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范畴信用
Ⅰ 什么是信用
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誉构成了人之间、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自愿地反复交往,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用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供人使用的一种媒介。
信用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贷两层含义,分为社会学和经济学范畴,信用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信用具有社会性
首先,信用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受信人的信任实际上是授信人对信用关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因为安全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受信人的资信,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次,信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信用不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千上万的授信人和受信人发生信用关系,行为主体时而是授信人,时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断变换。如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是受信人,与存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则为授信人,与贷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这充分体现信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复杂。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编织而成的巨大社会关系网络。
最后,信用的社会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信用有着不同看法。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信用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信用的理解不断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关系。
2、信用的伦理和文化特征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得到社会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征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借债始终被认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人们常常将债务称为“饥荒”,即只有到了饥荒的时候才可以借债。在消费上,将‘“寅吃卯粮”视为“恶习”,主张禁欲节俭和量入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况则大为不同,人们对透支习以为常,超前消费成为普遍现象。尽管信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诚实守信”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对信用的理解存在差异,体现出信用的文化特征。
3、偿还和付息是经济和金融范畴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征
经济学和金融学范畴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征是偿还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的条件是到期要按时偿还本金,并支付使用资金的代价——利息。在这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而改变了资金使用权。首先,通过信用方式融通资金,促成了资金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生产资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态上,只能用于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转移。但闲置的货币资金都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聚集起来投放到任何产业,使资金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再分配,从利润较低的产业转向利润较高的产业,因而促成了各产业利润率的平均化,并自发调节着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其次,信用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大资本通过银行信贷的支持,使其在竞争中加速了对中小资本的吞并,使资本更加集中。同时信用把各企业零散的、用做积累的利润汇合为巨额货币资本,用于支持追加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企业,加快了资本的积累过程。最后,信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速资本的周转。信用工具的广泛使用,节约了现金流通及其相关的各项费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销售过程,节省了商品保管、运输等费用。
信用的这一特征与信用的社会性、信用的伦理和文化特征紧密相关,资金融通存在一定风险,以信用方式融通资金的风险更大,授信者不仅要考虑能否获得相应的利息收入,而且还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风险。由于授信在前,收回本金和获得利息收入在后,期间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获得利息收入,授信者势必要在授信前对受信主体进行资信评估,对于资信好的企业和个人,才敢于提供资金融通,而对于资信不好、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则不能提供资金融通。由此可见,作为社会道德范畴的信用是作为经济和金融范畴的信用的基础和前提。这也说明,为什么在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信用资金规模会出现萎缩。
修尔信信用修复
Ⅱ 诚信 信用区别
字义区别: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 单位之间和 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了人之间、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 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
Ⅲ 什么是诚信道德
诚信道德就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回正式交流的答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1、概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为你一一阐释。2、诚信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Ⅳ 诚信的定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相关语句:
Ο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Ο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Ο 诚实而无知,是软弱的,无用的;然而有知识而不诚实,却是危险的,可怕的。
Ο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Ο 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Ο 但世间骇世震俗之事莫过于“说老实话”;滑稽可笑者亦莫过于“说老实话”。
Ο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Ⅳ 诚信的内涵有哪三个层面
诚信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①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首先是指人的一种观念、意志和品质,但这种观念、意志和品质,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借助这种关系体现出来,诚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②诚信作为一种人品,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
③诚信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忠诚老实、遵守信用的简称,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
诚信的历史: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
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Ⅵ 诚信是用法律还是道德
诚实信用是道德范畴,但有些法律会将其作为一项原则,如民法。在民法里面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帝王原则”。
Ⅶ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和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最大的区别在于
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 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