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道德调查
A. 网络文明主要靠道德约束
道德约束是一方面,但现在的人对于道德的执行力很低。所以更需要法律的震慑。
B. 什么是网络道德素质
网络来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自时代产物,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伴随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也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互联网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显现,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C. 求文明上网调查报告
由于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逐渐扩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许多家长和学生广泛接受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更是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增添了时尚的元素,扩充了信息的容量,从而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我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对小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品质现象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确实感到网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和途径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一、 以“思”为主,正确认识网络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内容为1、你家有电脑吗?2、你上网吗?(经常、每周一次、偶尔)3、你想学到什么计算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玩游戏、打字)。结果表明有90%的家庭购买了电脑,周末上网的人约70%,选择想学的计算机知识75%选择了玩游戏,而上网查资料的、网上学习的不足20%。
小学生是单纯的、童言无忌,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发自内心的。我无权指责学生们的对与错,但问卷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已经被网络五光十色的信息深深地吸引。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还很不成熟,生活阅历也十分肤浅,对各类诱惑缺乏抵制力、也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因此,引导小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共创和谐网络环境,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小学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中,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网络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家里的电脑成了摆设,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子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然而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是一种中性的东西,其善恶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互联网逐渐认识缤纷的世界,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接受五光十色的信息。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小学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互联网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应积极探寻培养小学生网络道德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导”为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各种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
例如,在上了《网上学习》这一课后,我鼓励家中有电脑的同学周末上101远程教育网、淄博网校等,让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同步学习。这样做的益处显而易见,学生上网的时间用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上,杜绝浏览不良网站,消除不良信息给学生造成的影响。通过网校学习不仅巩固了语文、数学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能。
再例如,学习了《关键字查询》、《目录检索》这两课,我结合学生的语文作业——语文手抄报(有关黄河的内容),积极提倡上网查阅各种黄河的资料,让学生体会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乐,引导学生收集有用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网络技能和网络道德。
三、以“堵”为辅,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信息会对小学生造成诱惑、甚至侵害,所以只“导”不“堵”,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难以起到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所以还要用“导”的对立面——“堵”,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用“堵”的方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作为师长,要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孩子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网站,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要做到关闭其窗口,不要怀着好奇心去浏览观看,以免误入其途。我还让小学生背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逐句讲解每一句的含义,让小学生感到只有遵守该公约,文明上网才是一名有道德、有思想的优秀当代小学生。
在讲第二单元《网上冲浪》时,发生这样一件事情对我触动颇深。
有一课是《网上世界真奇妙》,重点讲授让学生学会如何访问一个网站并学会浏览该网站的相关信息。我以访问我校校园网为例,深入浅出地做了讲解。学生学得很快,我就放心地让学生上互联网访问儿童网站。可不一会,就发现有学生对校园网上的文章乱发表评论,语言很不恭敬。我通过查找发表评论的IP地址找到了乱发言的两位同学。我问他们为什么评论的语言这样难听?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在“车迷论坛”上看到还有比我发表更难听的评论呢?我意识网络上很多不文明的行为,如垃圾邮件、带病毒的文件,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虚假信息的发布,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等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暗示作用:网络可以为所欲为。真得可以为所欲为吗?不,针对这种现象,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道德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我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他们,而让他们再背诵一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针对第二句“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我问他俩,做到了吗?我明确地指出:有不同意见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言论,亮出自己的观点,但一定有礼、有节,要友好交流而不是靠语言侮辱、贬低别人来衬托出自己水平的高低。上网时要做一个有文明、有修养的小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那两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胡乱发表评论的现象。
四、以“学”为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力量,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以教师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影响学生。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不断学习网络操作技能,不断地提高网络运用能力,成为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网络,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条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变化,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针对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品德问题及时发现闪光点,进行表扬,及时捕捉不足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进行德育教育,使网上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在全面推行科教兴国的今天,德育仍是一面重要的旗帜,在网络世界里,只有正确引导祖国的未来,网络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学生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拥有今天,才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D. 什么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网络社会的客观原因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凭借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活动,没有把握自由的边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道德问题行为。
(四)对现实的不适应
网络与现实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道德环境”。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接触,其现实的道德行为受外界的接触人员的监督和自身道德意识的约束,他必须按照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行动。而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交际的恐惧而更热衷于网上交友。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带来了网络上的道德冷漠现象,使他们对各种网络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 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举动。
二、客观原因
(一)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 , 缺乏规范性
网络生活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特征越来越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网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目前网络中的规范性缺乏,因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这种极具开放性但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行为的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
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它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和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由于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使得人们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就意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无主导型。不同的价值观念有时会出现冲突现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时,很难把握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蚀,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生活中产生道德问题行为。
(三)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
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 黑色信息”与“灰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较大的诱惑 ,而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性缺乏,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从使他们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
(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 , 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因此,网络交往作为网民的一种主要网络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完成的,与现实性契合不够,即他们的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发生了某种偏差。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使交往双方不道出真实身份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放弃现实道德的约束 ,导致他们进行网络交往的道德他律性减弱。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选择某种行为时往往随心所欲,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不顾他人的反应或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网络信息中心.第28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2]张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报,2002(2).
[3]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 第181页.
[4]赵晓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J].求实,2006(2):224-22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3325319.htm
0
您可能也喜欢: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浅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当代大学生双重道德人格问题
谈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与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无觅关联推荐[?]
快速投稿通道
《A&S国际中文版》
《安庆石化》
《民族艺林》
《鱼病简讯》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
《东药科技》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防护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皮革科学与工程》
E. 关于网络道德的问题
现在,冠以各式名目的网吧占据了各个城镇的大街小巷,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也被列为必修科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着中国的各个领域,也正在改变着个体公民的生存方式。青少年总能敏锐的把握时代的脉博,“拷贝、恐龙、妹儿、刷屏、宽带”等新词成为他们的日常用语了,家长却还不明白那个电视样的显示屏里怎么能装下成千上万份的“文件”。人们都能明白“电脑和外语是新世纪儿童的两条腿”、“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身将要落伍的紧迫感尚能想得开,自己的独生宝贝是绝不能在这方面落伍的,买电脑花再多的钱也不心疼,而另一方面,纸媒体上频频曝光的骗财骗色的网络悲剧故事、孩子们数字化的酷打扮和嘴上流出的网络鸟语、网上自由传播的色情暴力恐怖图片等不良影响牵动着成人们的心。有的学校和家长干脆不让孩子上网,禁止学校附近开设网吧等,饮鸠止渴固不可取,因噎废食同样是倒行逆施。基于以上矛盾纷呈的社会现实,在教育界与学术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呼之欲出,现本人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景是好的,相信网络社会会文明起来的。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它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社会,它给人们提供了比现实社会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宽容。一个人在现实社区中熟悉方圆十里的人与事就不错了,而在网上他面对的是整个宇宙和无限的心灵。它的衍化必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则,优胜劣汰,垃圾终究会消亡,文明一定会得到建立。当文明成为网上的时尚,不文明没有绝迹也成了一种无谓的点缀。
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民结构也会变得日益多样化。能上网的人大多是有着一定教育背景的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以文明为已任,他们会有意无意的将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习惯带到网络社会,即便过量的网上自由会纵容一部分人在网上放纵一阵,可毕竟是一时的,想想谁乐意长时间的装疯呢,大多数人的心中是热爱美好、渴求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的。时下的互联网上活动的大多是未婚的青少年,爱情是他们的旗帜,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美梦而不得便自由的把心情发泄到互联网。你去听听男宿舍熄灯后的卧谈会,你会发现白天衣冠楚楚的好学生个个是唯交配为愿的生猛禽兽,而第二天穿上衣服,他们照样是好学生。这看不见对方的网络聊天室多么象那熄了灯的宿舍。因此说青少年在网上的一些劣行无非是粮食中的一二颗鼠屎,是个问题但不足以对互联网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二、教师的网上生存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表率意义。
中国社会的进步正在救赎着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中小学教师。如果说一部分教师能够先“潇洒”起来,互联网无疑会成为他们飞翔的翅膀。贵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有着良好的人文底蕴,仿佛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一旦驶入美丽城市间的高速路,青春会燃烧,思想会攀升,灵魂会翩翩起舞。
教师上网的表率意义主要表现为:
1、网上共享的教学资料会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救出来,从冥思苦想的编教案变为针对全国优秀教案的取长补短,闭门造车式的论文写作也会变成思想探索式的教学研究,全新的教师的重构必然会促进国民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的发展。
2、教师的才情是多侧面的,比如网页的制作,比如数学老师较好的贴子写作,语文老师对体育的独到见解,哪怕是网上游戏的技高一筹也会对网上青少年产生有益的影响。向师性的培植本身就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望,何况教育意义的发生更多情况是表现在“熏陶”“影响”这样的无言之教之中呢。
3、教师的人格和个性在网上的展示会提升教师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会促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的情商的提高,义务地完成着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从事教育以外的社会效益的创造。比如英语教师的义务翻译,生物教师对花卉爱好者的网上咨询等,他们的义举会让互联网上的社会变得更加亲切更加温馨,在一个美好的虚拟社区中生存,每一个ID背后的虚拟人的行为也会变得文明起来的。自由与无偿是网上生存的要义,它能使人们体验到大同世界的幸福。而我们的现实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候,追求经济效益也是正当的欲求,新提出的一种理念叫做"自由白领",它使人才不再被某一个老板所束缚,资方与劳方的资源分配界面会得到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宽,个体谋求物质幸福的机遇大大增加。教师无疑会成为实践这一理念的生力军,精神上的崇高与物质上的幸福,教师鱼与熊掌兼得会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笔者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不是很长,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解放,找资料写教案十分的方便,写文章发贴子或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凝眉沉思风花雪月使我无比的惬意,同时也有意识的对网上的青少年实施一些“教育影响”。
其一是做一个文明的榜样。青少年出没的公共聊天室却往往是最乱糟糟的地方,我也常去,首先要起一个文明的富有诗意的有文化气息的名字。与人聊天也象现实生活中一样用“你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对新进来的人主动上前说“你好,请这边坐”、“刚来?请喝杯茶”等,在虚拟的网络上这种语言会让人感到有趣而温馨的。网络语言的底线是说话不带脏字,在此基础上尊重书面语言的严肃性,网聊中寻求思想的碰撞,摒弃口语中的不必要的赘语,象诗歌一样的直抒胸臆,象谈禅一样的逼近真知。有时找不到能用语言共舞的“聊友”,我便在聊天室中做一些诗歌朗诵式的独白,这样总会获得或多或少的廉价的褒扬,自己心中一阵惬意的同时聊天室的空气也得到了净化。
其二是与一些不良少年或迷途失意者接触,做一些“出淤泥而不染”式的引导。我曾与一个自称有十二个网上老公的女学生周旋,最后劝她放弃了这种无聊的害人害已的感情游戏。我曾与多个或思春或失意的中学生攀谈,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论爱情与婚姻,帮他们解开心锁。我曾帮助一名落榜考生策划以她的专长面陈校长,毛遂自荐,终被当地一家名校录取。总之,教师是我的身份,教育是我的职业,教育无边界,教师恒久远!
三、道德与法律各司其职,不同角度地规范网上行为。
网络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让网络世界文明起来任重而道远,于是有网络精英呼号奔走,希图建立网络道德规则以约束网民的行为,他们的先锋意识无疑会赢得来自全社会的景仰的目光。
然而,制定道德规则又是一个很难操作的问题。在转型期的社会中,诸多价值观念都在重新整合界定,社会道德准则也面临着重新下定义。做为新鲜事物的互联网,它所涉及的领域在不断延伸,它所吸引的网民构成在不断变化,国家的电信政策也在与国际接轨的十字路口观望,此时,我们去制定网络道德规则是很难操作的。
任何规则都是本着服务全体的良好愿望而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在规则面前,一部分人或者所有人的一部分自由将会被牺牲掉。而上网又是个非常个人化的行为,互联事业方兴未艾,网络世界草创初成,过多的提约束会不会扼杀它的活力呢。
我认为,网络道德应该止于个体内心对个体网上行为的约束,而关于网络的法律是对个体网上行为对现实社会的人和事产生影响的一种规范。法律不能去很细节很具体的干预道德层面的行为,道德也不要以很狰狞的面目去做网络的操刀手。
法律的制定主要是对网络这一新兴传播工作加强管理,干预协调公民网络生存与现实社会行为间的互动,是网上行为的最底线,超越了就要受到制裁。道德是一个宽泛的集体约定,网络道德应该尽力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人人受益,同时以不文明为耻,道德对于违反道德的言行的威压作用是要有一个培育酝酿磨合的过程的,它需要网络界的共同努力。
当网络道德与法律并存,良性互动,我们将会迎来一个自由的天地,我们的青少年将会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是未来的公民,是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互联网作为未来主人的重要肢体一定会十分健壮的,我相信!
F. 求关于网络道德、文明的调查报告一篇,要符合初一的口气,600字
的空间看的是激发的开始烦了哈师傅看了的dfhaslk开始的疯狂了的身份 客户卡积分换决内定开发哈卡积分的话的容身份卡机的身份空间的复合卡就是的发挥科技范德萨和开发及安徽看到时间发货快放假啊开发的计划卡机的合法kdj风沙空间上的发挥大家发贺卡就是的发贺卡计划决定是否会看见俺收到回复卡结合东方科技空间的发挥空间十分恐惧爱上对方空间按活动时空间的发挥空间的哈就回复大家发的哈开始的减肥哈快捷回复看见发哈开始的减肥哈空间的是否会卡机的合法空间好地方可就是地方哈快就会发觉是的话fks警方很快就是地方哈看时间地方哈空间上的发挥看见对方哈空间十分哈尽快答复哈会计师的合法科技手法就是放空间按收到回复看见俺收到回复可见暗示的话福建卡收费空间回家的卡舒服哈会计师的复合卡就是地方哈就开始 空间按时的发贺卡收到回复看见俺收到回复可见暗示的话。
G.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内,因而也必须遵守容道德规范。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鉴别力,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同时,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面对网络生活,不仅遵守道德规范,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H. 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
网民评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虚假信息、垃圾邮件、强制下载……这些遭遇对经常上网的人来说一定是家常便饭。类似现象反映出的“网德缺失”,已成为时下网络上最为人诟病的痼疾。最近,一项“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得到了网友们热烈响应,“网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词汇。
据《人民日报》报道,9月1日至15日,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与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及新浪网、搜狐网,开展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网友反响热烈,短短5天即跟帖5000多条。9月8日始,主办单位整理出22种不文明行为供网友投票,截至15日,有10万多人次参与网上投票,评选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赫然在列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有: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中央文明办秘书组组长孔令一说:“互联网‘黄、假、坑、俗’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放大了网络的负面作用,网民对其深恶痛绝。”对网络行为失范,他深表忧虑,“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上不文明行为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威胁。”
新浪网CEO兼总裁汪延认为,要净化网络空间,唤醒和培养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能仅靠一两家企业,而必须借助行业自律和联盟的力量。
目前,不打“擦边球”、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绿色网站”正成为网络业界的自觉实践。(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