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一要在立法上求突破。“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宏观的概括,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标准细则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应把“24字”进一步细化入法,让法律条文更能反映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更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依据。二要在普法上求认同。进一步改进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成效,加强宪法、法律关于对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宣讲解读,使人们进一步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法律规定,违者是要受到追究,是要付出代价,从而增强遵守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三要在执法上求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政务,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执法权力配置,保证执法权力运行,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坚决克服乱作为、不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在案件查办中突出“24字”精神,树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强制力,保证司法公正公开,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心。严肃查处并公正审判每个案件,对损害国家利益、破坏公物以及企图通过坑蒙拐骗、上访闹事等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惩不待,提高公民违法成本,迫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敬畏法律、信任法律、遵从法律,养成遵法守法习惯。
二、强化党政推动,增强认知认同。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要完善融入机制。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体系,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形成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使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融入到公序良俗之中,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引导人们积小成为大成,积小善为大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制定“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领域,融入信用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有关领域的专项规划。二要完善政策机制。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经济政策中,在制定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商业贸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时,坚持经济行为与价值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运行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从舆论上宣传,从生活上关心,从物质上奖励,从政策上优惠,如免费乘坐公交、免费体检、排队优先、减免税费等,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三要完善宣传机制。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贯彻到日常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战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等方式,生动诠释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地方小戏等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念,严厉抨击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现象,铲除滋生不良现象的土壤,为社会注入强大正能量。四要完善评估机制。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等方法,全面把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效果;搭建动态检测平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培育模式进行多方位、全程化的监控预警,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优化标准和策略,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五要完善纠偏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严肃惩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不作为行为。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把每个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信用状况纳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开;严格市场监管,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信用预警和黑名单制度,对恪守诚信的个人和企业,在各方面给予优惠便利;对失信者,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形成法律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使其害怕失信、不敢失信,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三、推动社会共建,促进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应大力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实践。一要发挥中共党员带头作用。严格按照好干部20字标准和“三严三实”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党性修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特别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净化风气、培育风尚,实现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引导各行各业中共党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建设者。二要发挥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和督促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合法经营、合法活动,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觉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三要发挥社会公众人物作用。引导企业家、文化名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创二代”、新媒体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等社会公众人物,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价值追求,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捐赠等善行义举,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四要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培育、发掘、推广先进典型,进一步完善先进典型评选、审定、发布、表彰机制,大力开展“安康时代楷模”、“最美安康人物”、“道德之星”“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人教身边人,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亲、可行,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③ 依法治国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变,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意味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们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用法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修订环境保护法、建立环保督察制度,用法治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
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3)依法治国以文化人扩展阅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部署,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④ 在行政执法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文明执法
首先要认识到“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与野蛮相对。严格、公正、文明作为执法活动中的最高标准,也是社会发展对执法活动的必然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执法过程中,落实文明执法必须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寓服务于监督之中、以人为本,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站在服务全局的高度,为被执法单位搞好服务。
(二)、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提高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文明执法的前提,要把创建学习型机关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达到与被执法单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的目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准则、制度、规范和程序办事,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内容完整,真实可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文明执法。
(四)、严格执法纪律。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纪律作风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实行执法纪律的责任追究制,认真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行为,维护执法形象和威信,才能将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真正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