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庄子
『壹』 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
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
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1)法治庄子扩展阅读:
庄子观点:
摆脱外物的束缚与羁绊,或者说摆脱对外物的依赖,才能逍遥游。
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谋划。哪怕是拥有天下的君王,跟保全德性的圣人神人至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争辩是非,不讲求仁义。“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是非只是源自于每个人的成见,没有统一标准,无人能够评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争辩是非不如包容调和是非。
不在乎功用成败尊卑荣辱。无用即是大用,成就和亏败通一。不用而寓诸庸。
不纠结于生死。生死一条,都只是躯体的变化而已,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善生则善死,安排去化。
不刻意求知。生有涯,知无涯,人固有所不知,知止其所不知。
以上这些不应有的追求和执念,都是追求自己所喜好的,排斥厌恶的,都属于“内伤其身”的益生,损害了德性。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只剩下:
养生。天养,保全天赋的德性。
不得已而为之。安之若命,安排去化,顺其自然。
才全德不形。与万物和谐共存,达到和悦而又平静的最佳状态。
治国之道,无为自然,无私心成见,使物自喜。
参考资料:网络-庄子
『贰』 庄子为什么批判儒家法家的法律思想
总体来说:《庄子》发展了《老子》中否定礼、法等的主张,又发展了《老子》中的虚无倾向,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道德虚无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法家儒家在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了一种控制手段,这点被庄子所不齿。
法家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在某些方面承接儒道。但李斯之后的法家过于极端偏离了商鞅和韩非子的“法治”,变成了“法制”。
而儒家虽然先师孔子对于礼尺度的把握比较灵活,但他的徒弟们对于这点非常较真。之后对于儒家的"礼”更是严格,即与法家类似由“礼治”变成了“礼制”。
之前的思想是认为用那些东西可以治理天下,但后世却形成了一种制度。即变成了对人的束缚,法家因秦亡后台面上被批判,这点较弱,但儒家在宋明时期将这种束缚加固的非常严重。
而庄子时期,各派思想以法儒影响最盛(兵、农、阴阳、名等其实道家都不怎么喜欢),所以当庄子对这两个思想进行辩论的时候才会让我们更注意,而后来的发展也说明了庄子有很强的历史眼光。
庄子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庄子》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主张绝对无为。无为是道的基本属性,是天地万物尤其是社会人事所遵循的原则.
其一,认为仁、义、礼、智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
其二,认为仁义礼乐是导致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
其三,认为仁义礼乐是大盗“窃国”的工具。
《庄子》认为“法制”也是致乱之源。指责说:“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法家的两面“赏罚”不切实际,是欲治反乱的措施;法家崇拜的“明主”、“圣王”只能“丧人之国”,无一利而有百害。
在《庄子》中很多篇目都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就算死亡也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比如他老婆死了他却大笑一样)。
而既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又是自然的一种造化,因此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目的都应该从天地自然之中去寻找,自然之情便是人的本性。《庄子》将它的“逍遥游”概括为“心游”、“游心”、”心有天游”等,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内心自由。
《庄子》的自由还表现在超越时空的绝对性,在它描述的自由境界中,没有时间的流逝,没有空间的限制,但却与天地万物同体,与绝对之道合一。《庄子》在充分肯定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提出了达到这种自由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齐物”;二是“无为”;三是“安时顺处”。
总之,《庄子》在命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西方现代自由观完全不同的个体的、绝对的、精神的自由。而绝对的自由一定会反对各种束缚。
『叁』 求 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法家和墨家思想对现代的影响,eg:法家_依法治国
孔子——仁
孟子—— 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法先王。
荀子——性恶论
老子——道法自然
庄子——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
墨家——兼爱非攻
『肆』 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倡礼治,反对法制,《庄子》一书便体现了这种主张。为什么错
楼主题目共有三个分论点,其中有正确,也有不正确,分析如下:
命题1:庄周是道回家学派的重要代答表 ——(√)
命题2:他(庄周)提倡礼治 ——(×)
>庄周揭露了礼治的弊端,但未提出系统的替代机制。
命题3:(庄周)反对法制 ——(×)
> 庄周非但不反对法制,而且有自己卓越、实用的“法治理念”。
》关于庄周的法治思想,引《南华经》原文以为证:
【道者,非闻于废法毁约,德者,不可以妄施爵禄】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是欺德也!】
【经式法度者,应物而不穷,应时而变之也,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无迁令(朝令夕改)、无劝成(急于求成),常情勿溢】
【】
『伍』 那些名人说过关于法治的名言
名人名言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陆』 庄子的主张思想是什么,还有韩非子的主张是什么
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啦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me”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柒』 庄子墨子的治国主张
墨子的主张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墨家思想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庄子则主张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法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法治国”的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独到的眼光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家各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楚,渗透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依法治国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读天下
『捌』 庄子的理想治国方案是什么
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庄子不赞成以智治专国属, 以法治国, 以仁义治国, 因为在《庄子》中提出的治国之道都是指理想国的治国之道,而不是现实中的治国之道,因此庄子是从“精神的自由境界” 和“理想国度”出发,阐明所有内容, 所以《庄子》之书, 是脱俗之书,是理想之书, 不可以现实衡量之。如果以丑恶的现实衡量之, 则《庄子》似无无用之处。。《庄子》乃思辨之书,。。当然逻辑上可能会有些问题,但是作为对理想的描述,十分好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一守其盗贼之身。”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你可以理解为庄子的思想就是像弄出一个民主社会
『玖』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主张的分别是什么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主张如下:
一、孔子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二、孟子
1、政治思想: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2、哲学思想: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
3、教育思想:顺应自然,顺应天性。
4、文艺思想:"与众乐乐","知言养气"。
三、庄子
1、哲学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2、政治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3、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四、老子
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9)法治庄子扩展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