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

发布时间: 2021-11-23 02:16:27

1. 道德这个东西,用于律己时,好过一切法律;用于律他时,坏过一切私刑请问这是啥意思

意思是不能道德绑架,不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你的道德对别人也许是不道德的,别人的道德对你也许是不道德的。

2. 遇到很擅长搞道德制高点的人,怎么对付

道德只可律己,不宜律人。
至于要怎么应对"道德绑架"--送你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除了尖锐冲突,大概就只有互相不理睬一条路了。

3. 严于律己,又严于律人,难道有错吗

中国儒家思想提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是道德层面的,指个人修养和做人。严于律己又严于律人没有错,在法治思维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遵循一个规则。中国几千年都是德治。现在也提倡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4. 怎么讽刺一个道德绑架的人

古有孟德,玄德,今有你,缺德

5.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吗

道德属于社会良俗范畴,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6. 道德只宜律已,不宜律人

这话,我认为是错的。

一.道德按普遍接受的定义,就是一种依靠习俗、舆论、个人自省共同维持的非强制的社会规范。既然是要依靠舆论(众人之论,而非光靠个人自省)维持,那道德当然不是只律己,不律人了。

关键是道德不论律己还是律人,都不是也不应是强制(不得依靠暴力)的(只能通过评价某人做某事不道德+自己行动减少与此人来往,来对此人形成某些软约束,比如你老是骗人,我不跟你玩了,于是你被孤立受损失,而不能因为你老是骗人,我就可以打你甚至杀你;并且,我可以说你,谴责你,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在现代社会,强制的(依靠合法暴力: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规范是法律。

而且道德只律己,很难做到,比如:

1.认为道德律己不律人的人,我只想问他们:假如有人无端骂你十句,你能做到不还口不?假如有人老是骗你,或者约好的事老放你鸽子(但还未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你能做泰然处之,友好地继续跟他交往下去不?(同时他不可能给你很多钱)。



我还是举那个大家基本上小时候都听过的故事为例吧:那个多次喊“狼来了”的小孩,最后的结果清楚地表示了违反道德后,别人是怎么“律”他的:只要不相信他喊的,当时不来与他交往,就让他付出了代价,让所有人感受到了这种约束,告诉大家要诚实。完全合法。


二.道德律己不律人,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这句话本身也是一条道德训诫,C对别人A说这句话,希望A不律自己C,也不律其他人,不就是C在用“道德律己不律人”这条道德律A吗。

7. 怎么看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这句话

道德的标准不是明确的,执行没有强制力,完全靠个人自觉。所以才有了法律,有国家强制力做为后盾,用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8.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吗

首先需要承认,无论中外,在历史上道德都发挥过公共规范的作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古人的生活群落狭小,道德观念相对统一明确。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流动性的空前提高和资讯传播的空前便利,社会的多元性已大大增加了。这种多元性同样表现在道德观念上,一个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可能正是另一个人嗤之以鼻的,这种情况下道德如何律人。从实践的方面说,古代社会有紧密的基层结构,遇到实际纠纷时可能有一套非正式但有效的机制来处理。比如双方会找家族和群落中的长辈或者公认较有威望和道德的人做评判,然后服从这一仲裁的结果。但这在现代社会也不复存在。有人说遇到争议时应该采用『公认』的道德观,并由这种『公认』产生的舆论压力来迫使对立方屈服。但这样同样有很多问题,比如面对一个实际案例,如何立即确定哪种道德观是公认的。很多问题社会本来就有激烈对立的立场(比如婚前性行为、堕胎、同性恋、甚至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如何能得到『公认』的道德观。即使得到了『公认』结论,这种结论就是正确的吗。需知真理一开始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三从四德之类的文化糟粕也曾经是公认的道德。在我看来,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多数暴力将愈演愈烈,社会对于异类会越来越不宽容。

9. 如何看待“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评价别人.”这句话

这句话是错的。


1.现实中,对于在人群中生活的,精神、智力正常的人来说(回现在,地球上答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这句话不可能做到,举例:认为道德律己不律人的人,我只想问他们:假如有人无端骂你十句,你能做到不还口不?假如有人老是骗你,或者约好的事老放你鸽子(但还未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你能做泰然处之,友好地继续跟他交往下去不?


2.这句话本身也属于道德,那么,对别人说这句话,希望别人律己不律你,算不算以“道德律己不律人”这种道德律人?,所以,这句话自相矛盾,是个悖论。


道德就是靠舆论和自我反思起作用的。


关键是道德不论律己还是律人,都不是也不应是强制(不得依靠暴力)的(只能通过评价某人做某事不道德+自己行动减少与此人来往,来对此人形成某些软约束,比如你老是骗人,我不跟你玩了,于是你被孤立受损失,而不能因为你老是骗人,我就可以打你甚至杀你;并且,我可以说你,谴责你,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在现代社会,强制的(依靠合法暴力: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规范是法律。

10. 为何严于律己才能律人呢

严于律己,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关爱,源于一种道德良知。“不妄没于势力,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做一个自律的人,就是能率真的面对自我,素心为人,侠义交友;就是能品行如修竹傲立,操履严明、守正不阿;就是能做到才华应韫、德居人前,利在人后;就是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心不动、眼不迷、嘴不馋、手不伸。因为自律,拥有自尊,因为自律拥有自信。自律是许多自我能力发展工具中的一种。当然,它不是万能药。不过,自律能解决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还有其他方法解决那些问题,自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养成自律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修养为基础,还要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控制能力,严于律己,是人生一种道德修养。我国古代先哲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把“反求诸己”、“自律改过”作为道德修养的基本态度。道德自律,要求每个人积极涵养道德自律能力道德自律能力的涵养,对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非他者的道德约束或培养。严于律己是它始于道德自觉,成于道德自主,归于道德自由,据此构成为自低至高的道德。道德自律的涵养功夫不同,道德自律的能力水准就各异,所练达的道德境界也就相分。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情感、意志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道德修养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严于律己是趋于收敛的气质。它不是把你按照现在的样子塑造得更加牢固,而是要瓦解你的样子,重新塑造。在重塑的过程中,你可以有选择地保留优点,销去缺点。表面上看,自律似乎限制天才的发挥,实际上,自律为天才的持久发挥扫除更多障碍。

热点内容
因为小三离婚小三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9-25 05:13:22 浏览:697
手指伤残案例保险条例 发布:2025-09-25 05:12:45 浏览:333
说谎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9-25 04:46:21 浏览:697
房屋买卖司法解释二 发布:2025-09-25 04:37:23 浏览:565
机具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5 04:31:01 浏览:214
法院一般怎样强制执行 发布:2025-09-25 04:24:29 浏览:413
中国法院网报 发布:2025-09-25 04:24:26 浏览:720
订货单有何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25 04:23:02 浏览:794
司法考试行政法考试内容 发布:2025-09-25 04:08:45 浏览:2
用人单位劳动法39条 发布:2025-09-25 04:03:08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