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品
❶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读后感《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是什么 意思
1、善现就是【须菩提】; 2、【须菩提】是【善现】的音译; 3、【善现】是【须菩提】的意译; 4、【善现启请】的意思就是善现请佛(说法); 5、分--本来金刚经是不分章节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一品为一分,冠名一个小标题使读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标题下面的内容。详细你可输入【善现启请分】,在【网络】介绍的比较详细。
❸ 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专因为有恶属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❹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❺ 金刚经第二品正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就是须菩提尊者的翻译。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这一段经文是佛在世时请法的礼节,表示三业虔诚,三业恭敬。‘时’者就是指释迦如来吃了饭,洗了足,敷座而坐的这个时候,也即是释迦如来无言已说好了‘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已经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开悟,没有看到这个境界,因此须菩提尊者替他们请问。请法得有个礼节,以表示三业虔诚恭敬。‘时’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者,就是德腊俱高的尊称,意即道德长,戒腊老,故曰‘长老’。‘长老’这两个字,一个指道德,一个指戒腊,这‘老’字不按世间年龄来算,是按受戒的戒腊来算,受戒之后,结一个夏算一个戒腊,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称他叫‘长老’,就像‘阿弥陀经’里有十六尊者,称十六长老,如长老舍利
释迦佛座下的诸弟子众,成了佛再来的很多,如众所知道的,观世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在这个‘须菩提’尊者,他是‘青龙陀如来’再来的。‘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要听般若经的,除了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外,还有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国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众多,故叫‘大众’。听经的时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个本位,如果要出来请法,有请法的礼节,即须由本座而起,‘即从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来之后,要行礼。‘偏’是偏到一边,‘袒’是把它显露出来,这就是在听经的时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将两个肩盖起来,因为打坐的时间久,恐怕受了风寒,可是要出来顶礼,则须把右肩露出来,这叫‘偏袒右肩’。我们中国出家人,因为有便服、短衫、长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后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这是印度人礼拜的仪节。中国人礼拜,必须两膝都跪下,这叫长跪。可是长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萨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两个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请法一走要依著佛定的规矩,不跪下来不合礼节,但跪下来要持久,要请问佛法,于是就要‘右膝著地’。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为什么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这是顺著印度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印度是以右为上的社会,要是你以左为上,人家就会说你不对,这就是顺乎世间法的礼节。以右为上是顺乎世间法,但是是否顺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转才顺乎法性,例如我们绕佛也是向右转,向右绕,这才顺法性,向左则顺生死,是故请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这叫合乎世间法的礼节,也合乎法性,这就是身业虔诚。‘合掌恭敬’,两个手合起来,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贯通于身业、意业、口业等恭敬,叫三业虔诚,三业恭敬。‘合掌恭敬’则表示意业,而意业是无相的,意业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很虔诚的心,要怎样表示出来呢?合起掌来表示一心,两手分开则表示散乱。‘合掌’来表示一心请法、听法、即意业虔诚,意业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说话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说话,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虽然跟佛说话,也要虔诚、恭敬,表示口业虔诚,口业恭敬,这是请法的礼节。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此科文是承前赞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赞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这是赞善之词,他还没有请法,而世尊还没有说法,他为什么一开口就赞叹‘希有’呢?这是承著前文(发起序),赞善而来的。在过去长老须菩提和众弟子们皆以为世尊说法是在讲堂上才说法,今天须菩提他才看出来,世尊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都是在说法。这是他过去没有看到这段消息,今天看出来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是护念弟子,无不是付嘱弟子们。因此赞叹佛甚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讲经说法,这实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开口说了一句‘希有’,因过去听佛说法听到现在,‘阿含十二方等八’听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谈,这‘金刚经’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说完,自从亲近佛就听佛法,没有看到这段消息,没有悟到日用寻常生活就是‘实相般若’的本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开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觉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边赞叹‘希有’,在自己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赞叹了‘希有’,总之,是承著前文,承著发起序来赞叹。若没有‘希有’这两字的赞叹,则发起序与正宗分也就连贯不起来。因此讲显理之词,显浅的道理及显深的道理都要把他连贯起来。在经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连贯起来。下边称呼‘世尊’,这‘世尊’是世出世间之所尊称的意思,就如现在我们称赞师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师父’就是这样的口气。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它的意义,有二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化身佛’。另一种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法身如来’。此处讲的是应化身如来。但是有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讲义’在台湾翻版,不晓得流通多少,大家认为只有这一部讲义讲得最好,那讲义上对‘如来’的解释都解释为法身如来,我并不大赞成这种说法,何以故?因须菩提在此处赞叹佛出入往返,托钵化饭和吃饭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来,不是法身如来。我们参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选择,对的我们采取,不对的则放弃。须菩提赞叹释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样的‘希有’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的心常常在加护弟子,(加护现在叫加被)。如来的心常常在怀念我们,没有一时忘记我们,这是讲如来的心业意业对于弟子常常加护,常常怀念。如来的口常常委付叮嘱,佛把他所得的法传授给我们叫‘付’,委付是详详细细的传授给我们叫‘委付’。‘嘱’是如来告诉我们,开示我们要依著所听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说了再说叫叮嘱,这是说如来的口业,对我们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嘱。
‘善’是善巧方便,释迦如来成佛之后如证而说‘华严经’,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萨都得了利益,还有这些凡夫二乘根机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释迦佛就从最浅显的地方说起,说人天乘,说声闻、缘觉乘。就是说‘阿含经’,一说说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为令众生成佛,不是说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就达到目的,于是再说‘方等经’八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是赞叹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诉小乘人过去所学的那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说的法,因为你的根机不够,所以先学小乘法就如小学毕业了,你得再学大乘佛法。说了八年后,再说般若经又说了二十二年,这般若经纯粹是谈大乘的智慧道理。这些二乘根机的,他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后,他已了脱生死,因此,认为‘所作已办,具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脱出轮回之苦,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呢?还说什么般若呢?怎样劝导他,他也不受劝,于是佛就在般若会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讲课去讲般若经。佛说我今天不要讲,你们替我讲一座吧。他们本来是小乘人,硬要学佛来讲大乘佛法,这叫‘嘱小化大’,小乘人来化大乘菩萨,这就是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禳他们知道,你们所教的都是大菩萨而你们自己讲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们怎么不发大心呢?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叫他们‘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讲这个‘善’是可以这么解释,但是还不是‘金刚经’上的‘善’,这又有什么分别呢?因般若会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嘱小化大’的‘善’,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刚经’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样希有呢?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世尊在讲堂上说法加护我们,付嘱我们,却不晓得佛就在穿衣吃饭,出入往返,走路的时候也是在护念我们,也是在付嘱我们,这真是‘善’之又‘善’,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这样子,就是承前赞善。
下面还要请法,如来于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这些众生还是昏昏倒倒,没有看出消息来。所以为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设一个问答来请问。下面问的都是为这些中下之根机的众生而问的,如来解释所谓‘无言之般若’,依著言语解释也是为这些中下之根而说的。
丁二、因机设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为五种不翻之‘顺古不翻’。分段来解释,‘阿耨多罗’翻成中国话叫‘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三’是梵语的语音,不是中国数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觉,‘三菩提’叫正觉,这是释迦如来果位上的名词。世尊成了佛,证得两个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来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个佛果。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从下往上解释。梵语‘三菩提’,华言正觉。正觉者,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及外道之邪觉。梵语‘三藐’,华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虽称正觉,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称为正等。佛名为正等正觉,即超过二乘法界。梵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菩萨自利利他,虽称正等正觉,但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故不能称为无上。唯佛一人,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堪称‘无上正等正觉’,超九界以独尊,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个‘发’字,下面有个‘心’字,这不是讲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两个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这里是讲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发’和下面的‘心’字忽略过去,则这经文就讲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学佛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为了使这道理能了解清楚,现我举例说明。譬如说在社会上作一个人,想升官发财,这就是发升官的心,发财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贪名贪利,升官是名,发财是利。若学了佛,要求更进步,光是升官发财还不够,还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是发什么心呢?这是人天乘的心。来生来世转一个人,来生来世可以升天,这个不出轮回只能超出三恶道。那么要超出六道轮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一对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当时就发,中根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下根勉勉强强还是要发,为什么?因为天天在讲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实在可怜,社会上听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换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国佛教视吃素为第一,这是守戒律,没有吃众生肉,少造恶业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光吃素能成佛吗?谁也没有听过这个道理!不懂又怎能发心呢?故发不起心来,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在寺院里还是争名夺利,还是嫉妒障碍,若这样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这能怪现在这个出家人吗?不怪,我们只是感到可悲,因为没有善知识讲经。在我们讲堂里还有几个带发的同学,你们听了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没有听到不会发心,你们听到了就要发心,你们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刚才说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也超过世上一般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多么的高尚,你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须菩提他根机够,他看见释迦如来,出入往返,穿衣吃饭就开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开悟,因根机不够,他比那些声闻、缘觉的根机高明得多。我们可要注意这段经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句应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心印疏’却把此当做一个问题,而又分三个问题,在下半卷,完全讲‘发菩提心’,这是对经文上颠倒错误所致。我刚才讲过参考注解,应该采取的则采取,不应该采取的则放弃。譬如我说讲经的题目,讲‘金刚经’有坚、利、明,讲‘般若’有‘三般若’,这是依著「心印疏’说的。‘新眼疏’则只讲到二个,没有讲到三个,没有讲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两个,因此我看那个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发菩提心’来说,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个大问题,何以故?因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样被称为‘善’,因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这底下已有了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样,怎样安住他的真心,怎样降伏他的妄心。这个真心就是刚刚发,就是那个‘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是怎样的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众生,那你只是发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心最难得发起来,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发起这个心,但是他还是个凡夫,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常要转动他,一转动‘菩提心’就失了,没有‘安住’是很苦恼的,因为好不容易发起此心,又给打岔失掉了。这须菩提就替这些发心的人来请问,他这个‘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么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因为有‘妄心’,‘妄心’就是贪图五欲,攀缘六尘的心。既然你已发了‘菩提心’,何以还要贪图五欲,攀缘六尘呢?原因是我们还是凡夫,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故‘妄心’一现前,真心就走了,这就是‘新眼疏’所说的‘汉贼不两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紧还是先降伏这‘妄想心’,那有什么法子呢?请世尊说说降伏这妄想心是要怎样降伏?
丙二、如来许说(分二)
丁一、赞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长老诚恳请法,如来就允许跟他说法。佛先赞叹他说:‘你问的好’再印证他说的对。‘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一连赞叹他两个‘善哉’,这是加重口气说法的腔调,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金刚经’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道理,可是这‘金刚经’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奥自然玄奥。佛赞须菩提‘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样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之中,领悟到般若之理,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会挂念那些没有悟到这个道理的大众,而替大众请问妙法,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连赞叹两个‘善哉!善哉!’,再叫一声‘须菩提’。佛叫当机者,意思也就是叫我们。这经文的组织都是问答体,一问一答与普通说白话一样,若说难懂,这是少听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须菩提注意听,实实在在就是叫我们注意听,叫一声须菩提就要印证他说的对,‘如汝所说’,如你上面所说的两句话,说的很对。是那两句话呢?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上面这样赞叹我,我现在就给你印证,你赞叹的对。这并不是世尊爱听人家赞叹他的好话,若这样解释,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为世尊自从成佛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一举一动都是在护念,都是在付瞩,可惜弟子们没有看出消息来;今天被须菩提看出消息来,他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才说:你赞叹我如来这两句话太对了,我如来就是这个样子,护念弟子,付嘱弟子的,不但在讲堂说法护念你们,出入行走,乃至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们要学佛在那里学呢?不是光学佛的说法,而是要学佛的行持。须菩提你赞叹的对,如来就印证你赞叹的对。
丁二、诚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要谛听,我当为汝说,此云‘为汝说’即为大众说。‘谛听’有两种意思(一)真实之意——你要发真实心来听,我们要求学佛法,要听佛法,若不发真实心,那怎么能听得懂呢?因为听佛法贵在以真实心听,勿以生灭心而听,因生灭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灭妄想心来听这真实的佛法,是听不懂。‘楞严经’上有两句话:‘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缘心’就是攀缘六尘的心,攀缘心也就是生灭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不出六尘的境界,若拿这个攀缘六尘的心来听法,佛说的真实妙法,也都变成六尘之法,攀缘之法。这话‘圆觉经’上也有:‘汝以旋心听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转的心来听法,这个法也跟著旋转。佛说的法都是真实妙用之法,怎么有的听了开悟,有的没有开悟呢?就是你用生灭心来听,故听不到真实妙用的道理。(二)审思之义——审是详审,思是思惟,意即要详审的思惟,听经闻法得详详细细的听讲其道理。这就是教他听经要以审思而听,勿过耳成空,听法要听到心里,勿听到耳朵里,不然的话,不要说今天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三年也等于没听。‘大智度论’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是说:听经的人,两个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说法的人,因为如来说法,那时还没有经书,现在看著经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体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经上讲成佛的道理,度众生的道理,不发虔诚的心怎么行呢!‘如渴思饮’,这表示求法的心很恳切。‘一心入于语义中’,不要打妄想,应一心思惟深入义理之中,佛说法的语言含有深妙义理,有的人听闻佛法,听到开悟就是这么听出来的。‘踊跃闻法生欢喜’,‘踊跃’是大欢喜的意思,听法听到心里得了法乐,对妙法真了解,心里生出了一种喜法乐法之心。‘如是之人可为说’,像这样听法的人,可以跟他说。这就叫‘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反过来说,你不是谛听的人,你跟他说法,说了他没有听,就是听了,只听到耳朵没听到心里,这叫失言,你说的话都冤枉费气。那么真正来听法的人,你不说,这叫失人,你把这个人错过了,这个人是真正要听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为说’,你就当说。
现在我解释一下,我讲经的方法,先是消文释义,然后才显理。为什么要显理?应该显才显,不显不行,讲‘谛听’是引证‘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种讲经方法(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四)劝修(五)举证。以上所讲的是劝修的话,举证的话,劝你要好好谛听,不要用生灭心听,不要打妄想来听,这样子就是劝修。前面解释真实义,引证‘楞严经’。前面讲审思义,引证‘大智度论’,这就是举证、举经、举论来说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讲经的五种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古人解经都是这个样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如来开口说法,但这种说法,是说而不说,就是‘实相般若’的理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说出来的。你要会去参,领悟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说了等于没有说。佛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样安?‘应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诉你,降伏妄心的方法,‘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方法。注解上有三种解释,一种作显理解,怎样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释迦如来成了佛,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并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实相理体是如如不动的。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实相般若’的理体也没有减少一点,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众生与佛一被穿衣吃饭之境界所转动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饭上用,他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最佳注解在哪里
在我这里。
白话全解老子《道德经》选登之六
照直说
第二章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定出了美的标准或明确了美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与美对立的“丑'就出来了,“丑”这个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丑”这个标准就是这样定下来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良的,正因为有了善良行为来做比较,对应的,什么是丑恶的就区别出来了。丑恶,就是这样比较区别出来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和无是相互伴生的,难和易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通过比高低比出来的,音和声是通过看它是单一的声音还是混和的声音区别出来的,先和后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切现象都是客观事物比较固定的规律。[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所以,聪明的人做自然而然的事,不去做人为生出来的事,他用行动去影响别人,他用行动去引导别人,他用行动去教育别人,不会只说不动,不会去做弹花匠的女儿----会弹不会纺。他尊重世界万事万物,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发生、发展情况,要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不应该这样生长、发生、发展要那样生长、发生和发展,也就是不把个人的意志和意愿加入世界万事万物中。他有所收获,他有所成就,他取得成功,也不居功自傲。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也。]
也只有不居功自傲,看淡收获,看淡成功,看淡成就,才会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文:天下皆知①美之为美,恶②已③。皆知善④,斯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⑥也,高下之相盈⑦也,音⑧声⑨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⑩居a无为b之事,行c不言d之教e;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f唯弗居g,是以弗去。
注解:①皆知:都知道。②恶:丑,丑恶。③已:通“矣”,感叹词。④善:善良,好的行为。⑤斯:这,这就是。⑥刑:较量,比较。⑦盈:通“赢”,输赢。⑧音:多种乐器发出的音响是音。⑨声:单一乐器发出的音响是声。⑩圣人: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修养好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等等。a居:按照。b无为:不去人为,不去干预,不去干涉,不那样做。c行:实行,采纳。d不言:不说话。e教:教育,引导,启发。f夫:只有,也只有。g居:自居,据有,占有。
说明:
老子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真是看得透澈,从物质世界的成双成对现象(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和人类社会的成双成对现象(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说起,告诉我们,有的要看淡它们,有的要尊重它们,有的要遵循它们。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好。有的(美的,善的)我们过分看重了,它的对立面反而更加突出,只有看淡美的善的,才能无所谓丑和恶,才有可能丑恶不那么更加丑恶。当然了,老子在这里不是和浠泥,要人们容忍丑恶,纵容丑恶,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丑恶的,在他整个道德思想体系中自始至终都在反对丑恶,都在不断地提出消除丑恶的办法。主张人们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看重和追求美的善的,这样有助于消除丑恶。
❼ 《道德经》第二章是什么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内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容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全文见:http://tieba..com/p/1246480430
❽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排行,这样造成有的人东拼西凑的往自己身上拉销售额,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场过度开发,违背了市场和产品相辅相成的成长规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进一步强调。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种美的标准,就会出现虚伪的美,过度的美,这样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出现假善、违背规律的善,这样就从总体上不善了。
❾ 道德经第二章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不”。
这段经文的意思,借用佛家的话说:
不住---色声回香味触法,而行答布施。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主客就是能所,相对而立。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正起作用的那个不在相对里,弗居就是不生,因其不生,所以不去。
若无眼睛,你怎么感知光线?因为有了眼睛所以才感知了有限的光-----瞎了。
❿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节的有无相生等等,你是怎么理解的
形容:1、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系。
2、有无相生: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产生了“有”。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何尝不是“无中生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