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子产立法柱

子产立法柱

发布时间: 2021-02-14 06:23:26

Ⅰ 孔子为什么对子产推崇备至子产都做过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这个时代涌现,在齐国有帮助齐桓公成功成为春秋首霸的管仲,以及拥有识人之明的鲍叔牙,在鲁国有帮助鲁庄公击败强大齐军的曹刿,在吴国有著名的伍子胥和孙武,越国有范蠡和文种,秦国有百里奚,楚国有孙叔敖。


在内政方面,子产拥有着识人之明,他总是能够选举出优秀的人才使他们得以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而子产又不是一个喜欢独断专行的人,所以每次要作出决策或是需要人具体去执行的时候,他都会去找到那一项事务最合适的人选,或是与其商讨,或是直接委以重任,所以,子产当政时决策和执行都很少有失误的时候。

子产不仅内政治理的有声有色,对于外交,他也充分表现了身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大国之间周旋的智慧。前文我们就已经提到了,郑国因为身处晋国和楚国之间,根本无法完全摆脱两国的影响,所以子产选择在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尽力保障本国利权,而又不至于被大国欺凌。他会为了减少郑国对晋国的贡奉毅然执行晋国执政者;也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楚国以军队来迎亲所造成的威胁;甚至为了维护本国尊严,敢于在访问晋国时毁坏晋国的宾馆。子产在外交方面的气度和能力,以及依礼而行的作风,使得他在诸侯间饱受赞赏。

子产作为郑国执政者,被孔子赞叹为国家的柱石。在他执政郑国期间,一年时间,就使得浪荡子弟不再游手好闲,老年人不再需要手提负重,儿童也不再需要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的买卖回归公平,不再故意抬高物价;第三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农民收工敢把农具房子田地不带回;五年,不再强制服兵役,并简化了丧葬礼仪,不再强制。当他去世后,郑国的年轻人失声痛哭,老人竟哭的像个孩子,表示,子产去世后,老百姓将来还能依靠谁?百姓自发地选择摘下身上的珠玉,到民巷聚众痛哭三个月以纪念子产,全国的娱乐都暂时停止。

Ⅱ 古文解释翻译

(传三十·十三)郑国的子皮把政权交给子产,子产辞谢说:“国家小而逼近大国,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说:“虎率领他们听从,谁敢触犯您?您好好地辅助国政吧。国家不在于小,小国能够事奉大国,国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子产治理政事,有事情要伯石去办,赠送给他城邑,子太叔说:“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为什么独给他送东西?”子产说:“要没有欲望确实是难的。使他们都满足欲望,去办他们的事情而取得成功。这不是我的成功,难道是别人的成功吗?对城邑有什么爱惜的,它会跑到哪里去?”子太叔说:“四方邻国将怎么看待?”子产说:“这样做不是为了互相违背,而是为了互相顺从,四方的邻国对我们有什么可责备的?《郑书》有这样的话:‘安定国家,一定要优先照顾大族。’姑且先照顾大族,再看它归向何处。”不久,伯石恐惧而把封邑归还,最终子产还是把城邑给了他。伯有死了以后,郑简公让太史去命令伯石做卿,伯石辞谢。太史退出,伯石又请求太史重新发布命令,命令下来了再次辞谢。像这样一连三次,这才接受策书入朝拜谢。子产因此讨厌伯石的为人,但担心他作乱,就让他居于比自己低一级的地位。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土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推翻他。丰卷准备祭祀,请求猎取祭品。子产不答应,说:“只有国君祭祀才用新猎取的野兽,一般人只要大致足够就可以了。”丰卷生气,退出以后就召集士兵。子产准备逃亡到晋国,子皮阻止他而驱逐了丰卷。丰卷逃亡到晋国,子产请求不要没收他的田地住宅,三年以后让丰卷回国复位,把他的田地住宅和一切收入都退还给他。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帮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使之增产。万一子产逝世谁来接替他呢?”

Ⅲ 为什么说子产 铸刑书 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概况: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
中国夏商与西周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争论不止的话题。晋国的叔向却写信给子产说:“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叔向是反对把法律明文公布出来,反对把法律从礼教中独立出来,他认为,人们一旦知道了刑书的条文,就不会再看重道德,遵守礼仪,而是会去“征于书”,去钻法律条文中的空子。而且刑书一旦公布,人们就可以知道官员审判案件时是否合理合法,这样,社会舆论就会对官员产生一股强大的监督力。这些严重侵害贵族利益的新事物,在叔向眼中都是不可容忍的。他所代表的是那些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奴隶主贵族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会标榜自己是遵从“礼”的原则,自己是以礼治国,依礼治国。在他看来,从内容上看是因为子产的刑书完全背离了"礼"的制度。
意义: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公布成文法活动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法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的封建制度则悄然兴起。各诸侯国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不约而同地开始试行新的统治方法。而创建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郑国公布成文法以后,各诸侯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纷纷效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期编制的《法经》。在当时这个年代,《法经》的制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当时的一部成文法,更是一部拥有完整成文法典新体系的一部成文法,成为后世创建法典的蓝本。不论是之后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是汉朝的法典编纂和制定,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法经》的思想。

由此可见,当时所进行的法制改革是十分成功的。从法制改革这一方面,折射出了整个社会进行着的历史巨变。

第二,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对贵族阶级的特权进行了限制。

西周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做法曾一度十分流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阶级权利的削弱,特别是到了商鞅变法的时代,“法不阿贵”的原则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做法,使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劳的尊贵者的违法行为也要依律断罪,不宥不赦。

虽然这遭到了奴隶阶级的强烈反对,这也反映了刑鼎法律是对全社会全体公民一视同仁的。这不仅是对贵族阶级特权的限制,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

第三,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结束了法律高深神秘的状态,使法律走向了公开化,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司法的垄断,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

西周时期采取的“临时议制”是典型的不公布成文法的制度,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不公布成文法,民众就无法知晓什么时候犯了法,什么时候没犯法。这样,首先一点,制定的法律无法很好地实施。第二,也使法律在民众眼里显得很神秘,使法律在人民中产生一种距离感。

韩非子对法律的定义是:“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1]制定的成文法,就是要公布以使民众知晓,让他们“知所避就”,以便在实践中按法律的要求行事。

另外,“临时议制”在进行审判时,由于是少数贵族阶级掌握着司法审判权,难免会造成审判的不公。如果犯罪嫌疑人是这些审判者的亲属或者友人,很难说审判者会不会给予一定的偏袒。当然,在公布成文法的制度下也不能说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但是,在民众把法当成上天意志的时代,审判者至少可以在这么做的时候对自己说:“反正百姓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徇私一下呢?”

第四,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迅速变化使得传统礼制瓦解,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传统的法律观念和传统法律制度也随着成文法的公布而逐渐被否定。

商代的神权法统治把君主与神联系在一起,商王独享天命,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制度上,也发展出了保障这种独占性的制度,如聆听天意的祭天仪式,只能由商王一个人进行,然后由商王告知于臣民大众,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维护商王秉承天命的制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把商王的意志转化为上帝意志从而获得神圣权威性和普遍服从性的制度。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

到了西周,西周的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转移。于是,西周开始实行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开启了神权法走向世俗的道路。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在西周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可以说,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神权法的否定。在他主持的郑国变法中,第一次出现了“法治”的思想。

第五,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

春秋以前,不仅没有成文法典,而且法律的编纂十分混乱,无法构成系统的法典。直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开展法典的编纂活动,出现了不少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法典。这些早期的成文法典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看到当时最先进的立法技术,而这些法律技术比起前朝,已有了不小的进步。在以《法经》为例。《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些篇目中,不仅有关于政权稳定、人身安全、审判、断狱、追捕罪犯的法律;还有相当于现代刑法典中分则和总则部分的法律。由此可以看出,《法经》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法典,它的制定,标志了中国的立法技术走向成熟。

第六,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为战国时期及以后的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并标志着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向中国法律的历史舞台。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使得一些法学家的思想得以贯彻实施。受前人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完善成文法的队伍中。法家就由是这样一批学者组成的,形成与战国时期的学术派别。其前期代表有: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等。李悝,就是那位《法经》的编纂者。商鞅继承了李悝的思想,主持了秦国的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国富民强的道路,并最终一统天下。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制定成文法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念,使法律在民众中普及;更为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在中国漫长的法制史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Ⅳ “古之遗爱也”出自哪首诗

“古之遗爱也”出自左丘明《左传·子产论政宽猛》: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Ⅳ 子产论政宽猛读后感

子产论政宽猛读后感

供参考

子产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都政绩卓著。“宽猛相济”的主张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其实,事物本来是错综复杂的,宽与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无论立法执法,都应斟酌情理,宽严结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对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对本文的补充。现代诗人流沙河又改为“不遵宪,即宽严皆误”,更说到点子上了。

全文通过子产授政、大叔用宽以及孔子的评价,阐明了为政应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观点。这种观点既是郑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的经验总结,也是先秦儒家对历史政治统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来,它便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善于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产、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颇具文学色彩的历史短文。

《子产论政宽猛》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全文通过子产授政、大叔用宽以及孔子的评价,阐明了为政应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观点。这种观点既是郑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的经验总结,也是先秦儒家对历史政治统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来,它便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善于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产、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颇具文学色彩的历史短文。

Ⅵ 子产论政宽猛的作品解读

子产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都政绩卓著。“宽猛相济”的主张是他首先提出来的版,对权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其实,事物本来是错综复杂的,宽与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无论立法执法,都应斟酌情理,宽严结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对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对本文的补充。现代诗人流沙河又改为“不遵宪,即宽严皆误”,更说到点子上了。

Ⅶ 谁有往年的《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啊

2005年7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_自考真题库(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 )
A.天命无常 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 )
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
C.嫡长继承制 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晋国的( )
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 )
A.礼 B.仁
C.政 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天志 B.尚贤
C.功利 D.兼爱
6.下列各项,不属于道家法律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 D.绝圣弃智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 )
A.法 B.术
C.势 D.道
8.东汉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清算和批判谶纬神学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的魏晋玄学家是( )
A.阮籍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 )
A.韩愈 B.白居易
C.魏征 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
12.在丘浚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 )
A.一般价值 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 D.根本价值
13.张居正提出“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因此宽容犯罪是( )
A.王者之政 B.圣王之仁
C.姑息之爱 D.明刑弼教
14.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
A.《大扎撒》和《便宜十八事》 B.《陈时务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 D.《便宜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
15.“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与下列先秦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正好是相对( )
A.管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17.魏源抵御西文列强侵略的思想是( )
A.民主议政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更法,改图 D.广收人才
18.“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 )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魏源
19.太平天国最具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资政新篇》 D.《十款天条》
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
A.禁止刑讯 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
C.改良监狱 D.刑罚平,结民心
2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求强求富 B.改革旧律
C.共和革命 D.救亡图存
22.“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顾问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政治
C.三权分立 D.变法维新
23.在康有为看来,“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正是( )
A.大同 B.苦道
C.欲 D.私
24.《大同书》中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 )
A.设议院 B.开国会
C.去九界 D.行立宪
25.在梁启超的观点中,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 )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触发了哪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
A.改良派与礼教派 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 D.洋务派与法理派
27.在建立君主立宪 、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问题是建立( )
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8.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梁启超
C.张之洞 D.沈家本
29.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哪两大问题?( )
A.土地和人力 B.资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 D.资本和物力
30.章太炎系统阐述他对代议制的意见的文章是( )
A.《革命之道德》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代议然否论》 D.《与马良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有( )
A.男女有别 B.亲亲
C.长长 D.友友
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
A.义 B.信
C.耻 D.廉
E.礼
33.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 )
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
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
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
34.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
A.封建 B.郡县 C.井田
D.肉刑 E.君仁
35.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为反驳礼教派,主要写了下列哪几篇文章?( )
A.《陈修订大旨折》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答戴尚书书》 D.《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
E.《法学盛衰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令顺民心
37.惟仁者宜在高位
38.三纲五常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巨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4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43.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45.试述沈家本的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及其意义。
http://www.stsj86.com/zikaoshitishijuan/falv/6199.htm

Ⅷ 子产治郑是什么意思

子产一贯主张以德服民,立法、执法必须严格,不得徇私舞弊。这样任回何人都不敢答以身试法。就连先贤孔子都对他十分赞赏。公元前522年,子产去世了。郑国上下百姓都痛哭不已,为他送葬。这也充分肯定了子产对于郑国百姓和国家的贡献。子产为政也是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鲁襄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43年,子产在郑国当了执政大臣,他推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整顿国家政治秩序,在当时是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证明了政策是正确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子产也受到人们的称赞。

Ⅸ 汉文化的哲学

在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们互相讨伐,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以下为对中国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三大学派。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1]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2]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隋书·经籍志》列出的法家经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书》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韩非子》二十卷、、《新书》三卷、《正论》六卷、《法论》十卷、《政论》五卷、《阮子正论》、《世要论》十二卷、《陈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难论》五卷。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任兰陵令(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慎到、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3][4]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11]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黄老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刘向所整理之《列子》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成八篇之数,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学说思想无疑是中华文明正源。

Ⅹ (中国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关注点在哪里(框架)

学习目的与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中国法制在此时发生了重大转变。学习本章,重点把握法律变革问题,理解春秋时成文法的公布及战国时期的变法两方面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立法活动
楚国、晋国、郑国的立法活动;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二、成文法的公布引起的争论
叔向和孔子对公布成文法的异议。
三、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法学伴随成文法的公布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法制指导思想
厉行法治;法律公开;轻罪重罚。
二、《法经》
制定;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
三、商鞅变法
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考核知识点
楚国、晋国、郑国立法活动的概况;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郑国、晋国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争论;成文法公布的意义;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法经》的制定、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考核要求
一、春秋时期的立法活动
1.识记:楚国、晋国、郑国的立法活动。
2.领会: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引起的争论
领会:郑国、晋国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争论。
三、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领会: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四、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
领会: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五、《法经》
领会:《法经》的制定、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
六、商鞅变法
识记: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热点内容
借据的法律效力是多久 发布:2025-07-01 11:26:09 浏览:2
法律硕士和金融专硕 发布:2025-07-01 11:22:35 浏览:486
鞍座的法规 发布:2025-07-01 11:21:47 浏览:797
南京装修管理条例 发布:2025-07-01 10:56:16 浏览:630
婚姻法普法讲课稿 发布:2025-07-01 10:55:59 浏览:489
行政法与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发布:2025-07-01 10:45:04 浏览:871
自融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01 10:26:20 浏览:673
2018年劳动法婚丧假 发布:2025-07-01 10:26:16 浏览:373
防骚扰条例 发布:2025-07-01 10:16:13 浏览:640
司法局打电话是干嘛的 发布:2025-07-01 10:13:52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