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法院六子
『壹』 庆云县志修志说明
庆云县志修志历史悠久,始于明初,直到1979年的新编。早期的修志活动包括明万历六年(1578)的柯一泉主修,杨州鹤编纂的十卷刻本,以及清康熙年间和嘉庆、咸丰年间的多次修编,其中民国时期马龙潭两次捐资修志,均为四卷石印本。
新编《庆云县志》于1979年开始,规模宏大,收集文献资料超过1000万字,历经五年八易其稿,最终于1983年出版,成为山东省第一部新县志。志书跨度从1840年至1980年,内容详实,分为大事记、概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物等7卷,共26编。县志详细记录了庆云县从隋朝置县以来的发展变迁,如地理位置、民族分布、农业资源如粮食和蔬菜生产,以及工业、城建和革命历史等方面。
庆云县地处华北平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暖温季风气候,农业以金丝小枣闻名,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个支柱行业。在历史篇章中,记录了庆云人民的革命传统,包括早期的农民起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新编县志在1994年荣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是对庆云县历史文化的珍贵记载和传承。
(1)庆云法院六子扩展阅读
1983年版《庆云县志》的编撰历时4个寒暑,数易其稿,上承1840年,下至1980年,初稿约90万字,最终几经删增,定稿约45万言。在篇目设计上除按传统设卷次外,采用编、章、节三层次结构,采用记、志、传、图、表、录等综合体裁,以志为主。除序言、前言及地图、照片外,即是正文,分7卷:大事记、概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各章节已横为主,纵横结合,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庆云县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貌,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贰』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的历史沿革
1910年(清宣统二年)月,云南按察使司根据法部命令改为云南提法使司,成立司法,典狱两个科,并负责筹建高级、地方、初级三级审判衙门。同年12月1日,昆明地方检察厅成立,设在卖线街(现五一路),这是昆明地区最早的检察机构。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在昆明发动起义,宣布废除清末设置的提法使司和各级审判厅及检察厅。昆明地方检察厅撤销。
1912年(中华民国一年)8月,云南军都督府下令恢复高级、地方、初级三级审判厅和检察厅,改昆明地方检察厅为“云南府地方检察厅”。
1916年2月,云南护国军政府下令撤销各级审判厅和检察厅。同年10月16日,中华民国政府,下令恢复云南高等审判厅,检察厅和昆明地方审判厅、检察厅。昆明地方检察厅办公地点在庆云街。
1927年,昆明地方检察厅设检察长1人,首席检察官1人,正副检察官3人,实习检察官2人,书记官长1人,书记官9人,雇员5人,警长1人,法警20人,探员1人,检验吏2人,共46人。 1927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实行“审检合署”制。12月1日,根据云南省政府令改昆明地方检察厅为昆明地方法院检察处,设首席检察官1人,正副检察官4人,侯补检察官5人,书记官长1人,书记官24人,见习官9人,承发吏1人,共45人。
1939年以后,人员渐减,到1949年12月,检察处仅有人员19人,办公地点在庆云街昆明地方法院内。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和平解放后被接管。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的前身是昆明市人民检察署,1953年5月4日正式成立,启用“昆明市人民检察署”方形铜质印信及木质条戳各一枚。办公地点设在太和街(现北京路)592号。干部7人(其中有办公室主任1人,秘书1人,助理检察员5人),内部未设机构,对外设人民群众接待室。
1954年12月3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和云南省人民检察院(54)检办字第0642号通知,昆明市人民检察署改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内部未设科室,实有干部10人。
1955年3月7日,中共昆明市委批准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机构设四科一室:即一科(一般监督科)、二科(侦查科)、三科(侦查监督科)、四科(审判、监所监督科)、办公室。办公地点由太和街592号迁至97、98号。4月,成立昆明市工矿区人民检察院,由市人民检察院调配干部3人,办公地点在市人民检察院内,负责中央、省市属厂矿企业的刑事检察工作。1956年11月,工矿区人民检察院被撤销。
1958年,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机构由四科一室改为两科一室。撤销了一科(一般监督科),二、三、四科合并为两个科,即一科(侦查和人民接待科),二科(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劳改监督科)和办公室。
1959年,昆明市编制委员会批复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机构只设一室一科(办公室和业务科),但实际仍保留两科一室。1月,昆明市成立明良矿区,昆明市人民检察院调派干部前往明良矿区组建明良矿区人民检察院,4月成立。9月,明良矿区行政建制撤销,明良矿区人民检察院也随之撤销,干部调回市人民检察院。
1962年,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机构为两科一室,一科负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和对县区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的指导;二科负责劳改队,拘留所检察,社会改造检察、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和处理严重违法乱纪情况;办公室负责秘书材料,文件档案和总务行政。
1964年5月,昆明市编制委员会通知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机构设置为三科一室,即一科(负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工作),二科(负责劳改监所的检察工作),三科(负责办理内部严重违法乱纪案件,包括贪污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办公室。
1965年,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管辖四区四县八个人民检察院。
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检法军事管制小组的军代表,先后进驻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10月,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军代表宣布除留少数人协助工作外,其余人员到云南省冶金工业学校参加“斗、批、改”运动,同时摘掉了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的牌子。年底检察干部又从云南省冶金工业学校到小哨“五·七”干校劳动。至此,昆明市人民检察院被撤销。
1978年10月,中共昆明市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共中央(78)第21号文件规定,通知恢复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编制暂定30人,办公机构设三科一室。即:一科(批捕、起诉科)、二科(法纪、经济、控告申诉科)、三科(劳改监所检察科)、办公室,并抽调人员开始筹建工作,年底调进干部11人。
1979年2月5日,重建的市人民检察院挂牌办公,地点在北京路97、98号。办公机构为三科一室。11月经市委组织部同意设立六科一室。即一科(批捕科)、二科(起诉科)、三科(法纪信访科)、四科(经济检察科)、五科(劳改监所科)、六科(人事科)和办公室;任命科长(主任)、副科长(副主任)14人。实有检察人员52人。
1983年10月,根据中共昆明市委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通知,市检察院办公机构由科改处,设七处一室。即刑事检察一处(批捕)、刑事检察二处(起诉)、法纪检察处、经济检察处、监所检察处、控告申诉处、人事处、办公室。年终市人民检察院管辖四区八县12个人民检察院,实有人员399人,其中市人民检察院为87人。
1984年3月,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通知市人民检察院增设刑事技术室和调查研究室,至此办公机构为七处三室。11月,按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要求,市检察院派员进驻云南省第一、第二监狱,建立了两个驻监检察组。
1987年4月,经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税务检察室,办公地点设在昆明市税务局内,负责检察全市范围内的偷税抗税案件。
1988年4月,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经济案件侦查大队。7月成立了经济犯罪举报中心。
1990年5月8日,市编委第28号文件批复:撤销侦察大队、经济处,在原侦察大队、经济检察处基础上组建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办公地点在原国防路13号附1号。
1994年8月,昆明市检察院迁至昆明市大树营大营办公。
2001年2月12日,昆明市检察院迁至北京路1008号新的检察业务办公大楼,总面积21006平方米,办公条件得到较大的改观。到目前为止,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共有内设机构19个。
『叁』 王庆云学艺履历
王庆云先生自幼在父亲的教诲中认识到,书法是立业之本,是表现个人素养的重要载体。父亲的告诫使他明白,字如其人,书写的一手好字对于个人形象与社会地位至关重要。他将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这成为他日后书法成就的基石。
在书法的道路上,王庆云先生深谙"写字没有巧,就是要肯下工夫"的道理。他遵循父亲的指导,采取"专攻一家,兼蓄百家,自成一家"的方法。从楷书入手,他初期专注于颜体,随后对张迁碑和张猛龙碑进行深入研究。四十几岁时,他日夜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张迁碑,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帖和碑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他认识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创新道路是发展的必然。他逐渐转变策略,开始吸收汉代名碑精髓,研究当代隶书名家作品,经过十余年的磨炼,他的隶书从“写实”阶段步入“写意”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
离开家乡湖北赴京定居后,王庆云先生凭借其隶书成就,被湖北书界誉为书法门类中的佼佼者。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得知叔父在台北有“商场书圣”的称号,这让王庆云先生感到既惊讶又喜悦。这成为了他从事书法事业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书界朋友的支持,他的作品在书坛获得了认可。人们习惯地称王遐举、王轶猛和王庆云为“书坛三王”,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家乡监利的“泛鹅亭”和“泛鹅碑廊”展出,供人欣赏并流传后世。
著名书法家吴丈蜀先生赞誉王氏家族的书法成就,称其“书林千载,独茂王家”,对王氏兄弟父子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诗人李光清先生的诗句“三王翰墨久传闻,海内谁人不识君。明月故乡多少梦,碑林艺苑四时春”则生动地描绘了王氏兄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3)庆云法院六子扩展阅读
王庆云是北魏略阳(治今甘肃天水东北)龙涸胡(属吐谷浑部族)人。北魏末年,朝廷财政困难,竟提前预征了六年的税调,民众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王庆云也聚众造反,占据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为根据地,拥众自守。 北魏永安三年(530)四月,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称帝的万俟丑奴被北魏官军擒获,押赴洛阳斩首,其部众尽皆投降了北魏朝廷,只有行台万俟道洛不肯归顺,率麾下六千余人逃入山中。不久,万俟道洛连遭魏军追剿,不得已率领余部败逃入陇,投归了据守水洛城的王庆云。万俟道洛果敢过人,骁勇绝伦,王庆云得到这员骁将,欣喜异常,以为有其相助,自己大事可成,遂胆气大壮,于当年六月在水洛城称帝,署置文武百官,拜万俟道洛为大将军。 王庆云称帝也就半个月的光景,北魏骠骑大将军尔朱天光就率领大军入陇,直逼水洛城下。王庆云与万俟道洛率众出城迎战,混战中,尔朱天光援弓射中万俟道洛的臂膀,道洛负伤只得退回城中,官军乘势攻下了东城。王庆云赶忙收拢部众退保西城,然而西城没有水源,兵众均极为干渴疲惫。降兵告知尔朱天光,说王庆云与万俟道洛打算突围逃走,天光怕"贼"首逃脱,便施以拖敌之计,派人招谕王庆云,促其早降,并告知王庆云:"若是一时不能作出决定,你今夜可以同部将商议,明天早晨报知与我!" 王庆云与万俟道洛正希望得到喘息的机会,夜间好突围而去,于是便假意应允次日来降。天光复又派人对王庆云说:"我知道你们急需用水,现在我军稍作后退,你们可以随意汲取涧中溪水饮用。"王庆云的部众闻知有水可以饮用,便不再有突围逃脱之心。尔朱天光见敌军中计,暗中命令军士多做拒马木枪,枪身各长七尺,天黑后,命士兵绕城布列拒马木枪,要路加厚,又将伏兵布置在木枪丛中,防备敌军冲阵突围,同时密令在城北扎缚长梯,以备攻城之用。当夜,王庆云、万俟道洛果真大开城门,策马突围出逃。黑暗中,战马撞到密植的拒马木枪上,受伤倒地,将二人重重摔倒在地,霎时伏兵杀出,将二人擒获。官军随即竖起长梯,攀登入城。王庆云的部众纷纷跑向城南,又被密密麻麻的木枪所阻,走投无路,只好乞降。尔朱天光收缴了降卒的兵器,然后将降兵及城内民众一万七千人尽皆坑杀。 王庆云自称帝到败亡,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